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常见的盐课后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下册(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8.4常见的盐课后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科粤版(2012)下册(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3-31 09:4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4常见的盐
一、选择题(共16题)
1.古代染坊常用某种“碱剂”来处理丝绸,该“碱剂”呈碱性可使丝绸颜色洁白、质感柔软,其主要成分是一种盐,这种“碱剂”可能是
A.草木灰 B.烧碱 C.食盐 D.生石灰
2.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以下物质的用途与其物理性质有关的是
A.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B.镁粉可用作照明弹
C.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铜用于制作导线
3.“分类”可以使人们有序的研究物质,以下分类正确的是
A.合金:生铁、锰钢、青铜 B.碱:纯碱、烧碱、消石灰
C.盐:氯化银、氯化钠、氯化氢 D.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铝合金
4.依据不同的标准对H2O、H2SO4、NaOH、NaCl、Na2CO3进行的分组,正确的是
A.属于氧化物:H2O、H2SO4、NaOH
B.含有钠元素:NaOH、NaC1、Na2CO3
C.由分子构成:H2O、NaOH、NaCl
D.溶液呈碱性:NaOH、NaCl、Na2CO3
5.在盛有下列固体的试管内,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
A.AgNO3 B.Fe2O3 C.CuO D.Na2CO3
6.下列离子能在pH=1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CO32-、K+、Cl-、Ca2+ B.H+ 、Ba2+、SO42-、Cl-
C.K+、OH-、SO42-、Cu2+ D.K+、NO3-、Na+、OH-
7.将表中的乙物质逐渐加入一定质量的甲物质中至过量,其相关量y与所加乙物质的质量关系与如图不相符的是
选项 甲 乙 y
A Zn 稀硫酸 生成气体的质量
B NaOH溶液 FeCl3溶液 溶液的质量
C Al2O3 稀盐酸 生成水的质量
D CuSO4溶液 NaOH溶液 生成沉淀的质量
A.A B.B C.C D.D
8.下列实验方案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区分O2和N2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
B 除去CO2中混有的CO 将混合气体通入O2中并点燃
C 除去MnO2中的KCl 将固体溶于水后过滤、洗涤、干燥
D 比较Ag与Cu的活泼性 把洁净铜丝放入AgNO3溶液中
A.A B.B C.C D.D
9.可一次性鉴别硫酸、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试剂是(  )
A.氯化钡 B.碳酸钠 C.紫色石蕊试液 D.二氧化碳
10.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分类均正确的一组是
A.汞、水银、Ag、单质 B.碳酸钠、纯碱、Na2CO3、碱
C.氧化钙、消石灰、CaO、氧化物 D.氢氧化钠、烧碱、NaOH、碱
11.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
A Na2CO3溶液 Na2SO4溶液 加入过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B O2 HC1(气体) 加过量的NaOH溶液,浓硫酸
C NaCl固体 细沙 加过量的水溶解、过滤
D 铁粉 Fe2O3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12.下列各组物质间的反应,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出反应发生的是
A.锌与稀盐酸 B.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
C.氧化铁与稀硫酸 D.烧碱与稀硫酸
1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操作方法
A FeCl3 CuCl2 过量铁粉、过滤
B 碳粉 氧化铜 通入足量的一氧化碳加热
C CaCl2溶液 稀盐酸 过量CaCO3、过滤
D 氯化钠溶液 硫酸钠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14.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4P+5O22P2O5
B.Na2CO3+2HCl=2NaC1+H2O+CO2
C.2Fe+6HCl=2FeCl3+3H2↑
D.Cu+2HCl=CuCl2+H2↑
15.对于化学方程式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若A、C是单质,B、D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B.若D是水,该反应可能不是复分解反应
C.若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则C、D有可能均为沉淀
D.若A、B为化合物则C、D也一定是化合物
16.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的下列做法或原理不合理的是
A.用白醋除去热水瓶内的水垢 B.用洗洁精乳化餐具上的油污
C.用小苏打可以治疗过多的胃酸 D.经常用清洁球擦洗铝制品表面
二、综合题(共6题)
17.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1)熟石灰可由生石灰溶于水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熟石灰来改良酸性土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以土壤中含有硫酸为例)。
(4)用熟石灰粉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制得高效环保农药“黑白粉”。使用时,选择在有露水的早晨,把“黑白粉”撒在植物茎叶上,可消除忌碱虫体。“黑白粉”可提供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18.过碳酸钠(2Na2CO3 3H2O2,相对分子质量为314)是一种很好的消毒剂和供氧剂,常用于洗涤、印染、纺织、造纸、医药卫生等领域。
Ⅰ.制备过碳酸钠
【查阅资料】过碳酸钠难溶于异丙醇,可浴于水,易发生反应:
2Na2CO3 3H2O2 ==2Na2CO3+3H2O2;碳酸钠与碳酸钙一样也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
【制备流程】
(1)操作X是 __________________ ;
(2)流程中结晶在常温下进行,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为提高产品的纯度,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最佳投料质量比是 _________________ ,洗涤固体时,选用的最佳试剂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II.神奇的“氧立得”
小明同学新买了一台氧立得便携式制氧器,其中有A、B两包固体,B包为黑色固体粉未,经查阅资料知A包主要成分为过碳酸钠。将A包、B包药品分别放入机器,就可以制得氧气。为探究A包固体的纯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称取2.2gA包药品和少许B包药品,并全部装入烧瓶内;
③按图搭好装置;④现将橡胶管插入量筒底部;
⑤打开分液漏斗;⑥待反应停止后,保持橡胶管口在量筒底部;
⑦等试管冷却到室温时将橡胶管移出水槽,读取量筒读数为220mL;
⑧数据处理。[氧气在实验条件下密度为1.43g/L]
【问题讨论】
(1)B固体成分为 _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实验时烧瓶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
(2)如果将步骤④和⑤对调,实验结果将 ________________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理由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证明反应停止后烧瓶中有碳酸钠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此样品中过磺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在研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某兴趣小组同学想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1)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逐滴加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如图一)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前后的温度变化情况(如图二)。
图一实验中滴加稀盐酸后发生的现象________。由实验现象和曲线变化情况分析可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并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2)从微观角度分析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图三描述了该反应的微观实质,图中A、B、C处应填入的化学符号依次是______。
(3)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可以用两种思路探究上述反应是否发生。
思路一:验证______。
思路二:验证反应物减少或消失。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对烧杯中反应后的溶质成分产生兴趣,并对其成分进行猜想与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Cl;猜想二:NaCl、NaOH;猜想三:________。
【实验与验证】
步骤 现象 结论
步骤Ⅰ: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入氯化铜溶液 ______ 猜想二成立
步骤Ⅱ:另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入硝酸银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猜想三成立
【评价与反思】
Ⅰ.有同学认为,仅通过步骤Ⅱ中出现白色沉淀,就得出“猜想三成立”证据不足,理由是______。
Ⅱ.在对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猜想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的是________。
20.Na2CO3在工业和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它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I.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这个方法是由我国的制碱工业先驱_发明的。
A 张青莲
B 道尔顿
C 侯德榜
D 华罗庚
Ⅱ.自然界有很多咸水湖,人们通过“冬天捞喊,夏天晒盐”的方式获得湖盐,其中就含有Na2CO3。
(1)小明同学想对某夏天制得的湖盐样品成分进行探究,查阅资料后他对样品成分做出了三种猜想。
猜想一:NaCl、Na2CO3
猜想二:NaCl、Na2SO4;
猜想三:NaCl、Na2CO3、Na2SO4请帮助他完成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后,加入过量稀HNO3 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猜想___不成立
实验二 向实验一所得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________ __ 猜想三成立
(2)小明同学为进一步确定上述湖盐样品中Na2CO3 的质量分数,取该湖盐样品10.0g做了如图所示的补充实验。(注:所用药品均足量)
①反应结束之后打开止水夹并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
②装置D中发生的反应为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③实验中碱石灰(含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作用是___。
④实验结束后,测得装置D增重0.33g,则该湖盐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
21.氢氧化钠(NaOH)的用途极广。用于生产纸、肥皂、染料、人造丝,冶炼金属、石油精制、棉织品整理、煤焦油产物的提纯,以及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及机械工业等方面。
Ⅰ氢氧化钠的制备
某同学设计的工业制备氢氧化钠的流程如下图。
资料:2NaCl+2H2O2NaOH+X↑+Cl2↑,两电极,一端得到NaOH和一种气体X,另一端得到Cl2。
(1)请写出气体X的化学式______。
(2)实验室蒸发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坩埚钳、石棉网、酒精灯、玻璃棒和______。
(3) Cl2可用于生产84消毒液(有效成分NaClO),反应原理为:Cl2+2NaOH=NaCl+NaClO+H2O,标出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有______。
(4)实验测定水的组成,不能加入NaCl增强水的导电性的理由是______。
Ⅱ氢氧化钠的保存
已知NaOH容易与空气中的CO2作用而变质。小军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固体后,设计两套方案,对这瓶NaOH固体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以确定该固体______变质(选填“已”或“未”)
(2)步骤③中加过量氯化钙溶液的目的是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若测得E的pH>7,则A的成分______。
Ⅲ氢氧化钠的定量检验
某工厂刚生产一批氢氧化钠固体,瓶子说明书如图,取样品10g加足量的稀盐酸,蒸发后得到11.7g固体。通过计算判断纯度是否符合说明书?______
22.泰州市某化工厂一车间排放到废水池的废水透明、澄清、略显蓝色。小黄同学取了一瓶废水进行如下实验取一定量的废水加过量的稀硝酸,无现象,再加硝酸银溶液,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将所得的滤液分成两份,一份滤液加入稀硫酸,也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另一份滤液加入NaOH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试回答:
(1)加入硝酸银溶液时,生成的白色沉淀是 ____ (填化学式,下同);加入NaOH溶液时生成的蓝色沉淀是 ______
(2)废水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 _______
A.氯化物 B.硫酸盐 C.硝酸盐 D.碳酸盐
(3)小黄同学设计了一个从废水中除去金属离子的实验方案如下;
【已知白色的Fe(OH)2固体在潮湿的空气中可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红褐色的Fe(OH)3】
①金属X为 _____ ,固体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为 ____ (填化学式)
②第Ⅲ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 第IV步生成的白色沉淀为 _____ (填化学式)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A、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是盐,且溶液显碱性,故正确;
B、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是碱,故错误;
C、食盐是氯化钠的俗称,是盐,且溶液显中性,故错误;
D、生石灰是氧化物,故错误。
故选A。
2.D
【详解】
A、生石灰用作食品干燥剂,是利用了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镁粉用作照明弹,是利用了镁具有可燃性,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是利用了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不符合题意;
D、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了其能导电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故符合题意。
3.A
【详解】
A.生铁、锰钢、青铜均是合金,故A正确;
B.纯碱是盐,故B错误;
C.氯化氢不是盐,故C错误
D.铝合金是金属材料,故D错误。
4.B
【详解】
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氧化物,H2SO4、NaOH由三种元素组成,不是氧化物,错误;
B、NaOH、NaC1、Na2CO3,三种物质都含有钠元素,正确;
C、H2O由分子构成,NaOH、NaCl是由离子构成,错误;
D、NaOH、Na2CO3溶液显碱性,NaCl的溶液为中性,错误;
故选B。
5.D
【详解】
A、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不是无色溶液,不符合题意;
B、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铁,其水溶液呈黄色,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铜,其水溶液呈蓝色,不符合题意;
D、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其水溶液是无色的,符合题意。故选D。
6.D
【详解】
pH为11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
A、Ca2+与CO32-能结合成碳酸钙沉淀,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Ba2+、SO4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硫酸钡沉淀,H+与碱性溶液中的OH-能结合成水,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Cu2+、OH-两种离子能结合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B
【详解】
A、Zn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氢气,生成氢气的质量从0开始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与图示相符,故选项错误。
B、NaOH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原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加入乙之前,溶液的质量不可能为0,与图示不相符,故选项正确。
C、Al2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生成水的质量从0开始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与图示相符,故选项错误。
D、CuSO4溶液与NaOH溶液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从0开始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与图示相符,故选项错误。
故选:B。
8.B
【详解】
A、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现象不同,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故二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无法被点燃,且通入氧气,会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氯化钾溶于水,可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除去杂质,不符合题意;
D、把洁净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铜比银活泼,可以比较银和铜的活泼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B
【详解】
A项氯化钡只跟硫酸反应,无法鉴别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A项错误;B项碳酸钙与硫酸反应有气泡产生,与氢氧化钙有沉淀生成,与氢氧化钠现象不明显,可鉴别,B项正确;C项紫色石蕊遇硫酸变红,遇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变蓝,无法鉴别,C项错误;D项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生成沉淀,与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现象不明显,不能鉴别,D项错误。故选B.
10.D
【详解】
A、水银是汞的俗称,化学式为Hg,汞是由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B、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化学式为Na2CO3,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C、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消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氧化钙的化学式为CaO,氧化钙是由Ca、O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D、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化学式为NaOH,氢氧化钠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符合题意。
故选D。
11.B
【详解】
A、Na2CO3溶液和Na2SO4溶液均能与过量的Ba(NO3)2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HCl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氧气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通过浓硫酸进行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氯化钠易溶于水,细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Fe2O3和铁粉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12.D
【详解】
试题分析:A、Zn+2HCl==ZnCl2+H2↑,有氢气即气泡、金属锌会溶解减少,不需要;B、CuSO4+2NaOH=Na2SO4+Cu(OH)2↓,有氢氧化铜即蓝色沉淀,不需要;C、Fe2O3+3H2SO4=Fe2(SO4)3+3H2O,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氧化铁会溶解减少,不需要;D、H2SO4+2NaOH=Na2SO4+2H2O,无明显现象,需借助。
13.C
【详解】
A、氯化铁和氯化铜均与铁粉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A不正确;
B、碳粉和氧化铜高温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把原物质除去了,不符合除杂原则,故B不正确;
C、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不溶物,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C正确;
D、硫酸钠和稀盐酸不反应,不能除去杂质,故D不正确。故选C。
14.A
【详解】
A.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方程式书写符合要求,故正确;
B.盐酸中,氯元素符号书写错误,且反应物中没有气体参加,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碳后面要添加气体符号,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1+H2O+CO2↑,故错误;
C.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而不是氯化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故错误;
D.铜属于不活泼的金属,不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故错误。
故选A。
15.D
【详解】
A、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则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而A和B作为反应物,一个为单质,一个为化合物,生成了另一种单质C和化合物D,符合置换反应特点,选项A正确;
B、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此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选项B正确;
C、硫酸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属于复分解反应,且生成物都是沉淀,选项C正确;
D、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生成物则是单质和化合物,选项D错误。
故选D。
16.D
【详解】
A、水垢的主要成分是钙镁化合物,可以用白醋 去除,正确,不符合题意;
B、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洗洁精乳化,正确,不符合题意;
C、小苏打溶液呈碱性,可以用小苏打治疗过多的胃酸,正确,不符合题意;
D、经常用清洁球擦洗铝制品表面,会破坏铝制品表面生成的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7. CaO+H2O=Ca(OH)2 Ca(OH)2 + CO2 ==CaCO3 ↓+ H2O Ca(OH)2+H2SO4=CaSO4+2H2O K
【详解】
(1)熟石灰可由生石灰溶于水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O=Ca(OH)2;
(2) 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是因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 + CO2 ==CaCO3 ↓+ H2O;(3)用熟石灰来改良酸性土壤,是因为氢氧化钙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H2SO4=CaSO4+2H2O;(4) “黑白粉”比熟石灰更高效,是由于生成了碱性更强的K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K2CO3+Ca(OH)2═CaCO3↓+2KOH;“黑白粉”还可提供植物必需的营养素是K。
18. 过滤 防止过氧化氢分解 106:51 异丙醇 MnO2 有气泡、放热(任意一点即可) 偏小 未将生成的气体全部收集 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93.5%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Ⅰ.制备过碳酸钠。【查阅资料】过碳酸钠难溶于异丙醇,可浴于水,易发生反应:2Na2CO3 3H2O2 ==2Na2CO3+3H2O2;碳酸钠与碳酸钙一样也能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制备流程】(1)操作X是过滤。(2)流程中结晶在常温下进行,原因是防止过氧化氢分解。(3)为提高产品的纯度,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最佳投料质量比是106:51。洗涤固体时,选用的最佳试剂是异丙醇。II.神奇的“氧立得”。 【实验步骤】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称取2.2gA包药品和少许B包药品,并全部装入烧瓶内;③按图搭好装置;④现将橡胶管插入量筒底部;⑤打开分液漏斗;⑥待反应停止后,保持橡胶管口在量筒底部;⑦等试管冷却到室温时将橡胶管移出水槽,读取量筒读数为220mL;⑧数据处理。[氧气在实验条件下密度为1.43g/L]。 【问题讨论】A、B两包固体,B包为黑色固体粉未,经查阅资料知A包主要成分为过碳酸钠。将A包、B包药品分别放入机器,就可以制得氧气。(1)B固体成分MnO2 ,实验时烧瓶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有气泡、放热。(2)如果将步骤④和⑤对调,实验结果将偏小,理由题是未将生成的气体全部收集。(3)证明反应停止后烧瓶中有碳酸钠的方法是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4)此样品中过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生成氧气质量为∶0.220L×1.43g/L=0.32g.
2Na2CO3 3H2O2 ==2Na2CO3+3H2O2 2 H2O2 2H2O+O2↑
314 102 68 32
x 0.68g 0.68g 0.32g
= ,x=2.1g. 此样品中过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93.5%.
19.(1)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放出
(2)OH﹣、H+、H2O
(3)生成物生成
(4) NaCl、HCl 产生蓝色沉淀 氯化钠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反应物是否过量
【分析】
(1)
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滴入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显中性,稀盐酸显酸性,均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滴加稀盐酸后发生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由图二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逐渐升高,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
(2)
氢氧化钠由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稀盐酸由氢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故图中A、B、C处应填入的化学符号依次是:OH-、H+、H2O;
(3)
验证反应是否发生,可以验证生成物生成或反应物减少或消失;
(4)
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如果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为氯化钠,如果氢氧化钠过量,则溶质为氢氧化钠、氯化钠,如果稀盐酸过量,则溶质为氯化钠、氯化氢。故猜想三:NaCl、HCl;
实验与验证:步骤Ⅰ:结论为猜想二成立,故溶质为氯化钠、氢氧化钠,取烧杯中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入氯化铜溶液,氯化铜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钠,现象为:产生蓝色沉淀;
评价与反思:Ⅰ、氯化钠、稀盐酸均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故步骤Ⅱ中出现白色沉淀,不能得出猜想三成立;
Ⅱ、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对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猜想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的是 反应物是否过量。
20. C 二 BaCl2溶液[或Ba( OH)2溶液或Ba(NO3)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将装置B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赶入装置D中 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装置D中,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7. 95%
【详解】
I、联合制碱法是由我国的制碱工业专家侯德榜发明的。故选C。
Ⅱ、(1)实验一: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后,加入过量稀HNO3,产生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则样品中含有碳酸钠,所以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二:该实验结论是猜想三成立,则样品中还含有硫酸钠,证明存在有硫酸根离子,那么要向实验一所得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或氢氧化钡、硝酸钡溶液),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2)①反应结束之后,锥形瓶内还有二氧化碳末排出,所以打开止水夹并通入空气的目的是将装置B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赶入装置D中,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完全被氢氧化钠吸收。
②装置D中是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③实验中碱石灰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装置D中,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④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由题意可知,装置D增重0.33 g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则该湖盐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21. H2 蒸发皿
氯化钠电解会生成氯气,干扰实验结果 已 除尽Na2CO3
NaOH、Na2CO3 解:设该氢氧化钠固体纯度为x
x =80%> 78%
答:设该氢氧化钠固体纯度为80%,符合说明书。
【详解】
Ⅰ氢氧化钠的制备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Na、Cl、H、O的个数分别是2、2、4、2,生成物中含Na、Cl、H、O的个数分别是2、2、2、2,故生成物中还应含2个氢原子,故X的化学式为:H2;
(2)实验室蒸发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坩埚钳、石棉网、酒精灯、玻璃棒和蒸发皿;
(3)NaClO中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1)+x+(-2)=0,x=+1,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是在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标在数字前面。故标出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有:;
(4)实验测定水的组成,不能加入NaCl增强水的导电性的理由是:氯化钠电解会生成氢气,干扰实验结果;
Ⅱ氢氧化钠的保存
(1)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向样品中加水溶解,形成溶液,滴加稀盐酸,产生气体,加入氯化钙,产生沉淀,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
(2)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步骤③中加过量氯化钙溶液的目的是:将碳酸钠除尽;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测得E的pH>7,说明含氢氧化钠,则A的成分为Na2CO3、NaOH;
Ⅲ氢氧化钠的定量检验
见答案。
22. AgCl Cu(OH)2 BD Fe Fe、Cu 4Fe(OH)2+O2+2H2O=4Fe(OH)3 BaSO4
【详解】
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有氯化银、硫酸钡。含铜离子的溶液为蓝色,废水略显蓝色,说明废水中含有Cu2+。取一定量的废水加过量的稀硝酸,无现象,再加硝酸银溶液,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废水中含有Cl-。(1)加入硝酸银溶液时,生成的白色沉淀是AgCl,加入NaOH溶液时生成的蓝色沉淀是Cu(OH)2(2)滤液中加入稀硫酸生成了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说明废水中含有Ba2+,有Ba2+就不会存在SO42-。因为碳酸铜是蓝色沉淀,废水中有Cu2+就不会有CO32-,故选BD。(3)①已知白色的Fe(OH)2固体在潮湿的空气中可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红褐色的Fe(OH)3,根据白色沉淀在空气中会转化成红褐色固体,说明白色沉淀是氢氧化亚铁沉淀,红褐色固体是Fe(OH)3沉淀,说明B中存在Fe2+,可知加入的金属X是Fe,因为加入的Fe是过量的,所以反应后Fe有剩余,还有置换出来的Cu,故填Fe,Fe、Cu。②因为白色的Fe(OH)2固体在潮湿的空气中可发生化合反应生成红褐色的Fe(OH)3,故第Ⅲ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滤液中加稀硫酸生成了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说明废水中存在Ba2+,有Ba2+就不会有SO42-,废水略带蓝色,说明废水中存在Cu2+,有Cu2+就不会有CO32-,所以废水中可能有BaCl2或 Ba(NO3)2,与Na2SO4反应生成BaSO4沉淀,故填BaSO4。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