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教材分析
壹
学情分析
贰
教学目标
叁
教学重难点
肆
教法学法
伍
教学过程
陆
板书设计
柒
从历史时空上看
上接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
下承李唐盛世,为唐朝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教材分析
从内容上看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课本由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四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隋朝结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后,因为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却又在隋炀帝的暴政下迅速走向灭亡的过程。
二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浓厚。自我表现欲强、形象思维活跃,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感兴趣;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乐于接受;对活动有参与的热情。 但还不能对历史事件有全面与深入的认识。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对一些重要问题组织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思考问题。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读书和小组学习,使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出隋朝统一与灭亡的原因。
2.通过视频展示、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对隋炀帝的功过进行评价,正确认识大运河开通的意义和科举制的作用。
3.隋朝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创举,通过这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隋朝兴盛和灭亡的原因,科举制的影响。
教学难点
隋的统一和灭亡;科举制的创立;
大运河的开凿。
教学重点
依据:依据课标,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此部分内容在教材全局中的地位而定。
突破方法:视频、文字材料的综合分析;动态地图展示、地图标注、记忆口诀等。
依据:这部分内容需要结合大量史料和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因而难度较高。
突破方法:精选材料,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史论结合。
四.
教学重难点
五
教法学法
情境设置法、地图演示法、谈话法、讲授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尤其是通过对大运河示意图的解读,材料的分析和课本文字的结合突出大运河和隋朝灭亡两个重点,通过隋以前的选官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对比来突出科举制度这一难点。
阅读归纳法、对比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通过自主阅读获取常识性知识,通过看图识图合作讨论获取结论和意义的理解等,通过积极回答发言,获取思维启发,通过笔
记的书写梳理,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巩固。
教法
学法
1.探一探:隋统一天下的原因?依据课本和材料合作探究。
流程设计
设计意图
材料一:隋文帝立国之后就着手准备灭陈。他首先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分裂突厥,解除南征后顾之忧;疏通邗沟,以利于运粮运兵。
材料三: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 ——《魏书》卷五三
材料四:“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隋灭陈之前,江南民谣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江南经济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从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以后,北方的经济逐渐恢复到了汉魏、西晋时期的生产水平。
隋文帝励精图治,准备充足。
江南经济发展,北方经济恢复,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缩小。
各民族交融增强,民族隔阂逐渐减少。
陈朝统治腐朽,人民渴望统一。
体验合作与竞争的乐趣,做学习的主人。
培养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
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一、隋的统一
六.教学过程
北朝
2.隋朝统一的意义:
①算一算:自东汉灭亡到隋统一全国隔了多少年?
流程设计
设计意图
变换思维,整理旧知。
从时间上感受分裂之久,为认识统一的意义埋下伏笔。
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
西晋
东晋
宋
齐
陈
北魏
东魏
梁
北齐
西魏
隋
唐
北周
南朝
蜀
魏
东汉
吴
三国
建立581年
统一589年
灭亡618年
灭亡420年
灭亡220年
流程设计
设计意图
②想一想:观看地图演示,结合之前的原因分析,说一说隋朝统一全国有何重大意义。
从空间上感受隋朝完成统一的历程。
理解统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
隋统一全国
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再一次实现大一统,加强了南北经济、政治、文化联系,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流程设计
设计意图
我来阅读:隋文帝是一位怎样的皇帝?他统治时期隋朝社会状况如何?
锻炼从文章中提取信息并分类归纳的能力。
初步了解隋文帝及其统治措施。
隋初 隋盛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流程设计
设计意图
认识隋朝盛世局面。
培养学生从历史表格中获取信息并总结归纳的能力。
我来总结:隋文帝统治时期产生了怎样的局面?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元 马端临《文献通考》
我来梳理:科举制的诞生。
流程设计
设计意图
从课本中提取有效信息。
掌握科举制创立的史实。
隋文帝时期:用 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期:设置 ,
正式确立科举制。
现在各国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的。
——孙中山
二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我来对比: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有何不同?
流程设计
设计意图
培养历史比较能力。
认识人才选拔和制度创新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
察举制:西汉确立的选官制度,由地方长官考察、选取人才向上推荐。曾为汉朝发展选拔了众多人才,东汉后期,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结果,流弊百出。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初期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实际过程中,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权,才德逐渐被忽视,家世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标准。
科举制的实行使得国家广招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兼顾了百姓利益,促进了社会进步。
推荐口诀:
大运河,千里长,南北交通来加强,三座城,四河段,五大水系一连贯。
流程设计
设计意图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地图学史,整合零散知识点。方便学生记忆。
编口诀,有效实现知识内化,掌握记忆方法。
2.①读地图:分别用不同类符号圈划地名和河段要点。
②编口诀:包含隋朝大运河知识要点的记忆口诀。
三、开通大运河
605年
胡曾:
《汴河》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重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皮日休:
《汴河怀古》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在思维碰撞中促进生成。
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流程设计
设计意图
3.合作探究:谁说的有道理?
流程设计
设计意图
四 隋朝的灭亡
1.史料解读:下列材料控诉了什么?
材料一:“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
——《通典》卷七
大兴土木
徭役沉重
流程设计
设计意图
材料二:“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
——《通典》卷七
1.史料解读:下列材料控诉了什么?
连年征战
兵役沉重
流程设计
设计意图
材料三:“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 ——《通典》卷七
1.史料解读:下列材料控诉了什么?
赋税沉重
流程设计
设计意图
材料四: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 ——《资治通鉴》卷181炀帝大业六年
对比材料:“剥树皮以食物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隋书·食货志》
教师:精选史料→引导解读
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总结
掌握解读史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素养。
1.史料解读:下列材料控诉了什么?
穷奢极欲
有效突破难点
化抽象为形象,学会图示总结学习历史的方法。
流程设计
设计意图
2.史实梳理:隋的暴政导致了什么样的结果?
农民起义
地方割据势力兵变
隋的暴政
618年
隋朝灭亡
印 象 隋 朝
课堂小结
一、有一项大业再造一统
二、有一种作为开创治世
三、有一条运河留存千古
四、有一场败亡警世恒久
安定
发展
统一
人民
人民
国家
短暂繁荣 · 继往开来
七.板书设计
一、隋朝的建立:589年 杨坚
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三、开通大运河:目的、概况、影响
四、隋朝的灭亡:二世而亡
繁荣
一时
隋的统一与灭亡
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大运河畔——扬州,隋炀帝事业的起点,生命的终点,像一个流放者,又像一个守望者,在运河终点默默观看千年的沧桑巨变。
流程设计
设计意图
布置作业
你觉得隋炀帝是个怎样的人?
谢谢,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