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2《六国论》(课件2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2《六国论》(课件24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29 23:3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六国论
苏 洵
知人论世
一.走近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
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
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
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
八大家”。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
分关心政治,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著有《嘉祐集》。
二.探寻背景
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针对这样的现实,苏洵撰写出了《六国论》。
了解文体

“论”是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以论证
为主,要求善于析理,说理透辟。“论”主
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用于作者发表对
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
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提
供治国之鉴。
《六国论》属于史论文。
检查预习
1.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2.齐、燕、赵没有贿赂秦国,为什么也会灭亡?
3.苏洵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翻译作品
掌握文言知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① ,弊在赂
秦。赂秦而②力亏,破灭之道③也。或曰:六
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④赂者丧,
盖⑤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①善:好。
②而:表结果。因而,或不译。
③道:原因。
④以:因为。
⑤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①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
战胜而得者,其实②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
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③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
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
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
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
负已判矣。至于④颠覆,理⑤固宜然。古人云:“以⑥地事⑦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⑧之。
①则:表并列。就。 ②其实:它实际上。 ③固:的确。
④至于: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至”“以至于”。
⑤理:名作状。按道理。 ⑥以:用。
⑦事:侍奉。 ⑧得:适宜,得当。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
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
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①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②
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③速祸
焉。赵尝五战于④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
再⑤ ,李牧连却⑥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
其用武而不终也。
①义:名作动。坚持正义。
②而:表转折。却。 ③始:才。
④于:与,同。 ⑤再:二次。
⑥却:使动用法。打退。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①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②不得已。向使③三国各爱其
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
易④量。
①殆:几乎,差不多。
②诚:实在。
③向使:假使。
④易:轻易。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
心,礼①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②,则吾恐秦人食之
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③秦人积威
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
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④大,下而从六国破亡
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①礼:名作动。礼遇。
②西向:即“向西”。
③为:与之后的“所”构成被动标志。
④之:定后标志。无义。
文言练习
一.一词多义
(一)盖
1.合盖隆起,皆隐尊中
2.今已亭亭如盖矣
3.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4.英才盖世
器物的盖子
车盖
遮盖,掩盖
超过
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6.盖音谬也
7.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8.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
9.技盖至此乎
10.盖亦反其本矣?
原来是
大概
因为
句首语气词,无义
同“盍”,怎么
同“盍”,何不
(二)得
1.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4.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5.此言得之
心得,体会
具备
通“德”,感恩
得意
对,正确
6.谁得而族灭也
7.吾得兄事之
8.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
9.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0.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能够
融洽
应该,必须
恐怕不
莫非是
(三)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3.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5.古之遗爱也
6.爱其二毛(二毛:鬓发花白的老人家)
7.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疼爱
喜爱
吝惜
爱惜
恩惠
怜爱
吝啬
二.特殊句式
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2.徒见欺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不拘于时,学于余
5.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6.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三.词类活用
下列句中带绿色的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是( )
A.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
文脉梳理
赂秦力亏
破灭之道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战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强弱
胜负
不战
已判
各爱
其地
不赂失援
不能独完
齐人与赢
终继迁灭
燕用荆卿
始速祸焉
赵诛李牧
用武不终
智力
孤危
战败
而亡
勿附
于秦
刺客
不行
良将
犹在
胜负存亡或未易量
无使从六国故事 无使为积威所劫
论点
分论点
论据
反证
结论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六国论
对比赏析
一.《六国论》《阿房宫赋》二篇文章有何异同?
1.相同点
对比角度 对比内容
评论内容 都涉及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一史实
写作意图 都是为了借古讽今,规劝帝王
论证方法 都采用了对比手法
文章结构 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结构
语言运用 都是整散结合,都结合运用了对偶、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
2.不同点
篇 目
不 同 点
观 点
《六国》
《阿房》
希望北宋统治者不
要妥协投降
论证六国失败的原因
在于赂秦
希望唐敬宗不要为了自
己的享乐而劳民伤财
警诫当世统治者不要荒
淫奢靡,重蹈亡秦覆辙
主 旨
二.与苏辙的《六国论》比较异同。
(答案参考)
同:都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
异:
①六国破灭的原因不一样。
洵认为是以地赂秦;而辙认为是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
②写作目的不同。
洵是为了借古讽今;而辙是就史论史。
③结构布局不同。
洵将议论的出发点置于文最后;而辙将其放在文前。
作业
1.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进一步揣摩文章的写作特点,加以学习。
3.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4.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