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2 11:03:5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7张PPT)
石壕吏
24 唐诗三首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背诵全诗。
2.提高诵读能力,写作能力,学习编排课本剧。
3.感受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2、字词释义
杜甫,字 , 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 ”,他的诗作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为“ ”。
因曾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 ”,世称“ ”。
又因曾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后人也称之为“ ”,著有《 》
子美

诗史
诗圣
少陵野老
杜少陵
杜工部
杜工部集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shù


chuī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投宿
越过
逃跑
多么

防守
书信
最近
姑且
停止

离去
衣服
老妇
应征
还能够
早饭
消失
对……说话
跟从
低声、断续的哭声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老妪:室中更无人。
老妪:惟有乳下孙。
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吏”、“妇”对话场景,用课本剧形式表演出来。
提示:注意把握人物形象及内心情感,表演内容需符合当时历史情景,可借助现有道具。
差役是( )的
老妇是( )的
战争是( )的
凶恶、蛮横
可怜
残酷
同情
憎恶
归纳小结
诗人对老妇一家是( )的
诗人对战争是( )的
作业
分组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改写本诗为记叙文(300字左右)
[提示]石壕吏和老妇人是诗中的主要人物,要立于善于运用想象来刻画他们各自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还要补充一些事实上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24 唐诗三首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讲究押韵,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
背景资料(一)
杜甫终于结束了十余年颠沛流离于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全家暂时安顿下来。这是公元760年,“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
  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背景资料(二)
注意以下字词读音。
挂罥 沉塘坳 俄顷 布衾
广厦 大 庇 突兀
一、吟诵诗歌
1.读好七言句的停顿。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一、吟诵诗歌
2.读好长句的内部节拍。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一、吟诵诗歌
3.读好抒情句的语气语调。  
一、吟诵诗歌
归来倚仗自叹息。   
长夜沾湿何由彻!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沉重)
(祈盼)
(慷慨)
二、译读诗歌
补充法
组词法
(一)与诗人同行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把每一段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三、赏读诗歌
第一节:秋风卷茅
第二节:群童抱茅
第三节:风雨破茅
第四节:广厦避寒
(一)与诗人同行
1.从 (用原文字词)中,我听到了(看到了、感到了)风的 。
2.从 中,我感到了诗人生活的 。
3.从 中,我读懂了诗人心中的 。
三、赏读诗歌
同桌合作,任选一题完成。
(二)代诗人抒情
三、赏读诗歌
示例:
秋风呼啸,它无情地卷走了我屋顶的茅草,想起建盖茅屋时的艰辛,怎能不让我心急如焚
(三)与诗人对话
三、赏读诗歌
示例:
诗人啊,你……
一个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别林斯基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