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鲁迅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1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拿来主义》。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同学们,上课!
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其中一位外国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 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先生说话的意思是什么?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冯先生说话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唉,对,比喻。冯先生运用比喻的妙处就在于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做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也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学习的《拿来主义》也是这样一篇文章。
教学目标
下面请看大屏幕上的学习目标:
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及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思考“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正确、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整体感知
那我们知道本文属于一篇议论文,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文本,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和疑惑,请批注在旁边。
好,开始,五分钟时间。
时间到,大多数同学都读完了,谁来谈一下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好,这位同学第一个举手,你来说!好,请坐!他说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他找的很准确。
四、细读课文
那么议论文一般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一思路来写的,那我们就来看看这篇文章“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拿来”、“怎么拿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并在文中找出揭示“拿来主义”具体含义的段落和句子。先自己思考,一会找小组代表来回答。
好,哪个小组来说一下,嗯,五组先说,你们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就是指拿来主义,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这组说的非常好。
那“为什么要拿来”呢?哪个组可以来分享分享?
来,靠窗的小组。嗯,你们说闭关主义是排外的、误国的;送去主义是媚外的、卖国的;送来主义又是乞讨侵略的,也正是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都不好,所以只能拿来主义,这里运用的是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在送去主义举到三个事例,送古董,送画,送活人其实实质都是卖国主义,是崇洋媚外的,这里也是作者对送去主义行为的否定。这里分析的很到位。老师还想做一下补充,这里还用到了先破后立的写作手法,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属于破,拿来主义属于立,也就是先破错误的观点,再提出相对的正确的观点, 这里还用到了对比论证的手法。
那么同学们“怎么拿来”呢?来一组你们说。嗯,你们说对待拿来文化遗产举出了三种错误的态度,
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相当于逃避害怕者;
昏蛋——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相当于全盘否定者;
废物——悠悠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相当于全盘肯定者。
这三种错误的态度都要不得。
而正确的态度应该首先拿来,“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偏见。
最后,“拿来”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所以总结一下拿来就要占有、挑选和创新,这也是拿来主义的最终目的。这组分析的相当透彻,当然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更使文章有理有据。
五、拓展延伸
读完本篇文章我们发现鲁迅先生以其敏锐的目光,看到了我们民族的痼疾,社会的积弱,提出了面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直到今天,仍应具有指导意义。那在日本动画《西游记》中日本对我们更多的是拿来,吸取了我们的精华,剔除了糟粕;迪斯尼动画《花木兰》,把传统戏剧中的花木兰改编了,更被人们接受,两个花木兰不一样,有继承,也有差异。那么他们的做法提醒我们要怎样对待拿来注意呢?
嗯,同学们都能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批判的继承,要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用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推动当前社会的发展。
六、课堂小结作业
那同学们课下收集一下,我国对于“拿来主义”做的比较好的一些事例,下节课我们来分享。
好,同学们,下课。
我的试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