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课练 (Word版含答案)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课练 (Word版含答案)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30 10:2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单选题
1.鸵鸟原产于西亚地区,《旧唐书》记载吐火罗(今阿富汗)使者上贡鸵鸟,高宗特别喜受。高宗死后,皇后武则天命人雕刻了石雕(见如图),放置于高宗乾陵的神道(供参拜场所前的道路)入口。据此可确证,当时
A.丝绸之路推动了雕刻艺术西化 B.异域生物开阔了唐人的眼界
C.朝贡贸易改变了唐代物种结构 D.皇权强化需要依靠神权维系
2.下图是字母文字发展演变的示意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 B.西亚地区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区域
C.向外扩张是文字传播的主要方式 D.文字的发展利于文化传承与交流
3.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原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建立起法兰克王国等国家,原本属于西罗马帝国的领土被日耳曼人征服并且得到继承。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影响有
A.使古希腊罗马文化消失 B.成为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C.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 D.促成了欧洲进入封建社会
4.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B.佛教产生后经阿拉伯人向西传入欧洲
C.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D.改造印度人创制的从1到9十个数字计数法并传入欧洲
5.丝绸是2000多年来中国的名片,丝绸之路从西汉开始至唐朝全盛,“它把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这里的“它”起点是今天的
A.广州 B.洛阳 C.西安 D.北京
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将)复大禹之业”。这表明
A.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 B.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C.游牧民族转向农耕生活 D.北方地区统一进程加快
7.年代尺是展现历史时空观念的方式之一。观察下面年代尺,方框内应填写的是
A.阿拉伯帝国 B.西哥特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法兰克王国
8.公元前6世纪,某一人种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该人种是(  )
A.赫梯人 B.希腊人 C.波斯人 D.雅利安人
9.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令,西行出使西域,其主要目的是联合某民族合击匈奴人。这里的“某民族”最有可能是
A.印欧人 B.日耳曼人 C.凯尔特人 D.大月氏人
10.来华传教的耶稣会教士主动适应中华习俗,取汉姓,号西泰,着汉服,自称“海外酃儒”。他们还引用《诗经》《中庸》等儒家经典解释天主教义,甚至称“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传教士的上述行为旨在
A.借儒家思想开展宗教改革 B.减少在华传教阻力
C.力求实现天主教的中国化 D.深入学习儒家思想
11.17世纪,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与来华传教士合作,翻译或编译欧洲科学文化著作。这一“西学东渐”现象
A.推动中国人普遍接受先进科学 B.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
C.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 D.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12.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大多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13.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曾说:“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性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有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约公元前1300年赫梯人改进冶铁技术
B.3—6世纪形成高潮的欧亚大陆民族大迁徙
C.19世纪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牧场
D.宋元时期棉花从陆、海两渠道传入内地
14.罗马人从整个帝国各个种族集团中招募士兵,并利用他们将罗马文化带到行省。士兵学会了拉丁语,了解并服从罗马法律,采用罗马的宗教。这主要反映了
A.罗马帝国政治稳定、民族团结 B.士兵是罗马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C.行省是罗马帝国最好的管理模式 D.罗马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包容性
15.古代拜占庭帝国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并把基督教传到东欧;阿拉伯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底色,融合了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这说明
A.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摧毁了原住民的文化 B.各区域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展
C.亚欧游牧民族文化与迁入地文化不相容 D.亚欧游牧民族文化比阿拉伯文化优越
16.印欧人在进入西亚、西欧、北欧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居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进入小亚细亚的发展成为赫梯人 B.进入伊朗高原的发展成为亚述人
C.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发展成为希腊人 D.进入印度河流域的发展成为雅利安人
17.赫梯人形成的时间是
A.公元前3000年左右 B.不会早于公元前2千纪前期
C.公元前2000年前 D.印欧人进入小亚细亚之前
18.“古印欧人的大迁徙所带来的文明冲击,使整个欧亚大陆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为以后人类文明向现代文明的演化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这说明
A.古印欧人是欧亚大陆的解放者 B.文明在不断交流与融合中进步
C.迁徙是文明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D.没有古印欧人就没有现代文明
19.从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腊半岛、东抵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西达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内,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中心迅速衰落以至灭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海上民族的崛起 B.印欧人的大迁徙
C.赫梯王国的征讨 D.阿拉伯人的西征
20.马球源于波斯,如图是新疆出土的唐代彩绘泥塑打马球俑。据记载,唐代22个皇帝中18个喜好马球运动,并出现过以李隆基为首的皇家球队与吐蕃球队的竞技比赛。这些可用于佐证唐代
A.马球运动盛行于西北地区 B.驯马技术比前代更加娴熟
C.开放、进取和包容的风貌 D.陶瓷造型精巧、神态逼真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居于黑海草原北岸的印欧种游牧民陆续离开草原,向外迁徙。延续了1 500年的迁徙运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元前18世纪到公元前15世纪为印欧种人的第一次大迁徙,从公元前13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为第二次大迁徙,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为第三次大迁徙。
——蓝琪《印欧种人的第二次迁徙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印欧人的大迁徙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材料二 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问题》
材料三 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3.D
4.B
5.C
6.B
7.A
8.C
9.D
10.B
11.C
12.B
13.B
14.B
15.B
16.B
17.B
18.B
19.A
20.C
21.①形成了新的族群:如雅利安人、赫梯人、希腊人等;
②铁器得到推广;
③战车和马匹使用推广,发明了骑兵,军队数量和机动性大为增强;
④交通发展;
⑤推动了欧亚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和转型。
22.(1)原因: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国家政府主动吸引;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
(2)特点: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
(3)积极影响: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消极影响:冲击了欧洲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欧洲公民的就业空间;造成了移民地国家的人才流失;对欧洲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