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主题阅读——观察与发现
班级: 姓名: 建议30分钟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语段一】那天我爬上山坡去摘花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脚上划破了皮,还出血了,我直叫疼。外婆马上摘下几朵盛开的野菊花,挤出汁,敷在我的伤口上。我觉得清清凉凉的,没几天伤口就好了。外婆说,野菊花不仅有消肿解毒的功能,还能清热、明目、预防感冒。野菊花的用途真多呀!
【语段二】在一般情况下,栽种下银杏的幼苗后,要经过20年左右才能结果,大量结果甚至需要40年左右。正如俗话所说:“公公种树,孙子吃果。”相对于其他植物而言,银杏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因此,人们又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公孙树”。
【语段三】植物还有强烈的同情心。当科学家把一只只活的小龙虾扔进滚烫的开水里时,连接在植物叶片上的测试仪显示:植物的“情感曲线”像温度计的水银柱受了热一样,骤然上升。那些目睹惨剧的植物好像在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来,植物的确是有感情的啊!
1.【提取信息】请分别找出三个语段的关键句,画上“ ”。
2.【发现特点】从上题中,可发现关键句的位置有时在语段的_______,有时在语段的__________,有时在语段的_________。
3.【概括内容】请结合关键句,概括语段一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句子】画“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
5.【语言表达】发挥想象,在语段三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
蚂蚁经常到离巢穴很远的地方寻找食物。它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拖不回去,就急忙奔向巢穴去“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它们或是把食物分成小块,各自搬一块回去,或是同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巢去。
蚂蚁是靠什么把消息通知给同伴的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碰撞来传递信息。如果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触角就摆动得特别猛烈。
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的景物辨别方向。它还可以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回来的时候就根据这种气味确定路线。
1.根据短文内容,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动词。(3分)
食物 信息 方向
2.下面有三个题目,你认为哪个题目最适合这篇短文?想一想,填在文前的横线上。(2分)
蚂蚁“搬兵” 蚂蚁的趣闻 我爱蚂蚁
3.一群蚂蚁是怎样把食物运回巢穴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画上“____”。(2分)
4.蚂蚁是靠什么把消息通知给同伴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画上“ ”。(2分)
5.第3自然段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来写的,主要写了蚂蚁靠______和______来认路。(3分)
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蝉(节选)
[法]法布尔
每年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在阳光暴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与地面相平。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在地面上变成完全的蝉。
这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qiānɡ),窠(kē)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蝉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砖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黏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是为了从这些根须取得汁液。
它臃(yōnɡ)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来抵御穴里的尘土。它掘土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xià)隙。所以,它在地面上出现的时候,身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
(选自《昆虫的故事》,有删改)
1.【归纳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是( )
A.蝉喜欢阳光。 B.蝉的地穴。
C.蝉身上有泥点。 D.蝉在夏至出现。
2.【写法分析】蝉的地穴与其他掘地昆虫最大的不同是_________________,作者运用了
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一不同点。
3.【语文要素】根据选文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第2自然段的关键语句是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
B.借助第3自然段的一系列问句,我们可以知道这一自然段主要写蝉是怎么挖隧道的。
C.第4自然段的关键语句是这段话中的第一句。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螳 螂
在南方有一种昆虫,与蝉一样,很能引起人的兴趣,但不怎么出名。这种昆虫被叫作螳螂。
如果单从外表上来看的话,螳螂并不令人生畏,反而看上去很美丽。它姿态优雅,体色是淡绿的,长翼轻薄如纱,灵活的颈部使得它的头可以朝任何方向转动。它是唯一可以向各个方向凝视的昆虫,真正能做到眼观六路。除此之外,它还有一样东西是特有的,那便是一对极富进攻性的防御武器——前肢。它的前肢上长有“锯齿”,这些“锯齿”非常锋利。
它在休息的时候,显得格外平和。它将身体蜷缩起来,一动不动。但是,这只是暂时的,无论什么昆虫,只要走近螳螂,就会被螳螂俘虏。螳螂用“锯齿”把昆虫重重压住,使它移动不得。然后,用前肢将对方用力夹紧,结束战斗。蝗虫、蚱蜢,甚至是更加强壮的昆虫,只要被螳螂俘虏,就无法逃脱这锋利的“锯齿”的宰割,只好束手就擒。这时,螳螂显现出了它凶残的一面。
(节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1. 从短文第二自然段中找出能表现螳螂特点的词语,填写下面的记录卡,再完成练习。
从所填的表现螳螂特点的词语中,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借助关键语句,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螳螂是怎样捕食昆虫的呢?用横线在文中画出。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萤火虫
“萤火虫,萤火虫,飞到西,飞到东。好像星星眨眼睛,好像盏盏小灯笼……”
关于萤火虫,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史书记载,我国晋朝时有个青年叫车胤(yìn),他酷爱学习,但因为家贫买不起灯油,所以不能读书,于是他就捉了很多萤火虫,装在薄薄的白绢袋子里。四五十只萤火虫发出的光真能抵得上一盏灯呢!于是,他就借着萤火虫的光刻苦学习,后来成为一位有大学问的人。
萤火虫妈妈喜欢在潮湿腐(fǔ)烂的草丛中产卵,它的卵很小很小。卵孵(fū)化出幼虫后,再过一段时间就变成了蛹(yǒnɡ),最后由蛹变成萤火虫。
萤火虫的幼虫个儿很小,但胆量很大,敢与蜗牛较量,甚至把蜗牛吃掉。当幼虫找到蜗牛以后,它先用那针头一样的嘴巴在蜗牛身上敲几下,这是干什么呢?原来这是给蜗牛打麻醉针。连打几针后,蜗牛就迷迷糊糊地失去了知觉,动弹不得,最后终于瘫痪(tān huàn)了。这时候,幼虫又狠狠地给蜗牛注射消化液。蜗牛皮内的肉开始化成稀稀的鲜美的肉汁。这时幼虫便呼唤它的同伴们,它们一起兴高采烈地围在蜗牛四周,把针管般的嘴巴插进蜗牛的皮肉内,津津有味地吸起来。幼虫们吸足了,蜗牛也就完了。萤火虫帮农民除了害,立了功,是农作物的好朋友。
1. 萤火虫成长的过程是( )。
A. 卵→蛹→幼虫→萤火虫 B. 蛹→卵→幼虫→萤火虫
C. 卵→幼虫→蛹→萤火虫 D. 幼虫→卵→蛹→萤火虫
2. 短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____”画出来。
3. 萤火虫是怎么吃掉蜗牛的呢?读短文,提取关键信息,完成下图。
4. 短文第二自然段中的故事,与南朝宋孙康因为家贫没钱买蜡烛,只能借窗外雪的反光读书的故事合成了一个四字成语,这个成语是( )。
A. 凿壁偷光 B. 囊萤映雪
C. 悬梁刺股 D. 程门立雪
5. 为什么说萤火虫是农作物的好朋友?请写一写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野菊花的用途真多呀! 相对于其他植物而言,银杏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 植物还有强烈的同情心。
2.末尾 中间 开头
3.野菊花有消肿解毒、清热、明目、预防感冒等用途。
4.列数字
5.示例:不要把小龙虾扔进开水里,它们会被烫死的!
二、1.寻找 传递 辨别 2.蚂蚁的趣闻
3.它们或是把食物分成小块,各自搬一块回去,或是同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巢去。
4.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碰撞来传递信息。如果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触角就摆动得特别猛烈。
5.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眼睛气味
三、1.B
2.洞口周围没有土堆 作比较
3.A
四、1. 优雅 淡绿 轻薄如纱 灵活
螳螂是一种外表美丽的昆虫
2. 螳螂休息时很平和,捕食时却很凶残。
3. 螳螂用“锯齿”把昆虫重重压住,使它移动不得。然后,用前肢将对方用力夹紧,结束战斗。
五、1.C
2. 萤火虫的幼虫个儿很小,但胆量很大,敢与蜗牛较量,甚至把蜗牛吃掉。
3. 注射消化液 吸肉汁 化成肉汁
4. B
5. 因为蜗牛是害虫,萤火虫的幼虫吃了蜗牛,就帮农民除了害,保护了庄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