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 5.1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型:新授课
主备: 审核: 时间:
教学目标和要求: 运用人类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并结合实例,解释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利用图表,认识并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3、根据相关资料,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和全球化趋势,认识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环境问题的成因
【教学难点】环境问题对区域带来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法; 归纳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这次会议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也是人类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携手面对环境问题的挑战。你了解这次大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吗?为什么大会议题引发了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自主学习】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做法所导致的结果。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 (2)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 (3)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被排放到环境中。 3.不同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类型产生原因自然资源枯竭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巩固练习】 (1)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 (2)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就是指环境污染。( ) (3)环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 (4)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严重。( ) (5)下列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 ) A.土壤污染 B.噪声污染 C.固体废弃物污染 D.酸雨 提示: (1)√ 人类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还要将废弃物排放到周围的环境中,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因此人类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2)× 一般来说,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都是环境问题。 (3)× 在正常情况下,对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4)× 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也使得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5)D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已经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探究一】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材料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自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需要不断地从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又将废弃物排放于地理环境中。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下图所示为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 问题1 (综合思维)说明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 提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①②所示);通过消费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环境中去(箭头③④所示);人类作用于环境(箭头⑤⑦所示);环境又把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箭头⑥⑧所示)。 问题2 (人地协调观)人类在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时候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提示: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问题3 (地理实践力)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向环境排放的过程中会产生哪类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提示: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污染。 【课堂检测】 1.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甲表示资源 B.乙表示人口 C.丙表示环境 D.丁表示经济系统 (2)P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废弃物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D (2)C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甲表示环境,乙表示资源,丙表示人口,丁表示经济系统。第(2)题,P过程产生的问题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时产生的问题,可能是对可再生资源的破坏,也可能是在获取资源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主要环境问题具体表现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
2.环境问题的分布 区域主要环境问题城市环境污染乡村生态破坏发达国家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全球范围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
3.环境问题的特点 (1)环境问题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2)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线,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巩固练习】 2008年2月28日,中国首次大学生北极考察队从北京出发,迁往挪威斯瓦尔巴群岛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考察。考察期间获得的资料。 材料一:“冰雪之都”奥斯陆以前2月的平均温度是-2℃,而今年2月的最低气温仅-2℃至-3℃;去年的几个星期,从挪威海域通过北冰洋,再到白令海峡,出现的无冰地带,比前些年宽了些。 材料二:北极上空存在臭氧洞,科学家预测未来15—20年臭氧洞还会扩大。 材料三:北极熊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冰鸥、贼鸥等极地动物在近20年中数量锐减;北极熊体内积累的多氯联苯等物质使其免疫力、繁殖能力每况愈下。在考察期间队员们没有见到一只熊。 (1)北极上空臭氧洞的出现,会使地球上的生物更容易受________的伤害。臭氧洞出现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________层。 (2)北极熊的数量明显减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其生存环境恶化。 ②海水变得越来越咸导致其饮用水源缺乏 ③有毒的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其健康。 ④考察人员的交通工具产生的噪音危害其生存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根据材料考察队获得的全球变暖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应对全球变暖,1997年《京都议定书》提出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02年《伯恩协议》又提出可以用增加森林植被量来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指标,提出这项决定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紫外线 D 气温升高 海水减少,无冰地带加宽 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 【探究一】 环境问题的表现 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6月5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世界环境日”主题。 …… 2012年: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 2013年:思前·食后·厉行节约 2014年: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 2015年:可持续消费和生产 2016年:为生命呐喊 2017年:人与自然,相联相生 2018年:塑战速决 2019年: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 问题1 (综合思维)世界环境日设立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日趋加深,导致环境破坏严重,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为了唤醒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设立了世界环境日。 问题2 (地理实践力)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 提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问题3 (地理实践力)2019年世界环境日的口号主要是针对哪类环境问题? 提示:大气污染。 【小结】 环境污染 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典型事例大气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的排放洛杉矶市的大气污染状况水体污染多瑙河的污染土壤污染常熟市农田重金属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生活产生大量垃圾市区垃圾场噪声污染工矿企业、交通工具机场附近的噪声放射性污染核废料处理不当及意外事故的发生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海洋污染海岸带工业发展、海上航运泄漏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3)生态破坏 具体内容产生原因典型事例森林环境调节功能下降毁林开荒热带雨林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砍伐森林、开垦草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北方冬、春季的沙尘暴天气土地盐碱化不合理的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的次生盐碱地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有害气体(温室气体、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南极臭氧层空洞生物物种减少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的过度捕猎珍稀动物的减少,如大熊猫、华南虎等
【课堂检测】 读人口、资源、环境污染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1)~(2)题。 (1)若此图表示某个国家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则该国最有可能位于( ) A.非洲 B.西欧 C.北美 D.大洋洲 (2)上图反映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到20世纪末全球性三大问题仍然是人口过快增长、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加剧 B.图中反映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 C.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在发达国家没有出现过 D.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大部分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1)A (2)C [第(1)题,非洲人口增长迅速,资源数量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符合图中所显示的现象。第(2)题,图中反映的问题在发达国家也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