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2《荷塘月色》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2《荷塘月色》课件(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0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30 10:3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荷塘月色
田田之荷叶,
星星般荷花,
月光似流水……..
1、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体会作者流露出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3、掌握赏析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朱 自 清
(1898—1948)
初中学过:《背影》《春》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三、作者简介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诗坛。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的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代表性的作品有《背影》《春》《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1948年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从他一生的 言行来看,他是始终以极其诚实 的态度对待人生和时代的选择。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散文
  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
  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
写景散文
哲理散文
朗读
感受
品味
评论
四、欣赏散文的一般步骤

朗读的基本要求a:
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将自己溶入文中,你就是作者。
朗读的基本要求b:
1、理解内容
2、看到形象
3、体会情感
4、适当注意眼神
5、把握重音、语调、语速
品 评
品味的方法
压缩法
荷塘上是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中(是)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品味的方法
替换法
方方正正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连着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出现着些白花,有已经盛开的,有含苞欲放的。
品味的方法
想象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1、学生初读课文,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五、整体感知
幽僻:
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wěng wěng yù yù ):
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斑驳:
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
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弥望:
满眼。弥,满。
脉脉(mò mò):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饱含深情的样子。
袅娜:
柔美的样子。
风致:
美的姿态。
踱:
慢步行走。
梵婀玲:
小提琴。
一例:
一律。
2、配乐朗诵,学生听范读,初步感受作者的心情。
思考:
A.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B.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下散步)
(A.作者的行踪.B.作者思想感情.)
思考:
作者的行踪如何
参考:家里----路上-----荷塘------(路上)----门前(家)
作者的行踪: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
思考:
A.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
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
步呢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
B.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时代背景: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他找到宁静了吗?
我们首先看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个“另一个世界”指什么呢?从原文中找。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作者在这里写得很超脱现实,这是作者内心渴望而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是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
踱小路
观荷塘
赏四周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课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景色的语段:
第4段:
月下荷塘
第5段:
第6段: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比喻句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⑤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⑥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⑦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⑧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 。
小结:比喻具体形象
拟人句
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
②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
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小结:拟人灵秀动人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第七段)
由 联想旧时江南采莲的情景
想到 ,
想到 。
眼前的荷塘
两千里外的江南故乡
千余年前的六朝
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
----江南旧俗
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
----①心里宁静,但宁静里又有淡淡的
哀愁。(“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
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
了。”)
----②深化主题(回到过去,说明对现
实不满,尤其是最后不觉到了家更说明
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
采莲赋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鹢首徐回,兼传羽杯;
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
夏始春余,叶嫩花初,
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热闹 风流
靓丽少女俊伟男,默默传情荡舟玩;
船头慢慢来回转,盛情酒杯频频传;
桨将划动水草绊,船头微动浮萍散。
姑娘身段多窈窕,白纱绸衫束细腰,
走走停停顾影盼,绵绵情义难分舍;
春末夏初好时节,莲叶正嫩花出角。
撩水逗乐微微笑,害怕水珠湿裙袄,
忽然才觉船倾斜,起身提裙乐陶陶。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 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 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 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 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
少 女
莲(怜)清(情) 双 关
采莲南塘秋,
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全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月光和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抒情和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文章用词精当,语言清丽,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动词的选择、叠词的使用、博喻和通感的运用,不仅描写形象,而且十分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