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兼爱》学习任务单(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兼爱》学习任务单(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30 16:2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兼爱》学习任务单
(第一课时)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兼爱》(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 3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积累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基础上,感受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的精神力量,从而涵咏心灵,激励人生。 3.通过对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比较,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课前学习任务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譬之如( ) 则弗能攻( ) 恶施不孝( ) 交相恶( )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意思。 (1)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__________同__________,释义:__________ (2)故不孝不慈亡有 __________同__________,释义:__________ (3)故盗贼有亡 __________同__________,释义:__________ 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焉:___________ (2)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__________ (3)治乱者何独不然 然:__________ (4)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亏:__________ (5)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至:__________ (6)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物:__________ (7)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贼:__________ (8)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__________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1.请阅读课文《兼爱》,梳理全文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导图要求用字尽量简省。 (1)请用原文回答:墨子认为天下之乱的起源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墨子认为践行兼爱的方法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世相与共是之。若若是,则虽盗,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非杀人也,无难矣。(《墨子·小取》) 【材料二】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墨子·非攻上》) 【材料二】今遝(通“逮”)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言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彼非所谓‘攻’,谓‘诛’也。(《墨子·非攻下》) (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情不知其不义也_____________ 又饰其说_____________ 谓‘诛’也_____________ 请结合以上几段文字思考:墨子是否主张爱一切人,反对一切战争?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选自《墨子·兼爱中》) (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以篡人之家__________ 贵必敖贱____________ (2)儒家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罕言利”,而墨子却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二】 以下是人们对墨子的一些评价,请结合你对墨子的了解,说说你心目中的墨子形象。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史记》) “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硚为服。”(《庄子·天下篇》) “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文子·自然》)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 “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 学校电视台要制作一组关于历史文化名人的系列短片,题为“儒冠道褐墨草履”,请你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中任选一位,为节目组撰写一份三分钟的解说词。(要求:600字左右;每期需单独命题,如“平民圣人——墨子”) 【学习任务三】 下图是繁体写法的“仁”和“兼”,从字形看,你觉得这两个字各代表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是儒家弟子巫马子与墨子的一段对话,请你结合对儒家文化的了解,谈谈“仁爱”和“兼爱”有什么不同?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击我则疾,击彼则不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故我有杀彼以利我,无杀我以利彼。” (《墨子 耕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的学习资源
姜宝昌《墨子》
课后练习
1.随笔:请就“‘仁爱’与‘兼爱’哪个更普适于当今的社会生活”发表你的看法? 2.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 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正确而不能改变)的真理成分。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 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 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不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兼爱”理想,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 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 (认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貴、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只凭血统高贵,治理国家,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 孟子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宋陆游《杂兴·孟子辟杨墨》诗说:“孟子辟杨墨,吾道方莱然。”“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孟子辟墨,孔孟之道才能鲜亮发光。 《兼爱上》说:“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墨子明说“爱父爱君”,从未提倡“无父无君”。孟子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率兽食人”,罔顾事实,不讲道理。 孟子攻击墨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视为对墨子的政治结论和人格定性定位,绝无翻案平反的一丝可能。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之中,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典型“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充斥心理相关型和论据空缺型的诡辩。 在极端恶劣的政治语言环境下,若有人为墨子说一丝公道话,与儒家传统议论些微不合,即刻被株连定性为“异端邪说”,猛遭围剿挞伐。 翁方纲是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四库全书》八处提到翁方纲。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十五说:“有生员(秀才)汪中者,则公然为《墨子》撰序,自言能治《墨子》,且敢言孟子‘兼爱无父’为诬墨子,此则名教之罪人,又无疑也。”方授楚说:“当时所谓‘名教之罪人’,重则足以砍头杀身,以此归罪汪中,足见其形势之严重。” 在当今不同文明互补互鉴的全新时代,辨识墨子“兼爱”学说的精义,记取孟子不当辟墨的历史教训,探寻墨学中绝的动因,推进儒墨学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是历史赋予当代学人的重要使命。儒墨学界应携起手来,努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儒学研究和墨学研究交流合作,开辟儒墨学兼容创新的新局面。 (2019年10月12日 《光明日报》孙中原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先学习儒学,后来针对儒学的缺点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 B.在中国历史上,儒墨一度同显、对举,墨学的地位不低于儒学,之后便衰竭了。 C.儒家“爱有差等”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是“血统论”。 D.孟子攻击墨学,他认为墨学“无父无君”“率兽食人”“罔顾事实,不讲道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B.作者主体部分论证了汉后至清墨学衰竭的过程以及孟子不当辟墨的历史教训。 C.文章在肯定墨家“兼爱”学说的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D.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如引用《兼爱上》来证明墨学并非提倡“无父无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汉时期,孔墨并提,当时能够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只有墨家。 B.陆游的诗句体现了儒墨水火不容的关系和陆游对墨家的同情态度。 C.作者认为孟子攻击墨子是犯了“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 D.在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儒墨学界应交流合作、互补互鉴。
学习任务单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兼爱》(第二课时)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兼爱》(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 3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墨子、孟子二人的辩说风格加以比较,体会墨文朴拙不饰的语言特色及其说理时严密的逻辑性。 2.在了解墨子思想及其多方面成就的基础上,能够联系现实生活,认识到墨子思想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3.在理解本单元先秦诸子原典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的基础上,完成至少一篇思辨性议论文写作,学会辩证思考、理性对待生活。
课前学习任务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人类将首次完成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量子是物理世界里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它的奇妙之处在于量子叠加原理和量子纠缠。什么是量子叠加原理?就是说,量子有多个可能状态的叠加态,只有在被观测或测量时,才会随机地呈现出某种确定的状态,“这就好比孙悟空的分身术”,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解释道,“一个孙悟空同时出现在多个地方,孙悟空的各个分身就像是他的叠加态。在日常生活中,我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但在量子世界里,作为一个微观的客体,它可以同时出现在许多地方。”而所谓的量子纠缠,则意味着两个纠缠在一起的量子就像有心电感应的双胞胎,不管两个人的距离有多远,当哥哥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弟弟的状态也跟着发生一样的变化。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量子无论相距多远,都能“感应”对方状态,爱因斯坦称之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随着这两种特性被科学家不断认识,适用于实际应用的新技术也被逐渐开发出来,量子通信就是其中之一。科学家利用量子有多个叠加态的原理,用量子作为保密通信的密钥。这样一来,一旦有人试图截获或测试量子密钥,就会改变量子状态,科学家便能立刻发现。所以,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就能实现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种——量子隐形传态,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即将粒子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粒子本身。 “信息安全根本上需要解决的,就是传输内容不被别人知道、保证接收者是和发送者对话,以及信息不被篡改。”潘建伟说,仅仅发射一颗卫星是不够的,只有形成“星座”才能建构起网络,而且需要地面配置相应基础设施,确保网络连接到千家万户。量子通信不仅应用于百姓日常通信,也可用于水、电、煤气等能源供给和民生网络基础设施的通信保障,还可应用于国防、金融、商业等领域,势必带来科技界和产业界的巨大变革。 (取材于2016年8月16日《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量子具有的奇妙特性是量子叠加原理以及量子纠缠。 B.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量子能够远距离互相感应对方。 C.爱因斯坦称孙悟空的分身术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D.量子通信分为两种:量子保密通信和量子隐形传态。 2.根据“材料一”,对量子通信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量子为密钥,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和不可分割的特性,能实现量子保密通信。 B.量子通信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交互的信息不会被别人知道。 C.只要发射一颗卫星,量子保密通信就可以实现确保信息网络连接到千家万户。 D.量子通信可以应用于民生、国防、金融、商业等多个领域,其发展空间很大。 材料二 我国发射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被命名为“墨子号”。就像国外有伽利略卫星、开普勒望远镜一样,以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先贤的名字来命名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将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墨家逻辑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古印度因明学逻辑并称世界三大逻辑体系,而逻辑体系是科学的基础。墨家经典著作《墨经》中有不少与现代科学知识相通的记载,比如“光学八条”。墨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并发现了光线沿直线传播,这可以说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础。 墨子科学思想在战国时期兴起、发展,至秦骤衰,其湮灭的原因令人深思。 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把自然现象与社会人事相联系,而墨子的科学思想把自然作为科学认识活动的独立对象,强调以科学实践为基础的理性分析。这样,墨子科学思想就和上述占统治地位的传统思想大相径庭。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也抑制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规模。工匠阶层不能形成独立的强大的社会力量。墨家的科学活动是伴随着战国时期手工业技术发展和工匠阶层兴起而兴盛的。由于手工业技术被抑制,墨家科学思想也难以深化。墨子“兼爱”“非攻”的政治思想不能满足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对一个思想体系来说,一部分的湮灭当然会影响另一部分的发展。墨子的政治思想不被重视,这对墨子科学思想的流传发展是不利因素。传统社会的价值理念是“重人文,轻理工”,知识阶层奋斗的目标是熟读儒家经典,以期金榜题名。失意者则在老庄和佛学中寻求解脱。工匠和知识分子的活动被远远隔离,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缺乏足够的知识力量。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不仅墨子科学思想的湮灭是不可避免的,连一般的研究自然的科学活动也受到阻碍。 墨学的复兴是在清末民初。当时列强环伺,民族危机严重。危机促成一股奋发图强、自立救国的思潮。欧洲列强“船坚炮利”,使中国“木船土炮”相形见绌,迫使人们承认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墨经》再次受到重视。近代中国治墨学者从墨子思想中主要汲取的是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及与近代科技思潮本质上类似的科学思想。 (取材于邢兆良相关文章) 3.对我国首颗量子卫星被命名为“墨子号”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先贤墨子的名字来命名,将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 B.墨家的逻辑体系是全球三大古老的逻辑体系之一,也是科学的基础之一。 C.墨家经典《墨经》中有不少与现代科学知识相通的记载,比如光子通信。 D.墨子设计的小孔成像实验发现了光线沿直线传播,它是量子通信的基础。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墨子科学思想湮灭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的科学思想是符合占统治地位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的。 B.“重农抑商”抑制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墨家科学思想难以深化。 C.墨子“兼爱”“非攻”的政治思想不能满足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D.“重人文,轻理工”的思想使自然科学研究缺乏足够的知识力量。 5.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贤:敬称,指已故的有才德的人。 B.湮灭:“湮”读作yān。“湮灭”的意思是埋没,磨灭。 C.兼爱,非攻: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主张没有等级差别的爱,反对侵略战争。 D.汲取:“汲”字共6画,第四画为“横折折撇”。 材料三 儒墨在战国时并称显学,墨者具有高尚的理想,又能身体力行。他们景仰大禹治水之功和“形劳天下”的精神,履行“以自苦为极”的“禹之道”,这些内容在鲁迅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中得到了体现。恰好鲁迅的故乡绍兴被视为夏禹遗泽之地,他对绍兴“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同勾践坚确慷慨之志,力作治生,绰然足以自理”的风俗有自豪的肯定。 “中国的脊梁”是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提出的,他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在《故事新编》中这种理想人格以《理水》中的禹、《非攻》中的墨子为代表。《理水》中禹的出场被写得有声有色,一群乞丐似的大汉冲破交通线,引起一阵喧嚷及卫兵的阻拦。禹的精神是墨家的,禹的“理水”是中国文化中博施济众的典范,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非攻》一文中,鲁迅有感于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务夺侵凌”和儒家理学赴国难之不济,而对墨家价值进行重新发现。小说中表现了墨子“遍从人而说之”的救世热情、高超的“以理服人”的手段、积极奔走的实干家风范。这种“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较之儒家的割裂道德与事功、道家的割裂思想与行动,显然更为鲁迅认同。 (取材于高远东相关文章) 6.根据“材料三”,对鲁迅认同墨家精神的原因,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有很多大禹治水的遗迹。 B.鲁迅先生对儒家割裂道德与事功的做法不满。 C.墨家学说是盛行于先秦,而影响很大的学说。 D.墨家的救世热情与实践精神符合时代的要求。 7.根据“材料三”,下列经典名著中的人物不符合鲁迅“中国的脊梁”标准的一项是( ) A.孔乙己 B.夏瑜 C.江竹筠 D.孙少安 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复兴,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1. 钱振锽在《名山小言》中说:“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对此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 【材料三】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孟子·公孙丑上》) 【材料四】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墨子·兼爱上》) (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比其反也_____________ 吾义固不杀人_____________ 不可谓知类_____________ (2)阅读以上几段对话,从二人的机智善辩中,你发现了哪些论辩的技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阅读课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和《兼爱》,结合你读过的孟子、墨子的文章,试从气势、文采、逻辑三个方面对二人的论辩风格加以比较并赏析。 气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逻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二】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子·鲁问》) 【材料一】公输子善其巧,以语子墨子曰:“我舟战有钩拒,不知子之义亦有钩拒乎 ”子墨子曰:“我义之钩拒,贤于子舟战之钩拒。我钩拒,我钩之以爱,拒之以恭。弗钩以爱则不亲,非拒以恭则速狎。狎而不亲则速离。故交相爱,交相恭,犹若相利也。(《墨子·鲁问》) (1)请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公输子善其巧___________ 贤于子舟战之钩拒___________ 非拒以恭则速狎___________ (2)请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故所为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3)墨子和公输子对“巧”的认识有所不同,你比较赞同谁,谈谈你的想法。 阅读以下补充资料,结合你对墨子思想的了解,就“墨子学说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及意义”,任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想法。 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 尚贤上》) ②“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节用上》) ③“在新形势下,中国将继续履行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做出大国贡献,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添砖加瓦。我们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坚持和弘扬多边主义,共同推动联合国重整行装再出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关于联合国成立75周年立场文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的学习资源
易中天《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课后练习
(回顾单元导引练习)《吕氏春秋·不二篇》说:“老聃贵柔,孔丘贵仁,墨翟贵兼……”,请在学完本单元课文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①仿照句式完成填空:孟轲贵_________,庄周贵_________。 ②从相关典籍中找出佐证章句,并加以解说。 ③联系现实,阐述诸子观点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诸子侧重点佐证章句我的理解现实意义老聃贵柔孔丘贵仁墨翟贵兼孟轲贵_____庄周贵_____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③“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鳅鲦,随行列而止,逶迤而处。”(《庄子·至乐》) ④“有些人认为,人应该充满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调低下的思想。这种说法听上去美妙,却使我感到恐慌。因为高尚的思想和低下的思想的总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一部分,我是谁就成了问题。假设有某君思想高尚,我是十分敬佩的;可是如果你因此想把我的脑子挖出来扔掉,换上他的,我绝不肯,除非你能够证明我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人既然活着,就有权保证他思想的连续性,到死方休。更何况那些高尚和低下完全是以他们自己的立场来度量的,假如我全盘接受,无异于请那些善良的思想母鸡到我脑子里下蛋,而我总不肯相信,自己的脖子上方,原来是长了一个鸡窝。”(王小波《思维的乐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任选一个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