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三星堆的古蜀文明是接受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和手工体系,同时它又很有特色……可以知道周围的一些方国也有很多自己的发明创造,技艺高超、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精神内涵丰富的遗物。”据此,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可以有力佐证:
A.中华文明发源于古蜀地区 B.古蜀国位于中原地区
C.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D.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2.“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史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个以疑古辨伪为主旨的学派,被称为“疑古学派”,他们曾宣称“周朝之前无信史”。后来,王国维证实了商朝的存在,从事实上驳斥了他们的观点。王国维证实商朝存在的主要方式应是:
A.以殷墟遗址来印证《汉书》
B.以甲骨文考证《史记》
C.以二里头遗址印证《史记》
D.以隶书来考证《汉书》
3.图1是依据《孟子·滕文公上》中对某一土地经营式的描述所绘,其所属的土地制度是:
A.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B.井田制
C.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D.均田制
4.《吕氏春秋·审分览》中“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记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农耕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土地所有制的根本变革
C.诸侯国的税制改革 D.水利灌溉工程大量兴建
5.西周时期,最高统治者称王,周天子具有独尊共主地位。但热播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却有一幕场景:魏王、齐王相互称王,天子派使节赐胙以贺,这一剧情源于战国政治史上著名的魏、齐“徐州相王”事件。战国时期的这一变化反映了:
A.周天子的地位被彻底取代 B.《大秦帝国》剧情纯属虚构
C.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确立 D.周朝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6.商鞅认为“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兵农怠而国弱”。以下变措施能够反映上述理念的是:
①奖励耕织 ②奖励军功 ③实行什伍连坐 ④推行郡县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楚国国君族系出于荆蛮。西周时的楚国君熊渠曾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的楚国君熊通曾以武力胁迫华夏系统的姬姓随国为其在周王面前争取封号。这种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
A.南方经济快速发展 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
C.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D.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8.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拆除了中原各国原有的军事壁垒,并把各国用于防御游民族的长城保留下来。与此同时,在北方又有新筑长城,与原有的长城相连接。这些措施的推行得益于秦朝:
A.土地私有的强化 B.法律制度的健全
C.中央集权的建立 D.社会矛盾的缓和
9.在周代,帝王死后,朝廷会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他一个评定性的谥号。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秦始皇此举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特征是:
A.天下共主 B.皇帝独尊 C.皇位世袭 D.中央集权
10.柳宗元认为:“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由此判断,他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A.秦朝官员素质更低
B.秦朝废除分封制度
C.秦朝政府施行暴政
D.秦朝确立集权体制
11.图2是两汉时期我国某一著名国家政策的直观展示图,这一政策应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推恩令
D.刺史制度
12.《汉书》某传记中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据此,该历史人物主张:
A.盐铁官营 B.均输平准 C.尊崇儒术 D.整顿吏治
13.东汉开国皇帝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4.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的重大国际合作倡议,被简称为“一带一路”。与这一倡议相关,横贯欧亚大陆间交流合作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开通“丝绸之路” B.京杭大运河
C.玄奘西行取经 D.遣唐使来华
15.既有“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远人志向,又有“凿空”西域的勇气,还有大量为国远虑的忠诚之士,从而在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构成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朝代应为: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16.“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其难。”有鉴于此,北魏孝文帝决定:
A.整顿吏治 B.迁都洛阳 C.移风易俗 D.改革赋役
17.图3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图,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A.东晋、西晋、北魏 B.西晋、曹魏、东晋
C.西晋、东晋、北魏 D.东晋、西晋、曹魏
18.首次贯通南北,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的历史事件是:
A.秦国都江堰的兴修 B.秦朝灵渠的修建
C.元朝调整运河路线 D.隋朝兴修大运河
19.他在位期间,坚持以民为本,采取了一系列整顿和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发展,人民生活趋于安定,国力不断加强,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历史局面。这里的“他”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20.图4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步辇图》,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据此判断该作品:
A.完全虚构的艺术创作 B.可以真实完整的还原历史
C.唐朝治理吐蕃的佐证 D.兼具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
21.一场叛乱历时八年,虽然最终被平定,却严重削弱了统治力量,导致唐朝由盛转衰。该历史事件是:
A.“黄巾军”起义 B.玄武门兵变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22.据图5所示政府官员构成判断,此时期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血缘世袭 B.军事才能 C.家世门第 D.文化素养
23.图6是唐代三省位置图,中书省和门下省位于宫城内;尚书省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这一布局一定程度可以说明三省六部的权力格局。从布局看,中书省和门下省应:
A.掌握了最高决策权 B.侧重于辅助决策
C.有效制约专制皇权 D.侧重于行政执行
24.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杨炎建议推行新税法,由于分夏、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两税法是对当时赋役制度较全面的改革,其中对征税主要标准的重大调整是:
A.由田亩转为人丁 B.由人丁转为财产
C.由人丁转为人口 D.由财产转为田亩
25.《虎溪三笑图》的题材源于“虎溪三笑”的历史典故。描述的是东晋高僧慧远送行来访的儒士陶渊明、道士陆修静,由于相谈甚欢,不觉破例行过了所居庐山东林寺外的虎溪桥,相与大笑,留下佳话。这一“佳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魏晋时期:
A.佛教成为主流思想 B.思想文化多元及交融态势
C.儒学居于正统地位 D.政府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
26.盛唐时期的诗歌创作多康健豪迈,气势雄浑。中唐以后则沉郁顿挫,忧伤哀婉。这反映了:
A.时代背景影响艺术风格 B.价值取向影响文学创作
C.唐代诗歌创作题材广泛 D.唐诗艺术价值大大降低
27.孙思邈是隋唐时期医学家的杰出代表,被后世尊为“药王”,他认为要成为“大医”,首先要注意道德操守的修养,提倡读五经,知“仁义之道”。这反映了其医学思想:
A.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 B.深受儒家价值观影响
C.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 D.缺少理性的分析研究
28.王安石曾尖锐地指出,天下安危治乱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改革是当务之急。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主要表现在:
A.集权弱化和效率低下 B.内部动乱和制度僵化
C.商业迟滞和阶层固化 D.军事危机和财政危机
29.图7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其中③对应的政权名称是:
A.北宋 B.西夏 C.辽 D.金
30.辽朝对官僚制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南北面官制,即“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由此可知,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是:
A.全面汉化 B.民族自治 C.因俗而治 D.胡汉交融
31.北京城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帝都。开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历史的政权是:
A.金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2.下列少数民族起源于东北的有:
①靺鞨 ②女真 ③党项 ④契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3.图8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由此判断北宋加强集权政治的主要方式是:
A.分化事权 B.加强宰相权力 C.皇权至上 D.首创监察制度
34.宋初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全国人口只有三千五百四十万。此后的一百余年,人口迅速增长,到12世纪初(即北宋末年)进入峰值阶段,当时在北宋、辽、西夏、大理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应是:
A.国家统一及政治安定 B.划时代的农业革命
C.分裂战乱及民族融合 D.传统农业的新发展
35.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回族形成有其特殊性。元朝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及波斯人、阿拉伯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一回回。据此判断,回族形成的特殊性是:
A.民族融合主要依靠宗教 B.中华民族与外来民族交融
C.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D.凭借温和宽容的民族政策
36.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由元朝开创,并为明清两朝沿袭的治理吐蕃地区的方式是:
A.“和亲”或“册封” B.设立独立性较强的军政机构控制
C.实行行省制度 D.建立直属中央特殊机构有效管理
37.宋元时期,因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的是:
A.茶叶 B.丝绸 C.棉布 D.瓷器
38.历史学家樊树志认为,用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评价朱熹学说,是最为恰当不过的。据此判断,他认为朱熹学说:
A.注重儒学在稳定社会秩序及价值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
B.注重儒学在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上的重要作用
C.强调儒学在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上有重要作用
D.强调儒学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9.演员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这种综合性舞台艺术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这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应指:
A.元代杂剧 B.元代散曲 C.宋元话本 D.京剧艺术
40.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诸多科技成果的出现使饮誉世界的科技史专家、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中国科学技术已呈现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李约瑟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已呈现巅峰状态的时期应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每选对一项得0.5分,有选错的则得0分。
41.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下对早期国家典型特征描述正确的有:
A.属于原始民主政治 B.尚未形成高度集权
C.族权政权紧密结合 D.强烈的大一统观念
42.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以下属于其中主张的有:
A.孟子提倡“仁政” B.范缜以“形神相即”抨击佛教观点
C.荀子主张隆礼重法 D.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43.《宋史》“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记载,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反映。以下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有:
A.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 B.南迁政权特别重视发展经济
C.南方社会的相对安定 D.南方自然环境蕴含发展潜力
44.历史学者威杜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科举制时曾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更有近代西方人把科举制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下面对科举制评价正确的有:
A.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公平 B.对社会流动起过促进作用
C.扩大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D.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45.文明交流是人类交往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文明交流就是文化交流,是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下属于中外文明交流成果体现的有: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其中46题18分,47题12分,共30分。
46.(18分)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鉴往知来,总结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体系规律,对于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图13到图16为我国古代四个历史时期的政区图(或局部)
材料二:“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何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顾炎武(清)《郡县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时序分别指出材料一所示历史时期及行政体制并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趋势。(10分)
(2)根据材料,概括顾炎武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观点。判断上图所示的哪种体制较为接近顾炎武理想体制?(8分)
4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所谓坊市制度,是指古代城市中,严格规定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域范围及开启时间,坊市制度大大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北宋仁宗时期坊市制度基本被摧垮,于是形成了居民住宅与商业店铺交互错杂的局面,瓦肆、茶楼、住宿邸店等生活服务行业已相当活跃。这就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建设的布局。11世纪初,北宋王朝将全国居民分为坊廓户与乡村户,表明市民群体正式登上社会舞台。城市居民(即坊廓户)迅速发展。徽宗崇宁年间,东京常住在编人口已达八万左右,加上各类官员、驻军、客商、游客等,可达一百四十万左右,是汉唐京城人口的十倍。作为一代文学的代表——宋词的创作,其主要部分文人词的诞生与传播大多是在秦楼楚馆之上,是需要一定物质基础的。
——摘编自王毅《宋代经济与宋代文学家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发展的历史作用(6分)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5 DBBAD 6-10 ADCBC 11-15 CCBAA 16-20 BCDCD
21-25 CCBBB 26-30 ABDCC 31-35 ADADB 36-40 DDAA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每选对一项得0.5分,有选错的则得0分。
41.BC 42.ACD 43.ABCD 44.ABCD 45.CD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其中46题18分,47题12分,共30分。
46.(18分)
(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西汉,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8分)
趋势:中央不断加强集权,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2分)
(2)分封制下地方自主权过大,易形成割据局面;郡县制所带来的专制权力,容易产生暴政;推崇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6分)(评分说明:可摘抄材料原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及“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评卷时视摘抄准确程度酌情赋分,但不得超过3分,全文摘抄不得分)。
行省制(2分)
47.(12分)
(1)坊市制度的废除;生活服务行业的发展;市民群体的形成;城市人口的增加;(任答3点6分)
(2)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宋词繁荣;奠定后世城市建设布局的基础。(6分)(其他言之合理亦可酌情赋分,总分不得超过6分)
参考答案详解:
1.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三星堆的古蜀文明是接受了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和手工体系,同时它又很有特色……可以知道周围的一些方国也有很多自己的发明创造,技艺高超、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精神内涵丰富的遗物。”据此,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可以有力佐证:
A.中华文明发源于古蜀地区 B.古蜀国位于中原地区
C.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D.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三星堆的古蜀文明是接受了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和手工体系,同时它又很有特色”表明三星堆的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整体有高度相似性,属于同一体系,同时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可以有力佐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4.《吕氏春秋·审分览》中“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记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农耕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土地所有制的根本变革
C.诸侯国的税制改革 D.水利灌溉工程大量兴建
【答案】A
【解析】“这一变革”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农耕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属于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
8.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拆除了中原各国原有的军事壁垒,并把各国用于防御游牧民族的长城保留下来。与此同时,在北方又有新筑长城,与原有的长城相连接。这些措施的推行得益于秦朝
A.土地私有的强化 B.法律制度的健全
C.中央集权的建立 D.社会矛盾的缓和
【答案】C
【解析】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朝,大规模防御工程的修建,得益于中央集权体制可以有效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故选C
34.宋初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全国人口只有三千五百四十万。此后的一百余年,人口迅速增长,到12世纪初(即北宋末年)进入峰值阶段,当时在北宋、辽、西夏、大理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应是:
A.国家统一及政治安定 B.划时代的农业革命
C.分裂战乱及民族融合 D.传统农业的新发展
【答案】D
【解析】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水平。宋代稻麦轮作,一年多熟等技术突破带来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是北宋末年人口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因不属于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突破,故选D。国家统一及政治安定是人口增长的有利条件,不属于决定性因素。故选D
41.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以下对早期国家典型特征描述正确的有:
A.属于原始民主政治 B.尚未形成高度集权
C.族权政权紧密结合 D.强烈的大一统观念
【答案】BC
【解析】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已经进入阶级社会,政治形态虽仍有原始民主政治色彩,但不属于原始民主政治,故A错误。强烈的国家统一观念始于战国时期,“大一统”观念更晚,故D错误。BC属于中国早期国家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