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单选题
1.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其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是
A.昭君出塞 B.文成公主入藏 C.张骞凿空 D.班超投笔从戎
2.下图是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均由东南沿海传入内地 B.源于洲际经济联系的加强
C.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使经济作物得到广泛种植
3.17-18世纪,西方出现很多汉语借词。对以下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西方语言文字以中国的汉文为基础 B.当时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
C.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 D.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
4.有学者认为,世界最早的且名副其实的“丝绸之路”,是三星堆文明时期四川丝绸销售到印度洋,得到作为古代货币的数千枚印度洋的齿贝。丝绸从四川经云南、缅甸、孟加拉湾到达恒河平原。汉代张骞在“大夏”发现印度商人转销“蜀布”。由以上材料可知
A.地缘政治是古代东西方交流必然条件 B.古代印度拥有较强大的对外贸易能力
C.印度在古代丝绸之路中扮演重要角色 D.中印外交关系有着较复杂的历史渊源
5.2021年在四川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形纹饰青铜尊”,“鹗”是中国对猫头鹰一类鸟的总称,相隔1300多公里的殷墟也曾出土“妇好鹗尊”。此外三星堆玉璋的外形和河南二里头玉璋极其类似。以上考古发现表明当时
A.家国一体的早期政治形态 B.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倾向
C.存在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 D.两地农业经济非常发达的史实
6.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7.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意义在于( )
A.完成了联合大月氏攻打匈奴的任务 B.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及贸易繁荣
C.获得了大量前所未有的西域资料 D.他的这次出使被司马迁称为“凿空”
8.三星堆考古发现了大量印度洋环纹贝和东南亚的象牙,汉代张骞在“大夏”(今阿富汗)也发现印度商人转销“蜀布”。据此可知
A.巴蜀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 B.古代印度拥有强大的对外贸易能力
C.古代巴蜀文明具有一定开放性 D.中印外交关系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
9.《苍颉篇》是秦汉时期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20世纪以来,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的尼雅遗址、甘肃玉门和敦煌等地陆续出土了《仓颉篇》木简,其内容与在安徽阜阳等地出土的汉简《苍颉篇》相似。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A.中央政府对西域有效管理 B.文字统一利于各地文化交流
C.内地与西域交流异常活跃 D.中原文化的影响扩展到西域
10.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这样一个镜头:悬浮于半空的画纸,幻化成辽远无边的沙漠,敦煌舞者在沙漠之上轻步曼舞,引领我们开展一场友谊之旅。这场“友谊之旅”是在哪一事件发生之后形成的?
A.秦灭六国 B.张骞通西域 C.佛教传人中国 D.道教产生
11.根据朝鲜考古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刻有“调露二年”字样的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皆土”的铭文板瓦,在庆尚南道蔚山郡的川前里“摩崖石刻”周围发现了“上元二年铭”和“上元四年铭”。这些都是频繁更替的唐高宗年号。这反映出
A.新罗尚没有自己的纪年方式 B.唐朝与新罗存在文化友好往来
C.新罗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 D.唐朝与新罗形成明确宗藩关系
12.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中西交往频繁
C.中华帝国的强大 D.新航路的开辟
13.下列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结合,逐渐中国化
B.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产生深刻影响
C.在汉代从古罗马经中亚传入中国
D.丝绸之路沿线保存大量著名佛教石窟
14.从下列表格的内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阿拉伯人
数学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使之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医学 阿拉伯人著写的《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文学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名著,都受到了《天方夜谭》创作方法的影响
沟通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A.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伊斯兰文化 B.首先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C.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展 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15.以下哪个属于文明的和平交流
A.亚历山大的征服 B.汉与罗马的贸易
C.亚述帝国的扩张 D.埃及亚述的争霸
16.佛教最初传入中原时关于“剃度”并无明确限制。但东晋高僧慧远却指出,凡是尚在朝廷效力的人,尤其是士兵,或者还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人都不能受戒剃度。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B.儒家统治地位动摇
C.佛教主动适应现实 D.三教合一开始出现
17.以下是某同学的资料卡片,下述史实,反映了
A.古代日本没有形成本土文化
B.中华文化对古代日本影响深远
C.日本对中国文化全方位吸收
D.儒学对日本上层社会影响广泛
18.妈祖信仰原本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1405年琉球国建立妈祖庙,17世纪日本长崎建立妈祖庙,而后泰国、缅甸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相继出现规模不同的妈祖庙。据此可知,妈祖信仰的传播
A.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 B.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源于海上丝路的不断拓展 D.巩固了“朝贡贸易”体系
19.下表是我国古代部分外来农作物的引进情况
时期 原产地 名称
西汉 西域 胡萝卜、胡豆(蚕豆)、胡椒、胡瓜(黄瓜)、胡桃(核桃)等
北宋 占城 占城稻
明后期 美洲 番薯(红苕)、番茄、番椒(辣椒)、番豆(花生)、马铃薯(土豆)等
这些古代农作物的引进,主要得益于A.对外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 B.人口猛增对优良作物的需求
C.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持续兴盛
20.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下列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绸之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
C.古罗马的丝织技术领先世界 D.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汗血马、音乐、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广州、泉州、宁波等地保存大量相关原址遗存。海上丝绸之路历经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持续时间2000多年,范围覆盖半个地球,是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
(1)材料一体现了丝路交往的哪一特点 除材料一显示的内容外,还有哪些史实可以说明丝绸之路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 请举出一例。
(2)海上丝绸之路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申遗的优势。(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3)“一带一路”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有什么现实意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材料三 开辟“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在于: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沿线国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宜着力研究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扩大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摘编自《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汉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开辟目的的不同之处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3.D
4.C
5.C
6.A
7.B
8.C
9.D
10.B
11.B
12.A
13.C
14.D
15.B
16.C
17.B
18.A
19.A
20.B
21.(1)特点:双向交流。印度的佛教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所以说丝绸之路是文化交融之路。中国的造纸术等发明沿丝绸之路传到西亚和欧洲,所以说丝绸之路也是科技交流之路。
(2)历史悠久,涉及范围广,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
(3)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与发展,有利于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
22.(1)特点:综合运用军事、行政手段提高丝绸之路贸易的安全性;发展沿线经济,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物质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中外贸易的交通条件;实施优惠性和保护性的政策,为中外贸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允许官方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同时发展。
(2)①陆上丝绸之路受气候、地形限制;②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阿拉伯国家长期对峙;③经济重心南移;④技术的进步(造船和指南针);⑤统治者的对外开放政策;⑥新航路开辟(或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3)不同之处: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主要为实现军事及政治目的,“一带一路”以经济增长为目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