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课练(Word版含答案)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课练(Word版含答案)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30 10:1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单选题
1.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他们主张( )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实行民主共和制 D.师夷长技以制夷
2.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工商皆本”的意识 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三民主义”的纲领 D.“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通过“阿拉伯人的口”将哪些中国人的发明传入欧洲
①造纸术 ②指南针 ③火药 ④0到9的计数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事件,这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较辛亥革命而言,五四运动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主要是因为
A.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新文化运动促进民众觉醒
5.在近代中国,梁启超虽然认可国民享有自由民主权利的合理性,但他又认为过分的内部竞争很可能会导致整体利益受损。对此陈天华也说∶"吾侪求总体之自由者也,非求个人之自由者也。"二者认识形的主要背景是
A.民族工业的发展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启蒙思想的传入 D.清廷统治的腐朽
6.明万历年间,传教士罗明坚认为在教义和仪式上与天主教颇同的佛教,是天主教在中国得到传播和深入到中国文化内部的结合点;而传教士利玛窦认为只有寻求与中国上层即士大夫的理解、共识和支持,基督教才能得到广泛传播。上述观点 有助于
A.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B.减缓西方列强对华的侵略
C.传播西方最先进的科技 D.打破中国闭关锁国的政策
7.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
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8.严复戊戌时期在《救亡决论》中历数中国传统文化弊端,并倡言:“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而1918年严氏力主回归传统,高唤:“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一战暴露西方文明弊端引发反思 B.维新变法需借助传统文化
C.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统治地位 D.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9.194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尔在接受封爵时,要求在受封的纹章上加上道教太极图案,并刻上铭文“对立互补”;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肯定了中国、印度等传统医者为非洲人民提供的医疗援助。这体现出
A.文化交融的趋势增强 B.东方智慧受到认可
C.宗教推动科技的发展 D.第三世界日益崛起
10.根据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判断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史料实证”的是
A.北宋时期平民毕昇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金史》中提到“火炮”,说明火药应用于战争
C.“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
D.指南针传入西方,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1.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石窟风气盛行。其中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这些石窟中的佛像无论何种形象,很多都身着汉族形式的衣饰。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北方经济地位上升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中外文化交融增强 D.三教思想趋于融合
12.薛福成晚年曾提出“工体商用”的思想,他认为“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郑观应也认为应“以工翼商”,“若有商无工,纵令地不爱宝,十八省物产日丰,徒弃已利以资彼用而已”。材料表明
A.爱国实业家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 B.实业救国思想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C.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实业的重要性 D.甲午战争推动商业立国思想发展
13.伏尔泰很赞赏中国的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乃是政治和哲学的一种典范,是反对旧制度之下贵族特权的一种崇高旗帜。他提出:“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材料表明伏尔泰
A.汲取儒学思想,维护法国社会秩序
B.借助中国儒家文化,打击旧制度旧观念
C.倡导文化多元性,促进东西方交流
D.受中国文化影响深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4.有学者指出:“文言的命运是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的……只要传统文化、民族特性受到重视,文言总会或多或少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肯定与提倡”。这说明
A.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B.提倡白话文违背新文化学者的初衷
C.使用白话文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D.文言文的使用需要特定的环境
15.以下是中国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
时间 公元前6世纪—前1世纪 公元前1世纪—公元400年 401—1000年 1001—1500年
所占比例 50% 62% 71% 58%
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具有连续性特点
C.中国古代科技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D.中国古代科技重视生产经验的总结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化人类学家博厄斯指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
你是否赞同上述观点?请提出你的观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逻辑清晰。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二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是当时欧洲最关心中国的哲学家,而且他和来华传教士有着直接接触和联系,他写了《论尊孔民俗》的重要文献,晚年还写下了其哲学生涯中关于中国研究的最重要文献《中国自然神学论》。从思想而言,中国思想在两个关键点上是和莱布尼茨契合的;其一,他对宋明理学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尽管他并没有很好的看到宋明理学中“理”这一观念的伦理和本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他看到理的本体性和自己的“单子论”的相似一面;其二,他从孔子的哲学中看到自己“自然神论”的东方版本。……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中的中国纪年,在欧洲出版后引起了思想的轰动,中国的这些纪年彻底动摇了中世纪的基督教纪年。《风俗论》是伏尔泰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伏尔泰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
——摘编自张西平《18世纪的“中国热”告诉我们什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之以前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新变化的社会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以来,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西方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谈谈你对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的看法。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B
3.A
4.D
5.B
6.A
7.A
8.A
9.B
10.B
11.C
12.C
13.B
14.A
15.B
16.示例 同意上述观点
观点:各地区或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推动文化的进步。
论述: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阿拉伯人将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文化成果传入欧洲,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欧洲的科技文化向近代转型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欧洲崛起后,又将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尽管带有殖民扩张性,但推进了人类发展的进程。总之。人类命运休戚相关,只有相互学习借鉴,才能共同发展进步。
17.(1)新变化:出现首次交流高潮;传教士发挥主导作用;双向交流;中国相对缺乏主动性;
社会因素: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的东来;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
(2)影响:对中国:西方列强在18世纪以来对中国的入侵给中国带来灾难,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带来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对西方:增进了欧洲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中国儒家思想对欧洲18世纪启蒙思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3)共同点:都作为救亡图存的工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看法:启蒙时期在欧洲兴起的“中国热”说明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