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六校
2011届高三毕业班联合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僭越 / 谏诤 膳食 / 膻气 牢笼 / 笼络
B.秸秆 / 嗟叹 遂心 / 燧石 模具 / 模样
C.逡巡 / 疏浚 飘溢 / 谥号 喷射 / 喷香
D.福祉 / 桎梏 震慑 / 摄录 分明 / 分外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中国女排和韩国女排在第16届亚运会最后一枚金牌的争夺战中再度碰面。韩国队独占鳌头,赢了两局。中国队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稳扎稳打,最终以3:2逆转对手夺冠。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逆转,这是一场万众瞩目的激战,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体育竞技的魅力。
A.独占鳌头 B.稳扎稳打 C.惊心动魄 D.万众瞩目
3.下列四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在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巴黎华人反暴力大游行后,巴黎相关区政府发表正式声明,表示明确支持该街区居民反对暴力、要求安全环境的合法诉求。
B.报道称,该议员一直担任美国国会能源及商业委员会执行委员,他大部分的竞选资金并非是其合法所得,而是来自于石油和天然气企业的捐献。
C.由于供应有限,导致有机食品在中国仍属特殊产品,尤其是有机农业所需的清洁空气、水和土壤在快速工业化的中国越来越难找到。
D.市教育局表示,将积极推进特色高中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工作,探索符合创新人才培养发展规律的招生录取方式。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一位伟人说:“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因此,我们要学会聆听。这将使我们▁▁▁▁;这将使我们胸怀远大,视野宽广,开拓创新;这将使我们▁▁▁▁▁。
①只会沾沾自喜,他们坐井观天,妨碍了他们的见识
②只知浮在表面,他们浅尝辄止,缺乏深厚的内涵
③只喜欢征服,他们的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④高瞻远瞩,潜心探索,内涵深厚 ⑤虚怀若谷,博采众长,锐意进取
A.②①③⑤④ B.①②③⑤④ C.③①②⑤④ D.②③①④⑤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讳辩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①。”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释】 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不避讳,即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下文“浒”、“势”、“秉”、“机”、“谕”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音近。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贺不举进士为是 举:推荐
B.凡事父母,得如曾参 事:侍奉
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止:到达顶点
D.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超过
6.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为犯二名律乎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B.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C.与贺争名者毁之曰 微斯人,吾谁与归
D.乃比于宦官宫妾 家祭无忘告乃翁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用作驳斥毁谤者的论据的一组是( )(3分)
① 律曰:“二名不偏讳”。
② 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③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④ 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⑤ 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⑥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21世纪教育网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8.对本文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李贺准备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
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
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犯“二名律”,也不违反“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
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惟 宦 官 宫 妾 乃 不 敢 言 谕 及 机 以 为 触 犯 士 君 子 言 语 行 事 宜何 所 法 守 也 今 考 之 于 经 质 之 于 律 稽 之 以 国 家 之 典 贺 举 进 士 为 可 邪 为 不 可 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②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④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___。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1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一、二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4分)
(2)《全唐诗》选录此诗时,将“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了“在”,你认为“落”好还是“在”好?(3分)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21世纪教育网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哲学视野中的艺术
柳延延
人类最早的知识之树是艺术(仪式)、神话。即便是原始先民,都没有仅仅满足于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和武器的实用功能,而是极力进行装饰和美化,于是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洞穴中的壁画、器具上雕刻的图案。因此,人类这种存在物既有动物性的一面,也有通过艺术、宗教、哲学超越其动物性,追求精神价值的一面。正是这一特点,打破了重复的、千篇一律的常规生活,而与生活的最终本质相联系。如果我们将文化看成是由人的自由的首创精神所创造的,则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文化的基本功能应该都是双向度的,一个向度是维持人的生命存在,提供日常劳作的规范与程序,另一个向度是超越日常劳作的规范,为人的存在提供意义、价值和美感。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整个生活被分解为两个部分——事功和闲暇,战争与和平,某种以必然和有用的东西为目的的行为与某种以“美”的东西为目的的行为。确实,我们对世界的态度,首先是实际的。但是人对生活从一开始就有另外的不讲狭隘实用目的态度,在这种时刻,我们对事物和人并没有任何要求,而是作为审美情感的基础,是对世界无私的享受。某种意义上,美,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
如果说科学是逐渐发展并不断进步的,那么艺术则不是这样。科学是不断更新的,其成果往往不能经久持年,或迟或早注定要被更好更新的成果所取代。与此相反,由于艺术的特性,其作品则可能永葆青春。关于这一点,1923年毕加索如此评论说:“对我来说,艺术上并无过去和未来之分。如果某件艺术品现在没有永久生命,就根本不要考虑它。希腊、埃及和以往伟大画家们的艺术并不是往昔的艺术;恐怕现在它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富于活力。”
艺术与整个文明的进程有很大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最先敏感到时代的特征,因此,要想理解我们的历史和时代,到艺术作品中去寻找是不会错的。
19世纪中叶以后,科学的发展开始加速,且其转化为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技术对人的统治开始全面侵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技术日渐发挥主宰性作用的同时,传统人文知识则相对衰落了。许多人对20世纪以来出现的现代艺术感到不能理解,可是我们不要忘记,每一个时代都会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形象投射到这一时代的艺术之中。在当代方兴未艾的现代主义艺术作品中,我们能够毫不含糊地捕捉到一种心灵趋于瓦解、破坏冲动抬头的倾向,它表现为蔑视传统,破坏一切,而代之以标新立异和歇斯底里。
既然今天是科学理性方式统领着一切,为什么现代艺术和现代哲学却呈现出强烈的非理性或关注非理性的特征?在这方面存在主义提出了生存的荒诞性,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物化”和“异化”本质,其实所有这一切恰恰都是当代真正的思想家、艺术家对抗这种统领一切的技术理性思想方式的努力。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这种努力是我们的出路吗?
有人说,现代人已被自己创造的技术牢笼所囚禁。这种背景下,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使人们脱离困境的力量?
如何使人文价值成为科学的内在基础,是当代哲学和一切理论探讨的重大使命。现代艺术家们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吗?里尔克将诗人的工作阐释为“我赞美”,这也许可看成是对今天的艺术家的恳求:别忘了“文学、艺术、绘画的使命是呈现无法显示的东西——崇高”。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 )
A.正因为人对世界的态度首先是实际的,所以原始先民装饰其工具、美化其武器。
B.技术对人的统治全面侵入社会生活使传统人文知识衰落,科技进步无益于艺术创造。
C.与科学成果往往会被更新不同,具有价值的伟大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D.在作者看来,呈现非理性特征的现代艺术创作正是现代人冲破技术牢笼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方式。
E.作者认为,呈现崇高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使我们摆脱“异化”,摆脱被技术理性所囚禁的困境。
13.下列表述不属于“人类需要艺术”的理由一项是 (3分) ( )
A.人类具有通过艺术超越其动物性,追求精神价值的需求。
B.人类具有超越日常劳作规范,寻求意义、价值和美感的需求。
C.人类具有超越狭隘实用目的,无私享用世界的审美需求。
D.人类具有维持人的生命存在,实现文化双向度功能的审美需求。
14.“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出现的原因及其特征是什么?请据文意加以说明。(4分)
15.根据文意,请分条陈述“艺术”的特点。(4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5分)
A.正因为人对世界的态度首先是实际的,所以原始先民装饰其工具、美化其武器。
B.技术对人的统治全面侵入社会生活使传统人文知识衰落,科技进步无益于艺术创造。
C.与科学成果往往会被更新不同,具有价值的伟大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D.在作者看来,呈现非理性特征的现代艺术创作正是现代人冲破技术牢笼的卓有成效的努力方式。
E.作者认为,讴歌美善的伟大的抒情作品,能使我们摆脱“异化”,摆脱被技术理性所囚禁的困境。
13.对“人类需要艺术”的理由,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人类具有通过艺术超越其动物性,追求精神价值的需求。
B.人类具有超越日常劳作规范,寻求意义、价值和美感的需求。
C.人类具有超越狭隘实用目的,无私享用世界的审美需求。
D.人类具有贴近生存本质,实现文化双向度功能的审美需求。
14.“现代主义艺术作品”出现的原因及其特征是什么?请据文意加以说明。(4分)[21世纪教育网
15.根据文意,请分条陈述“艺术”的特点。(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时,务必在答题卡相应题号位置作答。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初 冬
萧 红
初冬,我走在清凉的街道上,遇见了我的弟弟。
“莹姐,你走到哪里去?”
“随便走走吧!”
“我们去吃一杯咖啡,好不好,莹姐。”
咖啡店的窗子在帘幕下挂着苍白的霜层。我把领口脱着毛的外衣搭在衣架上。我们开始搅着杯子铃啷的响了。
“天冷了吧!并且也太孤寂了,你还是回家的好。”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
我摇了头,我说:“你们学校的篮球队近来怎么样?还活跃吗?你还很热心吗?”
“我掷筐掷得更进步,可惜你总也没到我们球场上来了。你这样不畅快是不行的。”
我仍搅着杯子,也许飘流久了的心情,就和离了岸的海水一般,若非遇到大风是不会翻起的。我开始弄着手帕。弟弟再向我说什么我已不去听清他,仿佛自己是沉坠在深远的幻想的井里。我不记得咖啡怎样被我吃干了杯了。茶匙在搅着空的杯子时,弟弟说:“再来一杯吧!”
女侍者带着欢笑一般飞起的头发来到我们桌边,她又用很响亮的脚步摇摇地走了去。
也许因为清早或天寒,再没有人走进这咖啡店。在弟弟默默看着我的时候,在我的思想凝静得玻璃一般平的时候,壁间暖气管小小嘶鸣的声音都听得到了。
“天冷了,还是回家好,心情这样不畅快,长久了是无益的。”
“怎么!”
“太坏的心情与你有什么好处呢?”
“为什么要说我的心情不好呢?”
我们又都搅着杯子。有外国人走进来,那响着嗓子的、嘴不住在说的女人,就坐在我们的近边。她离得我越近,我越嗅到她满衣的香气,那使我感到她离得我更辽远,也感到全人类离得我更辽远。也许她那安闲而幸福的态度与我一点联系也没有。
我们搅着杯子,杯子不能象起初搅得发响了。街车好象渐渐多了起来,闪在窗子上的人影,迅速而且繁多了。隔着窗子,可以听到喑哑的笑声和喑哑的踏在行人道上的鞋子的声音。
“莹姐,”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天冷了,再不能飘流下去,回家去吧!”弟弟说:“你的头发这样长了,怎么不到理发店去一次呢?”我不知道为什么被他这话所激动了。 也许要熄灭的灯火在我心中复燃起来,热力和光明鼓荡着我:
“那样的家我是不想回去的。”
“那么飘流着,就这样飘流着?”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他的杯子留在左手里边,另一只手在桌面上,手心向上翻张了开来,要在空间摸索着什么似的。最后,他是捉住自己的领巾。我看着他在抖动的嘴唇:“莹姐,我真担心你这个女浪人!”他牙齿好象更白了些,更大些,而且有力了,而且充满热情了。为热情而波动,他的嘴唇是那样的退去了颜色。并且他的全人有些近乎狂人,然而安静,完全被热情侵占着。
出了咖啡店,我们在结着薄碎的冰雪上面踏着脚。
初冬,早晨的红日扑着我们的头发,这样的红光使我感到欣快和寂寞。弟弟不住地在手下摇着帽子,肩头耸起了又落下了;心脏也是高了又低了。
渺小的同情者和被同情者离开了市街。
停在一个荒败的枣树园的前面时,他突然把很厚的手伸给了我,这是我们要告别了。 “我到学校去上课!”他脱开我的手,向着我相反的方向背转过去。可是走了几步,又转回来:
“莹姐,我看你还是回家的好!”
“那样的家我是不能回去的,我不愿意受和我站在两极端的父亲的豢养……”
“那么你要钱用吗?”
“不要的。”
“那么,你就这个样子吗?你瘦了!你快要生病了!你的衣服也太薄啊!”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充满着祈祷和愿望。
我们又握过手,分别向不同的方向走去。
太阳在我的脸面上闪闪耀耀。仍和未遇见弟弟以前一样,我穿着街头,我无目的地走。寒风,刺着喉头,时时要发作小小的咳嗽。
弟弟留给我的是深黑色的眼睛,这在我散漫与孤独的流荡人的心板上,怎能不微温了一个时刻?
【注释】萧红,女,1911—1942,原名张乃莹,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一个 “为追寻自己的生活”弃家出走的女性,一直沿着反封建思想道路前进。1935年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用笔名萧红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蜚声文坛。
16.作者说“也许飘流久了的心情,就和离了岸的海水一般,若非遇到大风是不会翻起的”,这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这种心态的外在表现是怎样的?(4分)
17.作者五次重复写到弟弟“深黑色的眼睛”,这双深黑色的眼睛分明使姐姐感受到了什么?(5分)
8.弟弟苦口婆心,最终没能把“散漫”在外的姐姐劝回家。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作者的“散漫”有怎样的理解与评价?(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祭马思聪文①
徐迟
历史上,放逐、出奔这类事不少。屈原、但丁是有名的例子。在“文革”中,我中华民族的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受尽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迫于1967年出走国外,以抗议暴徒罪恶,维护了人的尊严,他根本没有错,却还是蒙受了十九年(1967-1985年)的不白之冤。
1984年11月,当我在美国费城和他会晤之时,他给我最初印象最令我惊奇。虽然他还和过去一样的故人情重,且神志泰然,并相当乐观,还在勤奋作曲,我感到他和以前却有所不同。我没有去深入思考他在哪一点上跟以前不同。我只是从他的声音笑貌中,感到他似乎不时流露着一点点不易觉察的细微凄怆,却未能体会他心灵深处,埋藏着巨大的痛苦。
后来在他女儿马瑞雪回忆她父亲最后日子的文章里说到一个晚上,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乐》。他忽然失声痛哭,他求他夫人王慕理让他哭一个够。后来,他含泪说:“这个世界很美……”他为什么哭?他哭他内心的哀伤。他哭他离开了祖国大地,这么久了没能回去。但这个世界很美,很美。
有一次,中央音乐学院一位前副院长和我谈到他们在“文革”中的往事。这位前副院长在黯然伤神中,突然颜容扭曲,喘息哽咽地说道:“有人用有钉子的鞋猛打他们的马院长……怎么打得下去!……”他说不下去了!
那年年底我回到国内,不久便听说我国已公开为马思聪先生平反。不白之冤终于昭雪了。从此我就等他回国。1985年8月16日,他从美国寄我一封长信,其中讲到他“读了叶浅予②文章,谢谢他的真情。那时代的人好像比较真情,‘文革’把人弄坏了”。
看来我真不如浅予。在《为马思聪饶舌》一文中浅予写道:“受过欺凌而被迫出亡的人,最懂得祖国的可爱,爱国之心也是最切。只有那些口口声声教训别人如何如何爱国,而自己却横着心侮辱善良灵魂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马思聪不欠祖国什么,那些窃国篡权的人却欠他太多了。”叶浅予说得又慷慨,又体贴。我们许多人却都没有说什么,以帮助他解除那凝冻住他内心的深沉痛苦啊!
那封长信是他从欧洲旅游回来写给我的,他写到了南斯拉夫的钟乳石岩洞,威尼斯舟子的金色歌喉,罗马的铁伏黎喷泉的音乐和瓦格纳常去喝咖啡的一家希腊咖啡店。他还写到翡冷翠的大教堂,比萨的斜塔。还有,如入仙境的瑞土雪山,以及大雪纷飞之下雪山餐厅里的丰盛午餐。还有他的那一别已半个世纪的巴黎,他写到巴黎他的母校国家音乐学院的陈旧的铁门。最后他到了伦敦,这次旅游快要结束了,他忽又悲从中来,说“盛衰转换,月圆月缺,周而复始,自是天地之轨道。”什么引起他的感慨万端?他为何要自苦了呢?想来是因为他能作欧游,还不能回国。他只在信尾说了,“待我从西双版纳出来,立刻跑新疆”。这却不是说他想去一次云南和新疆。不,他说的是他正在修改那五易其稿的、以云南民歌为主要旋律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作品第六十号),等到他修改完工,从这曲中,从云南旋律中跑出来,便要立刻跑到新疆民歌为主要旋律的一部写新疆生活的大歌剧《热碧亚??赛丁》(作品第六十—号)的创作中去。他人在北美心在祖国。他只是没有法子给我说他暂时还不能回国来,虽然他正驰神于云南的热带雨林和新疆的天山南北牧场上。
因为他不知道回来的话会怎么对待他。他也许是心中在想,他既然出走了,他还能回去吗?他童年时是一个固执的小孩,到了晚年他还是一个固执的老人。在“文革”中他有勇气出走,现在他无勇气回来。出走是不得已的事,在国外十九年是不得已的事,暂时不回来也是不得已的事,如今永远不会回来,更是不得已的事。这中间,恐怕只有叶浅予等少数人,只有少数亲友,给过他巨大痛苦的心灵一点儿慰藉。
他保持了他独特的性格。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他还有一点疑虑。还没有回来,等待着一个能够回来的时机,等待着他疑虑的被消除。不幸他没有能等到那一天,他的灵魂已经飞升到了万里云天之外,但是他的灵魂,正像在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的结尾,是“得到了拯救”的。
1988年5月20日,马思聪逝世一周年。他在无可奈何中生,在无可奈何中死,生离死别,徒呼负负。呜呼哀哉,作文奠祭。
(《20世纪名家散文精品》海天出版社,1997年5月版)
【注释】①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县人,我国著名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1950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②叶浅予 (1907-1995)浙江桐庐人,国画家,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美院教授。
19.文章以“历史上,放逐、出奔这类事不少。屈原、但丁是有名的例子”开头,这是什么写法?这种写法有何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20.作者在美国费城和马思聪会晤之时“感到他和以前却有所不同”。这里的“不同”包含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些不同?(5分)
21.马思聪先生活着时一直没有能等到回国,作者认为他的灵魂是“得到了拯救”的,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仔细观察下面组画,按照要求完成题目(6分)
(1)根据所给句子,为另外两幅漫画仿写出画面说明文字。(4分)
①把联系交给了手机;② ;③把腿 脚交给了汽车;④ 。
(2)请为这组漫画拟出一个恰当的标题: (2分)
23.假如你是比亚特广告公司王总的秘书小余,请你根据下面这段王总办公室的电话录音替王总整理出一份电话留言。你整理给王总看的这份电话留言要力求简明扼要,字数不超过55个字。(6分)
王总,您好!我是优美广告艺术有限公司吴董的秘书小余。我们吴董今天临时有急事,下午必须赶去北京处理。他和您上周约好的今晚在世纪大酒店共进晚餐的聚会只能取消。吴董让我代他向您说声“抱歉”。另外,王总,吴董想邀请您下周五晚上6:30在明珠广场东边的“厨子牛排”共进晚餐,吴董想确认您下周五晚上是否有空。您可以回电吴董265811111。谢谢!打扰王总了,祝王总工作顺利!
[21世纪教育网]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高校的自主招生最青睐有独特个性的学生。的确,个性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个性使文化更加丰富,个性让世界更加多姿多彩,而缺乏个性则使人平庸、可悲。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以“个性的魅力”为题作文,除诗歌之外,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答案】C (A.jiàn / jiàn ; shàn/shān; lóng/ lǒng ; B.jiē/jiē ; suì/suì; mú/mú ; C.qūn/jùn; yì/shì ; pēn /pèn D.zhǐ/zhì; shè/shè; fēn / fèn)
2.【答案】A (独占鳌头:科举时代指点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此处可用“先声夺人”;B.稳扎稳打:稳当而有把握地打仗。比喻有把握、有步骤地工作。C.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D.万众瞩目:成千上万的人都十分关注。)
3.【答案】D(A 项,语序不当,“表示明确”应为“明确表示”; B项,重复赘余,删去“并非是”的“是”和“来自于”的“于”;C项,缺主语,删去“由于”或“导致”)
4.答案:C(扣住关键词“狂妄自大”“闭关自守”“急功近利”一一对应去思考)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5.【答案】A。举:应考。
6.【答案】C (介词,和、跟。A.动词,是;/介词,为了;B.连词,表假设,如果/动词,好像。D.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反而”等;/代词,你的。)
7.【答案】C (③说明周公和孔子确定礼仪法度的特殊身份,不是用来驳斥毁谤者的论据。⑥宦官宫妾为避代宗李豫、玄宗李隆基的名讳,不敢说“谕”“机”,与作者的观点相反,不是用来驳斥毁谤者的论据。)
8.【答案】D(孔子“不避父母的名讳”不合文意。孔子是“二名不偏讳”。)
9.(10分)
(1)(4分)【答案】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 ,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4分,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当断不断,不当断而断,都算错。)
(2)(6分)
【答案】①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3分。“白”、“且”各1分,全句大意1分。)②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3分。“察”、“倡”各1分,全句大意1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则无敌国外患者②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③燕然未勒归无计。将军白发征夫泪。④东风无力百花残。蜡炬成灰泪始干。
1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1) (4分)【答案】①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来写的。“地白”、“树栖鸦”从视觉写;“冷”从触觉写;“露无声”从听觉写。②营造了澄澈、空明、凄清的意境。“地白”,给人澄澈、空明之感。 “树栖鸦”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进一步凸显夜之寂静。这幅凄清的写意图画,衬托了诗人孤寂的心境。(视觉1分;听觉或触觉说到一个可得1分,第二问2分)
(2)(3分)【答案】答:“落”字好。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待文本定稿后再改答案)
12答案:1、C、E(A.原始先民装饰其工具、美化其武器是以“美”为目的的行为。B.科技进步无益于艺术创造的说法绝对而片面。D.“卓有成效”错,程度不当。
13、答案:D(“人类需要艺术”不是为维持人的生命存在 ,而是为人的存在提供意义、价值和美感。)
14.原因:①每一个时代都会把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形象投射到这一时代的艺术之中(1分);②19世纪中叶以后科学的发展开始加速,技术对人的统治开始全面侵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传统人文知识则相对衰落了,“现代主义艺术作品”是当时社会心理状态的一种无奈的反应(1分)。特征:表现的是“一种心灵趋于瓦解,破坏冲动抬头的倾向” (1分),“表现为蔑视传统,破坏一切,而代之以标新立异和歇斯底里”(1分)。
15.艺术为人的存在提供意义、价值和美感,是更贴近生存本质的一种现实;艺术无过去和未来之分,能永葆青春;艺术是时代的见证者,能反映时代的特征;艺术具有崇高的使命和责任。(一点1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6.(4分)【答案】①作者当时心态是:散漫、孤寂、对一切都漠然,没有一丝热情,(2分)。②这种心态的外在表现是:头发长了不去理发店;外衣领口脱着毛,无心去管;他人安闲而幸福的态度与自己没有一点联系;在弟弟面前强作平静。(2分,答到两点即可)
17.(5分)【答案】这是一双刻在作者孤独心板上的眼睛,这双眼睛分明使姐姐感受到了:① 弟弟对姐姐细心的关爱。②弟弟对姐姐现状的担心。③弟弟对姐姐回家的期盼。 ④总之,让姐姐在初冬的寒风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浓浓的暧意。⑤而这亲情与暧意同时也变成一种“压力”。
18.(6分)【答案】①作者因坚决不愿接受与她站在另一端的父亲的豢养,而离开了自己的家去追求自由与新的生活,但生活的苦难磨蚀着她的热情,并将其化为一种平静,这种表面的散漫其实是一种更为持久的执著。(3分)②虽然这“散漫”中有着太多的苦涩、无奈和辛酸!有来自亲情的无形的压力,但她毅然在早晨红日的鼓舞下继续孤独地执著地追求她的自由与新的生活,这种“散漫”实质上是一种向“旧”的挑战的勇敢,一种与封建家庭决裂的坚强。(3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9.(4分)【答案】19.(1)衬托(或正衬)。(2)①以衬托手法开篇,引出作曲家马思聪先生被迫出走。②暗示祭文主人公也跟屈原、但丁一样,是一个深受迫害的爱国者。(鉴赏评价)。第一问1分,第二问2点,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案基本吻合即可得分。
20.(5分)【答案】20.(1)音容笑貌中流露着细微凄怆,心灵深处埋藏着巨大的痛苦。(2)因为他内心有哀伤,离开了祖国大地十几年没能回去。(理解分析)。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答案基本吻合即可得分。
21.(6分)【答案】21.(1)在国外他相当乐观,一直在勤奋作曲。(2)他人在北美心在祖国。(3)在国外十九年不得已,仍有亲友给他巨大痛苦的心灵一点慰藉。(4)他保持了他独特的个性。除了他音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之外,他还有最纯洁的最天真的最美的音乐的个性。(5)虽蒙冤十九年,但最终得以平反昭雪。
(答案基本吻合即可得分。(问题探究)尊重文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信息时必须信守的原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每答对1点得1分,如答对4点得5分,答对5点得6分。答案基本吻合即可得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6分)
(1)(4分)【答案】②把思考交给了电脑 ④ 把健康交给了药丸。
(答案句式要与例句相符,意思大体相当即可给分)
(2)【答案】现代人的“另类生存”。(意思大体相当即可给分)
23.(6分)【答案】优美广告公司吴董秘书来电,取消今晚聚餐。吴董想确认下周五晚上6:30 你是否有空到“厨子牛排”晚餐。回电26581111。
(优美广告公司吴董秘书来电,1分;取消今晚聚餐,1分;确认下周五晚上6:30 ,1分;“厨子牛排”晚餐,1分;回电26581111,1分,字数符合要求1分。)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简明、连贯、得体和压缩语段”,考查的能力点是“分析、筛选、归纳及表达应用”。解答此题,要清楚电话留言必须把握三个要素:①来电人,②来电缘由(即事项),③对方联系方式。)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60分)(写作角度提示:个性创造成功;有个性才能被人重视;艺术最重个性;城市化要注重个性;缺乏个性则使人平庸,可悲;发展自己独特个性;教育不应该抹杀个性......
【文言参考译文】
我给李贺写信,勉励李贺去考进士。李贺考进士已被提名推荐,同李贺争名的人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不去考进士才是正确的,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大家说的话完全相同。皇甫湜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我说:“是这样”。
律令上说:“名在用到其中某一字时不避讳。”解释它的人说:“譬如(孔子的母亲名‘征在’,孔子)在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就属于这种情况。”律令上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 解释它的人说:“譬如‘禹’与‘雨’之类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去考进士,是违背了二名律呢,还是违背了嫌名律呢?父名晋肃,儿子不可以考进士,那么倘若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避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订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不是周公、孔子么?而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不避母亲双名中的单独一字,孔子作《春秋》也不嘲讽那些名字与亲父相近的人。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实”通“谥”)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子不避“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这两个人,他们的儿子应该怎么避讳呢?难道为了要避父名的同音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了吗?还是就不避同音字了呢?汉代讳武帝名“彻”,遇到“彻”字就改为“通”字,但没有听说又讳“车辙”的“辙”字为别的什么字;讳吕后名“雉”,遇到“雉”字就改称“野鸡”,但没有听说又讳“治天下”的“治”字为别的什么字。现在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达诏旨,也没听说要避“浒”、“势”、“秉”、“机”(分别与高祖李渊之父李虎、太宗李世民、世祖李暋⑿?诶盥』?拿?滞?簦┱庑┳郑?挥谢鹿俸凸???挪桓宜怠摆汀焙汀盎?闭庑┳郑?晕?庋?欠讣傻摹J看蠓虻难月坌卸??烤褂Ω靡勒帐裁捶ǘ饶兀孔苤??蘼凼强季菥?洹⒅收?晌幕故遣楹斯?业湔拢?詈夭渭咏?靠际裕?降资强梢曰故遣豢梢阅兀?
大凡服侍父母能像曾参那样,可以免遭非议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说达到顶点了。而现在的读书人,不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要在讳父母的名字上,去超越周公、孔子,也可知他们的糊涂了。周公、孔子、曾参,是无法超过的,想超越周公、孔子、曾参,却让自己等同于宦官、宫女,那么难道宦官、宫女孝顺他们的父母,还胜过周公、孔子、曾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