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中的“摇摆”中的“延迟”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小说阅读中的“摇摆”中的“延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30 18:2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小说阅读中的“摇摆”中的“延迟”
一部小说的结构过程,就是作家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等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不同的小说具有不同的情节结构类型,从而具备不同的叙述特点和审美功能。小说情节结构的基本类型有6种,即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下面,我们就几种比较典型却在小说阅读考查中不太常见的结构模式和相关术语做一点简单的介绍,以期在小说阅读考查类型更为多元化的今天,为同学们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指导。
一、什么是“延迟”
无论是在中国的古典小说,还是西方近代小说中,“线状结构”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结构类型,即故事情节按照时间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顺序连接,一步步发展。无论有无倒叙、补叙及插叙,都归于这类。这是小说最基本的结构形式。为了保持小说的线性结构,小说家会采取很多方法。其中,“延迟”作为一种常见的方法,对展开情节、组织结构和表现主题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在欣赏小说时值得关注的一种写作手法。
1.“摇摆”
为了更好地理解“延迟”,我们要先理解另外一个看似与之类似的概念——“摇摆”。“摇摆”即通常所说的情节的“一波三折”,即在一部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历经千折百回后,最终才抵达彼岸。因此,从运用的手法看,“摇摆”主要是设置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和巨大的悬念等。在“摇摆”的情节运行方式下,小说冲突经常激化,文章显得跌宕起伏,摇曳生姿。例如小说《祝福》,简单来说,只是写了祥林嫂由生到死的一件事。但作者为她的一生设置了许多“波折”: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她来到鲁镇,眼见着日子变好时,却被婆家找到,被迫改嫁;眼见着日子又变得好起来时,第二任丈夫却去世,阿毛又被狼叼走;她再次回到鲁镇,眼见着日子再次归于平淡,却又碰到柳妈。这一系列看似巧合、偶然的事件使得小说原本简单的情节发生了反复的“摇摆”,不仅使得故事引人入胜,更在这反复的“摇摆”中强化了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意味,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2.“延迟”
所谓“延迟”,顾名思义,即在小说创作中,作者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程,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拖延读者到达故事结尾的时间。为达到“延迟”的效果,作家常常使用重复的手法——这种手法在民间故事中运用较多。20世纪形式主义学派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研究了大量民谣、童谣、神话、民间故事之后发现,它们运用的一系列手法:反复、心理对照、延缓、重复叙事等,目的都在于尽量拉开读者与故事终点的距离,拖延到达结局的时间。因此,“延迟”技法的使用,常常使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中国古典小说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都使用了“延迟”法,例如“刘备三顾茅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等,这些故事都没有让主人公直接到达情节发展的终点,而是通过“三顾”“三打”“七擒七纵”来推动故事前进并且延缓故事的节奏。需要注意的是,“三顾”“三打”“七擒七纵”并不是造成小说情节曲折的动因,而是呈现小说曲折情节的一种方式。
由此可见,“摇摆”是小说情节的运行模式之一,而“延迟”则是让小说保持层层推进的结构时常常采用的办法。这两种艺术手法适用范畴不同,但是在“化直为曲”的效果上有交叉。超然客公众号认为总的来说,“摇摆”使情节一波三折,激化矛盾,而“延迟”则是呈现这种一波三折并且舒缓叙事节奏的具体做法。
二、“延迟”的作用
不同的文章,使用“延迟”的次数不同,“延迟”在文中出现的时间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延迟”的效果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旨和读者的阅读心理等几个方面去考虑。
①使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
②使情节产生波澜,跌宕起伏,曲折动人。
③丰富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主题,丰富作品主题的内涵。
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试题透析
一直以来,高考中对于小说情节的考查,多集中于梳理情节脉络,分析情节作用。随着小说鉴赏从“写了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赏析情节的手法”类型的题目也逐渐增多。常考的点多集中于叙述方式、叙述视角以及线索、伏笔、铺垫、悬念等情节安排技巧方面。“延迟”作为让小说保持层层推进的结构时常常采用的办法,高考中基本没有涉及,但这种技巧在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的思考题中出现过。2021年的新高考全国I卷,在对小说《石门阵》的考查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延迟”的术语,但考查了“延迟”的效果。这进一步为我们的小说备考暗示了方向——进一步了解小说“怎么写”以及进一步阅读类型更为多元化的小说。(以上作者为赵婷婷)
牲畜林
在那扫荡的日子里,树林里像集市一般热闹非凡。山间小路以外的灌木丛和树林中,赶着母牛和小牛的人家,牵着山羊的老太婆和抱着大鹅的小姑娘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有人连逃难的时候还带着家兔。
不管在哪里,栗树越是稠密,膘肥体壮的公牛和大腹便便的母牛就越多,它们走在陡峭的山坡上简直不知道往哪里迈脚。山羊的处境则好多了。但最高兴的还莫过于骡子,总算有这么一次可以不负重地走路,而且还能边走边啃树皮。猪专门拱地,结果长鼻子上扎满了栗子壳。母鸡栖息在树上,可把松鼠吓坏了。由于多年圈养而不会挖洞做穴的兔子,只好钻进树洞里,但有时会遇到咬它们的睡鼠。
那天早晨,农民朱阿·德伊·菲奇正在树林深处砍柴,对村子里发生的事情全然不知。他头天晚上就离开了村子,睡在林子里一间秋天用来风干栗子的房子里,打算第二天一早采蘑菇。
他正挥动斧头砍一棵枯树时,隐约听到林子里响起了系在牲口脖子下的铃铛声,感到非常惊奇。他停下手中的活儿,倾听着这声音由远而近。“噢——”他朝声音喊去。
朱阿·德伊·菲奇是个矮胖子,圆圆的脸膛黑里透红。他头戴一顶绿色圆锥形毡帽,上面插着根野鸡毛,身着一件带黄色大圆点的衬衣,外罩一件毛背心,圆鼓鼓的肚子上,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
“噢呜——”有人回答他。从长满苔藓的岩石后面,走出一个头戴草帽、长着小胡子的农民。是他的老乡,牵着头白胡子大山羊。
“朱阿,你在这里干什么。”老乡对他说,“德国鬼子进村了,正挨个搜查牲口棚呢!”
“天哪,糟糕了!他们肯定会找到我那头奶牛‘花大姐’,把它带走。”朱阿大声说。
“你快去,可能还来得及把它藏起来。”老乡提醒他说,“我们看到德国人的队伍进了山口,就马上撤了。可能他们还没走到你家。”
朱阿丢下木柴、斧头和蘑菇篮子,撒腿就跑。
他在林子里跑着,一队队鸭子拍着翅膀,从他脚下跑开。一群群肩并肩的山羊却不给他让路。孩子和老太婆朝他喊道:“他们已经到马多内塔啦!正在桥上挨门挨户搜查呢。我看见他们快到村口了。”朱阿用那两条短腿飞快地跑着,下坡时就像一只滚动的球,上坡时气喘吁吁。他跑叼,跑啊,翻过一道山脊,村子便展现在眼前。处在群山之中的山村,早晨空气清新柔和。石砖和石板搭成的简陋房屋显得那么凄凉。村子里空气紧张,不时传来德国人的叫喊声和用拳头砸门的声音。
“天哪!德国鬼子已经进村了!”
朱阿·德伊·菲奇全身颤抖起来。这一方面是由于喝酒过多,早就有手颤的毛病,另一方面,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便不寒而栗。
凭借一排排葡萄架的掩护,他穿过田野,悄悄地靠近村子。他的家在村子的最后一排,在房屋和菜地交叉的地方,一片绿色南瓜地之中。可能德国人还没到那里。
朱阿一面环顾四周,一面开始溜进村去。他从一个屋角转向另一个屋角,看到街上空无一人,只有干草和马厩的气味依旧。野蛮的叫喊声和带钉子的皮靴声是从村中心传来的。他的家就在前面,门依然关着,无论是牛圈的门,还是破旧阶梯连着的房间的门都关着。门口的破锅里种满了罗勒。“哞……”一个声音从牛棚里传出,是母牛“花大姐”,此刻它听到了自己的主人正在走近。朱阿高兴了。
就在这时,突然从一个拱门下传来了脚步声,朱阿赶紧躲进门洞,用力向后收缩圆鼓鼓的肚子。这是一个长得农民模样的德国兵,短短的制服遮不住那长胳膊、长脖子,他的腿也很长,拿着一杆像他一样高的破枪。他离开了同伴,想独自捞点什么。这村子使他回忆起了熟悉的东西和气味。他边走边用鼻子嗅着。扁平的军帽下,一张猪样的黄脸东张西望。“哞……”“花大姐”又叫了起来,它不明白为什么主人还没来到。听到这声音,德国兵的精神为之一振,迅速向牛棚走去。朱阿紧张得气都喘不过来了。
他看到德国人在凶狠地踢着门,肯定很快会破门而入。于是就绕到房子后面,走进干草棚,在草堆下翻找起来。那里藏着一杆老式双筒猎枪和子弹袋。他把两颗打野猪的子弹推上膛,子弹袋系在腰上,平端着枪,悄悄地走到牛棚门口。
德国兵正牵着牛往外走。那是一头漂亮的、带黑点的红色小母牛,因此绰号叫“花大姐”。它性情温顺,但又很固执。现在它不愿跟着这个陌生人走,站在那里不动。德国人不得不在后面推着让它走。
躲在墙后面的朱阿开始瞄准了。要知道,他是村子里最蹩脚的猎手,从来瞄不准,不要说野兔子,就连一只松鼠也没打到过。当他朝树上的鸟儿开枪时,它们甚至动也不动。没人愿和他一起去打猎,因为他会把铁砂粒打到同伴的屁股上。他本来就双手发抖,瞄不准,现在又如此激动,结果便可想而知了。他使劲瞄准,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他想对准德国人的胸膛,可是准星正对着的却是牛屁股。“天哪!如果我想打死德国兵,遇难的却是‘花大姐’,怎么办 ”朱阿这样想,不敢贸然开枪。
德国人牵着这头因听到主人来到而不肯前进的牛,吃力地走着,突然发现伙伴们都已离开村子上路了。他准备拉着这头固执的牛追赶伙伴。朱阿一直尾随在后面,保持着一定距离,不时躲在篱笆或矮墙后面瞄准。但无论如何总拿不稳枪,更何况德国人和母牛靠得那么近,他哪里敢扣动扳机。难道就这样让他牵走吗
德国兵为了追赶逐渐远去的伙伴,想抄近路,走入了树林。现在凭借树干的遮挡,朱阿更容易跟随他。这时候德国兵大概会距离牛远一点,可能有机会开枪了。
进入树林,母牛似乎不那么固执了。相反,由于德国人对这林间小路一点也不熟悉,是母牛领着他前进,并选择走哪条岔路。没过多久,德国人就发现,他并没有走上通往大道的近路,而是进入了密林深处。一句话,他和母牛一起迷了路。
朱阿一直跟着德国兵,像他一样,鼻子被荆棘划破,双脚陷入小溪,鹪鹩被惊得四处乱飞。想要在密林中瞄准就更难了,特别是要通过多重障碍和那总在眼前晃动的牛屁股。
德国人心惊胆颤地打量着这浓密的树林,琢磨着如何才能走出去。忽听杨梅果树丛中一阵响动,跑出一头漂亮的粉红色小猪。在他的家乡,从未见过猪在树林子里跑来跑去。他松开牵牛的绳子,就去追赶那头猪。“花大姐”一旦得到了自由,就一头钻进树林跑了,这里有许多朋友。
对朱阿来说,这正是开枪的好机会。德国人手忙脚乱地在抓猪,想要紧紧地抱住它,但猪还是挣脱了。
就在朱阿站在那里准备扣动扳机时,附近出现了两个小孩,一男一女,头戴毛线帽,足登长靴。他们脸上挂着泪珠说:“朱阿,请你瞄准点。要是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也没有了。”朱阿手中的猎枪又跳起了塔兰泰拉舞。他的心肠太软了,激动得太厉害了。这倒不是因为他要杀死那个德国鬼子,而是为那两个可怜孩子的猪担心。
德国鬼子怀里抱着那头吱吱乱叫、拼命挣扎的猪东撞西撞。突然,伴着猪的叫声,“咩——”的一声,从山洞里跑出一只小羊。德国人放下猪,又去抓羊。他抓住那声嘶力竭叫唤着的羊的一条腿,像牧人那样把羊扛在肩上,向前走去。朱阿蹑手蹑脚地跟在后面,心想,“这一下你可跑不了了,机会来了。”正要扣动扳机,突然有一只手托起了他的枪。原来是个白胡子的老牧羊人。他合掌向朱阿祈求说:“朱阿,不要杀死我的小羊,你只打死他,千万别打死我的羊。你瞄准点。”朱阿简直给搞糊涂了,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
德国兵在林子里转悠,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感到惊奇:小鸡栖息在树上,豚鼠从树洞向外伸头探脑。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看,松树枝上站着一只开屏的火鸡。他连忙伸手去抓,但火鸡轻轻一跳,跳到更高一层的枝上,尾羽依然展开着。德国兵放开了山羊,开始爬树。他每向上爬一层,那只下巴垂肉鲜红的火鸡,就跳到更上一层的树枝上,挺着胸脯,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
朱阿头顶茂盛的树枝,双肩和枪筒也用树枝伪装起来,他悄悄来到树下。这时,一位年轻的、戴红头巾的胖姑娘来到他身边。“朱阿,”她说,“你听我说,如果你打死德国人,我就嫁给你。要是打死了我的火鸡,我就割断你的脖子。”听了这话,年纪已经不轻、但还没结婚的、腼腆的朱阿羞得满面通红,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
德国兵继续向上爬,树枝越来越细,脚下的树枝突然折断,他掉了下来,差点砸在朱阿身上。这次朱阿不糊涂了,拔腿就跑,伪装的树枝掉了一地。德国兵摔在松软的树枝上,没有受伤。
跌倒在地上之后,他看到小路上有只兔子,但又不像野兔。它圆鼓鼓的,比野兔肥实,听到响声不但不跑,反而趴在地上不动,原来是只家兔。德国人一把抓住了它的耳朵。提着吱吱乱叫、左右扭动的兔子,他又上路了。为了不使兔子跑掉,他不得不高举手臂,跳来跳去。林子里到处是牛叫、羊叫、鸡啼。每走一步都可以发现新的动物:一只鹦鹉站在冬青树上,三条红鱼在泉水中游动。
朱阿骑在一棵老橡树高高的树枝上,一直盯着提兔子的德国兵。虽然兔子不时地变换姿势,但总是离不开准星。朱阿觉得有人在拉他背心的下摆,一看,是个梳着辫子、满脸雀斑的小姑娘。她说:“朱阿,别打死我的兔子,反正德国人已经把它拿走了。”
德国兵来到一个布满灰岩石、长满绿苔藓的地方,附近只有几棵干枯的松树,前面就是悬崖。一只母鸡正在洒满松枝的地上觅食。德国人急忙去追鸡,兔子乘机溜走了。
这是一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人们再也不可能见到比它更老、更瘦的鸡了。是全村最穷的老太婆吉鲁米娜的。它很快被德国兵抓住了。
朱阿埋伏在岩石的高处,用石头垒了个枪座。实际上,他修筑的是个掩体,只留下一个可以放枪筒的射击孔。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
正在这时,吉鲁米娜老太太身披黑色破披肩走了过来,向他讲了这样一个道理:“朱阿,德国人拿走了我的鸡,那是我在世界上惟一的财产,这已经够使我伤心的了。现在要是你把鸡再打死,那我就更伤心了。”
听了老太太这番话,朱阿的手比以前颤抖得更厉害了,他的责任太大了。尽管如此,他还是鼓足了勇气,抠动了扳机。
听到枪声,德国人看到手中的鸡没了尾巴。接着又一声,翅膀丢了一只。难道这只鸡有魔法,会在手中自我爆炸,自我消耗 又是一枪,母鸡的毛全部剥光,除了还在不停地叫以外,简直可以直接送去烧烤。心惊胆颤的德国兵抓住鸡的脖子,手臂平伸出去,同自己身体保持一定距离。朱阿的第四枪恰好打在他手下面一点的鸡脖子上,他手中只剩下了一个鸡头+他飞快地把鸡头扔掉,撒腿就跑。但再也找不到路了,前面是个乱石崖。石崖边上长着棵角豆树,上面趴着一只大猫。
现在,他对在林子里能看到各种家养的动物,已毫不奇怪了。他伸手去抚摸那只猫,希望能听到它的呼噜声,聊以自慰。
要知道,很久以来,这个林子里就有一只凶恶的野猫,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原以为可以听到猫呼噜的德国兵,看到那只凶狠的动物,竖起全身的毛向他扑来,他感到快要被野猫的利爪撕成碎片。人和野猫在厮打中一起滚下了石崖。
就这样,朱阿这个劣等射手,受到了像全村最伟大的游击队员和猎手一样的欢迎。人们用公积金给可怜的吉鲁米娜买了一窝小鸡仔。

1.小说运用“延迟艺术”来推动情节发展,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延迟艺术”的作用。
小贴士:延迟是同一事件的重复,为了拖延到达的时间,作者会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
2.本文故事发生在战争的背景下,作者却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读来轻松诙谐,似与战争这一沉重话题不符。请联系链接资料,结合小说内容,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案解析:1.卡尔维诺推崇“以轻写重”,就是要以轻松的方式去表现外在世界的沉重。
朱阿多次举着猎枪要射击德国鬼子,但因顾忌伤着母牛而放弃;而后又怕伤到同村人的小猪、火鸡等而放弃;这种情节的延迟处理,舒缓了原本紧张的节奏,一波三折,生动地表现朱阿射击技术的拙劣,也表现其善良体贴、为他人着想的本质。同时,对鬼子极尽丑化揶揄之能事,突出其贪婪、可鄙。
2.示例:朱阿多次举枪均因同村人请求而未射击,最后一次射击,连发数枪未打中鬼子,最后却得到全村的欢迎。而鬼子见了小猪丢了母牛,见了火鸡丢了小猪,抓到最后死在恶猫手中。这些夸张可笑的人、事是作者轻松的叙述方式,但在战争中,鬼子横行,村民出逃,带着他们的牲畜。朱阿用生命去保护他唯一的财产,他体会村人的请求屡次放弃射击;鬼子进村烧杀抢掠贪婪无度,最后死在了偷村民家畜的大猫的身上,两恶物一同死亡。作者有意不让善良的村民朱阿沾上杀人的鲜血,由大猫来完成,寓示着作恶多端的法西斯,终会因作恶而自取灭亡。作者没有直说寓意,由故事展开揭示,且于结尾彰显,既富深刻含义又回味无穷,是作者战争的深刻讽刺与批判,对百姓的无限同情与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
摇摆和延迟的区别
以教材中的《清兵卫与葫芦》《在桥边》《牲畜林》三课为例,来谈谈“摇摆”与“延迟”在小说欣赏中的运用。一、两者地位对等,手法各异在《外国小说欣赏》中,“摇摆”出现在“情节”话题里的情节运行方式中,是与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并列介绍的一种特殊模式。“延迟”出现在“结构”话题里的结构的“常”与“变”中,是小说保持层层推进的结构时常常采用的办法。从运用的手法看,“摇摆”主要是设置巧合、偶然、生死矛盾和巨大的悬念等。《清兵卫与葫芦》中,铺设了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大人的干涉之间的矛盾,以及清兵卫玩葫芦刚好被一位外来的不满这种爱好的教员发现,教员家访时父亲恰好不在的巧合,为情节的“摇摆”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在桥边》中,“我”无趣的生活是常态,遇上那个姑娘是一种巧合和偶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对立是小说中的巨大矛盾,因此,在上司突击检查时,我内心的“摇摆”就产生了。“延迟”运用的主要是重复。这种手法在民间故事中运用较多。20世纪形式主义学派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在研究了大量民谣、童谣、神话、民间故事之后,发现它们运用的一系列手法:反复、心理对照、延缓、重复叙事等,都在于尽量拉开读者与终点的距离,拖延到达的时间。《牲畜林》中,作者让朱阿手中的枪一次次举起,又一次次放下。可爱的动物有奶牛、粉红小猪、小羊、火鸡、兔子,阻止的人有朱阿自己、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白胡子的牧羊老人、戴红头巾的年轻姑娘、满脸雀斑的小姑娘。物与人虽有变化,但他们想的、说的都是:不要把我的动物打死。阻止朱阿开枪的理由是相同的。五次人物的问答、态度大都是一样的,构成平行并列。二、“摇摆”折直为曲,“延迟”化线为簧《清兵卫与葫芦》从清兵卫爱葫芦到买葫芦,这是情节发展的必然,是走了一条直线,但是高潮之处却掀起了风暴,情势陡然直下。该文在其高潮之处――葫芦被没收与被砸碎部分,设置了几处“摇摆”:第一,清兵卫在课上玩葫芦,被级任教员看见,然后不直接写葫芦被没收,而是宕开一笔,插入了对级任教员的兴趣爱好的介绍;第二,清兵卫担心教员发现家里柱子上挂着的许多收拾好的葫芦,而教员却没有注意到,让清兵卫再次透了一口气。第三,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听闻教员来访的原因,不仅把清兵卫责打一顿,而且注意到那些葫芦,并非常粗暴地“一个一个砸碎”。第四,教员到清兵卫家家访,清兵卫父亲恰巧不在家,更大的惩罚未能紧接着落下。“摇摆”的特征是:在一个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而是要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摇摆”技法使得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奔突,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呈出犹疑不定的状态。《牲畜林》的结构充分展示了运用“延迟”技法的效果。朱阿举起猎枪要向德国兵射击,这是一段简短的线条,一步就能办到。但卡尔维诺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使得读者与终点的距离被拉开,故事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随着朱阿重复举枪动作次数的增加,加上有声有色的叙事表达,情节逐渐得到扩展。在重复的行动中,朱阿才不断地接近目的地。最后,一只不能再老、不能再瘦的母鸡出现L朱阿不再犹豫,果断扣下了扳机。故事结构被拉伸成了_一条富有弹性的弹簧。在一次次的反复中递进,,小说获得了结构运行的动力,这就是“延迟”技法所取得的效果。三、“摇摆”激化冲突,“延迟”舒缓冲突在“摇摆”的情节运行方式下,小说冲突经常被激化,文章显得跌宕起伏,摇曳生姿。《清兵卫与葫芦》的四处“摇摆”之后,各种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第一处,介绍级任教员的兴趣爱好,展示了他作为外来人与本地人之间的不和谐。“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显现了教员对己对人两套截然不同的道德、行为标准,为教员夸大清兵卫的错误以至于去清兵卫家家访作了铺垫。第二处,清兵卫的父亲不在家,母亲却在老师的一句“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下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而在老师走后化为“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这就激化了清兵卫与父亲之间的>中突,为父亲后来的粗暴行为埋下了伏笔。第三处,未被全部没收的葫芦给清兵卫酝酿了更大的灾祸,为下文父亲的怒火升级埋下了理由。第四处,刚为清兵卫庆幸,紧接着父亲的处置却让葫芦全军覆没,彻底地断绝了清兵卫对葫芦的痴迷念头。将大人的粗暴与孩子自由发展天性的追求之间的矛盾冲突,上升到了极致。《在桥边》的情节,展现了一个小人物在生活中的左冲右突。看到姑娘过桥,恋上姑娘,是“我”给平淡的生活找的一点寄托,是一种积极的抗争。但上级的检查,却使生活与爱情突然对立起来。为了面包,“我”要打破自己的誓言,牺牲美好的爱情;而若没有了爱情这点精神的寄托,生活就又变成了一潭死水。于是,我们看见一个左右矛盾、不由自主的“我”。《牲畜林》中,德国鬼子进村了,朱阿的唯一财产、奶牛“花大姐”落入敌手,朱阿急着要把奶牛从德国兵的手下解救出来。“延迟”技法的使用,使原本激烈紧张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写朱阿“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朱阿手中的猎枪又跳起了塔兰泰拉舞”,“手中的猎枪像烤肉的铁叉一样在眼前转动起来”,“朱阿的手比以前颤抖得更厉害了”,使得朱阿与德国兵的冲突一次次趋于轻缓。此外,牲畜林中的动物与德国兵意识不到自己正处于生命危险之中,让读者感受到极强的生命气息。战争、死亡被生命力挤到了-一边。四、一点补充从“摇摆”与“延迟”的理论出处《小说门》一书来看,“摇摆”与“结构”并列出现,分别是第七章与第九章的题目。作者认为,“摇摆”是一个通常状态,如小说情节是呈曲线运行的,结构是呈无止境的肯定/否定循环状态的,人物是游移的,主题是多重的并且是相互对峙的。而“延迟”一词,出现在“结构”这一章的第三点“结构之动因”中,在《小说门》中被称为“阻迟”,只是形成小说结构动力的一个因素,也是形成摇摆状态的一种具体做法。《小说门》里的“摇摆”与“延迟”是两个内涵上有大小之分的概念,“摇摆”包含了“延迟”所形成的效果,两者有交叉。两相比较,不难看出,教材将“摇摆”的知识进行了精简。对此,毛刚飞老师在其《从语文课程层面审视(外国小说欣赏)的“小说知识”》一文中说:“小说知识”是不能随意进入语文课程的,进入语文课程的只能是那些有助于学生言语实践的小说知识内容,也就是说,经过课程选择的“小说知识”必须有助于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这样的精简是必要的,有助于学生更清楚地掌握“摇摆”与“延迟”的联系。
真题训练
(山东省2021~2022学年高三10月“山东学情”联考)
立碑
朱顺社
王家滩的王圣老汉骑着自行车,在县城跑了三道街,问了五次路,拐了八道弯,傍晚时分,才找到县自然资源局周英汉局长的家门。
王老汉想批一块地。他批地不是自己用,而是想为死去的村支书吴亮亮立一座碑。吴亮亮是县里的下派干部,任王家滩村支书三年多,在一次防风治沙的会战中,突然栽倒在工地上……走时不到四十岁。
王老汉敲敲门,里面没人应。他原地转一圈,在门前的台阶上坐下来。他知道当局长工作忙,下班晚很正常,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嘞!
要说批地,本来该是村干部们办的事儿,可这些年轻人没耐性,到自然资源局找两趟,被建设用地股长一番道理顶回家,从此打了退堂鼓。王老汉了解情况后,主动把这事儿担起来。他知道自然资源局里人多,有话不好讲,就直接找到周局长家里来。他就不信,把立碑的理由讲明了,周局长会不同意。难道这件歌功扬善、顺乎民意的好事儿也办不成?
点拨:介绍事件起因,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哼,俺王老汉年轻时也当过村干部嘞!什么世面没见过?等俺把地批下来,让后生们也知道啥叫宝刀不老!
夕阳西沉,余晖尽落。王老汉既困又乏,上下眼皮直打架。
“老乡——醒醒,这样会着凉的。”
“俺……没睡。”王老汉揉揉眼,面前站着一位中等身材、齐耳短发,三十七八岁的女人,手里提着一个装满蔬菜的塑料袋。
“您找谁?”
“俺找周局长,”王老汉见女人拿钥匙开门,心想,这位一定是周局长太太,便问,“周局长他还没回来?”
点拨:王老汉对女人身份的第一次猜测。
“老乡,您是哪个村的,有啥事儿?”
点拨:女人答非所问,引出下文的情节。
“俺是王家滩的,找他有紧要的事儿。”
“王家滩的?哦,快进屋说吧。”
王老汉将半袋花生从自行车上拿下来,提到屋里放在门角的凳子上。客厅面积不大,陈设简陋,一对沙发样式老旧。墙角摆放着一些测量器材和图标。王老汉见了心想,当局长的居住条件也不咋样,还不如俺农村人住的大瓦房宽敞!
“您来家里千万不要带东西!”女人将一杯热茶放在王老汉面前,关切地问,“王家滩的乡亲们都好吧?”
“好,好,你到过我们村?”王老汉心里暖暖的。
“没有,你们村是有名的小康村嘛!”女人转过话头,“老人家,您有啥事儿,慢慢说。”
“这个……”王老汉见女人举止大方,心想,这位局长太太一定是个说话算数吹风管用的人,便试探着说,“其实……对你说和对周局长说都一样:俺想批一块地。”
点拨:王老汉对女人身份的第二次猜测。
“批地干啥?”女人一愣。
“王家滩村民想为故去的支书、县里下派干部吴亮亮立座碑。”
“为啥给他立碑呢?”女人摇摇头说,“老人家,立碑这事不是随便可以做的,也不是寻常人能有立碑资格的。”
“吴支书可不是平常人,他的事迹登过大报纸嘞!”说到吴支书,王老汉的话就滔滔不绝,“吴支书在王家滩村任职三年多来,带领群众修路打井、植树造林,多方筹款建起了幼儿园、养老院。过去村民们赶集上会行走不便,现在进城一路畅通;过去村民们吃不上新鲜蔬菜,现在种植了蔬菜大棚;过去村里孩子上学不便、老人养老无门,现在不用出村就能解决。他办的好事儿数都数不完。王家滩村民脱贫了,致富了,奔小康了,可是……他却早早走了,俺全村人都怀念他啊!”超然客公众号
“吴亮亮是个好同志!”女人深深点头,叹息一声。
“所以,王家滩的村民合计着,要给吴支书立座碑。”王老汉动情地说,“为批地的事儿,村干部们跑乡政府,跑自然资源局,可是他们都说占用耕地不能办。俺琢磨着,这件事儿必须由局长亲自批才行,于是就来找周局长,求他网开一面……”
“真难为您了,这么大年龄了,还让您跑这么远路。”
点拨:女人再次避开对自己的身份的表明。
“不不……吴支书为了王家滩村奔小康,把命都搭上了,俺跑点路算啥?只要能办成这件事儿,让俺步行出国都成嘞!”
“您老先别急,大老远来了,不能让您饿着肚子说话,我给您做饭去。”
“不用不用,批地的事儿不解决,吃饭也不香。”王老汉拦住对方说,“俺看你有主见,说话肯定灵,求你一定帮忙把这事儿办成!”
“老人家,您的心情,乡亲们的心情我都理解。”女人耐心解释说,“可是您知道,节约用地关乎民生大计。现在,随着经济建设的需要,耕地在一年年减少。目前,王家滩村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超过了用地‘红线’。因此,必须从严把关,保证土地使用更加合理。”
点拨:女人第三次避开对身份的表明。
“俺立碑是弘扬正气,按老话说是扬善积德的好事儿,咋能不合理呢?”王老汉竭力为自己辩解。
“吴亮亮同志是一名共产党员,他任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分内的事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吴支书不怕苦累勇挑重担,清正廉洁为民办事儿。他捐款办学,救助孤寡老人……俺村村民心里有杆秤,立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立碑是要他名声长存嘞!”王老汉把学到的名词都用上了。
“可是,我们不能为死去人的‘名’,不顾活着人的‘命’吧!”
“你这叫啥话?”王老汉听了压不住火气,“如果……故去的是你亲人,你还能这么说吗?”
“我,我……”女人眼含泪水,说不出话来。
点拨:此处埋下伏笔,暗示女人的身份。
“你说得不错,土地是俺农民的命根子。”王老汉眼含泪花说,“可凡事都有个特殊,吴支书为王家滩村做了那么多……就这么走了,俺们放不下他嘞!今天俺是带着全村人的心愿来的,你却说出这么不近人情的话,早知道这样,俺悔不该来求你……”
“老人家,你听我……说……”女人话语哽咽。
点拨:再次暗示身份。
“啥也别说了,俺地不批了。”王老汉气冲冲边走边说,“俺回去拆房子,把房子拆光也要为吴支书腾个地方!”
“站住!”女人擦一把眼泪说,“房子是自己的,地皮是国家的,我照样有权阻止你。”
“权是管活人的,死人的事儿你别管。”
“对吴亮亮的事,我同样……有这个权,”女人泣不成声,“因为……我是……他的妻子……”
点拨:最后,女人终于表明自己的身份。
“啥啥?”王老汉心头一震,立在那里久久未语。
(有删改)
问:在小说叙事中,故意延迟故事发展的进程,拖延读者到达故事结尾的时间,这种手法被称为“延迟法”。本文在结尾处才明确了“女人”的身份是吴亮亮妻子,就运用了延迟法。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效果。
答案:
①“延迟”手法舒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小说中多次出现马上揭晓“女人”就是周局长兼吴亮亮妻子的苗头,但随即又拉开了读者和结局的距离。
②“延迟”手法使周局长和吴亮亮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在“延迟”中读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吴亮亮的无私奉献、一心为公,周局长的不忘初心、深明大义。
③“延迟”手法能够产生一种持久而强大的吸引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波澜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