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也说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是一名平民百姓,似乎绝无资格谈论高山仰止的莫言先生和同样高山仰止的诺贝尔文学奖,但当今极其宽容的社会,给了人们极其宽松的言论自由的权利,鼓起勇气说几句不应景的话,尽管可能会让有的人不高兴,姑且当做丰富饭后谈资的内容吧。
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作家的第一次。偌大的中国,领土面积和欧洲差不多、而人口却是欧洲的数倍、并且是延续了五千年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却在诺贝尔文学奖设置之后的一百余年之后才获得此奖,似乎是晚了点。究其原因,大家应该是心知肚明的。一个是意识形态、文明文化差异问题,一个是思维方式、表达手法问题,一个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对东方文明的了解和接纳的问题,还有个问题就是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诺奖标榜不受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干扰,那绝对是极其虚伪和自欺欺人的。正是在这么多的问题存在的情况下,莫言先生竟然获了该奖,足见其在这个领域的出类拔萃,从而引起人们的欢呼、称赞和祝贺(包括文学层面和政治层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看过莫言先生作品的人可能会有一个印象,在中国,莫言先生是一个极其优秀的作家,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有的人说,他不可能是一个顶尖的作家。他之所以能获得世界文学大奖是因为他所反映的内容、他所使用的文学手法正是诺奖所盼望的和所适应的,这似乎有一点道理。
任何人绝对不会怀疑莫言先生的睿智和高超的写作水平,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但是让人感到困惑的是莫言先生的作品有的是非主旋律的作品,尤其是一些获奖作品,被改成电影和电视剧的很少在中国上映,这多多少少对欣赏莫言先生的中国观众来说无疑会留下遗憾,但它却能在西方国家放映并获得了大奖,由此可见,莫言先生的作品是很适合西方人士欣赏口味的,获得此诺奖绝对是在情理之中。莫言先生不愿或不屑写作主旋律作品可能与其性格、经历和不懈追求有关,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现实,而且在重要转型期的当下中国,这种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其实,哪一个国家会少呢?也就是说莫言先生写作资源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更何况莫言先生的写作是站在反映整个人类生活的高度,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这也可能正是其具有相当市场的原因。但我还是喜欢一些主旋律的作品,尽管在有些人看来有几分幼稚和可笑。
瑞典是北欧的一个小国,因诺贝尔的辉煌成就和诺奖的设立令世界瞩目,一年一度的文学奖评比起到了引领世界文学的作用,世界文学随着这支无形“指挥棒”的挥动而起舞,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被招至麾下,从而推动着世界文学的发展与进步。莫言先生的获奖为中国作家获得此世界文学大奖拉开了序幕,开中国之先河,无论怎么说是非常可歌可泣的,我们在由衷祝贺莫言先生获奖的同时,更希望更多的中国优秀作家、特别是反映主旋律的中国优秀作家获得此奖,到了那时,中国文学才真正被世界了解和接纳,中国文学才会真正走向辉煌,通过文学,世界人民可以真正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 ? 2012年11月10 日
1.下列不属于“中国在诺贝尔文学奖设置之后的一百余年之后才获得此奖,似乎是晚了点”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意识形态、文明文化差异、思维方式、表达手法问题。
B.西方世界对中国对东方文明的了解和接纳的问题。
C.诺奖虽然标榜不受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的干扰,但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D.莫言先生在文学领域的出类拔萃。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莫言不可能是一个顶尖的作家。
B.莫言之所以能获得世界文学大奖,只是因为他所反映的内容、他所使用的文学手法正是诺奖所盼望的和所适应的。
C.莫言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现实,他不愿或不屑写作主旋律作品可能与其性格、经历和不懈追求有关。
D.莫言的写作是站在反映整个人类生活的高度,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这正是其具有相当市场的原因。
3.下列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莫言先生的作品都是非主旋律的作品,很适合西方人士的欣赏口味。
B.一年一度的诺奖评比起到了引领世界文学的作用,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被招至麾下,从而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C.莫言先生的获奖为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拉开了序幕,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反映主旋律的中国优秀作家获得此奖。
D.只有通过文学,世界人民才能真正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也,为刘表大将,使御北方。表死,其子琮立。太祖征荆州,琮举州降,呼聘欲与俱,聘曰:“聘不能全州,当待罪而已。”太祖济汉,聘乃诣太祖,太祖问曰:“来何迟邪?”聘曰:“先日不能辅弼刘荆州以奉国家,荆州虽没,常原据守汉川,保全土境,生不负於孤弱,死无愧於地下,而计不得已,以至於此。实怀悲惭,无颜早见耳。”遂欷歔流涕。太祖为之怆然曰:“仲业,卿真忠臣也。”厚礼待之。授聘兵,使与曹纯追讨刘备於长阪。太祖先定荆州,江夏与吴接,民心不安,乃以聘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赐爵关内侯。与乐进讨关羽於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於汉津,烧其船於荆城。文帝践阼,进爵长安乡侯,假节。与夏侯尚围江陵,使聘别屯沔口,止石梵,自当一队,御贼有功,迁后将军,封新野侯。孙权以五万众自围聘於石阳,甚急,聘坚守不动,权住二十馀日乃解去。聘追击破之。增邑五百户,并前千九百户。
聘在江夏数十年,有威恩,名震敌国,贼不敢侵。分聘户邑封聘子岱为列侯,又赐聘从子厚爵关内侯。聘薨,谥曰壮侯。岱又先亡,聘养子休嗣。卒,子武嗣。
嘉平中,谯郡桓禺为江夏太守,清俭有威惠,名亚於聘。
(节选自《三国志·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祖济汉,聘乃诣太祖 济:渡
B.使典北兵,委以边事 典:抵抗
C.文帝践阼,进爵长安乡侯,假节 践祚:登基
D.又攻羽辎重於汉津 辎重:军械、粮草
5.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现文聘忠臣品质的一组是(3分) ( )
①聘不能全州,当待罪而已 ②常原据守汉川,保全土境
③生不负於孤弱,死无愧於地下 ④聘坚守不动,权住二十馀日乃解去
⑤太祖济汉,聘乃诣太祖 ⑥使与曹纯追讨刘备於长阪
A.①⑤⑥ B.①②③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刘琮举荆州之地投降曹操时唤文聘一起归降,文聘说以自己不能保全本州土地,只应待罚为理由拒绝了刘琮的要求。
B.文聘虽然拒绝了刘琮叫他一起投降曹操的要求,但到曹操渡过汉水后,文聘才不得已前去进见曹操,还遭到了曹操的责问。
C.文聘本想辅佐刘表一起侍奉国家,荆州失去后还希望据守汉川,保全土地,既对得起活着的人刘琮,亦无愧于黄泉之下的刘表,但这些设想都没有实现。
D.曹操有感于文聘的忠诚,不仅厚礼招待文聘,又让他担任江夏太守,统领军队,与曹纯往长坂坡追讨刘备。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分聘户邑封聘子岱为列侯,又赐聘从子厚爵关内侯。聘薨,谥曰壮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鉴赏(8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晚春江晴寄友人
韩琮
晚日低霞绮,晴山远画眉。
春青河畔草,不是望乡时。
8.这首诗中的“青”字与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说说“青”字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描写了晚春江上所见的哪些景物?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10分)
10.补写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_________________,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
(5)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信可乐也。
(6)女也不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_,勿施于人。
(8)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10)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叛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 ??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3期,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第①段中的“积雪”有双重含义,既指自然界的积雪,又指人性的冷漠。
B.这篇文章表现了老哑巴因社会地位低下而被人忽视、遭人歧视、最终遭到抛弃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老哑巴的深切同情。
C.本文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的描写刻画了老哑巴宽厚、仁慈、善良、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形象。
D.作品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行文自然。
E.第⑦段中写到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有人接替了老哑巴的工作,表明作者已将老哑巴淡忘了。
(2)联系全文,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以“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结尾,水到渠成而又让人深思,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老哑巴的形象及命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侯晶晶:轮椅上“走”出精彩人生
侯冠宇
她是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女博士”,“中国十大女杰”之一。不久前,她又登上了第十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领奖台。面对诸多荣誉,侯晶晶更习惯将自己定位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我只是个普通人,做了分内的事,荣誉是很偶然的。”
侯晶晶,1975年出生于安徽省当涂县。因为从小迷恋读书写字,4岁时就被父母送进小学。让大家惊讶的是,在第一次单元测验中,她就得了双百分。很快,侯晶晶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11岁那年,这个活泼的小女孩因为一次误诊,从此失去了行动能力,瘫痪在床,不得不告别校园。侯晶晶坦言自己当时也曾很低落、绝望,但家人的爱给了她极大的支持。父母从不在她面前叹息流泪,总是乐观地告诉她不要放弃希望。远方的姑父姑妈长年与她通信,鼓励她自学成才。
病床上的侯晶晶拿起书本开始在家自学。在长达10年的自学历程里,每一步她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坐在专用沙发上看书,时间久了下肢会因血流不畅而浮肿,每隔一两个小时侯晶晶就必须把腿放直,让母亲按摩一会儿。最难熬的还是冬季,由于下肢没有知觉,晚上睡觉时,她的腿经常被放在被褥里的热水袋烫得血肉模糊,几乎每次都要到第二年春天才能蜕痂。
1994年,侯晶晶第一次坐在轮椅上进入自学考试的考场,这几乎也是她8年来第一次出门,当时的情景让她至今难忘。虽然既激动又紧张,但基础英语3个小时的考试她只用了1个多小时就自信地交卷了,大学语文也考得非常顺利。最终,侯晶晶的基础英语获得了马鞍山市第一名的好成绩。
认识侯晶晶的人都评价她“意志如钢”,她则淡淡地说:“认准一个正确的价值方向,化为点滴行动,坚持不懈,我只是在努力这样做。”在侯晶晶的人生道路上,她就是以这样的态度一直坚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的。
1998年,侯晶晶以外语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被录取为南京师大外国语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结束了10年的自学生涯,她开始了最大限度地挑战体能与耐力的学校生活。由于控制不了上厕所的时间,又无法用一般的公共设施,每次离开宿舍去听课,她都提前几小时禁水。即便如此,她也总是背着一个大书包,里面装着用来方便的器具。
毕业的那一年,侯晶晶又以专业方向第一名的成绩跨专业考上了南京师大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专业的博士。为了完成关于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的博士论文,她硬是啃下了13本诺丁斯的英文原版著作,其中有12本著作在国内还没有中文版。侯晶晶还设计了两种调查问卷,坐着轮椅深入各师范院校、中小学、幼儿园,观察调研关怀教育在中国学校的开展状况。博导朱小蔓教授评价说,侯晶晶的调查发现和结论对关怀教育在中国教育界的运用有着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如今,侯晶晶终于圆了小时候的“教师梦”,成为南京师大的一名教师。尽管“走”上讲台的时间并不长,但她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已经连续两个学期被评为该校“最受欢迎的老师”。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侯晶晶在挫折面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荣誉面前,也能保持从容冷静的态度。这一点十分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
B.这则新闻的标题非常耐人寻味,“坐”在轮椅上却能“走”,将看似不合理的内容放在一起,含意深远,也更吸引读者。
C.侯晶晶结束10年自学生涯后,第一次坐轮椅参加了自学考试,后来以外语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进入南京师大外国语学院读研究生。
D.侯晶晶认准一个正确的方向后,就会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努力奋斗,所以她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事业有成。
E.侯晶晶因误诊瘫痪在床,失去了行动能力,但她从不灰心、绝望,在家人和亲戚的鼓励下,走上了自学成才的道路。
(2)文章第一段属于新闻基本构成中的哪个部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侯晶晶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哪些?(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侯晶晶身残志坚、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迪?试联系实际谈谈你自己的感想。(不少于200字) (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项中错别字最少的一项(3分)( )
A.噩梦 殴打 瞌睡 直刺九宵 睡眼醒松
B.帐蓬 编缉 闲暇 溘然长逝 高瞻远瞩
C.创伤 萧索 浅意识 没精打彩 大笔如掾
D.葱茏 颓废 专心致志 敝帚自珍 义愤填膺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针对日方的恣意妄为,中国政府依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理直气壮展开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各项反制措施。
B.面对疯狂失控的中国楼市,决策者们已不宜再首鼠两端,应以矫枉必须过正的姿态,采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理性回归,彻底消除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炒作行为。
C.父母对子女总是抱着很大的希望,教育子女也总是苦口婆心,做子女的,应该多多体谅,多多理解,不要让父母枉费心机。
D.五部委联合清理整治公路乱收费现象遭到阻碍,被曝光的收费站依旧我行我素,该收的一分不少,该拿的一样不落。
1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梁任公先生作了一次演讲,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B.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
C.自8月10日油价上涨后,不少私家车主越来越青睐将汽车从烧油改成烧液化气或是天然气,其原因是烧气比烧油省钱造成的。
D.12月7日至8日,总书记习近平在视察深圳期间,累计行程150多公里。车队行进中,没有封闭任何道路,公交车、出租车、小汽车、私家车与车队并行。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和谐。?????? ?????,可高度概括为阴阳统一,刚柔统一。????????,而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感统一。???? ??????,所以又称之为“中和”, ?????? ?????,?????? ?????,孔子观东流之水,喟然长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①这种和谐由于做到恰到好处??? ②“中”,恰当之谓也??? ③和谐不是同一重复,而是众多因素对立的统一??? ④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天人合一之美??? ⑤这种统一不强调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统一??? A. ③④⑤②① B. ④①②③⑤ C. ④⑤③①② D. ③⑤①②④
17.小红是某中学校园信息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想要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向同学们通报下面材料中所包含的信息,请替她拟写出字幕内容。(因技术条件所限,字幕不能使用百分数和阿拉伯数字,且不超过20字)(4分)
为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引导青少年培养阅读习惯,校园书店于第十五届读书节期间开展购书优惠活动。凡在读书节期间持学生证到校园书店购买图书的,均优惠60%。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仿照下面示例,以课文《赤壁赋》《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中任意两篇为内容,另写两句话,与例句一起构成一组排比句。(4分)
示例:王羲之在兰亭的美景中,畅叙幽情,用质朴抒写了生死的感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 英国作家约翰·罗斯金的一首诗《痕迹》是这样写的:“把每一个黎明看作你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做你生命的小结,让每一个这样短短的生命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和你心灵得到充实的痕迹。”痕迹是一种经历,是一种见证。
请以“痕迹”为话题,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选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