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2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2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9 23:3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征
知人论世
一.走近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
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
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 ,
也有说在河北晋州)人,唐朝政
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
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
称为“一代名相”。
魏征少孤贫,好读书,涉猎很广。胸怀大志,致
力研究纵横之学。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参加李密义
军,后随李密投唐。先效忠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事
变后,被李世民常识重用。而后,魏征也竭尽所能
服务于唐太宗李世民。
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
被采纳,深受唐太宗器重。
魏征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
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
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
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征去世,
我少了一面镜子。”
魏征言论散见于唐代史学家吴兢的《贞观政要》。
二.了解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
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
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
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
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
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
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
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
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
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
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
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
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
风之上。
释题
“谏”,劝谏。
【补充】
浅说“讽、谏、谤、讥、说”
讽:以委婉的言辞暗示、劝告。如《邹忌讽齐王
纳谏》。
谏:用言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如《谏逐
客书》。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
义词用。如《召公谏厉王弭谤》。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微带讽刺。
劝:劝说,说服。
“十思”,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一种文体。
【补充】
关于“疏”
疏,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封建时代臣下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疏的用途十分广泛,包括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著名的“疏” 类文章有晁错《论贵粟疏》、贾谊的《论积贮疏》等。
翻译作品
了解文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①其根本②;欲流之远者,
必浚③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
而望流之远,根不固④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
之理,臣虽⑤下愚,知其⑥不可,而况于明哲⑦乎!
①固:使……牢固。
②根本:同义复词。树根。
③浚:疏通水道。
④固:牢固。
⑤虽:虽然。
⑥其:这。
⑦明哲:形作名。明智的人。
人君当①神器②之重③,居④域中⑤之大,将崇极天之
峻,永保无疆之休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⑦俭,
德不处⑧其厚,情⑨不胜其欲,斯⑩亦伐根以 求木
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①当:主持,掌握。 ②神器:指帝位。
③重:重权。形作名。其后的“大”(重要的地
位),“峻”(皇权),与其用法一样。
④居:处于。 ⑤域中:天地间。
⑥休:喜庆,福禄。 ⑦以:表并列,不译。
⑧处:停留。此处译为“保持” 。
⑨情:情操。 ⑩斯:这。
以:来。表顺承。
凡百①元首,承天景②命,莫不殷忧③而道著④,
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⑤终者盖⑥寡。岂
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
何也?
①凡百:所有的。
②景:大。
③殷忧:深深忧虑。殷:深。
④道著:德行显著。
⑤克:能够。
⑥盖:大概。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①待下;既②得志,则纵情以③
傲物。竭诚则胡越④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⑤。
虽⑥董⑦之以⑧严刑,振⑨之以威怒,终苟⑩免而不怀
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
舟,所宜 深慎;奔车朽索,其 可忽乎!
①以:地。表修饰。 ②既:已经。
③以:不译。表并列。
④胡越: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
⑤行路:路人。动作名。 ⑥虽:即使。
⑦董:督察。 ⑧以:用。
⑨振:同“震”,威吓。 ⑩苟:苟且。
宜:应当。 其:怎么。表反问语气。
君人者,诚①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②自戒,将有作③
则思知止以安④人,念高危则思谦冲⑤而自牧⑥,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⑦则思三驱⑧以为度,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⑨终,虑壅⑩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
则思正 身以黜 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
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①诚:如果。 ②以:来。表目的。
③作:建造,兴建。 ④安:使……安宁。
⑤谦冲:谦虚。 ⑥牧:养。
⑦盘游:游乐。这里指田猎。盘,快乐。
⑧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错有度,
不过分捕杀。 ⑨敬:慎。
⑩壅:堵塞。 正:使……端正。
黜:摈弃,削除。 恶:形作名。
总此十思,弘①兹九德,简②能而任之,择善③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④,信⑤者效⑥
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⑦之乐,可以
养松乔⑧之寿,鸣琴垂拱⑨,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
代下司⑩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①弘:光大。 ②简:选择。
③善:好的意见。形作名。 ④惠:仁爱,宽厚。
⑤信:诚信。 ⑥效:献,呈献。
⑦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
巡为“游”。
⑧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⑨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⑩司:主持,操作。这里指“行使”。
【提示】本文中的成语
居安思危 善始善终
择善而从 载舟覆舟
戒奢以俭 垂拱而治
文意梳理
一.细剖“十思”
提问:文中的“十思”大致说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十思”的意义是
什么?
(答案参考)
(一)分类
1.在生活上,要知足知止,游乐有节。
2.在修养上,要谦冲自牧,慎始敬终。
3.在用人上,要虚心纳谏,正身黜恶。
4.在执法上,要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①②⑤⑥)
(③④)
(⑦⑧)
(⑨⑩)
(二)共同说明的观点
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三)好处
国君若做到“十思”,坚守好的品德,
“文武争驰”“鸣琴垂拱”的政治书面就会
出现,到那时,就不必“劳神苦思,代下司
职”。
二.文脉梳理
历史教训
载舟覆舟
引出警示
鲜克有终
为什么
要积德义
怎样
积德义
提出“十思”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提出
全文
主旨
积德义是本
谏太宗十思疏
三.拓展
提问:在当今社会,《谏太宗十思疏》有哪
些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
写作特色
一.提问:魏征在提出“十思”的构思和写法上有什
么特点?
(答案参考)
①陈述意见有针对性。“十思”的内容都是针对
皇帝的易犯病,都是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者
着想的。
②思考问题具有全面性。“十思”的内容涉及与
帝王治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
③安排条款有序列。“十思”的排列井井有条,
多而不乱。
④语言表达具有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
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
【提示】
唐初文风仍沿六朝骈俪之习。魏征此
文也受此影响,以大量排比、对偶句铺
写而成;但文章在骈句之间又穿插长短
散句,骈散结合,既具整齐美感,又能
错落变化,音韵顿挫,节奏铿锵。
二.提问:魏征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来劝谏唐太
宗?请举例说明。
(答案参考)
①比喻论证。
用水可载舟也可覆舟来比喻说明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
②对比论证
用“竭诚以待下”则“胡越为一体”与“傲物”则“骨肉
为行路”对比,说明要善待下。
③举例论证
列举历史上的君主“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劝
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
三.小结写作特色
1.类比入手,亲切生动 
2.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3.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4.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小结
魏征极尽臣子之责,为人谦恭诚挚,进
言又切中要害,有理有据,委婉得体,
再加之遇到明君——唐太宗,因而
其进谏大都能被太宗接纳——从而成
就一段明主贤臣治国的佳话。
课内练习(完成教材P152T三)
(答案参考)
1.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
“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
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
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
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
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
“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
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
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
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2.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
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
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
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
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
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
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
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
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
在兹乎!”
作业
1.掌握本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熟记文本中出现的成语。
3.完成配套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