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30 12:2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4课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题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授课类型 新授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预计课时 1课时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学习建议 学习要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 学习提示: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
教材内容 本课涉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我国政府组织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是1953年至1957年。本课主要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交通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问题。“一五”计划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经过前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但对于经济问题学生也不易理解,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教师最好能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引导学生去学习探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学生是没有切身感受的,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我国政治形态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认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2.掌握一五计划的目的、基本任务、主要成就及意义。 3.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背景、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954年宪法的性质。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阅读法。 教法 讨论法、材料分析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做好预习,通读本课内容。 2.老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并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 中国近代史上,武汉以更活跃的政治表现进入中国近代史的舞台, 承载起国家民族所赋予的神圣使命, 以“大武汉”的磅礴气势,书写了近代史上舍我其谁的时代担当。正如《武汉之歌》中所唱的:“用我们的热血铸造起荆楚之魂,用我们的脊梁托起一个新的乾坤。”2020年, 当新冠疫情发生时 ,医学专家钟南山更是动情地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 思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武汉有哪些成就?
讲授新课 预习检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我国的工业化的起步 1、基本任务:1953年,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 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过渡。 2、一五计划的成就 ①工业方面:1953年底, 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 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解放牌);中国沈阳第一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建成投产。 ②交通运输业方面:1957年, 建成通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③工业基地形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 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 道路迈进 。 二、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9月 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 的宪法。
合作学习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工业化开始的背景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史料展示: 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 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 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材料二:在革 命胜 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1949年3月5日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已在世界范围内拉开了序幕,而中国还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不仅飞机、汽车、拖拉机不能建造,就连一块手表也制造不了,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时间不多了。 ——《强国之梦的初起》 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材料,你知道中国为什么要而且必须要发展工业了吗? 提示:国家贫穷,工业相当落后;发展工业,是中国人的梦想;中国的工业水平与世界差距大。 教师讲述:中国一穷二白,面对强敌环伺,快速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成果 请学生说说:为了有计划地发展工业,我国政府编制了五年计划,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五”计划的时间和基本任务。 提示:时间:1953-1957年。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图片展示:建设成就 提出问题:结合教材,说说新中国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 哪些成就。 提示:“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可以概括为:一桥二铁三公四厂。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二铁是指两条铁路,宝成铁路和鹰厦铁路,三公是指川藏、青藏、新藏三条公路,四厂是指鞍山无缝钢管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教师讲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也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和富强的历史真正揭开了新的篇章。 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的工业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重大突破,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苏联的帮助支持;中共的正确领导;劳动人民的热情付出,勤奋努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史料展示: 材料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和各 级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1954年《宪法》的部分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通 过读课本,结合材料,知道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吗? 提示1: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 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提示2: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教师讲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教师讲述并提问: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1954年宪法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你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什么?这部宪法的制定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提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民主政治是以宪法为核心的。 提示2 :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教师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五四宪法所蕴含的宪法理念和国家基本制度,成为之后历次修宪的蓝本。无论从宪法起草的民主程度,还是从全民参与讨论的广泛范围,五四宪法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上空前绝后的。
本课小结(思维导图)
巩固练习 1、我国政府编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的是( B ) A.打退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 B.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C.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2、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力量发展( D ) A.农业 B.手工业 C.轻工业 D.重工业 3、据1954年9月《人民日报》报道: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各地选出1226名代表,其中包括177名少数民族代表,147名妇女代表。这些代表齐聚北京中南海参加会议,共商国是。这次会议是( C ) A.中共七大 B.开国大典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一五”计划期间通向“世界屋脊”的公路有( A ) ①川藏 ②青藏 ③滇藏 ④新藏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下列文献出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是( B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6.到1957年底我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 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材料说明了( C ) A.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基础工业薄弱 B.我国借鉴了苏联经济成功的经验 C.“一五”计划使我国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D.我国国防实力的提高 7.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 C )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 C.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 D.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
教学总结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二是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三是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其中首要是发展重工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教材习题 P19材料研读 想一想:我国是在怎样的起点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水平低,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P20问题思考 你怎么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 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建设成就,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P21材料研读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的,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P22课后活动 1.列举至少3项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家建设成就。 在教科书19页中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方面的成就中随意写出3个即可。 2.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两会”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会议。搜集资料,看看最近一次“两会”有哪些热点议题和主要活动。结合这些资料,谈谈你对“两会”的认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