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第三单元(新人教版必修4)共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讲课件:第三单元(新人教版必修4)共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1-18 17:23:05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法国思想家——蒙田
蒙田(1533~1592),法国思想家、散文家。他把读书心得、旅途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写成《随笔集》(或译《随感录》)2卷,于1580年出版。他的散文对英国培根、莎士比亚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文学家和戏剧家的影响颇大。 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的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
布莱兹·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他的主要著作是《外省通信》和《思想录》,前者常被看做是法国古典主义散文的奠基之作,后者则为哲学和宗教方面的探讨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成为人因思想而伟大的一个明证。他对于近代初期的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以《真空论》为代表的一系列科学著作,已成为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光辉典籍。他的《帕斯卡尔思想录》一书与《蒙田随笔》《培根人生论》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热爱生命》一文用朴素、明辨、富有逻辑性的语言,阐述了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倡导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命,对待人生。
第一部分(第1~2段),根据不同的生活态度,阐述我们为什么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第二部分(第3段),写作者由生与死谈怎样热爱生命,抓紧时间,充分利用时间使我们的生活过得充实。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文表达了有了思想,人就变得伟大、崇高,因为思想可以超越自然,通向无限,使人有尊严,有主宰世界的能力。因此,每个人应该努力好好地思想。
第一部分(第1段),即帕斯卡尔的一个核心观点:人之伟大源于他拥有思想。
第二部分(第2~4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人必须提高自己、努力思想。
第三部分(第5段),写思想的伟大和卑贱。 《信条》一文从作者自己年幼时学到的朴素的信条谈起,深入探讨人生哲理,阐述了生活、生命的信条其实都在真实的生活中,它们对每一个人的人生都能够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开头点明观点:“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接着列举十六条信条,进行归纳。最后作者特别强调十六条中的一条:“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即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关爱,要有集体精神。 《热爱生命》
主题:理解作者对人生、生命的看法
1.文章第1段阐释了什么?怎样阐释的?
明确:阐释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①“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②“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作者从对“度日”这个词语的理解写起,通过与“哲人”的态度对比,否定“哲人”的看法,反衬自己对生命的称颂和热爱。最后一句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2.作者既然认为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优越无比”,那么为何又在第3段中说“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明确:因为作者认为:①“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②“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③在“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之时,“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就“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也就是说作者认识到了生的本质之后,会更加珍惜此生。此时,做到此生无憾了,那么对告别人生还有什么惋惜呢!3.怎样理解《热爱生命》的主旨?
明确:作者通过对“度日”一词的理解,对生命、生活、生死等问题的自我阐释,道出生命的本质,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主题:分析文章材料,掌握观点
1.为什么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怎样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明确:作者把思想看做人之所以为人以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他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也正因为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这里作者把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层面,换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 2.《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文中作者以“苇草”为喻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明确:形象地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这样比喻是为了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宇宙的浩大,能毁灭脆弱渺小的人;人却由于思想,可以囊括宇宙,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 《信 条》
主题:品味丰富的语句,把握哲理内涵
1.“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借代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意思是人生的信条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并不需要下多么大的力气专门去学习,在我们小的时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我们就学习到了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的道理,虽是简单的道理,却是做人处事的道德准则。 2.“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画画画儿,唱唱歌儿,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作者为何认为这一条重要?
明确: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上能过上这种平衡的生活是多么可贵。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波澜起伏的,过一种平凡的生活,属于自己的生活。 从“生命”和“信念”中任选一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比喻论证,不少于9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它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须恰当。 答案(示例):信念是夸父逐日时不停的脚步,信念是雨中航行时对岸不灭的灯塔,信念是狂风肆虐时苍鹰不停歇的身姿。拥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心空;拥有信念,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装点整个春天;拥有信念,一叶小小的扁舟,可以惊动一片海洋。 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他之所以能得奖,原因就在于他实践了幼儿园中学到的那些基本的信条。有人在读了《信条》后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实践幼儿园里学到的东西,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每一个成人都应该学习并实践在幼儿园里学到的那些信条。你觉得这些人说法有道理吗?请结合课文内容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交流:这些人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人们常说,真理是朴素的。又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道理。对于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使一般人难以把握、望而生畏。作者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正如文章中所说,这些信条“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便于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实践,并获得成功。 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赋予(yú) 推衍(yǎn)规矩(ju) 躁动不变(zào)
B.弥补(mí) 磨坊(mò)囊括(nánɡ)丰盈饱满(yínɡ)
C.吞没(mò) 畜牧(xù) 讣告(fǔ) 稍纵即逝(shāo)
D.渊源(yuān)苇草(wěi)短暂(zhàn)瞬息万变(shùn)
【解析】选B。A项“予”应读yǔ;C项“讣”应读fù;D项
“暂”应读zàn。﹒﹒﹒﹒﹒﹒﹒﹒﹒﹒﹒﹒﹒﹒﹒﹒2.下列各项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惋惜 尝试 歌颂 没精打采
B.急躁 捡柴 厚赐 密而不宣
C.领略 流逝 脆弱 伶牙利齿
D.削减 消磨 老炼 风和日丽
【解析】选A。B.密—秘,C.利—俐,D.炼—练。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轻驶,务必要让它______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徘徊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道理很明白,什么都舍不得撒手,往往____
__什么都不得不______ 。
A.装载 致使 割爱 B.承载 导致 舍弃
C.装载 导致 舍弃 D.承载 致使 割爱【解析】选B。装载:用运输工具载(人或物),一般用于具体的事物。承载: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一般用于抽象的事物。致使:由于某种原因而使得。导致:引起,造成。舍弃:丢开,抛弃,放弃。割爱:让出或放弃自己心爱的东西。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候,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
B.“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语)。
C.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D.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
【解析】选A。B.句号应在后引号之内;C.“有如一个质点”后的逗号应为分号;D.“即”后的冒号应去掉。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美好新鲜的事物需要影像来记录,我们迫切地想要记录下
这属于我们的一切,我们的生活,以及那稍纵即逝的青春。
B.2010年10月2日是国庆长假的第二天,重庆主城风和日丽,
阳光明媚,在景区磁器口古镇,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将古镇
的街道围得“水泄不通”。
C.他淡泊物质欲望,追求物我和谐的精神境界,他淡定超
俗、远离喧嚣、漠视生存艰辛劳苦的生活态度,为当代社会
物欲横流、躁动不安的精神世界,注入了一剂清凉的安神
药。D.楼市面临的政策风险、资金风险、泡沫风险,已成为压在
房地产市场上的“三座大山”,监管部门对风险的判断要亦
步亦趋。
【解析】选D。A.“稍纵即逝”意为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B.“风和日丽”形容天气晴朗暖和(多用于春天);C.“躁动不安”因急躁而不安定;D.“亦步亦趋”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依从别人,跟着人家行事,此项可改为“深思熟虑”。﹒二、课内阅读(12分)
阅读《热爱生命》一文,完成6~9题。
6.作者在第一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先,把日子分为两种:一是令人不快的时候,二是风和日丽的时候(即“坏日子”和“好日子”)。然后,对两种不同的日子采取两种不同的度日态度和方法,“坏日子”要“消磨”,“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慢慢”“赏玩”“领略”“细细”“品尝”。最后再把那些“哲人”和“我”对生命的不同看法作对比,他们“打发”“消磨”“无视”它,认为生命是“苦事”“贱物”;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的,是“自然的厚赐”,“是优越无比的”。7.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会导致怎样不同的结果?(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乐观者却充满生活乐趣。8.作者认为要用什么样的方法享受生活呢?为什么要这样享受生活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认为要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时间老人对每个人都是十分慷慨的,如果我们热爱自己的生命,便会抓紧点点滴滴的时间,去学习,去工作,去干一番事业,那样我们的生命是十分充实,充满乐趣的;如果我们胸无大志,碌碌无为,消磨时间,便会觉得活着无聊透顶,毫无乐趣可言。9.第一、二段和第三段的内容分别侧重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一、二段侧重从不同的生活态度,表明为什么要热爱生活。第三段着重从生与死,从生命的短暂方面谈怎样热爱生命——抓紧时间、有效利用时间、使生命过得丰盈饱满。10.根据文本回答“历史”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题目和第一段内容,采用“代入法”会很容易找出答案。找到原文“寻觅”的内容。
答案:充满生命绿色和人类希望的人类生命状态。11.本文作者提出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错误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抓关键性词语,如第一段中的“最要紧”,最后一段中的“最可怕的人生见解”等。再结合全文的意思整合原文的句子来回答。
答案:①正确的人生态度是寻觅到那片代表着生命绿色和人类希望的丛林,然后选一个高高的枝头站在那里观览人生,消化痛苦,孕育歌声,愉悦世界。②错误的人生态度是把多维的生存图景看成平面。12.站在历史的高处来看待人生有什么好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属信息筛选题,只要找到相关区间,归纳整理即可。
答案:可以减免许多烦恼;可以早些领略到希望的曙光;还能有幸发现生命的立体的诗篇,认识到自己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可以脱离平面化的思维定势,还世界与人生以多维生存结构的真面目。13.本文写对待人生的态度,角度新颖,语言富有诗意。请你选择一两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关键是选择角度,如第一段的比喻手法,最后一段相反态度与前文态度的对比,赏析的文字要紧扣原文内容,要有例子来论证,达到赏析的目的。答案:①形象化的议论。用“生命绿色和人类希望的丛林”来比喻人生百态,用“微笑”写人生态度,用“孕育新的歌声”写创造欢乐,生动形象,引发读者丰富联想。②用对比手法,把个人放在人类生命的大背景中,来认识个人的痛苦际遇;用站着向前的姿态与“躺着”、“爬着”的姿态对比,让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站在历史的枝头看待人生的重要性。③富有诗意的语言,如“站在历史的枝头微笑”,不仅内涵丰富,发人深思,而且有美感,有感染力。 四、语言表达(8分)
14.读完《短文三篇》之后,你对人生应该也有了新的思索。完成下面练习,表达你对人生的感悟。
在下面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与下文组成排比句。(3分)
未品尝过酸涩的人,无法真正体会甜美。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拒绝艰苦创新的人,永远不能体会发明的快乐。总之,拒绝酸涩的人,永远体味不到甜美的甘醇。【解析】此题考查句式仿写能力。解答此题既要注意内容上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形式上的统一。
答案(示例):拒绝艰难攀登的人 永远不能欣赏顶峰的壮美景色 拒绝辛勤劳动的人 永远不能享受丰收的喜悦15.(2010·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检测)根据漫画,写出你的思考。(100字左右)(5分)
【说明】画中文字:永不走路,永不摔跤,永处襁褓(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永远躲在襁褓里是长不大的。要敢于“走路”,无惧“摔跤”,勇敢地尝试生活的独立和开创,历经磨难,才会真正长大。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课件52张PPT。民族的脊梁——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最杰出的成就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杂文集有《华盖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拨开迷雾见真理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于1934年写的一篇杂文,主要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它既反对无原则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文章还批评了当时国民党政府投降媚外的卖国政策和某些文人有损国格的行为。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着重批判“送去主义”,揭露、谴责国民党政府在学术与文艺方面(“学艺”)媚外卖国的行为。 第二部分(3~5段):揭露“送去”者与“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系,辨明“抛来”与“抛给”的不同,提出“拿来主义”。
第三部分(6~7段):揭露“送来”者的真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四部分(8~10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指出“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应是“占有”“挑选”和创造,最后得出结论。 主题1:理解作者阐述的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
1.本文题目是“拿来主义”,第一段却写“闭关主义”和
“送去主义”,原因何在?
明确:“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是实行
“闭关主义”的恶果。“闭关主义”排外,误国。中国不是
太阳,子孙拿不出东西来,磕头贺喜,讨残羹冷炙,“送去
主义”媚外,卖国。“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
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
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古今反动派由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其后果是“送来”了侵略。在对这惨痛的历史教训进行反思后,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刻不容缓,即无产阶级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观点。“破”是为了“立”,“破”得彻底,才“立”得牢靠。2.“送来”和“拿来”有什么区别?
明确:“送来”不等于“拿来”。“送来”是被动的,而“拿来”是主动的;“送来”的是对我们不好的东西,而“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3.结合课文思考对待文化遗产,“拿来主义”者采取的是怎样的态度和做法?有什么标准?实行“拿来主义”的人要有什么条件?
明确:(1)对待文化遗产,“占有”是前提,“挑选”是关键。“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标准在是否对我们“有营养”、是否有用。从而区别对待,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或吸取精华、剔除糟粕。(3)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主题2:探究本文幽默形象化的论述特色
1.本文如何用形象幽默的语言来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的?请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明确: 2.作者在论述“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方法时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并体会一下比喻论证的作用。
明确:“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方法有: 比喻论证的作用: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打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对“孱头”、“昏蛋”、“废物”等形象的勾勒,把抽象的概念组合成形象生动的画面,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某大学就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了讨论,请针对正方的说法写出反方的观点来。
正方: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责任在学校。苗不能长成树,园丁的责任;铁不能成钢,匠人的责任;兵练得不能善武,教官的责任;大学生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谁的责任?只能说是学校的责任。
反方: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责任在自己。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针对正方把责任推给学校的观点,从学生自身找原因是反驳对方的关键所在,基本意思对即可。
答案(示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校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和锻炼的机会。可是“师傅领进门,修炼在各人”,能不能很好地就业,关键在大学生自己。 谈谈“拿来主义”对我们有没有现实意义?
观点交流:鲁迅在文中反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提倡“拿来主义”,主张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有辨别,不自私。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拿来主义”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基础积累(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孱头(càn) 国粹(cuì) 残羹冷炙(zhì)
冠冕堂皇(miǎn)
B.脑髓(suǐ) 给与(yù) 暴殄天物(tiǎn)
暴戾恣睢(suī)
C.自诩(xǔ) 玄虚(xián) 面面相觑(qù)
揠苗助长(yà)
D.吝啬(sè) 蹩进(piē) 高屋建瓴(línɡ)
分道扬镳(biāo)﹒﹒﹒﹒﹒﹒﹒﹒﹒﹒﹒﹒﹒﹒﹒﹒【解析】选A。B项“与”读yǔ;C项“玄”读xuán;D项“蹩”读bié。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古懂 陷阱 拭目以待 积毁销骨
B.摩登 譬如 磕头贺喜 人才备出
C.时髦 包涵 亟待解决 祖上荫功
D.炫耀 鱼鳍 勃然大怒 走投无路
【解析】选D。A.“古懂”应为“古董”;B.“人才备出”应为“人才辈出”;C.“祖上荫功”应为“祖上阴功”。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课余当家教,搞创收,靠劳动自己养活自己,冠冕堂皇,
无可非议。
B.你对我态度如此恶劣,却指望我对你友好,这怎么可能
呢?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人之常情。
C.我们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
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D.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
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算是狗尾续貂。”【解析】选B。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也用来指你对我怎样,我也对你怎样,此处用的是后一个意义,正确。A项,冠冕堂皇,比喻外表很体面,实际并不如此,此处应为“光明正大”;C项,残羹冷炙,剩下的饭菜或别人的施舍,讲义陈旧与此两义都无关;D项,抛砖引玉: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不能用于第三方,在本句中没注意使用对象的限制,所以错了。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B.号称是马云、王菲、李亚鹏等三万精英人士师父的神奇道人李一,随着吹捧者的纷纷撇清或缄默,正成为一个声誉上的“破落户”而陷入讨伐声中。
C.一个半世纪的积淀,世博会历久而弥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仅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性和热情。D.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马尼拉市被劫持事件中,本应在几十秒内完成的突击,菲律宾警方用时79分钟,被媒体誉为“世界上用时最长的营救突击”。
【解析】选B。A项,句式杂糅;C项,语序不当;D项,中途易辙,“誉为”感彩不当。二、课内阅读(12分)
阅读课文1~7自然段,完成5~8题。
5.理解文中“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句的含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一句话是反语,意思是:用活人代替古董并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媚外求宠愈演愈烈的表现。6.“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与“拿来主义”的实质性区别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的后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送去主义”是统治集团由惧外变为崇外、媚外的一种表现,统治者常常以“丰富”、“大度”自诩,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拙劣的自欺欺人的伎俩,是掩盖他们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这势必要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送来主义”是帝国主义的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手段,是进一步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钓饵。帝国主义无孔不入的侵略,使中国丧权失地,经济破产,内战不休,民生凋敝,加速了殖民地化的过程。“拿来主义”则不然,它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的长处,以便使国家成为新国家,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7.文中为什么要举尼采的例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举尼采的例子是用来证明分论点的,即自诩富有的送去主义是没有好结果的,尼采发疯就是一个典型。8.鲁迅先生在否定种种错误的做法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有人认为这是排除推理法。结构是:原因,或A或B或C或D;推理,非A,非B,非C;结论,所以D。请你根据这个结构,写出选文的推理过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原因: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推论:①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②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③听凭送来,大受其害。结论:所以,要自己来拿。9.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6分)( )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了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的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解析】选D。文章第一段中说:“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人一样。”其言外之意是,先秦两汉文化也不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10.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6分)( )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解析】选C。文章第三段开始就说:“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说明两种文化的交流中还可以选择其他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所以C项“只有……才是……”表述缺乏严密性。11.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6分)( )
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是既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解析】选A。“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推断错误。从原文第一、二段可知,“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不可能也无益处”,但我们可以借助研究了解文化的流变,完成自由的文化对话。所以,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还是有必要的。四、语言表达(8分)
12.把下列几个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给“全球化”下一个定义。(4分)
“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最时髦的词之一。“全球化”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它不是一种口号、一种主张或者一种信仰。它指的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并且是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全球化”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更加广泛、更加频繁、更加激烈、更加深入地相互接触和冲撞,多向的、多层次的互动和吸纳的一种社会文化过程。13.把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两句话。(不超过40个字)(4分)
法国心理学家和遗传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首先选择了65名4岁到6岁有代表性的领养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是均出生于虐待孩子或对孩子漠不关心的家庭。在被领养之前,他们的智商全部在80分以下。通过对这些儿童5至10年的跟踪观察,科学家发现,这些孩子的智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他们的时空概念比领养前有明显进步。其中被条件好的家庭领养,家庭对孩子感情投入的程度和孩子智商的提高成正比。
内容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智商高低不取决于遗传因素。后天的良好教育和悉心培养可以大幅度提高儿童的智商。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课件58张PPT。博学多才的弗罗姆
弗罗姆(1900~1980),美国著名
心理学家、哲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的
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代西方新精神分
析学派的理论权威。他集哲学家、精神
分析学家于一身,且著述甚丰,内容广
泛,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社会学、精神
病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多种学科的思想成果,对弗罗姆的心理学思想特别是他企图用人本主义整合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而实现二者“综合”的理论进行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代表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等。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
全文10段,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
第二部分(第4~7段)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第三部分(第8~10段)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成为自己的父母。 主题:探究作者对爱所作的哲理性思考,体会文章过渡自然、层次分明的艺术特色
1.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对爱的情感变化有什么特征?从中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明确:
规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2.在我们的心中父母之爱是伟大、无私、含蓄的,那么在弗罗姆的笔下父母之爱是怎么样的呢?
明确:(1)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予孩子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母爱是无条件的。
母爱积极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
母爱消极面: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2)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父爱的原则: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父爱积极面: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
父爱消极面:必须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3.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原则区别在哪里?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前一种爱是不成熟的幼稚的爱,因为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 4.一个人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明确: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②同时树立起父亲和母亲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5.第6段第一句“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这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突出了母爱的伟大、宽广、博大以及它的不可替代性,说明母爱是孩子的“自然世界”。这与后文父爱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形成对比。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一个过渡性的句子。
“庄生晓梦迷蝴蝶”,他所向往的自由,正是像蝴蝶在花间飞舞一般不受拘束的情景,即在梦我与梦蝶的畅想中遨游。这也许就是他人生境界中的最高境界吧!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他(史铁生)由于疾病而在行动上失去了应有的自由,堂堂男儿,只能端坐在轮椅上续写人生。
答案(示例):与之相比,史铁生就不一样了。 文中作者在比较父爱和母爱的本质区别时,说母爱“是无条件的”,“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真的如此吗?请探究一下,发表自己的看法。 观点交流:弗罗姆认为,母爱是无条件的,即孩子不需
为母爱做任何事。其实弗罗姆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确
实,母爱是伟大的,相对于其他几种爱的形式而言,它是最
少明确意识到爱的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只要孩子存在,
孩子是“我”的孩子,“我”便爱他。母爱很少有需要报偿
的明显动机。但是,弗罗姆忽视了另一个方面,母亲之所以
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以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在
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或是下意识的。母亲并不一定明确意
识到这一条件性,但是没有明确意识到并不等于客观上不存
在。无论一个多么伟大的母亲,都会因孩子的离去而感到空虚,也都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意识。这种空虚正是由于她期待孩子的慰藉造成的,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识正是母亲寄希望于孩子的反映。我们应辩证地分析我们生活中的父爱和母爱:
第一,母爱也是有一定的条件的。原因同上文。
第二,父爱和母爱是一样的,也是无私的。
第三,父爱和母爱的差别还有:母爱是细腻的,父爱比较粗犷;母爱比较看重现在,父爱比较看重未来;母爱往往以情感来感染和引导孩子,父爱以理智和行动来教育孩子。 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给予(jǐ) 羸弱(léi)
谛听(dì) 惶恐不安(huánɡ)
B.横祸(hénɡ) 渊源(yuān)
遵循(xún) 言简意赅(ɡāi)
C.骄躁(zào) 履行(lǚ)
辜负(ɡù) 休戚相关(qī)
D.问难(nán) 呼吁(yù)
解数(xiè) 戛然而止(ɡá)﹒﹒﹒﹒﹒﹒﹒﹒﹒﹒﹒﹒﹒﹒﹒﹒【解析】选A。B项“横”读hènɡ;C项“辜”读ɡū;D项“难”读nàn,“戛”读jiá。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仁慈 诞生 撕碎 节外生枝
B.缺陷 符合 凝聚 孤立无援
C.辜负 罪蘖 笨拙 归根结蒂
D.鉴于 专横 给予 咄咄逼人
【解析】选C。蘖—孽。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不再______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
②不成熟的、______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③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______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
A.依赖 幼稚 承担
B.依靠 幼小 承认
C.依靠 幼稚 承认
D.依赖 幼小 承担【解析】选A。“依靠”指指望(某种人或事物来达到一定目的);“依赖”指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按语境“依赖”更合适。“幼稚”指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幼小”指未成年或未长成;在语境中“幼稚”更合适;承担,指担负,担当;“承认”表示肯定,同意,认可,根据语境,“承担”更合理。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B.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C.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
D.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解析】选A。A项,“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一般用于夫妻之间。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应用“休戚相关”,意思是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 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 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A.②⑤③①④ B.①④③②⑤
C.④①⑤③② D.①④②⑤③
【解析】选C。整段文字都在谈父亲教育的职责,先用母亲的比喻加以区分,然后依次写父亲教育的内涵,冒号连缀③②,②是对③的解说。二、课内阅读(12分)
阅读“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完成6~9题。
6.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什么不同?(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信息主要集中在第一自然段。注意概括归纳要简洁、准确。
答案:母爱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父爱则是指导孩子正视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7.作者认为理想的父爱是怎样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选文第一自然段结尾处“应该……应该……”的语句,即是理想父爱的主要内容。总结归纳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能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②应该宽容、有耐心,不要咄咄逼人甚至专横;③应该使孩子能对自身产生自信心,成为主宰自己的主人。8.从文章看,作者认为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拥有怎样的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概括归纳选文第二自然段内容即可,找准关键语句。“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
答案:综合了同父母亲的关系,并能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9.《爱的艺术》一书指出,爱是一种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学到手的能力,这一点对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请结合上面的节选文字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看清问法“这一点”是哪一点,还要结合节选文段,谈的看法要切合文章观点。
答案:一个好母亲应该希望孩子成长、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她应该克服惶恐不安的情绪;一个好父亲在指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该宽容、耐心,使孩子逐渐相信自己并最终把握自己。这些都需要学习。 10.结合上下文,理解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殴打是母亲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的最后的手段。(2)对于不懂事犯了错误的孩子,责罚可以让他永远记住自己的错误,而这种责罚别人是不能替代的。(意思相近即可)11.这位母亲:“经常”打孩子,试分析她打孩子时复杂的内心世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深爱自己的孩子,并不想打孩子。(“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有时又不得不采用这种方式。(“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意思相近即可)12.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你”的叙述方式,在表达上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语言亲切、自然、感人,更容易让人体味到“我”的良苦用心。 13.本文是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真诚的内心独白,读完全文,请
你站在孩子的角度,写一段对母亲的内心独白。(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将我们
包围。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是您的爱点亮了
我的生命之灯,是您的爱洗净了我心灵的尘埃,是您的爱让
我发现世间那么的美好,是您的教育让我懂得忍耐的重要。
虽然您心中藏着无限的牵挂,但是您不可能永远为我遮风挡
雨,我必须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现实。母亲,您好像是一架阶梯,让我走向成功;母亲,您好像冬天里的暖衣,让我得到温暖。母亲,为了我,您总是那样不求回报,总是那样一路奔波。总之,千言万语也道不尽、说不清我对您深深的谢意!母亲,我想对您说:“让我用爱为您打造爱的天堂!愿您永远健康快乐!”(应该包括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四、语言表达(5分)
14.仿照下面画横线的示例,再写两个句子,并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2分)
游子千层底里缝不尽的是亲情,黄鹤楼上遥望不归的是友情,千里孤坟里埋不住的是爱情。敢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人生的灵魂,是人生乐章中最重要的一笔。没有亲情,犹如酷寒的冬季没有结束的日期;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人生最重要的应该是情,情如酒一样醇,如茶一样浓,如潭一样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没有友情 犹如漂泊不定的小舟没有避风的港湾 没有爱情 犹如夜里的寒月没有温暖的光明15.下面是一幅“一封家书”的漫画,请用“……,却……”句式写四句话,描写漫画中人物的生活境况,要有情感倾向。(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为漫画与选用句式综合题,解答时应注意:一是要仔细观察,得出漫画的主要内容,如主人公境遇不佳、意志坚强、孝敬父母等;二是用“却”表示内容上“转折”。
答案(示例):他为城市建起高楼大厦,却住着低矮残破的工棚;他辛苦工作,却领不到应得的工钱;他身心俱伤,却要告诉自己的父母一切都好;他囊中空空,心里却装满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渴望。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