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液是无色透明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 植物油溶入汽油中形成不稳定的乳浊液
C.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溶液
D. 溶液是均一的,内部各处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相同
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2℃时,甲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3.下图是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60 ℃时,取100 g水配制成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当温度降低至30 ℃时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A. 130 g
B. 140 g
C. 160 g
D. 180 g
4.根据如图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 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
C. 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都会析出晶体
D.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
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溶质
B. NH4NO3溶解过程中吸热,溶液温度降低
C. 欲使100 g KNO3溶液的质量分数由5%变成10%,可向其中加入5 g KNO3固体
D. 25 ℃时,将某KNO3溶液蒸发10 g水析出ag晶体,再蒸发10 g水析出bg晶体,a与b的质量不一定相等
6.衣服上沾有碘很难洗净,碘在下列四种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下表所示:
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判断,洗净衣服上的碘污渍的最佳选择是( )
A. 水
B. 酒精
C. 汽油
D. 苯
7.如果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是( )
A. 称取的氯化钠固体质量偏大
B. 转移称量好的氯化钠固体时,有少量洒落在桌面上
C. 量取水的体积偏小
D. 转移配制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8.高氯酸钾(K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其溶解度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B. 20 ℃时,将2 g高氯酸钾溶液于98 g水可配制2%的溶液
C. 60 ℃时,高氯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7.3%
D. 80 ℃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40 ℃有结晶现象
9.依据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将硫酸钠或氯化铵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均可采取添加溶质或蒸发溶剂的方法
B. 升高温度,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都增大
C. 45 ℃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与硫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60 ℃时,将氯化铵和硫酸钠两种饱和溶液分别冷却到40 ℃时,硫酸钠溶液中无晶体析出
10.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a、b、c三种物质t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a>b>c
B.t2℃时30 g物质a加入到50 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80 g溶液
C.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b>a=c
D. 若a中混有少量c,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
11.下列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的实验操作示意图,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12.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乙的溶解度小于甲的溶解度
B. 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大
C.t2℃时,100 g乙的饱和溶液中含乙50 g
D. 相同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由t2℃降至t1℃,析出晶体较多的是乙
13.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升高温度能使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B. 在t1℃时,M点表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D. 在t1℃时,50 g水可以溶解25 g甲物质
14.把10 mL溶质质量分数为35%的浓盐酸稀释100倍,则稀释后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 )
A. 减少99%
B. 增大100倍
C. 增大1倍
D. 不变
15.20 ℃时,NaCl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中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 20 ℃时10 g水最多能溶解4 g NaCl
C. ③④中所得溶液都是饱和溶液
D. 20 ℃时NaCl的溶解度是3.6 g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2℃时30 g a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 g溶液吗?________(填写“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________。
(5)要使c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采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盘同学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100 g,以备实验。
(1)通过计算,需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________g。
(2)配制该溶液所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和________(写仪器名称)。
(3)量取水的体积时,小盘同学仰视读数,则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18.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问题: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甲________乙(填“>”“=”或“<”)。
(2)若想从甲的饱和溶液中获得甲晶体,常采用____________方法。
(3)t2℃时,将15 g甲放入装有50 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4)A点状态中乙溶液属于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三、计算题(共3小题)
19.化学兴趣小组取26 g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放在烧杯中,向其中加入90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05 g,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0.20 g含杂质(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锌样品,与一定质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质量为80.5 g,同时生成氢气0.4 g。试计算:
(1)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2)完全反应后生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保留到0.01%)。
21.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现用500克生理盐水给患者输液,进入患者体内的氯化钠的质量约为多少克?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8%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需18%的氯化钠溶液多少克?需水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但不一定是无色的,错误;B项,植物油溶入汽油中形成稳定的溶液,而不是乳浊液,错误;C项,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错误;D项,溶液是均一的,所以溶液内部各处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相同,正确。故选D。
2.【答案】B
【解析】A项,t1℃之后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但是t1℃之前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错误;B项,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C项,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不知道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否相等,错误;D项,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 g,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33.3%,错误。
3.【答案】B
【解析】根据图像可知当温度由60 ℃降低至30 ℃时,原来所溶解的固体无法再完全溶解。在100 g中最多只能溶解该物质40 g。所以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00 g+40 g=140 g,其最多只能溶解该物质40 g。
4.【答案】C
【解析】A项,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在高于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错误;B项,甲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仍为不饱和溶液,错误;C项,甲乙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都会析出晶体,正确;D项,由于甲乙两饱和溶液的质量不一定相等,故无法比较所含溶质的质量,错误。故选C。
5.【答案】C
【解析】HCl、CH3CH2OH、NaCl 均可以溶于水形成溶液,因此A正确;NH4NO3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B正确;加入5 g KNO3固体会使溶液变为105 g,溶质变为10 g,二者相除不等于10%,因此C错误;D中并没有说KNO3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若为不饱和溶液则a不等于b,若为饱和溶液,则a=b,因此D正确。
6.【答案】C
【解析】为洗净碘,需要的物质应能溶解较多的碘。根据题意可知碘易溶于汽油和苯,但苯有毒,所以应选C项。
7.【答案】B
【解析】A项,称取的氯化钠固体质量偏大,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错误;B项,转移称量好的氯化钠固体时,有少量洒落在桌面上,溶质的质量小了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C项,量取水的体积偏小,造成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错误;D项,转移配制好的溶液时,有少量液体溅出,质量分数不变,错误。答案B。
8.【答案】D
【解析】A项,根据图表可知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错误;B项,20 ℃时,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1.68 g,所以20 ℃时,将2 g高氯酸钾溶液于98 g水,高氯酸钾有剩余,不可配制2%的溶液,错误;C项,60 ℃时,高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3 g,60 ℃时,高氯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6.8%,错误;D项,根据图表可知高氯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80 ℃的高氯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40 ℃有结晶现象,正确。
9.【答案】B
【解析】A选项是正确的叙述,任何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都可采取添加溶质或蒸发溶剂的方法;B选项是错误的叙述,没有具体说明温度范围,硫酸钠的溶解度在40 ℃以上时升高温度溶解度减小;C选项是正确的叙述,由溶解度曲线的交叉点可知;D选项是正确的叙述,因为在40~60 ℃时硫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答案选择B。
10.【答案】D
【解析】A项,将a、b、c三种物质t1℃时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应该为起始温度中的顺序,为b>a=c;B项,t2℃时30 g物质a加入到50 g水中不断搅拌,根据溶解度的数值可知50 g水中只能溶解25 g b物质;C项,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是b>a=c是错误的叙述,因为没有说明饱和溶液的质量;D项,若a中混有少量c,可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是正确的叙述。故选D。
11.【答案】C
【解析】A项,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应用药匙取用,瓶塞应倒放,正确;B项,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正确;C项,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错误;D项,溶解时,为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可用玻璃棒进行搅拌,正确。故选C。
12.【答案】B
【解析】A项,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受一个外界因素的影响——温度,因此没有说明温度,溶解度也就没有意义,错误;B项,由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不难看出,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正确;C项,由于在t2℃时,乙的溶解度是50 g,即在100 g水中最多溶解50 g乙,错误;D项,由于甲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大,因此相同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由t2℃降至t1℃,甲析出的晶体多,错误。故选B。
13.【答案】D
【解析】由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可知。A项,升高温度能使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正确;B项,在t1℃时,M点表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C项,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正确;D项,在t1℃时,50 g水可以溶解25 g甲物质,说法错误,因为在t1℃时,50 g水只能溶解12.5 g甲物质,错误。
14.【答案】D
【解析】把10 mL溶质质量分数为35%的浓盐酸稀释100倍,是向浓溶液中加入水进行稀释,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把10 mL溶质质量分数为35%的浓盐酸稀释100倍,是向浓溶液中加入水进行稀释,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故稀释后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变。故选D。
15.【答案】C
【解析】A项,由③中数据可知,②中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错误;B项,20 ℃时10 g水最多能溶解3.6 g NaCl,错误;C项,由表中数据可知,③④溶液都是饱和溶液,在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D项,20 ℃时10 g水最多能溶解3.6 g NaCl,则其溶解度是36 g,错误。
16.【答案】(1)t1℃时a与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不能 (3)c<b<a (4)b>a>c (5)升温
【解析】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7.【答案】(1)5 (2)玻璃棒 (3)偏小
【解析】(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100 g,需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100 g×5%=5 g。
(2)配制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100 g,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其中属于玻璃仪器的是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量筒。
(3)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18.【答案】(1)=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3)20% (4)饱和
【解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2)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所以若想从甲的饱和溶液中获得甲晶体,常采用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方法;(3)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5 g,即甲物质在t2℃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25 g,所以t2℃时,将15 g甲放入装有50 g水的烧杯中,只能溶解12.5 g甲物质,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4)A点在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上面,所以A点状态中乙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19.【答案】(1)11 g (2)26.7%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的,所以二氧化碳的质量=26+90-105=11 g,反应后的溶质是CaCl2,而溶液的质量等于105 g减去石灰石中的不反应的杂质的质量,设:石灰石中CaCO3质量为X,生成的CaCl2质量为Y,
列比例式:100∶X=44∶11 g,解得:X=25 g
111∶Y=44∶11 g,解得:Y=27.75 g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0.【答案】(1)65% (2)40% (3)28.87%
【解析】样品中的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可利用化学方程式根据锌与生成的氢气的质量比求出锌的质量;反应后的溶液是硫酸锌溶液,利用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溶质硫酸锌的质量;
设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为y;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z;
(1)x=13 g,W=×100%=65%
(2)y=32.2 g,W′=×100%=40%
(3)z=19.6 g,W′=×100%≈28.87%
21.【答案】4.5 g 475 g
【解析】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⑴ 500 g×0.9%=4.5 g
⑵在稀释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设需18%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X×18%=500 g×0.9%或X×18%=4.5 g
解之得:X=25 g
需加水质量:500 g-25 g=475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