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不仅山峰险峻、秀美,而且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地质、地貌、生物、大气、水等其中一项特色突出的山,就能美名远扬,而黄山松、石、云、泉俱绝。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 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观察当地野外地理景观,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2.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种地理现象。
3.掌握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4.结合具体案例,理解整体性原理及地理环境的演化。
目录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0 1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0 2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0 4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0 3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01
大气
岩石
动物(生物)
植物(生物)
土壤
水
地形
自然地理环境基本要素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水循环
大气
大气
陆地
海洋
水汽
输送
径流
输送
降水
蒸发
降水
蒸发
生物循环
植物
微生物
环境
动物
岩石圈循环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岩浆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通过降水,土壤、河湖及生物获得水分补给。
通过植物蒸腾、土壤和河湖蒸发,大气获得水汽。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
岩石通过风化向土壤提供成土物质和无机盐。
土壤及岩石风化物被侵蚀、搬运、堆积并固结成岩。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示意
思考: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
1、图中有以下地理要素:
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
2、水在各要素间的转换:
①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
②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02
(1)整体功能反映的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2)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所组成;
(3)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过程,是自然环境整体功能的基础。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
概念: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特征: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平衡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生产功能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
生产功能
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营养盐。
生产功能
自然地理要素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
平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土地生产功能强,植被丰富。
坡地蒸发旺盛,水源缺乏,土层浅薄,土壤贫瘠。土地生产功能弱,植被稀少。
生产功能
生产功能
稳定功能
稳定功能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
使自然环境具有稳定功能
稳定功能
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
通过海——气作用消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稳定功能
活动: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
(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
(3)藏玲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
答案
(1)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是典型的高寒气候,温差较大,植被多以高寒草甸为主,植被较为稀疏,生产力较小。
(2)可可西里地区气候高寒,草类稀疏,食物产量有限且受环境条件影响明显,因此动物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
(3)藏羚羊的生存是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自然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其结果是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稳定功能。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03
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变化性
统一性
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黄山四绝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地理要素组合。
花岗岩岩体沿节理风化,造就“怪石”
自然环境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山体高大陡峭,气流抬升强烈,形成“云海”
峭壁岩缝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奇松”
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
合作与探究: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
湖泊淤积,逐步变浅,面积萎缩。同时,水量逐步减少,生物由水生生物演变为湿生生物,最后演变为陆生生物,湖底底泥转化为土壤,小气候也逐渐干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请根据统一变化过程的原理,分析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答案
在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各地理要素是统一变化的。 随着湖泊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水面蒸发进人大气的水汽逐渐减少,地方气候趋于干燥,
水生生物逐渐被陆生生物代替,土壤水位逐渐下降,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04
表现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涵义 某一要素受到外界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生物、水等要素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而变化
意义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案例: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
东北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经过100多年的大规模开采,至20世纪末,东北林区森林面积锐减。
森林减少
洪水断流
肥力下降
滞留降水功能降低
土壤腐殖质减少
水土流失加剧
沟谷纵横岩石裸露
风化加快
案例: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
山地灌草自然演化为丘陵森林,需要上千万年
火灾后,由灌草演化为森林,只需几十年
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活动: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修建大坝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请根据图5.5提供的线索讨论这些影响,并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空白处。
地下水位上升
物种构成改变
变的温和湿润
泥沙淤积减少
洪水频率减少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读“热带雨林景观图”,回答1~2题。
1.图中包含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有
①大气 ②土壤
③生物 ④民居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解析 读图可知,大气、土壤和生物组成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而民居属于人类生活的居所,具有社会属性,不属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故选D。
课堂检测
2.热带雨林景观是在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壤、生物、水文等地理要素统一演化形成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各要素间只进行物质交换,没有进行能量循环
B.各要素间只进行能量循环,没有进行物质交换
C.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D.各要素间没有平衡的功能
√
解析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既有物质交换,也有能量循环,组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自然环境处于平衡之中,故选C。
课堂检测
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读“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完成3~4题。
3.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
B.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C.植被生长量大于南方
D.成土母质矿物养分多
√
解析 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北平原纬度高于南方山区,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土壤中有机质存留多、含量高。
课堂检测
4.终年高温地区和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其原因有
A.高温地区不利于植被生长
B.高温地区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
C.寒冷地区生物生长量较小
D.寒冷地区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缓慢
解析 终年高温地区和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其原因是高温地区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作用快,制造的有机质多被消耗;寒冷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植物生长缓慢,生物生长量较小,土壤中的有机质留存少。
√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