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
第I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做法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是( )
A.东北林区伐木种粮
B.洞庭湖沿岸围湖造田
C.云贵高原陡坡开荒
D.西北牧区退耕种草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东北林区伐木种粮会造成水土流失,洞庭湖沿岸围湖造田会造成洪涝灾害,云贵高原陡坡开荒也会造成水土流失,这些做法都不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只有西北牧区退耕种草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
2.下列关于我国国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已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B.经济建设成就巨大,但地区差异显著
C.东部地区水土资源分配不合理
D.自然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我国人口总数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1%。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很少;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区差异显著。我国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3.下列属于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的是( )
①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②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③东、中、西部发展极不平衡
④在海域划界和若干岛屿归属上与有关国家存在争议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我国在经济建设中,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①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③东、中、西部发展极不平衡和④在海域划界和若干岛屿归属上与有关国家存在争议,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是我国取得的成就,故选A。
4.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下列行为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是( )
A.在田间焚烧秸秆
B.绿化美化环境
C.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
D.淘汰高耗能企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秸秆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所以在田间焚烧秸秆会加剧温室效应,故A符合题意;
B.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所以绿化美化环境会减缓温室效应,故B不符合题意;
C.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故C不符合题意;
D.淘汰高耗能企业,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故D不符合题意;
5.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西部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A.耕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B.草场超载,草质下降
C.过度开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
D.土地价格过低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土地利用的有关知识。我国在利用土地资源中,存在着耕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人口过快增长,草场超载,草质下降;加上过度的开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而土地价格过低不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土地价格不断攀高才是问题,故D正确。
6.下列关于保护“蓝色国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对海洋资源实行综合管理
B.提高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
C.用科技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D.海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尽量开采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近年来,海事时常发生,使我国海域的石油污染日趋严重,频频出现的赤潮也给我国的海产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为了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加大捕鱼力度使海洋环境受到破坏;为了保护“蓝色国土”,需要实行海洋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海洋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用高科技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故本题选D。
7.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下列说法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是( )
A.建国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从“一穷二白”到“两弹一星”
B.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再次加速,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融入了世界市场
C.进入21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D.人地关系足够和谐,区域发展很平衡,海洋权益有良好保障,和发达国家已没有差距
【答案】D
【解析】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她的发展对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建国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从“一穷二白”到“两弹一星”;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再次加速,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融入了世界市场;进入21世纪,经济高速增长,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地关系有够和谐,区域发展很不平衡,海洋权益受到很大威胁,和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故选D。
8.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承诺2020年碳排放量下降40-45%。为了实现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承诺,我们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下列能源中的( )
A.石油
B.太阳能
C.天然气
D.煤炭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为减低碳排放量,有的能源不能大力开发,比如与碳元素有关的能源.
A、石油中含有碳元素,所以不能大力开发.故A不正确;
B、太阳能里不含有碳元素,所以能大力开发.故B正确;
C、天然气含有碳元素,所以不能大力开发.故C不正确;
D、煤炭中含有碳元素,所以不能大力开发.故D不正确;
9.要实现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 )
A.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对不利的地理条件忽略不计
B.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分工协作,互惠互利
C.坚持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不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D.大力开采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C的做法必然会破坏环境;D的做法必然会破会资源;只有B的做法是正确的:要实现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分工协作,保护生态环境,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10.构建节约型社会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下列做法与此相悖的是( )
A.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B.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
C.应用现代科技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资源利用率
D.大力发展传统工业
【答案】D
【解析】构建节约型社会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以上四种做法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和“应用现代科技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节约资源;而“大力发展传统工业”不利于节约资源,故选D。
11.下列事实能说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体现我国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是( )
A.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
B.派团参加世博会
C.国家领导人出访非洲
D.派中国救援队飞赴海地抢险救灾
【答案】D
【解析】以上四个事实中,“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派团参加世博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非洲”能看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只有“派中国救援队飞赴海地抢险救灾”能看出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故选D。
12.针对图中漫画中反映的环境问题,采取的最合理措施是( )
A.跨流域调水
B.修建水库
C.生产纯净水
D.治理水污染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读图可知,漫画反映了水污染问题;这对该问题,采取的最合理措施是治理水污染,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修建水库是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故选D.
13.我国首先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地区是( )
A.沿海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答案】A
【解析】我国首先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地区是沿海地区,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的条件优越,故选A。
14.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启动“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两项工程的首要目标是( )
A.开发生态旅游
B.改善生态环境
C.发展畜牧业
D.增加木材和产草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两项措施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中的森林和草原,从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15.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不包括( )
A.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突出
B.区域发展不平衡
C.海洋权益面临严重挑战
D.综合国力难以提高
【答案】D
【解析】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有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和海洋权益面临严重挑战,我国的综合国力越来越高,故选D。
16.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的农业技术
B.不利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C.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收入
D.不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有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的技术,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等。
17.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居世界之首,但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差距逐渐扩大,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①资金不足 ②地形地势复杂 ③自然资源不足 ④技术人才匮乏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答案】A
【解析】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因素是资金不足和技术人才匮乏,地形地势复杂是自然条件,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故选A。
18.我国一贯主张南海问题由南海有关国家共同协商解决,下列国家不濒临南海的是( )
A.印度
B.菲律宾
C.越南
D.马来西亚
【答案】A
【解析】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东部濒临的海洋中,自北向南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其中濒临南海的国家有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印度与我国陆地相连,故选A。
19.始终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 )
A.人口问题
B.环境问题
C.资源问题
D.经济问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人口问题是始终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其他问题都与人口问题有关。
20.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要想全方位走向世界,谋求更大发展,中国应选择( )
A.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协调人地关系
B.闭关锁国,防止外国学到我们的技术
C.只与经济发达的国家进行合作、对话
D.国内不同区域的经济差异要进一步拉大
【答案】A
【解析】我国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根据中国的国情,21世纪是环保的世纪,是生态的世纪,是可持续发展的世纪,因此以上四个答案中只有A是正确的,故本题选A。
21.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新疆喀什为我国第六个经济特区,喀什被誉为“中国的西大门”,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与深圳、珠海特区相比,喀什设立经济特区的独特优势有( )
A.工农业发达,海陆交通便利
B.位于西北边陲,利于和中亚国家贸易往来
C.劳动力充足,科技力量雄厚
D.毗邻海洋,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经济特区的概况。喀什位于中国西北边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邻国较多,有利于和中亚国家开展对处贸易,但属于内陆地区,降水稀少,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人口稀少,劳动力短缺,故选B。
2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等法规,我国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图中我国划设防空识别区的主要海域是(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答案】C
【解析】图中我国划设防空识别区的主要海域是东海,故选C。
23.漫画“鲸吞农田”所反映的问题是( )
A.住房占用耕地
B.水资源枯竭
C.大气污染严重
D.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A
【解析】由漫画可知,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住房用地越来越多,反映的是住房占用耕地,故选A。
24.我国“十一五”计划已基本完成,在此期间,我国的四大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南水北调工程,叙述正确的是( )
A.将珠江水引入华北、西北地区
B.改善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C.会严重影响南方地区居民的用水
D.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南水北调是将长江干流及支流汉江的水调入到华北及西北地区,目的是解决华北与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是为了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故选D。
25.读“我国各经济特区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①为广东厦门,②为福建汕头
B.③为广东深圳,④为广西珠海
C.⑤为海南岛,⑥为上海浦东地区
D.⑥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答案】C
【解析】关于我国各经济特区的说法,①为福建厦门,②为广东汕头;③为广东深圳,④为广东珠海;⑤为海南岛,⑥为上海浦东地区;⑤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故选C。
26.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 )
①我国平等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交往 ②促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③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技术进步 ④更好地保护民族工业不受国际竞争的冲击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会给国内的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所以④不正确。用排除法可知C项正确。
27.下列事件中,不能证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是( )
A.1983年8月,中国加入《南极条约》
B.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D.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答案】C
【解析】以上四个事实中,“1983年8月,中国加入《南极条约》”“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能证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是我国的内政,故选C。
28.材料: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飞往北京的波音777-200飞机失去联络,不知所踪。此事发生后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包括印尼、马来西亚、越南、中国、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纷纷派出舰船、飞机等设备和人员进行联合搜救,而我们中国更是调动多枚卫星,对陆地、空中搜救马航失踪客机行动提供支援。从材料中可看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这次事件中的行动最能体现( )
A.加强与其他国家交流和合作
B.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C.积极参加国际科学考察
D.积极干涉他国内政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这次事件中的行动最能体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故选B。
29.读2011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居前五位国家比较表,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 )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答案】B
【解析】读2011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居前五位国家比较表,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故选B。
30.为解决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
②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
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④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每三年举行一届
⑤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答案】B
【解析】为解决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①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②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⑤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非合作论坛不能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故选B。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31.读材料,谈启示。
材料1:日本是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万多美元,是世界上最高收入国家之一,但是日本国民的节约观念根深蒂固,比如:各公司、实验室所用纸张大都使用再生纸,两面复印,白色好纸只在正式投稿和发文件时才能使用;坐地铁的车票要回收起来,制成洗手间的卫生纸等等。有人问一位博士生:“你们日本已经很发达了,还那么节省干什么?”他答:“哎呀,你不知道,我们日本除了人,什么都没有。”
材料2:据报道:一次性筷子一年“吃”掉的木材,相当于我国全年林木消耗总量的18%,曾有全国人大代表呼吁,要限制生产、使用,并且立法禁止出口一次性筷子,保护我们的森林资源。目前我国有近千家企业生产木制筷子,年消耗林木资源约500万立方米,约占年林木消耗总量的18%。日本的森林覆盖率为65%,是我国的5倍,但却明令禁止用本国的林木加工一次性筷子,其用量的97%依靠进口,每年从中国进口200多亿双,占进口总量的99%。我国仅为向日本出口筷子每年就须砍掉250万棵大树。
根据以上材料,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为了我们的未来,要落实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解析】试题分析:
日本多山地、丘陵,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68%,但森林的年采伐量很少,仅相当于生长量的20%,其国内木材消费量的80%依靠进口,日本非常强调营造环境保全林,环境保护意识强,因此我们也应该向日本学习:不能随意乱砍滥伐森林,要保护环境。
32.你是否具备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保护环境的意识。请自测。
(1)你们家平常可以减少哪些物品的使用量?
(2)重复使用哪些物品?
(3)“抵制”哪些物品?
(4)回收哪些废弃物?
【答案】(1)平时可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
(2)重复使用水资源(一水多用:洗米水可以浇花)。
(3)抵制使用一次性筷子。
(4)废弃电池、废弃塑料、玻璃瓶可回收利用。
【解析】(1)平时可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
(2)重复使用水资源,纸张可以重复使用等。
(3)抵制使用一次性筷子和路边烧烤等。
(4)废弃电池、废弃塑料、玻璃瓶可回收利用。
33.把下面内容的代号,填入图中恰当的方框内,完善框图。
①人口增长过快
②砍伐森林,开垦草原
③粮食短缺
④贫困
⑤土地荒漠化
⑥自然灾害频繁
【答案】
【解析】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和农业生产落后,加剧了人们的贫困,造成粮食短缺,在种植区开始破坏森林和开垦草原来增加耕地,结果使土地荒漠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又使粮食更加短缺,形成了恶性循环。
34.根据中国的国情状况,说一说:怎样做才能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结合中国国情,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应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突出特色产业,完善分配体系,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①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发挥自身的优势,取得更大的效益。②区域合作:建立的三北防护林就是为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牧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又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这些跨区域的合作,解决了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因资源短缺而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使资源丰富的地区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给沿线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在跨区域调配中,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总之,跨区域的工程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发挥了各自的优势,通过合作,互惠互利,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结合中国国情,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应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协调,突出特色产业,完善分配体系,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①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利因素,发挥自身的优势,取得更大的效益;②加强区域合作:建立的三北防护林就是为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牧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又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这些跨区域的合作,解决了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因资源短缺而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使资源丰富的地区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给沿线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在跨区域调配中,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总之,跨区域的工程加强了区域间的联系,发挥了各自的优势,通过合作,互惠互利,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进一步促进了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5.结合七、八年级学过的地理内容,谈一谈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这一代人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答案】国际地位:①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核心大国之一;②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的统一。
【解析】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是①我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核心大国之一;②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我们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