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5.1两种电荷同步练习(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5.1两种电荷同步练习(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3-30 05:2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15.1 两种电荷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关于导体和绝缘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绝缘体是绝对不能导电的物体
B.绝缘体虽然不容易导电,但它能够带电
C.绝缘体内没有电荷
D.金属能够导电的原因是它内部的电子都能自由移动
2.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后,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属箔张开瞬间电流的方向是由金属箔到金属球
B.电子从橡胶棒转移到了验电器金属球上
C.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因带负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D.正电荷从验电器金属球转移到了橡胶棒上
3.下列物品具有导电属性的是(  )
A.塑料学生尺 B.擦字橡皮 C.食用油 D.铜钥匙
4.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碰触验电器的金属小球,发现原本闭合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了。关于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由于玻璃棒碰触了金属球,产生了振动,所以验电器的金属箔会张开
B.由于两片金属箔上分别带了异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会张开
C.由于两片金属箔上分别带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会张开
D.由于两片金属箔上分别带了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会慢慢闭合
5.如图,N95口罩的中间层是多孔结构的熔喷布,是一种超细静电纤维布,通过静电驻极工艺,使纤维表面带有大量的电子,从而吸附含有病毒的飞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熔喷布创造了电荷
B.熔喷布只吸引负电荷
C.熔喷布只吸引正电荷
D.熔喷布能吸引轻小物体
6.如图,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按触验电器金属球,两金属箔张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后的毛皮不带电
B.两金属箔带上正电荷
C.验电器不能检验出橡胶棒带的是正电还是负电
D.用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使橡胶棒带了电
7.有A、B、C三个轻质小球,其中A球带负电。现将A分别与B、C靠近,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1甲、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B球一定带负电 B.B球可能不带电
C.C球一定带正电 D.C球可能不带电
8.如图所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a去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b后,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负电荷
B.丝绸与玻璃棒a摩擦过程中创造出了新电荷
C.a、b接触时,a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b上,瞬时电流方向b→a
D.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时,金属箔都带正电荷
9.用毛皮分别摩擦丝状塑料带和 PVC 管,然后将塑料带放在 PVC 管上方,丝状塑料带就会像章鱼一样悬在空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塑料带、PVC 管因带了同种电荷而互相排斥
B.用摩擦的方法使 PVC 管、塑料带因得失电子而带了电
C.用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使塑料带、PVC 管带了电
D.这种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10.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A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B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如图甲所示;用玻璃棒A靠近(不接触)不带电的验电的金属球B时,验电器的金属箔也张开,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丝绸与玻璃棒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要强
B.图甲中,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图甲中,玻璃棒A上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金属箔上
D.图乙中,金属箔上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金属球B上
11.小亮将两只相同的气球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后,就可以让一只气球在另一只气球上方“跳舞”(如右图).对该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摩擦的方法创造了电荷使两气球带了电
B.摩擦的方法使气球分子发生转移而带电
C.这种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
D.两气球因带了异种电荷而互相排斥
12.通常情况下,下列属于绝缘体的是(  )
A.人体 B.塑料尺 C.铜丝 D.铅笔芯
二、填空题
13.与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带上了正电。将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如图所示。由此判断:
(1)与丝绸相比,玻璃中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______
(2)金属箔带上______电。这是因为______(选填“正电荷”或“负电荷”)通过金属杆( )
A.从玻璃棒转移到了金属箔 B.从金属箔转移到了玻璃棒
14.(1)为了预防新冠病毒,要做到戴口罩,勤洗手。制作口罩的熔喷无纺布纤维表面携带大量电荷,能够____(选填“吸引”或“排斥”)空气中的轻小物体。用洗手液洗手时,会闻到酒精的气味,这是____现象。
(2)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火箭搭载核心舱升空,火箭加注的液态燃料需具有____ (填“热值”或“比热容”)大的特点。
15.静电发动机的制作:如图所示的装置,是某同学自制的一台静电发动机。他将两个塑料杯的外面都包了一层铝箔,将两个杯子套在一起并在外面再套一个塑料杯,制作成简易电容杯,再将一个塑料杯周围均匀的贴上铝箔条,用笔尖在塑料杯顶端顶出个凹坑,制成转杯。用笔将转杯支撑在底座上,然后将电容杯中接出的一个铝箔条与转杯一侧的铝箔条接触,用塑料吸管做支架,固定一个铝箔条并使其与转杯的另一侧接触。静电发动机就制作完成,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将橡胶棒接触电容杯的铝箔,重复几次后,便观察到转杯转动了起来。
(1)转杯转动的主要原因是: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其带电,用橡胶棒接触电容杯的铝箔,使电容杯带电后,通过铝箔条把电荷传导到转杯的铝箔上,由于_______,在力的作用下,转杯就转了起来;
(2)此次实验影响成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请根据你的实验经历写出你的猜想。_______
16.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由于失去电子而带_____电;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验电器金属箔张开,是因为_____种电荷相互排斥.
三、综合题
17.请阅读《无处不在的静电》并回答题。
无处不在的静电
在干燥的北方冬季,人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刺痛,令人大惊失色;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叙”起来越理越乱,这就是发生在人体的静电现象。
这些神奇的静电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内带正电的质子数与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数相等,所以整体表现为不带电。但是电子环绕于原子核周国,一经外部因素影响即脱离轨道,离开原来的原子A而侵入其它的原子B,A原子因减少电子而带有正电,B原子因增加电子而带负电,从而造成电子分布不平衡。这些外部因素包括各种能量(如机械能、内能、化学能等)。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两个不同材质的物体接触后再分离,都会发生电子的转移,电荷积累使物体带上静电。从一个物体上剥离一张塑料薄膜就是一种典型的“接触分离”起电,在日常生活中脱衣服产生的静电也是“接触分离”起电。固体、液体甚至气体都会因接触分离而带上静电。各类物体都可能由于在其它材质的物体上移动或摩擦而产生静电,所以说静电现象处不在。
静电的危害很多,它的第一种危害来源于带电体的相互作用。在飞机机体与空气、水气、灰尘等微粒摩擦时会使飞机带电,如果不采取措施,将会严重干扰飞机无线电设备的正常工作,使飞机变成聋子和瞎子;在印刷厂里,纸页之间的静电会使纸页粘合在一起,难以分开,给印刷带来麻烦:在制药厂里,由于静电吸引尘埃,会使药品达不到标准的纯度;在播放电视节目时,荧屏表面的静电容易吸附灰尘和油污,形成一层尘埃的薄膜,使图像的清晰程度和亮度降低;混纺衣服上常见而又不易拍掉的灰尘,也是静电捣的鬼。静电的第二种危害,是有可能因静电火花点燃某些易燃物体而发生爆炸。漆黑的夜晚,人们脱尼龙、毛料衣服时,会发出火花和“噼啪”的响声,而穿全棉衣服时就不易发生该现象;在手术台上,电火花会引起麻醉剂的爆炸,伤害医生和病人;在煤矿,则会引起瓦斯爆炸,导致工人死伤,矿井报废,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静电这一隐蔽的捣蛋鬼,只要摸透了它的脾气,扬长避短,也能让它为人类服务。比如,静电印花、静电喷涂和静电除尘技术等,已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静电也开始在淡化海水,喷洒农药、人工降雨、低温冷冻等许多方面大显身手。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摩擦起电是_______能转化为电能。
(2)下列所列举的四种微粒中,尺寸最大的应该是( )
A.分子 B.电子 C.质子
(3)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下列事例中比较容易产生静电的是( )
A.穿全棉的衣服 B.使用加湿器增加房间湿度 C.使用尼龙围巾
(4)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
A.质子发生了转移 B.电子发生了转移 C.原子核发生了转移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物体带电的方法
自然界经常出现物体带电的情况,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有:一、摩擦起电,实验室经常用玻璃棒与丝绸、橡胶棒与毛皮相互摩擦起电。其实,日常用的塑料梳予、笔杆、尺子与头发或腈纶针织物摩擦也极易起电。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在摩擦过程中,电子发生转移而使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根据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束缚本领的大小不同,科学家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出了起电顺序表::兔毛一玻璃一羊毛一丝绸一铝一木一硬橡胶一硫磺一人造丝……顺序表中任意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时,排在前面的物质带正电,排在后面的物质带负电;两物质次序相隔越多,起电的效果就越好。二、接触起电,将一带电体与一不带电体接触时,就会有一部分电子或从带电体跑到带电体上,或从非带电体跑到带电体上,使原来不带电体上带上了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三、感应起电,将一带电体A靠近与大地绝缘的导体B的左端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B的左端聚集了与A相反的电荷,右端聚集了与A相同的电荷,如图甲所示,这就是感应起电。
(1)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其实质是________发生了转移。
(2)若用兔毛与木条相互摩擦而带电,兔毛将带_____电。
(3)如图乙所示,这是在科技馆看到的静电游戏“怒发冲冠”,这是因为通过_______起电,电荷通过人体传到头发上,头发由于_______而使头发竖起来。
19.如图所示的装置,是课外小组的同学们自制的一台静电发动机。他们将两个塑料杯的外面都包裹一层铝箔,将两个杯子套在一起并在外面再套一个塑料杯,制作成简易电容杯。再将一个塑料杯周围均匀的贴上铝箔条,用笔尖在塑料杯顶端顶出个凹坑,制成转杯。用笔将转杯支撑在底座上,然后将电容杯中接出的一个铝箔条与转杯一侧的铝箔条接触,用塑料吸管做支架,固定一个铝箔条并使其与转杯的另一侧接触。静电发动机就制作完成,同学们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将橡胶棒接触电容杯的铝箔,重复几次后,便观察到转杯转动了起来。
(1)为了实验现象明显,支架和底座的材料都应选择________。(选填“导体”或“绝缘体”)
(2)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其带________电,用橡胶棒接触电容杯的铝箔,可将电荷传到转杯的铝箔细条片上,由于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在_________的作用下,转杯就旋转了起来。
2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庭.小明同学家买了一辆崭新的汽车(如图),部分相关参数配置如下表所示.
(1)经过加油站时,小明闻到汽油味,这是由于________.加油站规定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不能穿化纤布料做的衣服,这是因为化纤布料容易发生摩擦________,存在火灾隐患.
(2)2014年3月,发改委对汽油价格进行了微小调整.和大多数物质一样,汽油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随着气温的上升,汽油密度会________(“变大”或“变小”),受此因素影响,在每吨汽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每升汽油的价格应________(“上调”或“下调”).
(3)如果他家的汽车正常行驶100km (已知:1L=10-3m3 ,汽油的密度为0.71×103kg/m3),查阅上表中的参数可知,理论情况下该车行驶100km 所消耗的汽油的质量是________kg.
21.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相应的内容。
(1)图1:滴入热水中的墨水比滴入冷水中的墨水扩散的快,说明:_____。
(2)图2:迅速压缩活塞,棉花燃烧,这是通过做功增大内能的,其中的内能增大是利用转换法,通过_____现象观察到的。
(3)图3:说明:_______________。
(4)图4:验电器的原理是: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A.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并且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故A错误;
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摩擦后,由于电荷的转移,绝缘体可以带电,故B正确;
C.绝缘体内都有大量的电荷,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部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故C错误;
D.金属能导电是因为金属内部有大量的自由移动的电子,并不是所有的电子都是自由的,故D错误。
故选B。
2.D
【解析】
【详解】
A.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故接触验电器后,电子从金属球到金属杆,故电流的方向为由金属箔到金属球,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经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接触金属球后,电子从橡胶棒转移到了验电器金属球上,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都带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负电荷从橡胶棒转移到了金属球上,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ABC.一般情况下,塑料学生尺、擦字橡皮、食用油是绝缘体,不能导电,故ABC不符合题意;
D.铜是良好的导体,铜钥匙具有导电性,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C
【解析】
【详解】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为正电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使两金属箔片都带上正电荷,因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使金属箔片将张开,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5.D
【解析】
【详解】
A.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一个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荷,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荷。即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而不是创造了电荷,故A错误;
BCD.带电体能吸引与它带异种电荷的物体和不带电的轻小物体,纤维表面带有大量的电子,而电子带负电,所以熔喷布能吸引正电荷和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故BC错误,D正确。
故选D。
6.C
【解析】
【详解】
A.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按触验电器金属球,两金属箔张开,说明摩擦后的毛皮带电,故A错误;
B.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所以两金属箔带上负电荷。故B错误;
C.验电器的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两金属箔分开。故验电器不能检验出橡胶棒带的是正电还是负电。故C正确;
D.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并不是创造了电荷,故D错误。
故选C。
7.B
【解析】
【详解】
由题意知,A小球带负电,A靠近B时,相互吸引,则B可能带正电,因为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也可能不带电,因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A靠近C时,相互排斥,则C带负电,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D
【解析】
【详解】
A.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故A错误;
B.丝绸与玻璃棒a摩擦过程中并没有创造出新电荷,而是电荷发生了转移,故B错误;
C.玻璃棒a带正电荷,是由于失去部分电子形成的,当a、b接触时,b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a上,瞬时电流方向a→b,故C错误;
D.玻璃棒a和金属球b接触时,金属球b和两片金属箔均带上和a相同种电荷,即正电荷,两片金属箔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故D正确。
故选D。
9.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用毛皮摩擦后,塑料带悬浮在PVC管上方,是由于带了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实验中用摩擦的方法使 PVC 管、塑料带因得失电子而带了负电,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发生了转移,而不是创造了电荷,故C错误,符合题意;
D.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工作的,与这种现象的原理相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D
【解析】
【详解】
A.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玻璃棒在摩擦过程中失去电了,丝绸得到电子,那么玻璃棒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丝绸的弱,故A错误;
BC.带正电的玻璃棒与验电器的金属球B接触时,金属箔上的电子受到A的吸引而向A移动,于是金属箔带上了同种电荷,而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于是金属箔张开了一定角度,故BC错误;
D.图乙中,带正电的A靠近B,B因为受到A的吸引,于是电子集中在B靠近A的那端,于是金属箔上的一部分电子会向金属球B转移,故D正确。
故选D。
11.C
【解析】
【详解】
A.B.摩擦的方法使头发与气球里的电子发生转移,从而使头发与气球带异种电荷;不是创造了电荷,也不是分子发生转移,故AB错误;
C.D.两只相同的气球在头发上摩擦后,头发与气球因为相互摩擦而带异种电荷;两只相同的气球带的是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这种现象与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相同,故C正确;D错误.
12.B
【解析】
【详解】
A.人体容易导电,是导体,故A不符合题意;
B.塑料尺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故B符合题意;
C.铜丝容易电,是导体,故C不符合题意;
D.铅笔芯容易导电,是导体,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 弱 正 负电荷 B
【解析】
【详解】
(1)[1]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与丝绸相比,玻璃中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弱,相互摩擦时,玻璃棒上会有一些电子受丝绸原子核吸引而转移过去,所以玻璃棒因为缺少电子对外显示带正电。
(2)[2][3][4]玻璃棒带正电,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后,电子从金属箔转移到玻璃棒,电子带负电,中和玻璃棒上的正电荷,所以金属箔带正电。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故B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 吸收 扩散 热值
【解析】
【详解】
(1)[1]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纤维表面携带大量电荷,能够吸引空气中的轻小物体。
[2]用洗手液洗手时,会闻到酒精的气味,属于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形成的。
(2)[3]火箭采用液态氢作为火箭的燃料,原因是液态氢具有较高的热值,完全燃烧相同质量的氢时,可以放出更多的热量。
15.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见解析
【解析】
【详解】
(1)[1]用毛皮摩擦橡胶棒使其带电,用橡胶棒接触电容杯的铝箔,橡胶棒的电荷转移到转杯的铝箔细条片上,此时转杯的铝箔细条片和电容杯的铝箔带有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转杯就旋转了起来。
(2)[2]支架上固定的铝箔接地不良好,原因是转杯上铝箔带上负电,旋转一周后,电容杯的铝箔与转杯上的铝箔的前后两侧都排斥,会影响转杯的转动,应该让支架上的铝箔接地,当转杯上的带电铝箔旋转到支架一侧,与支架铝箔接触,将负电荷释放,转杯上的铝箔将不带电,由于惯性,继续旋转到电容侧,于电容杯的铝箔接触,带电排斥旋转。
16. 正 同
【解析】
【详解】
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玻璃棒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夺得电子的本领强得到电子,多余电子带负电.
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时,玻璃棒由于缺少电子,会从金属球上夺得电子,使金属球失去电子而带正电,金属球通过金属杆和两片金属箔相连接,故两片金属箔也带正电.
17. 机械能 A C B
【解析】
【详解】
(1)[1]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消耗了机械能,同时产生了电能,则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可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2)[2]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几乎占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因此,尺度最大的应该是分子,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3]容易得到或失去电子且不容易导电的材料,容易产生静电现象,据此可知:
A.全棉的衣服不容易得失电子,不容易产生静电,故A不符合题意;
B.水是导体,使用加湿器增加房间湿度,不容易产生静电,故B不符合题意;
C.尼龙围巾容易得失电子,并且尼龙是绝缘体,容易产生静电,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4)[4]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摩擦的过程中束缚电子能力强的得到电子而带负电,束缚电子能力弱的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所以静电现象产生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故B符合题意,A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 电子 正 接触 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并没有创造电荷,束缚电子能力强的物体容易得到电子,带负电,束缚电子能力弱的物体容易失去电子,带正电。
(2)[2]根据摩擦起电顺序表,顺序表中任意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时,排在前面的物质带正电,排在后面的物质带负电,所以用兔毛与木条相互摩擦而带电,兔毛将带正电。
(3)[3][4]通过接触起电,电荷通过人体传到头发上,头发由于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使头发竖起来。
19. 绝缘体 负 排斥 排斥力
【解析】
【详解】
(1)[1]为了防止铝箔上的电荷转移到支架和底座上,所以支架和底座的材料都应选择绝缘体。
(2)[2][3][4]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橡胶棒接触电容杯的铝箔,橡胶棒的电荷传到转杯的铝箔细条片上,此时铝箔细条片和橡胶棒带有同种电荷,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在排斥力的作用下,转杯就旋转了起来。
20. 汽化 起电 变小 下调 4.26
【解析】
【详解】
(1)小明同学上学途中经过加油站时,闻到汽油味,是因为汽油在空气中发生扩散现象的缘故,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加油站规定工作人员在上班时间不能穿化纤布料做的衣服,因为化纤布料容易发生摩擦起电现象;
(2)夏季,汽油的温度升高,汽油的质量不变,由密度公式知道,当体积增大时,每升汽油中汽油的质量减小,故每升汽油的价格下调;
(3)由ρ=m/V知道,该车行驶100km 所消耗的汽油的质量是: m=ρV=0.71×103 kg/m3 ×6×10-3 m3 =4.26kg.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涉及分子的热运动、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及有关热机的计算,难度不大,需要理解和熟记相关的知识点.
21.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棉花燃烧 分子间存在引力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解析】
【详解】
(1)[1]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滴入热水中的墨水比滴入冷水中的墨水扩散的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2]向下压活塞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气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达到棉花的燃点时棉花燃烧。
(3)[3]两块表面平整干净的铅块压紧就结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4)[4]验电器是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的,将带电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