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诗经》二首(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诗经》二首(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1 22:4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诗经》二首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与《诗经》有关的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比兴手法,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2.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 重点 1.朗读背诵诗歌,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比兴的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 难点 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学法 指导 反复诵读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1.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由于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有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中都有重要地位。 2.了解《关雎》 《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 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3.文体知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我国诗歌源远流长,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但古代诗歌的体裁却不外乎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所谓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大致押韵,不讲究平仄,句数不限。古体诗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近体诗是隋唐出现的新诗体,有绝句和律诗两种。律诗通常为8句(超过8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根据每句字数可分为五律、七律,律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绝句为4句,根据每句字数可分为五绝、七绝。二者都讲究韵律平仄,律诗还讲究对仗。结构整齐、讲究押韵、规定平仄是近体诗的最大特点。 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有着和其他体裁截然不同的特点。归结为五个方面:抒情性是诗歌的最基本特点;诗歌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生活;诗歌通过意境表达思想感情;古典诗歌具有精练和含蓄的特征;古代诗歌具有音乐美。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学习《关雎》 一、字词积累 雎鸠(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 荇菜(xìnɡ) 寤寐(wù mèi) 芼(mào) 雎鸠:一种水鸟。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 逑: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思服:思念。服,思念。 辗转反侧: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 芼:挑选。 二、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和节奏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诵读指导 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比喻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章。第二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三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读通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关关鸣叫的雎鸠鸟儿,在水中的绿洲和鸣歌唱。那婀娜窈窕的少女,是少年心中美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捞啊,捞荇菜。那婀娜窈窕的少女,是少年梦里美好的追求。窈窕的少女难以追求,梦醒倩影仍在心头。思悠悠,思悠悠,唉!辗转反侧睡不着。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采啊,采荇菜。那美丽窈窕的少女,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摘啊,摘荇菜。那美丽窈窕的少女,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4.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三、深层探究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作为一首爱情诗,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第一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地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只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3.本文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题目取自句首。每句话都是四字。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学习《蒹葭》 一、字词积累 蒹葭(jiān jiā) 溯洄(sù huì) 萋萋( qī ) 晞(xī) 湄(méi) 跻(jī) 涘(sì) 沚(zhǐ)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所谓:所说的。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 溯游:顺流而下。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涘:水边。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二、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和节奏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学生练习朗读全诗,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3.学生结合注释,读通诗意。 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4.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5.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长”“跻”“右”。 6.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三、深层探究 1.任选诗歌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晨露消散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2.作品文字简练,内容单纯,但给人的美感却非常丰富,极具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赏析诗歌的美。 合作 探究 明确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简洁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①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②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③诗人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④“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小结: 《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3.《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的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都用了“兴”的手法:“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都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窈窕淑女”“参差荇菜”;“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4.总结全文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执着的追求。 《蒹葭》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可望不可即的苦恼和惆怅。
教 学 板 书 窈窕淑女 第一章:爱慕 联想到爱情真诚(起兴) (
追求爱情
) 君子好逑 寤寐思服 关雎 第二章:思念 苦闷与焦灼(实写) 辗转反侧 琴瑟友之 第三章:愿望 和谐与欢乐(虚写) 钟鼓乐之 (
反复咏叹
伊人难求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在水一方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蒹葭——伊人 在水之湄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在水之涘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1.《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①“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②“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③“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①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②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③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2.《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3.背诵这两首诗,并选择其中的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重点讲解了比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诗歌教学就应该以朗诵为主,不能作烦琐的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诵,才能逐步体味。在教学时,我努力使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的文化魅力,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