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资源环境承载力
与人口合理容量
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3节
新教材 · 中图版
目录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延时符
2
1
75.84亿 的人口意味着什么?
截止2020年01月19日
全球 230 个国家和地区人口总数为
7,583,908,198人
需要更多食物
需要更多能源
更多就业机会
更多教育资源
我们的地球家园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
一个区域容纳人口数量是否也存在报警指标?我们怎么进行衡量计算?
【思考】
1949-2019年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
1880-2019年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
1
资源环境承载力
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延时符
延迟符
A
B
人类
社会
环境
环境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
阅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思考并回答:
图中箭头A和B的含义是什么?
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人类会向环境索取更多资源和能量,向环境排放更多的废弃物。
箭头A:资源;箭头B:排放废弃物
人口过度增长等。
延迟符
A
B
人类
社会
环境
环境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
阅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示意图,思考并回答:
3. A在自然环境中是否可以无限量存在?如
果A是有限的,那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将
会有什么影响?
资源无论是可再生的还是不可再生的,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都是有限的;过度索取资源导致资源枯竭必然导致人类社会无法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
延时符
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资源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
资源承载力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承载力等。
环境承载力主要指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承载力等。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
假设情景-A
在人口数量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前,可以努力控制人口,最终人口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保持稳定
人口数量
时间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控制
假设情景-B
人口增长超过资源环境承载力,最终由于饥荒、疾病、污染和资源枯竭,造成人口大量减少,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重新建立
人口数量
时间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激增
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饥荒
疾病
污染
资源枯竭
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
区域承载力的大小受区域资源、环境因素、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区域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区域资源
经济水平
其他因素
发展生产力和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
开发新资源:改善环境使其更加适合人类生存,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提高区域开放程度:带来更多的外界资源,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合理的
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降低资源环境承载力。
材料一: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般维持在7 000万以内。康熙初年,有记载的人口为1.9 亿,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出现了。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以农作物为主、肉类为辅”的饮食习惯,都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农业生产技术、社会文化
材料二:
有些工业化历史较早的国家(如英国),已基本上用完了本国的矿产资源,而不得不完全依赖进口,美国也将面临同样问题,钢铁主要生产国(如日本和意大利)的铁矿石也完全依赖进口。
材料三:
农业社会每个人只需要几千克铜、铁,制作简单的农具和生活用具,直至今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农民依然如此。工业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却大得多,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要消费钢铁9.4吨、砂石3.55吨、水泥277千克、黏土91千克、盐91千克。
对外开放程度
人均消费水平
思考:分析材料中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资源。
木桶效应
我们知道,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所谓的“短板效应”
假如各块木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短板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
我国淡水资源最多约供养19亿人;
能源最多约供养18亿人,
空气最多约供养120亿人,
土地资源最多约供养16亿人,
仅考虑以上几种资源环境承载力情况下,
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约为多少?
16亿人
教材23页
阅 读
【结论】控制人口增长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和长期的任务。
阅 读
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人
美国人口学家搜集了几百年来有关这个问题的几乎所有研究报告,发现对地球承载人口数有多达65个估算结果,从最低的不足10亿人到最高的1万亿人,差别惊人。有的研究人员认为,地球上的人口已经超出了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若人口进一步増长,势必引起严重的后果。也有研究人员认为,科学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帮助人们找到新的资源,解决种种难题,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超过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区域内有多少人口数量可以算合理呢?
2
人口合理容量
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 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延时符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科学家提出了
“人口合理容量”概念
所谓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
(最适宜)
(最大值)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最多能够养活多少人,是一个极限。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能够养活好多少人。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延时符
自然环境资源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
科学技术水平
地域开放程度
首要因素:与人口合理容量正相关
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
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
青藏高原地广人稀,环境脆弱,地域相对封闭,人口合理容量低。
案例:我国青藏高原的人口合理容量
延迟符
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变化,如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减少,也会降低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
过度放牧导致人口容量降低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使人口的合理容量大幅提高。
但是,如果不考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盲目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消费需求就会不断提高,从而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供给能力,人口合理容量就会降低。
… …
…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如果按照美国人的消费水平来生活,印度所能容纳的人口就要比现在少得多。这是因为美国人在吃、穿、住、行和娱乐等方面消耗的资源之多,与其人口数量是不成比例的。
案例:印度和美国的人均消费水平
生活消费水平越高
降低人口合理容量
消耗食物资源数量越多
科学技术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会扩大资源的开发领域,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并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从而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 …
… …
科学技术水平
地域的开放程度在一个开放地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
而在一个封闭地域中,某种资源的匮乏会使这一一地区人口合理容量降低。
生产力愈发达,人们利用地域外资源的能力就愈强。
… …
… …
地域开放程度
日本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都非常缺乏,但小小的国土却承载了1.26亿人口,主要通过扩大地域开放程度,大量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提高本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高。
案例:日本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资 源
科技
经济
开放程度
消费水平
延时符
正相关
正相关
正相关
正相关
负相关
讨论:我国人口多少才合适
考虑我国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很多学者研究过我国的人口容量。早在1957年,人口学家马寅初提出我国的适宜人口数为7亿-8亿。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认为,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口容量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16亿
最适宜的 人口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10亿之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8亿~9亿
富裕型消费水平 7亿之内
资源环境承载力约16亿
人口合理容量约为7-8亿
课堂小结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资源环境承载力
资源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
分类
资源、环境、经济水平、科学技术、地域开放程度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内涵
影响因素
谋求我国人口合理容量
影响因素
合理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水平
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
1、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科学技术水平
4、地域的开放程度
消费水平
特点
课堂训练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 2011年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270.19万人,计划到2020年末将常住人口控制在1500万内,这“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据广州统计局披露,自2015年以来广州常住人口已连续四年以每年超过40万的规模增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广州提出的“1500万”的人口控制线,“1500万是指
A. 环境人口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 C . 环境承载力 D. 土地承载力
针对广州市目前人口状况,今后应该
A.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移民 B . 限制消费,提高人口容量
C. 创新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D. 推迟退休,缓解老龄化问题
课堂训练
academic training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 分布状况。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水源土壤和气候反映出来;社会经济条件主要通过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交通和历史等因素反映出来。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2
导致青藏地区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 B.水源 C .经济发展水平 D.交通
四川与西藏大致位于同纬度,环境人口容量四川远大于西藏,其主要差别是
A.自然资源 B .开放程度 C.消费水平 D.文化观念
祝同学们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