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统编教材 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回顾诗词的基本知识,初步建立诗词作品借意象抒情的知识结构,感情地诵读本词。
2、把握本词上下阕之间的结构,借意象品读本词,把握作品的主旨。
3、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热情,树立远大理想。
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情境导入
1915年9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二年级的学生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毛泽东”三字的繁体共有二十八画)为名字发布《征友启事》,希望能交奇友、创奇事,最后结交了在长沙长郡中学读书的罗章龙,他也给自己取了一个气概不凡的名字“纵宇一郎”,他们一起立奇志、读奇书,一派书生意气,但青春的聚散犹如云朵,在时代之风的吹拂下相聚,又在时代之风的吹拂下分开,罗章龙要赴日本留学,毛泽东写了一首诗《送纵宇一郎东行》相赠,其中一句“鲲鹏击浪从兹始”,其实这句话既是送友人,也是写自己,仿佛是在诗意的想象中,一心要大展宏图的毛泽东也将开始一段人生的辉煌历程。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沁园春·长沙》,感受青年毛泽东的青春意气,领略“鲲鹏击浪从兹始”的情怀。
诗歌基本知识补空(课前完成)
中国诗歌分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古代诗歌(旧体诗)在字数、句数、用韵、平仄、用语等上面远较现代诗歌(“新诗”或白话诗、自由体诗歌)严格。古代诗歌从形式上,又可以细分为诗、词、曲等。
诗又分成讲格律的格律诗(近体诗)和不讲格律的古风(古体诗),格律诗又分成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从每句字数上来说,有五律、五绝,也有七律、七绝。律诗八句每两句构成一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都要对仗。古风在字数、句数、对仗、用韵尤其平仄上没有律诗那么严格,相较于律诗,它的形式要灵活一些。
词被称为“诗余”、“曲子词”“长短句”等,是由诗发展而来。词的字数、平仄都是一定的,58字以内的叫小令,59-90 字的叫中调,91 字以上的叫长调。词的段落称为“阕”,也叫“片”,双阕词的两段分别称为上阕、下阕。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沁园春·长沙》是一首比较特殊的词,是现代人以古典形式写的词,我们把它归类为现代诗歌。
三、诗歌意象初识(微课)(课前播放)
意象”这一的概念最早可见于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著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物色》中写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大致的意思是写文章是要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而内在情感是随着外在景物的变化而变化。刘勰把外在客观景物与内在主观情感联系了起来,后来就演变成我们所知道的“意象”
那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是包含着作者独特情感,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意”包括作者主观方面的情感、情绪、意志、思想;“象”则指各种客观物象。我们也了解一下和意象密切相关的概念——“意境”,“意境”是通过对一个或一组意象的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氛围、情调或情境。一般情况下,多个意象构成一幅图景,就形成了一个整体意境。
《易传》有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它告诉我们意象和情感表达的关系。下面我们就以分析我们学过的几首现代诗歌的意象为例,了解作者如何通过“立象”来“尽意”的,掌握通过分析意象特点来探究情感的方法。
通过分析意象本身联想意义,解读作者的情感。如《沁园春·雪》中“长城”“大河(黄河)”,它们位于北方,其开阔、宏大的特点让我们联想到整个北国风貌,甚至整个中华大地,表达了作者把中华大地壮美山河尽收眼底的豪情。
《我看》中“春风”让我们联想到温柔、寂静、生机等等,“春草”是茂盛的、生机盎然的,“飞鸟”也会让给我们一种自由、轻松 、力量的感觉,想象傍晚的春风吹拂,葱郁的青草如波浪一般起伏,飞鸟在天空舒展舒展翅膀,自由自在的飞向远空深处,如此美春日夕阳图怎能不激发让作者欣喜愉悦之情呢。
通过分析意象的修饰语、限定词,把握作者的情感。《沁园春·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冰”前以“千里”修饰,有开阔,壮美之感,“冰”后有“封”限定,写的是一种静态之美,显得凝然安静。“雪”前有“万里”修饰,视野开阔,广袤无垠,“雪”后有“飘”限定,写的是一种动态美,显得舞姿轻盈。千万里冰封雪飘,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生动的北国冰雪图,表现了诗人对壮美雪景的喜爱和广阔的胸襟。《我爱这土地》中“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在“喉咙”这一意象前的修饰词“嘶哑”,说明唱歌时间长,用力,给人饱经沧桑的感觉;“喉咙”后的动词“歌唱”,给人一种颂扬的感觉,整个意象的情感是赞美、歌颂的,表现了作者对土地的深情。
三、通过挖掘独特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情感的深层意蕴。《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就是独特的意象,鸟的渺小、力量微不足道、“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象征着中国人民被蹂躏而抗争的形象以及游子对祖国的奉献和深深眷恋。《乡愁》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是诗歌中的具体可感的独特的意象,作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选择具有不同象征意义的意象,突出不断变化的情感:从思乡之苦变漂泊之痛,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
四、通过分析意象的组合和排列,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诗歌中所有意象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构成一个意象群,一般来说,意象群中有主体意象(中心意象)和具体意象之分,主体意象一到两个,具体意象有多个。比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四月天”就是主体意象,“春风”“春光”“云烟”“细雨”等就是具体意象。意象的组合排列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并列式、辐射式、层递式、对比式等等。《沁园春·雪》中“长城”“大河”“高山”“莽原”等意象就是并列式的组合方式,这些意象形成同向合力,构成一幅壮丽山河图,表达了作者无限热爱之情。刚刚所说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以“四月天”为主体而辐射的“春风”“春光”“云烟”“细雨”等意象就构成了辐射式的意象组合,合力渲染的一幅风舞春光图表达了作者心中的爱、暖和希望。《我爱这土地》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几个意象组合就是层递式:“土地 ”之上有“河流”和“风”,这是空间上的层递,前三个意象反映的是当下的满目疮痍的祖国,过渡到“黎明”代表的有着光明前景的祖国,这是时间上的层递。同时,我们也会注意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和“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构成了对比式的意象组合,这种意象组合方式会形成巨大的反差效果,也更能突出作者情感的变化,从灾难、痛苦到奋起斗争,最后进入一片光明。
总之,诗歌创作讲究含蓄之美,借助意象来抒情达意是重要的手段。我们在欣赏诗歌作品时,不妨以意象为抓手,更深入去理解作者的情感吧。
四、学生活动
1、听读感意气
(学生课前观看中央广播电台方明老师《沁园春·长沙》朗诵视频)
“诗的节奏是受意义支配的。”读《沁园春·长沙》时,首先确定该词的感情基调:激昂雄壮?欢快奔放?激愤悲壮?(激昂雄壮)
诵读展意气
(课上请两位同学从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方面展示上下阕的朗诵札记,并有感情的诵读。)
参考如下: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 “独立”后停顿,重音放在“独立”上,朗读铿锵有力,突出强调了青年毛泽东不畏艰难、顶天立地的气魄。
湘江/北去, “湘江”停顿。
橘子/洲头。 “橘子”后停顿。“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是词人所处位置的介绍,属于客观描述,宜用平稳温和的语调,速度舒缓。
看/万山/红遍, 一个“看”字,统领了下面的六句话,“看”之后停顿一下。 写景的几句,表达完整意思的词汇后就可以做一停顿,如名词“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后停顿。动词“击”、“翔”有种力量感,可以停顿、重读。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万山红遍——鱼翔浅底”朗读时要有秋景长卷徐徐展开的感觉,前面可以读得舒缓平稳,而到了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时则要蓄积情感,创造一个小高潮,因此语速可以适度加快,语调要适度提高。
怅/寥廓, “怅”字是由“寥廓”的思绪引发的激昂慷慨。“怅”之后停顿。
问/苍茫大地, “问”后停顿,“苍茫大地”就是祖国山河,重读。
谁/主/沉浮? “谁主沉浮”重音放在主语“谁”上,能突出青年毛泽东立于天地思考国家民族命运豪气。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几句情绪逐渐饱满,语调高昂,语速变慢。
携来/百侣曾游。 “携来”后停顿,全句语调舒缓。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在“忆”处停顿,统领下文,我们似乎进入作者描述的青春激情岁月之中。 “峥嵘岁月”就是不寻常的意气风发的读书求学时光,朗读时音调高亢嘹亮。
恰/同学/少年, “恰”和之前的“看”字一样,需停顿。“恰”之后叙事的几句,表达完整意思的词汇后就可以做一停顿。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意气”是“意志和气概”,应重读,读出青春的洒脱、明媚和力量。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是意动用法,“视……如粪”,重音、停顿突出青年无所畏惧,向军阀、官僚英勇斗争的意气、志气。
曾/记否, “曾”和前面的“怅”一样,可停顿一下。
到/中流击水, “到”后停顿,“中流击水”重读,突出青春独立潮头、逆流而上、激流勇进的意气。
浪遏/飞舟? “浪遏飞舟”的“遏”字,既是重音处,也是停顿处。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情绪逐渐饱满,语调变高,语速变慢。
1925年
教师在学生诵读时,适当范读指导,让学生领悟、运用诵读基本技巧,为青春诗会做准备。
3、批注悟意气
毛泽东在阅读时,喜欢圈点和批注那些经历大悲大患,意气真诚的诗人诗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太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国破山河老泪纵横的杜甫,泪洒青衫的白居易,心忧天下的范仲淹,灯下挑灯看剑的辛弃疾·····毛泽东常常被这些慷慨悲歌的声浪感动震撼,产生共鸣。今天我们也圈点批注毛泽东的这首词,看看又有怎样的收获。
分小组完成以下学习任务(课上10分钟讨论):
任务一、 圈点出上阙的意象(中心意象、具体意象),以批注的形式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以及抒发的青春意气。诵读你喜欢的句子。
任务二、 圈点出下阙的意象(中心意象、具体意象),以批注的形式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以及抒发的青春意气。诵读你喜欢的句子。
任务三、分析上下阕之间结构上、意义上的联系。
明确: 上阙的意象群主要是写景,下阕的意象群主要是叙事抒情,上阙写景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上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所看到的壮美景象,发出谁来主宰他们的盛衰的问题,下阕联想到以前与同学们一起来橘子洲游玩的情景,陷入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中,回忆的都是年轻的革命家状态、立场、诸多实践活动,意在说明,他们完全可以主宰中国的命运,对上阙“谁主沉浮”做了肯定回答。下阕呼应上阙。
上阙礼赞秋景是为了否定传统意义上的“悲秋”,下阕回忆往事,是在表达革命对反动势力的抗争,其实无论是上阙的写景还是下阕的叙事抒情,上阙、下阕精神内核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否定、抗争。
参考如下: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上阙)独立寒秋, “寒秋”这一个意象自古以来给人感觉是凄冷悲凉的,联系写作背景,当时军阀赵恒惕已经放出将毛泽东“就地正法”的格杀令,这也是人生的“寒秋”,但是毛泽东直接来到了赵恒惕的鼻子底下——长沙,重访橘子洲,独立看秋色,我觉得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春无所畏惧的意气。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山”是一个意象,修饰词“万”突出山之多,限定词“遍”突出山红之广。 “万山”让人联想到广阔、壮观
层林尽染; “林”是一个意象,“层林”突出林之密,“尽染”突出“层林”被染之透。 “层林”让人联想到层次、壮美
漫江碧透, “江”是意象,“漫”突出江水之满,“碧”“透”突出江水之清澈。 “漫江”依然很壮丽。
百舸争流。 “舸”是意象,“百”突出船之多,“争”突出力度之强。 “百舸”开阔、雄伟、壮丽。 纵观前几句,这些意象都是人开阔、雄伟的,壮丽的,只有意气风发,胸襟广阔的人才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鹰击长空, “鹰”这一意象让我联想到自由、猛烈、刚健、矫捷,直击辽阔无垠的天空,那才是雄鹰的舞台,可以看出诗人目标的远大。
鱼翔浅底, “鱼”这一意象也能联想到自由,但是鱼应“游”为什么用的是“翔”? 其一,当“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鱼游亦是鸟翔,鸟翔亦如鱼游。 其二,庄子《逍遥游》里“不知其几千里”的大鱼、“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鲲鹏,它们其实是生命的前世今生。 这两句的意象都是自由、积极进取的,表现青春对自由的渴望,实现鲲鹏激浪、大鹏展翅的远大的理想。 年轻的毛泽东对古典意象进行了意象的再创造,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敢于打破常规,革故鼎新的精神。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类霜天”是中心意象,它好像概括了之前我们分析的意象。 (教师适当点拨:上阙是由中心意象“万类霜天”和具体意象“寒秋”“万山”“层林”“碧江”“百舸”“雄鹰”“游鱼”组成的辐射状的意象群,他们创造出了深远宏达的意境,意象的气概就是作者心的气概,壮丽的湘江秋景图是作者内心世界一种意气风发,主宰乾坤的心境。)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下阕)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同学少年”是中心意象,充满纵横捭阖、青春朝气。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意思是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这两句意义完整,饱含青春的热情,是青春最美好的状态,我们把他们放在一起,当成具体意象。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思是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这两句强调了青春最果敢的文字表达,时刻关注国家的命运前途,用笔抒写自己的胸怀抱负,为时代发声。放在一起,当成具体意象。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当年万户侯”指同学们视当时的军阀官僚为粪土。坚定自己的立场,关心人民疾苦,顽强的战斗精神。这一句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具体意象。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意思是说游泳到江河水流中央,大家推起的大浪遏制了飞驶的船只。强调了正值青年的才俊,青春的革命者要奋勇进取,劈波斩浪,做时代的弄潮儿。我们把这两句放在一起,当成具体意象。 学生小结:下阙是由中心意象“同学少年”和具体意象“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状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文字表达)”“粪土当年万户侯(立场)”“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具体行动)”组成的辐射状的意象群,共同构成了一幅峥嵘岁月回忆图,这些具体意象很独特,它们都是在叙事,但都具有象征意义,表达了年轻的革命者们有能力、有决心、有信心主宰中国未来。
浪遏飞舟?
1925年
板书:
(
万山
)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
寒秋
) (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
层林
)
(
万类霜天
)
(
同学少年
)
(
游鱼
) (
铺垫、呼应、精神一致
)
(
百舸
)
(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
粪土当年万户侯
) (
雄鹰
) (
碧江
)
资料证意气
(学生课前参考以下学习资源,制作课件,课堂展示。)
电影:《毛泽东在1925》
大型文献纪录片:《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第二集《青春意气》、第四集《谁主沉浮》)
书籍:《毛泽东自传》(第二章《在动乱中成长起来》、第三章《揭开红史的第一页》)
文章:《湘江评论》创刊宣言等
参考如下:
《毛泽东在1925》:
这部电影真实的反映了本次的创作背景。1925年初,毛泽东从长沙回到家乡韶山,开展农民运动。中国第一所农民夜校在韶山冲毛氏宗祠正式开办起来。在毛泽东的循循善诱的启发教育下,毛新枚、钟志申、李耿侯、庞叔侃四人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革命生涯中创立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韶山特别党支部正式成立,从此,中国农村的革命历史翻开了划时代的新的一页。 1925年春夏之际,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带领以农协会会员为骨干的乡民们截获运粮船,平粜放粮,再次沉重打击了地主豪绅。湖南省长赵恒惕密令“立即逮捕毛泽东,就地正法”。毛泽东在相亲的帮助下乘夜色离开韶山去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时创作了《沁园春·长沙》。这部电影拍的比较真实,只是电影在结尾处,是让毛泽东乘夜色乘小舟很潇洒的离开,真实的历史是毛泽东假扮成郎中,乘夜色坐一顶轿子出了韶山,我想电影导演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青年毛泽东书生意气和革命浪漫主义诗情吧。
《湘江评论》创刊宣言:
《湘江评论》是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湖南学联创办的杂志,毛泽东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创刊初期几乎是由毛泽东一力承办的,“预约的稿子常不能收齐,只好自己动笔赶写。不避暑气的熏蒸,不顾蚊子的叮扰,挥汗疾书,夜半还不得休息。”这是青年毛泽东的常态,《湘江评论》创刊号在1919年7月14日正式出版了。毛泽东在《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大声疾呼:“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湘江评论》“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沁园春·长沙》中说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都可以从这些话中找到依据。
《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第二集、第四集):
在看《诗人毛泽东》时,我们领略到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政治家、诗人的个人魅力和文化人格。第二集《青春意气》毛泽东读书求学时,和志同道合好友一起到长沙附近的拖船埠,传说大禹在那里拖过船,寻访屈原住过的玉笱山,纪念贾谊的太傅祠,杜甫流浪长沙时住过的岳麓山崇德寺,辛弃疾在长沙练兵的飞虎营旧址,这就是《沁园春·长沙》中所说的“携来百侣曾游”吧,青年革命者在山川游历中抒发自己的诗文意气,把青春的足迹深深印在古老的大地之上。
《毛泽东自传》:
“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常常饿着肚皮,到华南山林中做长途的徒步跋涉,在严寒的日子去游泳,在雨雪中光着脊梁——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锻炼他们自己。他们凭直觉知道,中国的来日需要他们有忍受最大的艰难困苦的能力。”《沁园春·长沙》中“到中流击水”原来是在寒冬啊。只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才能主宰沉浮。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准备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将一些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取名《明耻篇》。毛泽东在封面上写下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这是青年毛泽东拳拳爱国心流露出的“激扬文字”。
意气奋发的青年毛泽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比如和蔡和森等人在1918年4月在长沙成立新民学会,代表新民学会到北平去组织反军阀运动。1919年,与陈独秀相遇,讨论组织一个“湖南建设协会”1920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变成马克思主义者,创办“文化书社”、“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俄罗斯研究会”。1921年,代表湖南共产主义小组到上海出席中共一大,1922年,领导长沙六千多泥木工人罢工,获得胜利。
在埃德加·斯诺的《毛泽东自传》中,斯诺评价毛泽东:“慢慢摆脱‘个人’的范畴,升华为一个伟大运动的事业了,他所叙述的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不再是毛泽东,而是红军了,不再是个人经历的主观印象,而是一个关心人类集体命运的盛衰的旁观者的客观史料记载。”毛泽东写完《沁园春·长沙》似乎为过去的书生意气画上了一个句号,他告别了纯粹抒写个人情感的写作时代,从此,历史使命感构成了他的主旋律。我觉得毛泽东已突破小我成就大我,我们致敬伟人,向他学习。
挥笔书意气
青春,要有鲁迅的“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热情;有李大钊的“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的理想;有蔡元培的“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的责任担当。正值青春的你又有着怎样的体会,请写200字左右的青春感悟,抒发自己的青春意气吧。(课上当堂完成,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
教师小结;青春是美好的,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段时间无不信心百倍,壮怀激烈,在这段岁月无不展露着生命的蓬勃活力,预示着人生价值的不可限量。“鲲鹏击浪从兹始”!让我们一起朗诵读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周恩来《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陈毅《赣南游击词》,一起释放我们的青春激情。
五、课后作业:
①运用课堂所学的通过意象分析情感方法,课外自主阅读毛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周恩来《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陈毅《赣南游击词》等,感受诗歌怎样通过意象来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怀。
②完成第二课时的课前任务单。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