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事件:8月21日,大连日本风情街开业。
开发商:大连树源科技集团、日企参与
目的:投资60亿打造销售日本商品的基地
要求:所有入驻商家必须销售日本制造或者与日本合资的产品。
怪举:居然还有产自日本广岛的特色“食品”。
穿和服来来往往打卡的中国女人们。……
暑期热点:
2019年,张哲瀚参加了一场在日本举办的婚礼,婚礼的地点在乃木神社,这地方供奉着曾经主导了旅顺屠杀的乃木希典和他的妻子。这个乃木希典,不仅发动大屠杀,还是日本裕仁天皇的导师,后者正是发动侵华战争的始作俑者。当时参与婚礼的还有一个著名反华人士,黛薇夫人。后又被曝光,张哲瀚2018、19年连续两年参观靖国神社。
思考:面对此社会现象,你有何看法?
惟知之深,故爱之切。若一民族对其已往历史无所了知,此必为无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对其民族,必无甚深之爱,必不能为其民族真奋斗而牺牲,此民族终将无争存于并世之力量。
——钱穆
秝(lì)
止
历,过也,传也。
“过”指空间上的移动,“传”指时间上的移动。
史,记事者也;
从又持中,中,正也
即保持中正的态度记事。
——(汉)许慎《说文解字》
所谓“历史”,包含两层意思:
一、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
二、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即经过人脑的思考、
加工而形成的主体化的历史。
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学是主观的
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
——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胡适
高中历史教材
通 史
专题史
高一年级学习
(合格性考试)
选择历史科目的同学
高二年级学习
基 础 递 进 拓 展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建构正确全面的历史认识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落实 “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环节学习法
1、预习—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
预习任务:
(1)了解基本史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
(2)思考课本中提出的问题,不看答案试着自己作出回答
(3)在预习中自己提出问题
2、听讲—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主要任务:
(1)有针对性的听,并在教材做好批注和笔记(不同颜色和样式)
(1)防止两种误区:一是只听不记,听过忘记;二是什么都记,只记不听,记了白记。
(2)掌握两大原则:书上有的不记;老师深化补充的重点记(记关键词、句)
(2)与老师和同学一起积极探讨历史问题
落实 “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环节学习法
3、复习—细水长流
主要任务:
(1)把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梳理线索(思维导图)
(2)温故知新
落实 “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环节学习法
4、作业—检验学习效果
主要任务:
(1)先复习再作业
(2)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5、课外活动—见多识广
主要任务:
(1)多阅读,并写下阅读笔记
(2)听讲座,看纪录片
(3)参观访问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择性必修课文目录
必修教材课文目录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通史+专题
专题
选择性必修与必修的关系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
世界各国政治制度都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有君主制、贵族制、民主与共和制等几种主要形式。
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
单元概述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线索。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时空坐标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先秦历史发展进程
距今约
170万年
距今约
1万年
公元前
2070年
公元前
1600年
公元前
1046年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475年
公元前
221年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原始人群 → 母系氏族 → 父系氏族
夏 商 西周
战国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春秋
地位: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学习聚焦
夏朝建立了世袭制,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1.夏朝——世袭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思考:两段材料反映了领袖产生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传 贤
传 子
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
夏朝建立了世袭制,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1.夏朝——世袭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思考:如何评价夏朝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①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必然趋势 。②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 反映了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
内 服
外 服
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以上史料体现内外服制度的何种特点?
特点:商王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外服地区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松散性,商王采取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2.商朝——内外服制
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①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
②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1.分封制
①目的: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②对象:
子弟、功臣或先代贵族
③权利和义务: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2.宗法制
①含义: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
②目的:巩固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3.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2021·浙江1月选考历史·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链接高考
B
(2019·全国Ⅰ卷·24)据学者考证,商朝产生17代30位王, 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链接高考
B
(2021·浙江高考·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亲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链接高考
A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制度-天下归姬:
分封对象:同姓贵族
异姓功臣
旧贵族
礼乐制度-天下归序:
严格的等级秩序规范社会行为
宗法制度-天下归嫡: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 ——《左传·昭公四年》
上述材料体现了商周原始民主传统的哪些特点?
(1)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国君要征求国人意见,国人也可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3)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4.原始民主传统
(2020·全国Ⅰ卷·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链接高考
D
【课堂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中外历史纲要(上)》
①社会经济发展,宗族血缘关系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②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使君主权力得到加强。
5.封建政治制度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
禅让制
夏朝
世袭制
商朝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
宗法制
春秋
分封制
开始解体
战国
郡县制
官僚制
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君主权力加强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学习聚焦
秦统一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战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历史纵横 “皇帝”名称的由来
秦王嬴政自认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不更改过去的王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丞相、御史议帝号。臣下议论后,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去“泰”用“皇”,又采上古“帝”号, 取名“皇帝”。皇帝自称“朕”,命和令分别称为“制”与“诏”,印称为“玺”,其位世袭。皇帝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
“天子独以印称玺”“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权至上——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皇帝独尊——
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
皇位世袭——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2.三公九卿制
三公
丞相: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
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
又是最高监察官。
三公之下是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的卿,泛称“九卿”。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九卿
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权力运作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祝寿酒会。宴会上,有人歌颂秦始皇“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的功绩;也有人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主张恢复股周制度,分封子弟功臣。秦始皇下令群臣廷议,丞相李斯坚决反对分封,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于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得以确立。
▲ 秦咸阳宫一号宫殿建筑复原图
学习拓展(P7)
廷议、朝议、集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重要方式。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秦朝皇帝制度、郡县制的确立,都经过了讨论。唐朝有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合议的制度,宋明清时期廷议、朝议、集议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在保障决策的合理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①廷议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一种“民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
②廷议制度虽对君主权力有一定制约,但其作用是有限的,廷议结果是否被采纳,仍然取决于君主意志。
3.郡县制
郡
县
①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②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
监御史掌监察
③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①郡下设县或道
②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
县丞、县尉
③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不同点:
分 封 制 郡 县 制
官员产生方式
划分标准
影 响
目的:
巩固统治
地方行政制度
性质:
世袭产生
皇帝任免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易形成分裂割据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三个变化:
①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
②从世袭到任命;
③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
相同点: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在《论衡》
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
2.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递系统。
3.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
根据材料分析秦朝文书制度有哪些影响?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
睡虎地秦墓竹简
4.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秦朝道路示意图
“书同文字”木方
正面以篆书抄写,内容主要是对职官、法律、名物、专属名称的变更,以及文字字形的规范。
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湖南龙山里耶古城
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朝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商朝
内外服制
西周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
春秋战国
分封制开始解体,郡县制、官僚制等出现
秦朝的政治制度
核心:皇帝制度
中央:三公九卿制
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地方:郡县制
西周 秦朝
制度 名称 分封制、宗法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度
最高统 治者 周王, 权力并非绝对 皇帝,
权力至高无上
官员 产生 贵族,世袭 官僚,任命
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对比表(1)
西周 秦朝
国家 构成 家国同构,周王室与诸侯国互有权利义务,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 垂直管理,中央任命郡县长官,郡县一切服从中央
特点 对社会控制较为松散,统治具有一定弹性。 对社会的控制更加严密,统治缺乏弹性,对君主个人素质要求更高。
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对比表(2)
思考:秦朝的制度建设如何体现了大一统的国家治理?
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是“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并对地方官员权力实施监督。
第二,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
第三,中央权威、政令畅通是必备条件。
——卜宪群《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思想与国家治理》
思考:结合史实,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秦朝如何体现大一统的国家治理?
处理好郡县与分封的关系。
妥善划分地方行政层级,有效分配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并对地方官员权力实施监督。
中央权威、政令畅通是必备条件。
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
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三个方面
秦朝的制度与措施
皇帝制度
颁布法律
实行文书管理
(一)中央行政制度
1.两汉: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1)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
(2)汉武帝设中朝:
包括侍中、尚书令、常侍,负责决策,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以后,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中外朝制度的设立,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3)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职能
三省:
①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
②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政事堂为其议政场所。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职务。
(2)特点
相权三分,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加强皇权
(3)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一)中枢行政体制的变化
3.宋朝:二府三司制
皇 帝
三司
枢密院
财政
中书门下(政事堂)
三司使
御前会议
台谏
同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行政
军政
监察
二府三司
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但宋太祖唯恐宰相权力过大,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一)中枢行政体制的变化
4.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一省制中枢制度(一省两院制)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元朝实行一省制原因何在?有何弊端?
(1)原因:
元朝统治面积空前扩大,事务繁杂,蒙古贵族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改三省为一省。
(2)弊端:
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
(一)中枢行政体制的变化
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亲理政务
②明成祖设内阁。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内阁的职能和地位)
(一)中枢行政体制的变化
6.清朝:军机处
雍正帝时期,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提高行政效率,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一)中枢行政体制的变化
阶段 调整、演变情况 趋势
两汉
魏晋 隋唐 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相权
不断
削弱
皇权
不断
加强
君主专制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形成中朝和外朝。
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
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形成二府三司。
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
【知识归纳】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置内阁。
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问题: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原因有哪些?
宰相数量增加
宰相权力被分散或分割
宰相机构为秘书机构所取代
中枢机构变化的走势,是由皇帝与官僚机构、官僚队伍的矛盾决定的:皇帝一方面要设置得力的办事机构,需要赋予它权力;一方面担心掌握权力的大臣权势日高,威胁到皇权,因此要另设亲信机构予以制约。中枢机构权力分立的格局,正是出于相互制衡的考虑。
——邓小南《中国古代史的纵与横》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秦
郡县两级制
太守
郡丞
郡尉
分曹理事
郡
县令或县长
县丞
县尉
分曹属吏
县
汉初曾分封王国和侯国
郡国并行制
七国之乱
“推恩令”
分十三州,设刺史
西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
(二)地方行政制度
汉:
郡、县二级制
郡国并行制 → 州、郡、县三级制
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隋:
州、县二级制
唐:
道、州、县三级制
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宋:
州(府、军、监)和县二级 → 路、州(府)、县三级制
路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元:
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明:
省、府、县三级制
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清:
省、府、县三级制
除巡抚外,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从秦至清地方行政制度一览表
二级变三级
二级变三级
多级变三级
秦朝 郡、县二级制
汉朝 郡、县二级制,汉初有王国、侯国
东汉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州、县二级制
唐朝 道、州、县三级制
宋朝 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多级
明朝 省、府、县三级制
清朝 省、府、县三级制
秦朝 郡、县二级制
汉朝 郡、县二级制,汉初有王国、侯国
东汉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州、县二级制
唐朝 道、州、县三级制
宋朝 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多级
明朝 省、府、县三级制
清朝 省、府、县三级制
1.在沿袭基础上进行变革
2.县始终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
3.一级行政区名称变动较大
从秦至清地方行政制度一览表
观察图1和图2,对比东汉和唐中期,地方行政制度有何不同?对此进行解释。
从名称上看,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依据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绘制
空间分布看,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观察图1和图2,对比东汉和唐中期,地方行政制度有何不同?对此进行解释。
汉朝(西汉)郡、县二级制地图
汉代(东汉)十三州示意图
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示意图
元代行省制示意图(1330年)
阶 段 朝代 地方制度(措施) 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秦 郡县制 加 强
巩 固 汉初 郡国并行 削 弱 武帝 推恩令 加 强 完善 唐 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 削 弱 加 强 宋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加强;但三冗; 积贫积弱 新 发 展 元 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 加强,重大变革, 省制开端 明 废行省,设三司 加 强 清 督抚制度 加 强 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知识归纳】
问题探究 (P6)
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也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这两位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形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①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生产工具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郡县制就是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的政治制度。
②郡县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以及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都产生了很大作用。
③柳宗元和顾炎武尽管不能从本质上认识到郡县制的必然性,但他们朴素的直觉无疑也是正确的。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梳理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隋
唐
两宋
元
明
清 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
内外服制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
郡县制
中朝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
中书省(一省制)
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军机处(雍正)
省、府、县三级制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2016全国新课标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链接高考
B
时空坐标
本课小结
先秦:奴隶社会的贵族等级分封制
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与宗法制
秦: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两汉至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调整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一个中心
(皇权)
两个趋势
处在动态变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