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6.1、透镜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淮南万毕术》关于冰透镜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应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B.应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C.应用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D.这种现象属于光的反射
2.如图所示,《淮南万毕术》关于冰透镜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应用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B.应用了凸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C.应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D.应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3.下列各镜片中,属于凹透镜的中
A. B. C. D.
4.如图所示,是丽丽傍晚在商业街行走时看到投射在地面上的鲜奶广告,下列对这个像的形成和性质分析正确的是( )
A.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虚像
B.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
C.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5.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D.平面镜成像
6.如图所示现象中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我国古代利用日晷晷针影子变化计时
B.我国古人利用冰透镜向日取火
C.古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
D.卢沟桥在水中的“倒影”
7.小明同学拿一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发现在某一个位置时,白纸上将会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则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此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B.此透镜是凹透镜
C.可认为光班与透镜中心的距离是该透镜的焦距 D.如果时间较长,将会看到光斑处的纸变焦
8.如图所示,对光有会聚作用的透镜有( )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⑥
9.烈日下,不能随手将装有水的矿泉水瓶放在窗台上,否则矿泉水瓶会将强烈的阳光聚焦到物体上,致使物体温度过高而被点燃导致火灾。装有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 )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平面镜 D.凸面镜
10.冰遇火会熔化。但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人却能“削冰取火”。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 万毕术》中记载:“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古人将冰磨成一种冰透镜,让太阳光射过去并会聚起来点燃艾草取火。以下关于冰透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冰透镜取火时利用了光的折射
B.制作冰透镜时,要把冰磨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形状
C.冰是晶体,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但需要吸热
D.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密度变小
二、填空题
11.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对接成功后,“神舟十三号”飞船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是______的。12月9日航天员开设了“天宫课堂”,如图所示,在水球中注入气泡进行光学实验时,可以看到一倒一正两个像,这两个像都是光的______形成的,透过水球中间气泡部位观察到正立缩小的像时,此时水球和中间气泡部分相当于一个______(凸透镜/凹透镜)。
12.今年4月份,我县某校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同学们在攀登都山时,某同学不小心将自己没有喝完的矿泉水瓶掉在地上,老师立即告诫大家,这瓶子有水就相当于______,对太阳光有______作用,容易引发森林火灾。太阳发出的光经过大约8分钟才能到地球,请估算太阳到地球的距离是______m,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最早研究光的色散的科学家是_______。
13.(1)如图甲所示,木块的长度为______cm;
(2)根据如图乙所示光的传播路径,在方框中画出对应的透镜类型。______
14.学校物理兴趣小组对大家普及森林草原防灭火知识时强调:在林区游玩时不能将喝剩的矿泉水瓶随意丢在路边的枯叶上面,主要原因是有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______镜,这种透镜对光线有______作用,使局部温度过高引发火灾。
15.如图所示是光线通过透镜的光路图,其中,如图的竖直虚线处是______镜。
三、综合题
16.潜水员潜在水中时,看到岸边的树木是光的___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现象。如图所示,S'点是S点成的像,请你完成光线AB通过凸透镜后的光路图,并标出右侧的焦点F。
( )
17.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如图所示,可知方框内的光学元件对光有_______作用,请将该元件画在方框内.
________
18.图所示,在阳光下,小明理用凸透镜将红磷点燃,说明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请完成如图中的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________.
19.有两个凸透镜,甲的焦距较长,乙的焦距较短.要使一束平行光通过这两个凸透镜后,仍然是平行光,这两个凸透镜应该怎样放置____?有几种方案___?如果要求光束变窄呢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古人将冰磨成一种冰透镜,该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属于凸透镜,能使太阳光会聚焦点,从而能点燃艾草取火,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A
【解析】
【详解】
AB.凸透镜能够将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一点,故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A正确;B错误;
CD.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会发散,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而本题题意是利用凸透镜会聚作用,故CD错误。
故选A。
3.C
【解析】
【详解】
A. 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不合题意;B. 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不合题意;C. 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符合题意.D. 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不合题意;故选C.
【点睛】
(1)透镜有两种:凸透镜、凹透镜;(2)凸透镜中间比边缘厚,对光线有会聚作用;(3)凹透镜中间比边缘薄,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投射LED灯前面加上要放置的广告的塑料片,原理和老式幻灯机的原理一样,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故选D。
5.D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
A.入射角为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反射角为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图中入射角和反射角标错了,故A错误;
B.人看到水中的鱼是因为鱼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后进入人的眼睛,图中光线的传播方向错误,故B错误;
C.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过焦点,图中的光线发散了,故C错误;
D.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是对称的,所成的像是虚像,故D正确。
故选D。
6.D
【解析】
【分析】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详解】
A.我国古代利用日晷晷针影子变化计时是利用了沿直线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
B.冰透镜向日取火利用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属于光的折射,故B不符合题意;
C.皮影戏中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C不符合题意;
D.平静水面上卢沟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太阳光可以看成平行光,白纸上出现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此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A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此现象是光发生了会聚,不可能是凹透镜,B错误,故B符合题意;
C.最小、最亮的光斑是透镜的焦点位置,因此可认为光斑与透镜中心的距离是该透镜的焦距,C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D.太阳光具有能量,如果时间较长,将会看到光斑处的纸变焦,D正确,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C
【解析】
【分析】
【详解】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则①③⑤是凸透镜,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9.A
【解析】
【详解】
因为瓶中进入水之后,瓶中的水形状是中间厚、边缘薄,因此装水的矿泉水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强烈的阳光聚焦到物体上,致使物体温度过高而被点燃导致火灾,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D
【解析】
【详解】
AB.古人将冰磨成一种冰透镜,该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属于凸透镜,凸透镜使太阳光发生折射并会聚起来,从而能点燃艾草取火,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冰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状态无关,当冰熔化成水后,其质量不变,但体积变小,由密度公式可知其密度变大,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 静止 折射 凹透镜
【解析】
【分析】
【详解】
[1]“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对接成功后,形成一个整体,所以以“天和”核心舱为参照物,“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
[2]水球中注入气泡,航天员反射的光通过了空气、水两种介质进入人的眼睛,也就是折射之后看见了这两个像。
[3]水球中注入气泡,水球因此被气泡变为了两部分,中间是空气,气泡周围是水,相当于被分成了两个凹透镜的组合。因此水球和中间气泡部分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12. 凸透镜 会聚 1.44×1011 牛顿
【解析】
【详解】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所以,盛水的透明塑料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由于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可以将射来的太阳光会聚在一点上,当会聚点的温度比较高时,可能会引起火灾。
[3]光的速度3×108m/s,由知道,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s=ct=3×108m/s×8×60s=1.44×1011m
[4]由物理学史的知识知道,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13. 3.7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分度值为1cm,左边在零刻度线,右边在3.7cm处,长度为3.7cm。
(2)[2]由图可知,光线折射后更加偏向主光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是凸透镜。
14. 凸透 会聚
【解析】
【分析】
【详解】
[1]矿泉水瓶在随意丢放时,里面的水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凸透镜。
[2]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所以会使局部温度过高引发火灾。
15.凹透
【解析】
【详解】
由图示知,入射光线经透镜后,会聚点变远了,传播区域变宽了,即此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是凹透镜。
16. 折射
【解析】
【详解】
[1]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潜水员潜在水中时看到的岸边的树木是折射形成的虚像。
[2]由于S′是S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所以S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都会通过像点S′;连接BS′,就是入射光线SB经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过S点画出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入射光线SC,连接S′C,交主光轴于F点,则点F就是凸透镜的右焦点。如图所示
17. 会聚
【解析】
【详解】
[1][2]由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可知,光学元件对光有会聚作用.因此该元件为凸透镜,如图所示:
18. 会聚
【解析】
【详解】
在阳光下,小明理用凸透镜将红磷点燃,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对于凸透镜: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
【点睛】
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先确定所给的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凸透镜或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
19. 见解析 见解析 见解析
【解析】
【详解】
根据凸透镜的两条特殊光线:一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通过焦点;二是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可以让两个凸透镜相距为两个凸透镜的焦距之和放置.即两个焦距重合,能使入射的平行光,经两个凸透镜后仍然是平行光.
凸透镜的放置方案有两种,放置方法如图,两凸透镜相邻侧的焦点要重合.
即让两个凸透镜的焦点、主光轴重合放置;两个凸透镜分别位于前后,故有两种方案;
要求光束变窄,如左图放置,即焦距大的放在入射光一侧,焦距小的放另一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