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 6.4、眼睛和眼镜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关于常见的光学仪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条件下,凸透镜越厚,焦距越小。
B.校园内安装的监控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C.想要矫正近视眼,要用适当的凸透镜片做成眼镜
D.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凹透镜后一定经过焦点
2.患有近视眼的小明检查视力时,小明通过观察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来完成检查。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视力表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比实际视力表小
B.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太弱
C.视力表与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D.近视眼应该用度数合适凸透镜来矫正
3.据人民网报道,近年来中国青少年近视发病率高达50%~60%,全国近视眼人数竟已近4亿!近来,小明为了看清书上的字,眼睛与书的距离和视力正常时相比越来越近了,这说明小明可能已经( )
A.患上近视眼,需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B.患上近视眼,需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C.患上远视眼,需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
D.患上远视眼,需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4.透镜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B.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
C.照相时,被照相者应站在镜头两倍焦距以外
D.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5.如图为本溪市“地标性”建筑——衍水大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车辆在桥上行驶时,相对于大桥两侧的围栏是静止的
B.桥头两侧有隔音板,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下桥时有监控摄像头抓拍,监控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D.夜间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衍水大桥”这四个发光的字,是由于漫反射的缘故
6.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远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远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在拿走远视眼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B.将光屏或蜡烛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靠近凸透镜
7.小兰的视力出现问题,如图是她的眼睛成像示意图。现在有甲、乙、丙、丁四种镜片,光分别照射到这四种镜片上产生的现象如下图所示,小兰选择了其中的一种镜片制成眼镜对她的视力进行矫正。请你判断她选择的是( )
A. B. C. D.
8.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射电望远镜(FAST如图),下列对“中国天眼” 的相关物理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中国天眼”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凹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B.“中国天眼”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C.“中国天眼”的作用就相当于人的眼睛,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中国天眼”的作用就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9.下列四幅图中,属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是( )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
10.如四幅图中,图文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放大镜是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B.哈哈镜是利用光的反射规律成像的
C.光的色散现象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
D.这是矫正近视眼的光路图
11.12﹣18岁是青少年近视的高发期,长时间上网、玩手机等都有可能导致近视。为了加强全民爱眼意识,我国确定每年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如图所示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的示意图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2.如图是表示近视眼或远视眼成像情况及对其进行矫正的图,其中表示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图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的四幅图,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的是______图,表示矫正近视眼的是______图。
14.如图所示,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此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的像仍清晰,若保持凸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则应将蜡烛________凸透镜移动适当的距离。(选填“靠近”或“远离”)
15.远视眼是来自近处某点的光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______(选填“前”“后”)方,需要戴______透镜矫正。
16.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图中表示某二人看物体时的光路图,要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甲需配_______戴镜,希望同学们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三、综合题
17.仔细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眼睛和眼镜
人类的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厚薄程度,从而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实像,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依靠眼睛调节所能看清的最远和最近的两个极限点分别叫做远点和近点。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近点大约在10cm处。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cm,这个距离叫做明视距离。
当眼睛出现某些缺陷时,人们需要佩戴眼镜来矫正,常见眼镜的实质就是凸透镜或凹透镜。透镜的焦距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表示,即。如果某透镜的焦距是0.5m,它的焦度就是。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凸透镜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的度数是负数。例如,-200度的镜片表示这是凹透镜,透镜焦度是,它的焦距是0.5m。
(1)正常眼睛观察物体时,在视网膜上成的像的性质是( )
A.正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2)根据上文,你认为人的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 )
A.0~10cm B.10cm~25cm C.10cm~无限远 D.25cm~无限远
(3)如题图所示是小明的眼睛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则他的眼病是______,需要用______镜来矫正。另一同学小芳所戴眼镜镜片的度数是-400度,则该透镜焦度为______,焦距为______m。
(4)小明仔细观察镜片的形状和厚度,把四种镜片的截面图画成了图中甲、乙、丙、丁所示的形状,则可以知道:近视眼配带度数较大的是______;远视眼配带度数较大的是______。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如图所示,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它到晶状体的距离是固定的,正常的人眼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都是依靠调节晶状体的平凸程度,使视网膜上都能获得清晰的像.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过凸,在观察远景时,像不能落在视网膜上.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过扁,在观察近景时,像不能落在视网膜上.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楚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楚的最近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
(1)正常人看远景或近景都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这是通过改变________(选填“焦距”或“像距”)来实现,具体是当人眼由看远景而改变看近景时,眼球的晶状体就得________ (选填“扁平”或“凸起”)些.
(2)患近视眼的人欲矫正视力,应配戴合适的________镜;患远视眼的人欲矫正视力,应配戴合适的________镜.
(3)根据上文,你认为人的正常眼的观察范围是( )
A.0~10cm B.10~25cm C.从10cm到极远处 D.0~25cm
19.(1)如图1所示,是矫正远视眼的光路示意图,请在虚线方框内画出相应的透镜________;
(2)眼球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透镜。视力正常的人看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成______(选填“正立”或“倒立”)、缩小的实像:如图2所示,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息后,即可“刷脸”。支付完成交易,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______(选填“反射”、“折射”或“直线传播”),“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______。(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A.一倍焦距以内
B.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
C.等于两倍焦距
D.两倍焦距之外
20.周末小宇一家去公园玩,开车时爸爸看到车玻璃上有霜,便打开车里的暖风,霜即刻消失变成小水滴;坐在旁边的爷爷,带着老花镜在看报纸,小宇透过镜片看到爷爷的眼睛比实际要大;在公园,他走近湖边却发现水面下鱼儿在云里游动,他发出惊讶的声音,结果鱼儿立即四散而去。
(1)小宇看到的“鱼儿”是光_______形成的,看到的“云”是光_______形成的,两者都是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2)小宇发出声音,鱼儿四散而去。说明了_______现象。
(3)试解释“霜”的形成和消失的原因_______?
(4)老花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______?为什么透过镜片看到爷爷的眼睛比实际要大___?
2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透镜焦距f能表示它会聚光线(凸透镜)或发散光线(凹透镜)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透镜折光本领越大,所以可用焦距f的倒数表示透镜的这种折光本领,叫做透镜的焦度φ,即φ= ,式中f单位是m,D的单位是m﹣1. 平时我们说的度数就是透镜的焦度D乘100的值.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D的度数是负数。
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300°、+200°的眼睛片中,哪个是近视镜片?它的焦度和焦距分别是多少?_______。
(2)通过(1)中数据分析,近视镜片和远视镜片度数深浅与镜片的焦距有什么关系?_______。
(3)你如何粗略测量出一只老花镜镜片的度数?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A.相同条件下,凸透镜越厚,对光线的偏折越明显,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强,焦距越小,故A正确;
B.校园里安装的监控摄像头,和照相机的原理相同,是一个凸透镜,故B错误;
C.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过厚,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矫正近视眼选择适当的凹透镜做镜片,故C错误;
D.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折射光线不过焦点,故D错误。
故选A。
2.C
【解析】
【详解】
A.平面镜成像时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故A错误;
B.近视眼形成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焦距较短,对光的折射能力太强,像成在视网膜前方,故B错误;
C.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故C正确;
D.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利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使像向后移动到视网膜上,故D错误。
故选D。
3.B
【解析】
【详解】
眼睛与书的距离和视力正常时相比越来越近了,说明眼睛晶状体焦距变短,是患上了近视眼,需佩戴凹透镜使光线发散,使成的像往后移到被视网膜承接,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D
【解析】
【详解】
A.近视眼镜是凹透镜,是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来矫正近视眼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放大镜成像时,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故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故被照相者应站在镜头两倍焦距以外,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投影仪成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所成的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C
【解析】
【详解】
A.车辆在桥上行驶时,以车为参照物 大桥两侧的围栏是向后运动的,故A错误;
B.桥头两侧有隔音板,这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切断噪声传播,故B错误;
C.下桥时有监控摄像头抓拍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监控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故C正确;
D.夜间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衍水大桥”这四个发光的字,是由于光向各个方向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缘故,故D错误。
故选C。
6.B
【解析】
【详解】
A.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拿一个远视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蜡烛烛焰的像实际上在光屏后面;将蜡烛靠近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像远离凸透镜,像相比于拿掉远视眼镜更靠后,故A不符合题意;
B.拿走远视眼镜,烛焰清晰的像在光屏的后面,所以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蜡烛远离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像靠近凸透镜,此时像向前移动,此时光屏上可以得到清晰的像,故B符合题意;
C.拿走远视眼镜时,像在光屏后面,所以光屏靠近凸透镜更不能得到清晰的像,故C不符合题意;
D.由C可知,光屏靠近凸透镜得不到清晰的像,若蜡烛靠近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可知,像将远离凸透镜,拿走远视眼镜后,像本就在光屏后面,则蜡烛靠近凸透镜更得不到清晰的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B
【解析】
【详解】
由图可知,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为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而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AD.观察AD中发现入射光线穿过镜片后被会聚了,所以AD中镜片为凸透镜,故AD不符合题意;
B.观察B中发现入射光线穿过镜片后被发散了,所以B中镜片为凸透镜,故 B符合题意;
C.观察C中发现入射光线穿过镜片依然直线传播,是比较透明的玻璃,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B
【解析】
【详解】
“中国天眼”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来自天体的信息被巨大的凹面镜反射后,会聚到凹面镜的焦点,与凸透镜成像没有关系。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B
【解析】
【详解】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前面,所以甲图反映了近视眼的成因;利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因此丁反映了近视眼的矫正,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0.A
【解析】
【分析】
【详解】
A.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原理制成的,故A错误,A符合题意;
B.哈哈镜是利用光的反射规律成像的,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由于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通过三棱镜的折射程度不同,所以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利用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就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C
【解析】
【详解】
近视眼的晶状体太厚,折射能力变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要戴一个凹透镜来矫正,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戴上凹透镜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即①、③属于近视眼成因及矫正。
故选C。
12.A
【解析】
【详解】
近视眼的晶状体对光的会聚本领过强,远处的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前,①图的入射光线经过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①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戴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故选③图;远视眼的晶状体对光的会聚本领过弱,近处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后,②图的入射光线经过晶状体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所以②图表示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会聚一下,因此佩戴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来矫正,故选④图。表示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图是①③,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3. 甲 丁
【解析】
【详解】
[1]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会聚能力减弱像成在视网膜后方,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会聚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距离变大,像成在视网膜前方,故甲属于远视眼,乙属于近视眼。
[2]由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会聚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距离变大,像成在视网膜前方,所以需要配戴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故表示矫正近视眼的是丁。
14.靠近
【解析】
【详解】
近视眼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当取下近视眼镜时,像距会变小,像成在光屏前;要使像重新成在光屏上,应该减小物距,使像距增大,故应将蜡烛靠近凸透镜移动适当的距离。
15. 后 凸
【解析】
【详解】
[1][2]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弱,来自近处某点的光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需要戴对光有会聚作用的凸透镜矫正。
16.凹
【解析】
【详解】
甲图,远处物体的光经眼睛的晶状体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前,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近视眼;近视眼的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要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需配戴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凹戴镜。
17. D C
近视眼 凹透 4 0.25 丙 乙
【解析】
【详解】
(1)[1]人类的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故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2)[2]正常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近点大约在10cm处,则人的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10cm~无限远,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3][4]如题图所示,在视网膜前成像,说明晶状体折射能力太强了,看不清远处,故是近视眼;折光能力太强了,故需要佩戴发散透镜,故选凹透镜。
[5][6]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另一同学小芳所戴眼镜镜片的度数是-400度,则该透镜焦度为;焦距为
(4)[7][8]近视眼配带凹透镜,起发散作用,故选择丙或者丁,度数较大,即透镜焦度较大,则焦距较小,折光能力较强的,即凹透镜凹得程度更大,故选丙;同理远视眼配带度数较大的是折光能力较强的,故选凸得程度更大的透镜,故选乙。
18. 焦距 凸起 凹透 凸透 C
【解析】
【分析】
(1)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焦距可调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远视眼是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会聚透镜使光线提前会聚;
(3)从材料中信息可以得到人的正常眼的观察范围.
【详解】
(1)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当人眼由看远景而改变看近景时,眼球的晶状体就得凸起些;
(2)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需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需戴凸透镜矫正;
(3)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所以人的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10cm~极远处,故选C.
19. 倒立 折射 D
【解析】
【分析】
【详解】
(1)[1]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使折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应该用会聚透镜来矫正,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所以在虚线框内应放置凸透镜,使折射光线提前会聚在视网膜上,如下图所示
(2)[2]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光经过摄像头成像利用的是光的折射。
[4]“刷脸”时,要求成缩小的实像,而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时,光通过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符合要求,所以“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之外。
故选D。
20. 折射 反射 虚 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霜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霜吸热熔化成小水滴消失 老花镜是凸透镜 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3]小宇看到水中的鱼是光从水中进入空气发生折射形成的,看到水里的“云”是光在水面处发生反射形成的,两者都是虚像。
(2)[4]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所以小宇发出声音,鱼儿四散而去。
(3)[5]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后放出热量凝华而成的;当打开暖风,霜吸收热量,从固态变成液态,熔化成了水滴。
(4)[6][7]老年人眼睛的晶状体太薄,所佩戴的老花镜是凸透镜。爷爷的眼睛位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透过镜片看到爷爷的眼睛比实际要大。
21. -300°,3m-1,-0.3m 透镜的度数越大,透镜焦距越小 见解析
【解析】
【详解】
(1)[1]-300°是近视眼镜片,+200°是远视眼镜片.①因为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以100的值,所以-300°镜片的焦度是3m-1;又因为
所以焦距是。
②因为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以100的值,所以+200°镜片的焦度是2m-1;又因为
所以焦距是。
(2)[2]由以上数据知,透镜的度数越大,透镜焦距越小。
(3)[3]晴天把镜片放在阳光下,使阳光与镜片垂直,调整镜片与地面的距离,使地面上的光点最小,最清楚,以m为单位用刻度尺测量镜面到地面上光点的距离,用f表示.计算度数
【点睛】
(1)根据凸透镜(远视眼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眼镜片)的度数是负数进行判断。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φ表示,即φ=.我们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以100的值。根据透镜度数=×100,判断各眼镜焦距大小。
(2)根据(1)中关系判断度数和焦距的关系。
(3)焦距是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根据焦距的概念测出焦距f,则老花镜的度数=×100。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