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四校协作体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四校协作体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1-17 21:0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本试卷由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 总分150分 时间 150分钟
第Ⅰ卷(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个社会都不可避免地会因个人争端而引起纠纷,但不同社会中的人们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却不完全相同。在中国,人们对一般的民事纠纷采取的解决方式更多的是调解而非诉讼,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其中孔子的“仁学”可以说是调解生成的思想基础。
孔子的仁学由四个要素构成: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和个体人格。其整体特征是实用理性。其中,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构成了后世“调解”传统的主要支柱,而由此衍化出来的“中庸”之道、重德轻刑和重教化思想更为调解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和原则。
孔子的仁学体系在政治方面要求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在整个社会建立了一种严格的等级秩序,同时又有某种“博爱”精神的人道关系。这样,它就必然强调全社会上下左右、尊卑长幼之间的秩序、和睦、互助和协调。
孔子阐述了他极其温和的政治法律思想,包括重视教化,反对“不教而杀”,以及重德轻刑等主张。正是这种珍惜原始民主、看重人际温情、强调中庸和睦的仁学理论,不仅使中国古代始终保持着“仁政”的理想和具有“仁道”色彩的诉讼原则,而且也始终滋润着独具风采的“调解”传统。因为,相比较于官僚的判决来说,调解(不管是乡邻亲族调解,还是州府县官们亲自调解)总要显得更富于原始民主和人际温情,也更容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由是观之,孔子的仁学所具有的民主精神,以及直接诉诸亲情和心灵的特征,对于以“合情合理”“合乎道德”(而非“合乎法律”)为首要标准的调解无疑是个极大的理论和思想支持,从而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手段,虽然在原始社会即已出现,以父系为中心的宗法家族制度为调解制度提供了社会基础;但是,正是由于孔子的儒家思想,使得调解不仅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而存在,而且被社会赋予了正面的、主流的价值。
面对各种解决纠纷的可能方式(尤其是诉讼),调解不但是全社会公认的最佳手段,而且成为一种衡量普通百姓和官吏是非善恶的标准。这样,调解便逐渐积淀为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结构,选择调解成为人们经过内化而生成的一种无意识行为。这种状况在历史上长期延续,即使在当今“个人权利”为本的现代社会,调解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不能说与儒家仁学对中国人心理情感的塑造和培养没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儒家仁学不仅是调解的思想文化基础。而且是文化心理结构层面的基础。
(节选自高航《中国传统文化与调解的契合》)
1.下列对文中“仁学”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和个体人格这四大要素,成为仁学的整体特征。
B.仁学体系使整个社会不仅有严格的等级秩序,还有“博爱”精神的人道关系。
C.重视教化、重德轻刑、反对不教而杀等主张是仁学在政治法律思想上的体现。
D.珍惜原始民主、看重人际温情、强调中庸和睦是仁学理论中重要的思想内容。
2.下列有关“仁学”与“调解”的关系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血缘关系、心理原则和人道主义这些仁学的要素构成了调解的主要支柱,也为调解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和原则。
B.仁学理论不仅使中国古代始终保持着仁政的理想,而且也始终滋润着独具风采的民间的和官府的调解传统。
C.仁学所具有的民主精神和直接诉诸亲情和心灵的特征,从理论和思想上支撑了调解,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孔子的仁学是调解的思想基础,而由于儒家思想的地位及其影响,调解便被社会赋予了正面的、主流的价值。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对人们产生着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当然也包括对人们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的影响。
B.孔子的仁学体系在政治方面要求以血缘宗法为基础,所以它必然强调全社会都要注意上下左右、尊卑长幼之间应有的秩序和关系。
C.由于调解已成为人们普遍愿意接受的解决纠纷的方式,所以就连古代的官府对那些诉讼案件也主要采取调解而非判决的方式。
D.调解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后来逐渐积淀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即使在现代社会,调解也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君虚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李君虚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李君虚下帘不视也。门生王铁盗其衣,李君虚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王铁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李君虚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李君虚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金而去。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李君虚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李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李君虚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君虚。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李君虚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续古今传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莫不延首目送之??????????????? ??? 延:邀请
B.务弘俭约,百姓赖之 赖:依赖
C.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 ?尚:娶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 ????????? 令:美好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君虚“有器度”的一组是(3分) ( )
①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 ②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③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 ④李君虚惧而奉旨。
⑤?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 ⑥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君虚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李君虚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B.李君虚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李君虚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李君虚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李君虚,由此可见皇帝对李君虚很器重。
D.李君虚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李君虚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专权,李君虚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7.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5分)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 绛 唇
[宋]汪藻[注]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注]汪藻(1079-1154):宋饶州德兴人,字彦章。徽宗崇宁年间进士,累官著作佐郎、翰林、知州等,后被贬职。著有《浮溪集》等。写此词时,他正被迫迁调,官场失意。
8.结合词句,赏析词中加点的“瘦”字。(5分)
9.本来“好个霜天”正是喝酒尽兴的时候,词人为什么说“闲却传杯手”?(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元嘉草草, , 。
(2) ,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 ?师
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
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本文以“大师”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石匠一开始想当大师,却险些身败名裂,后来不想当大师,甚至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却反倒成了大师的故事。
B.“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这句话很有深意,表现了关于“艺术真实”的问题,说明财主是懂艺术的,他不满意石匠的作品。
C.在雕像上刻工匠的名字是中国人的传统,财主不准石匠在雕像上刻名字,还威胁石匠要他出汉白玉石料钱,体现了财主的蛮不讲理,强横霸道。
D.困境中石匠想到自己的母亲,带着对母亲的深情投入到雕刻中去,使一尊冰冷的汉白玉石升华为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得到了财主的认可。
E.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又富有感染力,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结尾处石匠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2)小说中写石匠在构思雕像时,还设想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哪里”,并且很具体。这一细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塑造石匠这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中普通石匠成为大师的经历启示我们成为大师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他胸怀坦荡,光风霁月,是众人仰慕的对象。
B.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专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古建筑之所以卓尔不群,不在于它的创新,而在于它代表了某个时代;当代的建筑不应该照搬古代,需要有时代气息。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
A.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表明,人类68%的疾病的原因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是感冒的主要根源。
B.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C.在连续遭遇本赛季的五连败后,湖人队的处境令人堪忧,如果后两场比赛再失利,湖人队将跌落至西部赛区第四名。
D.许多地方以较低的价格征用耕地盖起高楼大厦,这给国家不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也给老百姓造成极大的利益伤害。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混沌初开,人猿相别。________________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语言的定型化产品。说到底,语文就是力量。
①可想而知,没有语文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②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化,智慧的物化,说在口头上的叫“语”,写在书面上的叫“文”。
③人生在世,靠语文进行学习、工作、生活,语文是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
④人类有了语言,就标志着人类摆脱了愚昧、野蛮,进入文明、开化的时代。
⑤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言的外延就有多大。
⑥交际交流,表达情意,人们利用语文这个工具“接受”或“表达”自己的精神思想,创造发明,形成认识论、世界观,铸造宏伟的文学殿堂,推进世界向前发展。
A.④②③⑤①⑥      B.②④③⑤⑥①
C.②④⑤③①⑥ D.④②⑤③⑥①
15. 同学们,你注意过私家车车尾的标语、标贴吗?从早期“熊出没,注意”的安全告诫,到如今“别跟着我,我也迷路了”“我慢我量小,你快你飞去”,以及与之相配的滑稽、俏皮的卡通图像,引来了众多车主的跟风。你喜欢这样的个性车贴吗?你如何看待“车尾文化”的悄然兴起?请发表看法,阐述观点。(5分)
16.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6分)
 例句: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辽阔的坦桑尼亚草原上,一只饥饿的鬣狗在四处觅食。它沿着灌木间的小路奔跑,来到一个岔路口。在两条岔路的远方,各有一头山羊绊倒在灌木丛中挣扎不出。鬣狗的口水淌得老长,它想先走其中一条路,却又担心另一条路上的山羊被别的动物抢走。最后它决定,左脚沿着做边的路走,右脚沿着右边的路走。但是两条路越分越开,相隔越来越远,最终鬣狗把自己的身体劈成两半。
要求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高二语文)
1.A 【解析】“仁学的整体特征”是“实用理性”而非“四大要素”。
2.A 【解析】为调解提供“直接的依据和原则”的是“‘中庸’之道、重德轻刑和重教化思想”,而不是这三个要素。
3.C 【解析】原文没有说官府对诉讼案件主要采取调解的方式。
4.A【解析】延:伸长。延首,伸长头颈。常形容急切盼望的样子。
5.C【解析】①表现李君虚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④表现李君虚恐惧。⑤表现李君虚能够和袁粲团结一致,并主张俭约。
6.D【解析】“王道隆、阮佃夫掌权,李君虚不能禁止”错误,是不能禁止奸邪贿赂之事盛行。
7.翻译(10分)
(1)你自然应该得到这个官位,不必凭借这饼黄金。如果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报告你。( “假”、“ 见 ”、 “ 相 ”各1分,句意2分。)
(2) 刚张衡到任,治理严厉,整顿法制,暗中探知奸党的姓名,一下子都抓起来。(“下车”“阴”“禽”各1分,句意2分)
8.“瘦”字用拟人手法,把梅人格化(2分),既刻画出梅疏影横斜的姿态(1分),又写出它(也是词人自己)不阿谀奉承的坚贞和耿直的傲骨(2分)。
9.①在构思上此句设置悬念,引出设问;②在感情上此句突出了词人感到仕途艰险,渴望退隐回家,远离官场倾轧的比酒还浓的“归兴”。(每点3分,共6分)
10.(1)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则芥为之舟 (3)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11.(1)【答案】D? E答D给3分,答E给2分,B答给1分;答A、C不给分。
【解析】B.“说明财主是懂艺术的”有误,财主未必懂艺术,也许只是直觉,故给1分。A本文以“为财主母亲雕像”为线索,小说中间大量情节并没有围绕“大师”展开。C “体现了财主的强横霸道”不当,财主也不是因为石匠刻上了名字而威胁,其实是财主对雕像不满。
(2)【答案】①展现人物心理。表现石匠急切地想抓住这个机会来证明自己技艺高超,成为同行中数一数二的人,并改变自己贫穷的生活状况;
②为下文财主斥责他刻了自己的名字,管家提醒他没刻自己的名字等情节做了铺垫;
③与下文写石匠用心投入感情创作达到淡泊名利、胸中无我的状态形成对比,从而表现人物,深化主题。(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①心理描写。如:最初石匠听到消息后畅想好运落到自己身上,体现了石匠的名利之心;他面对石像陷入沉思,完成了艺术的超越等。
②细节描写。构思雕像时,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体现石匠的名利心很重。
③神态描写。十个月石匠每天雕刻着,日渐消瘦,突出了石匠倾情雕刻的投入和忘我。 ④语言描写。石匠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上我的名字?”“我好想忘了我的名字”,突出了石匠淡泊名利、投入忘我的品格。
⑤动作描写。石匠坐在人像前,呆呆地看着亲手雕刻的人像,扑到人像上等动作写出了石匠陷入困境的愁苦,表现了他对母亲的深厚的感情。
(手法1分,举例说明1分,答出其中任意三条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①成为大师需要耐得寂寞。一开始石匠急功近利,一个月就完成了作品,结果雕出的作品得不到认可;后来他静下心来,历时十个月终于雕出精品。
②成为大师需要专心于艺术,排除功利之心的干扰。一开始石匠的心思全在扬名获利上,结果作品很失败;后来他倾心于艺术创作,连名字都忘了,终于创作出大师级的作品。
③成为大师需要有对艺术的透彻理解。一开始石匠拿着女人的画像,力求雕像与画像的形似,结果“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一番深刻的思考后他终于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神似才是作品的灵魂。
④成为艺术大师需要情感的投入。一开始石匠是在做生意,作品中缺少感情的投入,不能打动人;后来是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融注到作品之中,所以作品让人流泪。(分条概括,结合文本前后对比分析,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12.A【解析】A项“光风霁月”比喻人品高洁,胸襟开阔。B项不合语境, “穿云裂石”指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此处虽然也指声音,语境是哀痛的声音,只能用“撕心裂肺” 。 C项褒贬失当,“趋之若鹜”指像野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用在艺术爱好者身上不恰当。D 项对象用错, “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用于“人” ,不能用于“建筑物” 。
13.B 【解析】 A项“原因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句式杂糅,改为“人类68%的疾病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C项“连续……五连败”搭配不当,五连败就有连续的意思,“令人”和“堪”成分赘余;D项语序不当,“不但”应放在“给国家”前。
14.3.D【解析】 首先是“人类有了语言,就标志着……”紧承原文第一句,然后②①⑤结合很紧密,③与⑥结合紧密,且⑥列举了语言的作用,其后接①较为连贯。
15.【答案】 示例:喜欢。车尾的标贴反映了车主的个性化创造,是他们在有限空间中的自由发挥和创造,是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在生活中的投影;车尾的标贴还能带给人以快乐,拥堵的交通、狭小的车厢容易让人烦闷,看到前车车尾的标贴能让人会心一笑,也有利于消除人与人的隔阂;另外,它还有警示作用,让我们多一份小心,多一份安全。(三个角度答出任意两个即可,每个角度2分,表达准确1分。不喜欢如能自圆其说也可)
16. 【答案】 如果说人生是一片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漂浮的淡淡的云;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17. 立意提示:①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走好人生的岔路口;②知足者常乐,贪得无厌终害己;③贵在专一,一心不可二用;④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学会取舍。
[参考译文] 李君虚小时候就有纯洁美好的声誉。宋元嘉末年,魏军进逼瓜步山,百姓都挑着担子站着(时刻准备逃跑)。当时他父亲李湛之任丹阳尹,让他的子弟们都穿着草鞋,在房前练习行走。有人讥笑他的父亲,李君虚当时十几岁,觉得很羞惭。李湛之有一头牛,是他非常喜爱的,无缘无故掉入厅事之前的井里,李湛之带着身边的人亲自营救,郡府之中吵吵嚷嚷,李君虚放下帘子不观看。一个门生王铁偷了李君虚的衣服,君虚碰见,对他说:“你可以秘密地藏起来,不要让人看见。”王铁惭愧离去,不敢再回来。后来他富贵了,才回来谢罪,李君虚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李君虚娶宋文帝的女儿南郡献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著作佐郎,多次升迁任秘书丞。李湛之死后,李君虚把父亲的财产都送给弟弟李澄,自己只取了几千卷书。
宋明帝即位,多次升迁任吏部尚书。有人向他请求官位,秘密地在袖子里挟带一饼黄金,于是请求相见,然后拿出黄金给他看,说:“没有人知道。”李君虚说:“你自然应该得到这个官位,不必凭借这饼黄金。如果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报告你。”此人非常害怕,收起黄金离去了。李君虚说起这件事时,却没说出他的姓名,当时人都不知道他是谁。
李君虚仪表秀美,举止优雅,待人接物总是极有风度法则。每次朝会,众位官僚和外国使者,没有不伸长脖子目送他的,当时人把他比作何平叔。曾经在袁粲家聚会,初秋的夜晚极为凉爽,凉风习习,明月当空,景色甚是美丽。李君虚持琴演奏《别鹄》的曲子,音调和谐,韵致和美。王彧、谢庄都在袁粲家的座席上,打着节拍赞叹说:“用无牵无挂的神思,契合有节律的乐器,简直无法停止。”
当时伧地人常珍奇和薛安都叛逆,后来又请求投降,明帝授予他们高官。李君虚认为保全他们的性命,在这件事上已经很宽大,不值得格外施加特别的恩宠。明帝不听,常珍奇不久又叛乱。建安王刘休仁,人品才能都很美好,明帝和李君虚谋划诛杀他,李君虚认为不可。明帝发怒,说:“你真是痴愚,不值得和你商议事情。”李君虚惧怕,因而奉旨行事。明帝驾崩,遗诏授予李君虚中书令、护军将军的职位,与尚书令袁粲同受遗诏辅佐幼主,袁粲等人虽然也同时受托付,但明帝属意于李君虚。李君虚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李君虚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奸邪贿赂之事盛行,李君虚未能禁止。李君虚性格宽和温雅,有器量,不随便行动,但是世人多在名誉节操方面讥讽他。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本试卷由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组成 总分150分 时间 150分钟
第Ⅰ卷(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个社会都不可避免地会因个人争端而引起纠纷,但不同社会中的人们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却不完全相同。在中国,人们对一般的民事纠纷采取的解决方式更多的是调解而非诉讼,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其中孔子的“仁学”可以说是调解生成的思想基础。
孔子的仁学由四个要素构成: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和个体人格。其整体特征是实用理性。其中,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构成了后世“调解”传统的主要支柱,而由此衍化出来的“中庸”之道、重德轻刑和重教化思想更为调解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和原则。
孔子的仁学体系在政治方面要求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在整个社会建立了一种严格的等级秩序,同时又有某种“博爱”精神的人道关系。这样,它就必然强调全社会上下左右、尊卑长幼之间的秩序、和睦、互助和协调。
孔子阐述了他极其温和的政治法律思想,包括重视教化,反对“不教而杀”,以及重德轻刑等主张。正是这种珍惜原始民主、看重人际温情、强调中庸和睦的仁学理论,不仅使中国古代始终保持着“仁政”的理想和具有“仁道”色彩的诉讼原则,而且也始终滋润着独具风采的“调解”传统。因为,相比较于官僚的判决来说,调解(不管是乡邻亲族调解,还是州府县官们亲自调解)总要显得更富于原始民主和人际温情,也更容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由是观之,孔子的仁学所具有的民主精神,以及直接诉诸亲情和心灵的特征,对于以“合情合理”“合乎道德”(而非“合乎法律”)为首要标准的调解无疑是个极大的理论和思想支持,从而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手段,虽然在原始社会即已出现,以父系为中心的宗法家族制度为调解制度提供了社会基础;但是,正是由于孔子的儒家思想,使得调解不仅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而存在,而且被社会赋予了正面的、主流的价值。
面对各种解决纠纷的可能方式(尤其是诉讼),调解不但是全社会公认的最佳手段,而且成为一种衡量普通百姓和官吏是非善恶的标准。这样,调解便逐渐积淀为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结构,选择调解成为人们经过内化而生成的一种无意识行为。这种状况在历史上长期延续,即使在当今“个人权利”为本的现代社会,调解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不能说与儒家仁学对中国人心理情感的塑造和培养没有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儒家仁学不仅是调解的思想文化基础。而且是文化心理结构层面的基础。
(节选自高航《中国传统文化与调解的契合》)
1.下列对文中“仁学”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 )
A.血缘基础、心理原则、人道主义和个体人格这四大要素,成为仁学的整体特征。
B.仁学体系使整个社会不仅有严格的等级秩序,还有“博爱”精神的人道关系。
C.重视教化、重德轻刑、反对不教而杀等主张是仁学在政治法律思想上的体现。
D.珍惜原始民主、看重人际温情、强调中庸和睦是仁学理论中重要的思想内容。
2.下列有关“仁学”与“调解”的关系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血缘关系、心理原则和人道主义这些仁学的要素构成了调解的主要支柱,也为调解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和原则。
B.仁学理论不仅使中国古代始终保持着仁政的理想,而且也始终滋润着独具风采的民间的和官府的调解传统。
C.仁学所具有的民主精神和直接诉诸亲情和心灵的特征,从理论和思想上支撑了调解,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孔子的仁学是调解的思想基础,而由于儒家思想的地位及其影响,调解便被社会赋予了正面的、主流的价值。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对人们产生着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当然也包括对人们选择解决纠纷的方式的影响。
B.孔子的仁学体系在政治方面要求以血缘宗法为基础,所以它必然强调全社会都要注意上下左右、尊卑长幼之间应有的秩序和关系。
C.由于调解已成为人们普遍愿意接受的解决纠纷的方式,所以就连古代的官府对那些诉讼案件也主要采取调解而非判决的方式。
D.调解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后来逐渐积淀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即使在现代社会,调解也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君虚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李君虚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李君虚下帘不视也。门生王铁盗其衣,李君虚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王铁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李君虚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李君虚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金而去。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李君虚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李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李君虚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君虚。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李君虚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续古今传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莫不延首目送之??????????????? ??? 延:邀请
B.务弘俭约,百姓赖之 赖:依赖
C.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 ?尚:娶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 ????????? 令:美好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君虚“有器度”的一组是(3分) ( )
①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 ②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③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 ④李君虚惧而奉旨。
⑤?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 ⑥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⑥? D.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李君虚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李君虚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B.李君虚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李君虚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李君虚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李君虚,由此可见皇帝对李君虚很器重。
D.李君虚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李君虚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专权,李君虚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7.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5分)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 绛 唇
[宋]汪藻[注]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注]汪藻(1079-1154):宋饶州德兴人,字彦章。徽宗崇宁年间进士,累官著作佐郎、翰林、知州等,后被贬职。著有《浮溪集》等。写此词时,他正被迫迁调,官场失意。
8.结合词句,赏析词中加点的“瘦”字。(5分)
9.本来“好个霜天”正是喝酒尽兴的时候,词人为什么说“闲却传杯手”?(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元嘉草草, , 。
(2) ,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大 ?师
他是个普通的石匠,那天,接到一桩大买卖。邻村的财主要用汉白玉为去世的母亲雕座真人像,放在园子里,天天看着。
第一次听到消息时,他不敢相信这样的好运会落在自己身上。一个石匠能雕刻玉石,应该说身价上了一个台阶。他知道这是一次机会,如果真的完成了这座人像,那么他就可以在石像上刻上自己的名字。那时,他就是石匠行当里数一数二的人物了,再也不会雕那些石碑石人石马,摆在自家门前,等人来收购,然后送到墓地,过着清贫的日子。因为那时,他应该是位大师了。
他认真地做着准备工作。先将所有的工具磨了一遍,然后将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只看财主母亲的一幅画像,那画像似乎是女人年轻时候的,看上去很漂亮。石匠将那女人的相貌记在了心里。
当他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来到财主家,第一眼看见那块汉白玉的时候,就已经按人体的比例位置,将那块漂亮的汉白玉给划分了,包括他的名字刻在哪里。他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一是在人像裙子的下摆处,二是在人像的袖口处,还有就是在人像的背后。
石匠构思好了便开始干活。一个月过去,人像完成了。财主来看的时候叫了起来:“你这刻的不是我母亲!”石匠找出财主母亲的画像,对比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也觉出不像,但他没说,只是拿着画像给财主看。可财主却不看画像,冲着石匠说:“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如果你只能做成跟这幅画一样,那我要你来雕什么?我有这幅画就行了。”说着,财主指着人像的袖口处说:“这是什么?你的名字?这画上有吗?我跟你说,你要雕得不好,这汉白玉的钱你出!”说完扬长而去。
石匠傻了眼,他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没赚到钱还要赔钱,要是传出去,在这个行当里就没法混了。石匠坐在人像前,目光呆呆地看着他亲手雕出来的人像,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时间一点点过去了,月光洒落在人像上,映衬出汉白玉的洁白。石匠透过月光看见汉白玉发散出一片金光,在那金光里他看见了离世多年的母亲,正满含愁苦却不失慈祥地看着他。石匠多年没看见母亲了,他想起母亲带给他的温暖,以及在他年少时母亲给他的关爱。这个时候,他突然想扑进母亲的怀里,再一次感受母亲给他的爱。他扑了上去,摸到的却是冰冷的石头,石匠的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
石匠又在雕刻那座人像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完工。两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完工。财主派人来看了几次,回去报告说还没有完工。整整十个月,石匠每天对着汉白玉慢慢地雕刻着,汉白玉是越来越鲜活,而石匠却是日渐消瘦。
十个月后,财主再次看见人像的时候,一下子跪倒在人像前,失声痛哭起来。跟来的家丁们也一下子肃然起敬,眼前的人像就是他们当年的老夫人。
一个管家模样的人绕着人像转了几圈后,轻轻地走到石匠面前说:“你还没刻上你的名字。”
石匠看了看天空,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我的名字?”说完,他停了一会儿,似乎在思考什么,然后对那个人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你能告诉我吗?”
那人一下子弯下了腰,轻声地说:“你的名字叫大师。”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本文以“大师”为线索,讲述了一个石匠一开始想当大师,却险些身败名裂,后来不想当大师,甚至忘了自己叫什么名字却反倒成了大师的故事。
B.“你现在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这句话很有深意,表现了关于“艺术真实”的问题,说明财主是懂艺术的,他不满意石匠的作品。
C.在雕像上刻工匠的名字是中国人的传统,财主不准石匠在雕像上刻名字,还威胁石匠要他出汉白玉石料钱,体现了财主的蛮不讲理,强横霸道。
D.困境中石匠想到自己的母亲,带着对母亲的深情投入到雕刻中去,使一尊冰冷的汉白玉石升华为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得到了财主的认可。
E.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又富有感染力,简单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结尾处石匠说“我好像忘了我的名字”,一语双关,耐人寻味。
(2)小说中写石匠在构思雕像时,还设想了自己的“名字刻在哪里”,并且很具体。这一细节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塑造石匠这个人物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中普通石匠成为大师的经历启示我们成为大师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Ⅱ卷(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他胸怀坦荡,光风霁月,是众人仰慕的对象。
B.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精彩斑斓的怜爱。
C.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专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鹜。
D.古建筑之所以卓尔不群,不在于它的创新,而在于它代表了某个时代;当代的建筑不应该照搬古代,需要有时代气息。
1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
A.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表明,人类68%的疾病的原因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是感冒的主要根源。
B.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C.在连续遭遇本赛季的五连败后,湖人队的处境令人堪忧,如果后两场比赛再失利,湖人队将跌落至西部赛区第四名。
D.许多地方以较低的价格征用耕地盖起高楼大厦,这给国家不但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也给老百姓造成极大的利益伤害。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混沌初开,人猿相别。________________所谓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语言的定型化产品。说到底,语文就是力量。
①可想而知,没有语文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
②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化,智慧的物化,说在口头上的叫“语”,写在书面上的叫“文”。
③人生在世,靠语文进行学习、工作、生活,语文是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
④人类有了语言,就标志着人类摆脱了愚昧、野蛮,进入文明、开化的时代。
⑤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言的外延就有多大。
⑥交际交流,表达情意,人们利用语文这个工具“接受”或“表达”自己的精神思想,创造发明,形成认识论、世界观,铸造宏伟的文学殿堂,推进世界向前发展。
A.④②③⑤①⑥      B.②④③⑤⑥①
C.②④⑤③①⑥ D.④②⑤③⑥①
15. 同学们,你注意过私家车车尾的标语、标贴吗?从早期“熊出没,注意”的安全告诫,到如今“别跟着我,我也迷路了”“我慢我量小,你快你飞去”,以及与之相配的滑稽、俏皮的卡通图像,引来了众多车主的跟风。你喜欢这样的个性车贴吗?你如何看待“车尾文化”的悄然兴起?请发表看法,阐述观点。(5分)
16.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6分)
 例句: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辽阔的坦桑尼亚草原上,一只饥饿的鬣狗在四处觅食。它沿着灌木间的小路奔跑,来到一个岔路口。在两条岔路的远方,各有一头山羊绊倒在灌木丛中挣扎不出。鬣狗的口水淌得老长,它想先走其中一条路,却又担心另一条路上的山羊被别的动物抢走。最后它决定,左脚沿着做边的路走,右脚沿着右边的路走。但是两条路越分越开,相隔越来越远,最终鬣狗把自己的身体劈成两半。
要求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高二语文)
1.A 【解析】“仁学的整体特征”是“实用理性”而非“四大要素”。
2.A 【解析】为调解提供“直接的依据和原则”的是“‘中庸’之道、重德轻刑和重教化思想”,而不是这三个要素。
3.C 【解析】原文没有说官府对诉讼案件主要采取调解的方式。
4.A【解析】延:伸长。延首,伸长头颈。常形容急切盼望的样子。
5.C【解析】①表现李君虚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④表现李君虚恐惧。⑤表现李君虚能够和袁粲团结一致,并主张俭约。
6.D【解析】“王道隆、阮佃夫掌权,李君虚不能禁止”错误,是不能禁止奸邪贿赂之事盛行。
7.翻译(10分)
(1)你自然应该得到这个官位,不必凭借这饼黄金。如果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报告你。( “假”、“ 见 ”、 “ 相 ”各1分,句意2分。)
(2) 刚张衡到任,治理严厉,整顿法制,暗中探知奸党的姓名,一下子都抓起来。(“下车”“阴”“禽”各1分,句意2分)
8.“瘦”字用拟人手法,把梅人格化(2分),既刻画出梅疏影横斜的姿态(1分),又写出它(也是词人自己)不阿谀奉承的坚贞和耿直的傲骨(2分)。
9.①在构思上此句设置悬念,引出设问;②在感情上此句突出了词人感到仕途艰险,渴望退隐回家,远离官场倾轧的比酒还浓的“归兴”。(每点3分,共6分)
10.(1)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则芥为之舟 (3)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11.(1)【答案】D? E答D给3分,答E给2分,B答给1分;答A、C不给分。
【解析】B.“说明财主是懂艺术的”有误,财主未必懂艺术,也许只是直觉,故给1分。A本文以“为财主母亲雕像”为线索,小说中间大量情节并没有围绕“大师”展开。C “体现了财主的强横霸道”不当,财主也不是因为石匠刻上了名字而威胁,其实是财主对雕像不满。
(2)【答案】①展现人物心理。表现石匠急切地想抓住这个机会来证明自己技艺高超,成为同行中数一数二的人,并改变自己贫穷的生活状况;
②为下文财主斥责他刻了自己的名字,管家提醒他没刻自己的名字等情节做了铺垫;
③与下文写石匠用心投入感情创作达到淡泊名利、胸中无我的状态形成对比,从而表现人物,深化主题。(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①心理描写。如:最初石匠听到消息后畅想好运落到自己身上,体现了石匠的名利之心;他面对石像陷入沉思,完成了艺术的超越等。
②细节描写。构思雕像时,给自己的名字找了三个地方,体现石匠的名利心很重。
③神态描写。十个月石匠每天雕刻着,日渐消瘦,突出了石匠倾情雕刻的投入和忘我。 ④语言描写。石匠淡淡地说“这么洁白的人像上为什么要刻上我的名字?”“我好想忘了我的名字”,突出了石匠淡泊名利、投入忘我的品格。
⑤动作描写。石匠坐在人像前,呆呆地看着亲手雕刻的人像,扑到人像上等动作写出了石匠陷入困境的愁苦,表现了他对母亲的深厚的感情。
(手法1分,举例说明1分,答出其中任意三条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4)【答案】①成为大师需要耐得寂寞。一开始石匠急功近利,一个月就完成了作品,结果雕出的作品得不到认可;后来他静下心来,历时十个月终于雕出精品。
②成为大师需要专心于艺术,排除功利之心的干扰。一开始石匠的心思全在扬名获利上,结果作品很失败;后来他倾心于艺术创作,连名字都忘了,终于创作出大师级的作品。
③成为大师需要有对艺术的透彻理解。一开始石匠拿着女人的画像,力求雕像与画像的形似,结果“雕的只是像我母亲,而不是我母亲”;一番深刻的思考后他终于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神似才是作品的灵魂。
④成为艺术大师需要情感的投入。一开始石匠是在做生意,作品中缺少感情的投入,不能打动人;后来是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融注到作品之中,所以作品让人流泪。(分条概括,结合文本前后对比分析,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12.A【解析】A项“光风霁月”比喻人品高洁,胸襟开阔。B项不合语境, “穿云裂石”指穿破云天,震裂石头,形容声音高亢嘹亮;此处虽然也指声音,语境是哀痛的声音,只能用“撕心裂肺” 。 C项褒贬失当,“趋之若鹜”指像野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用在艺术爱好者身上不恰当。D 项对象用错, “卓尔不群”指优秀卓越,超出常人。用于“人” ,不能用于“建筑物” 。
13.B 【解析】 A项“原因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句式杂糅,改为“人类68%的疾病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C项“连续……五连败”搭配不当,五连败就有连续的意思,“令人”和“堪”成分赘余;D项语序不当,“不但”应放在“给国家”前。
14.3.D【解析】 首先是“人类有了语言,就标志着……”紧承原文第一句,然后②①⑤结合很紧密,③与⑥结合紧密,且⑥列举了语言的作用,其后接①较为连贯。
15.【答案】 示例:喜欢。车尾的标贴反映了车主的个性化创造,是他们在有限空间中的自由发挥和创造,是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在生活中的投影;车尾的标贴还能带给人以快乐,拥堵的交通、狭小的车厢容易让人烦闷,看到前车车尾的标贴能让人会心一笑,也有利于消除人与人的隔阂;另外,它还有警示作用,让我们多一份小心,多一份安全。(三个角度答出任意两个即可,每个角度2分,表达准确1分。不喜欢如能自圆其说也可)
16. 【答案】 如果说人生是一片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漂浮的淡淡的云;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17. 立意提示:①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走好人生的岔路口;②知足者常乐,贪得无厌终害己;③贵在专一,一心不可二用;④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学会取舍。
[参考译文] 李君虚小时候就有纯洁美好的声誉。宋元嘉末年,魏军进逼瓜步山,百姓都挑着担子站着(时刻准备逃跑)。当时他父亲李湛之任丹阳尹,让他的子弟们都穿着草鞋,在房前练习行走。有人讥笑他的父亲,李君虚当时十几岁,觉得很羞惭。李湛之有一头牛,是他非常喜爱的,无缘无故掉入厅事之前的井里,李湛之带着身边的人亲自营救,郡府之中吵吵嚷嚷,李君虚放下帘子不观看。一个门生王铁偷了李君虚的衣服,君虚碰见,对他说:“你可以秘密地藏起来,不要让人看见。”王铁惭愧离去,不敢再回来。后来他富贵了,才回来谢罪,李君虚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李君虚娶宋文帝的女儿南郡献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著作佐郎,多次升迁任秘书丞。李湛之死后,李君虚把父亲的财产都送给弟弟李澄,自己只取了几千卷书。
宋明帝即位,多次升迁任吏部尚书。有人向他请求官位,秘密地在袖子里挟带一饼黄金,于是请求相见,然后拿出黄金给他看,说:“没有人知道。”李君虚说:“你自然应该得到这个官位,不必凭借这饼黄金。如果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报告你。”此人非常害怕,收起黄金离去了。李君虚说起这件事时,却没说出他的姓名,当时人都不知道他是谁。
李君虚仪表秀美,举止优雅,待人接物总是极有风度法则。每次朝会,众位官僚和外国使者,没有不伸长脖子目送他的,当时人把他比作何平叔。曾经在袁粲家聚会,初秋的夜晚极为凉爽,凉风习习,明月当空,景色甚是美丽。李君虚持琴演奏《别鹄》的曲子,音调和谐,韵致和美。王彧、谢庄都在袁粲家的座席上,打着节拍赞叹说:“用无牵无挂的神思,契合有节律的乐器,简直无法停止。”
当时伧地人常珍奇和薛安都叛逆,后来又请求投降,明帝授予他们高官。李君虚认为保全他们的性命,在这件事上已经很宽大,不值得格外施加特别的恩宠。明帝不听,常珍奇不久又叛乱。建安王刘休仁,人品才能都很美好,明帝和李君虚谋划诛杀他,李君虚认为不可。明帝发怒,说:“你真是痴愚,不值得和你商议事情。”李君虚惧怕,因而奉旨行事。明帝驾崩,遗诏授予李君虚中书令、护军将军的职位,与尚书令袁粲同受遗诏辅佐幼主,袁粲等人虽然也同时受托付,但明帝属意于李君虚。李君虚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李君虚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奸邪贿赂之事盛行,李君虚未能禁止。李君虚性格宽和温雅,有器量,不随便行动,但是世人多在名誉节操方面讥讽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