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上册第三单元
7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学习活动: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可能就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大卫·科波菲尔》因其自传性质,在叙述中既有作者作为成功人士的回望视角,也有一个10岁孩子经历苦难的视角,阅读小说,比较研讨这两种视角交叉叙事的好处。
1.《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带有狄更斯“自传”性质的作品,请你查阅读狄更斯的相关资料,在课文节选部分找出作者的“影子”。
提示
①把狄更斯的一生与科波菲尔的一生进行对比,形成表格,找出相似之处。
②查阅狄更斯的相关资料,了解他黑皮鞋油作坊当童工的一段经历,联系文中科波菲尔的经历寻找其中的相似点。
③关注文中米考伯先生与狄更斯父亲的相似之处。
2.课文中有狄更斯以成功者的“全知视角”叙事的内容,请你找出来并说出这样叙述的好处。
提示
①作者以成功者的叙事视角往往带有回忆和评论性质,这些都是科波菲尔视角所看不到的。
②因为狄更斯如科波菲尔一样,经过了苦难而成功,所以这样的叙述都带有一些成功的释然,有一些劫后余生的快慰。
3.以小科波菲尔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小说中有不少“漫画型”人物。请你从小说中选择一个“漫画型”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
提示
①“漫画型”人物,即通过抓住人物的某个特点进行夸张式的描写,时常用讽刺或戏谑的方式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②小说的米考伯夫妻是典型的“漫画型”人物,反复阅读课文,分析在科波菲尔眼中的他们的性格特点。
4.父亲早逝,母亲被骗改嫁,自己也被迫做童工,苦难如大山一样压在科波菲尔身上,但是他并非完全沉溺于苦难之中,读者读这段小说时也并没有感觉到无限的哀痛。请你探究狄更斯是如何让小说有如此表达效果的。
提示
①从叙事视角考虑,作者采用成功人士回望的视角,让这些苦难多一些成功后的释然;而孩子的视角来看这些苦难,则又有一些天真与好奇的感觉。
②小说带有作者自传性质,读者是心安理得的,因为读者知道故事主角的结局。
③从小说故事情节考虑,科波菲尔遇到了米考伯夫妇,他们的境遇并不比科波菲尔好,相反他们需要科波菲尔的帮助,因此苦难色彩也被淡化。
9 老人与海(节选)
学习活动:
“冰山理论”是海明威于1932 年在他的短篇小说作品《死在午后》中提出来的。海明威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作品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理论”的四个基本要素。具体说,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是露在水面上看得见的部分,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是隐藏在水下看不见的部分。《老人与海》很好地体现了他创作的冰山原则,阅读小说时应该注意通过小说中看得见的文字与形象来探究“水面”下的情感和思想。
基础:“硬汉”精神,“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3.老人一方面为捕得大鱼高兴,一方面又为杀死大鱼抱歉;一边赞美鲨鱼美丽崇高,一边又残忍地杀死鲨鱼。你如何理解老人的这种行为?
提示
渔夫的天职是捕鱼,捕鱼也就意味着剥夺鱼的生命;而渔夫又都爱鱼,爱鱼而又杀死鱼就是一种矛盾。鲨鱼本身不仅仅是生命的存在,还是力量与美的存在,而捕获鲨鱼不仅是渔夫的职责,更是渔夫对职业尊严的捍卫。这些都是矛盾,你如何理解呢?
4.海明威在给伯纳德·贝瑞孙的信中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贝瑞孙收在回信中提到:“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品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那么你觉得小说所写人与物是否有象征意义呢?如果没有,说出理由;如果有,请说出他们的象征意义。
提示
小说中的人物有无象征意义,这需要读者来决定。不同的读者,从自身不同的情况出发,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请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作出判断,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5.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给海明威的唁电中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更大的影响。”请你查阅上世纪美国“迷惘一代”相关资料,探究海明威会成为美国人的一座精神丰碑的原因。
提示
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可以选择性处理。如果你对海明威生活的时代有足够的兴趣,那就查阅那个时期整个美国社会呈现的混乱景象,了解美国“迷惘的一代”对社会现状的憎恨、愤怒、不满、绝望和反抗,同时也了解他们这一代人中盛行的颓废、迷惘的社会情绪。两相对读就能体会海明威对美国社会大众的深刻影响。
10 百年孤独(节选)
学习活动:
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研读小说,仔细体会小说中如真似幻的情节的象征意味,由此了解小说是如何通过日常生活的书写来展现宏大的历史的。
1.阿根廷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作家恩里克·安徒生·因贝特在论述魔幻现实主义时说:“作者的根本目的是借魔幻来表现现实”。请找出小说中“魔幻”的事件,并分析其所表现的现实。
提示
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为基础,通过“变形”来表达:如小说中写政府把大批罢工者杀害后,将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扔掉。那辆火车竟有200节车厢,前、中、后共有3个车头牵引!杀人是事实,形式却是变形的、魔幻的。读者在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中,丰富了想象力,读到了残酷的真相。小说也有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请再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相关的内容,仔细分析。
2.魔幻现实义是对现实的一种“魔幻”的表达,请你以小说中的“魔幻”事件为例说,探讨一下马尔克斯是通过哪些手法让现实变得“魔幻”的。
提示
首先是现实,然后是手法。小说家的所谓“魔幻”手法无非是夸张、象征、荒诞描写等等一些手法的综合运用,关键是要从小说中找到事件,再看事件的具体呈现手段。
3.本文是《百年孤独》的节选,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课文中所写的“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不要急于下结论,一看“孤独”就以为是人物形象的孤独,这个要看小说家的用意。比如小说家为何要那么写马孔多?为什么那么写一个小村子?为何那么交待布恩迪亚家族?这些是“孤独”的吗?还有什么其实也是“孤独”的?请仔细阅读并揣摩小说。
4.在上世纪80年代,马尔克斯成为中国文坛上最受欢迎的几大外国作家之一,几乎“影响了一代中青年作家”。请你寻找一位作家或他的作品,探讨一下他(它)与马尔克斯的关系。
提示
莫言、陈忠实、余华、格非、阿来、贾平凹……上个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创作活跃的前沿作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可心寻找这些作家中某个人的创作谈,也可以仔细研讨他们的文学作品,看看他们本人的创作与马尔克斯的联系。
梳理与探究
1.小说家笔下的主人公常常会带有小说家的影子,请你梳理本单元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聂赫留朵夫、圣地亚哥与作者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海明威之间的关系。
提示
梳理学习过程中积累的作家生平,尤其是作家的成长过程及性格特点,再回读小说,寻找小说人物与作家的共同之处。列表呈现。
2.小说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映照,不同的作品反映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特点。仔细阅读本单元小说,仿照例子,填写表格,完成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特点的分析。
课文 例子 反映社会历史或民族文化特点
《大卫·科波菲尔》 我现在已经记不起这些船主要开往什么地方,不过我想,其中有些是开往东印度群岛和西印度群岛的。 反映了19世纪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和经济侵略。
《大卫·科波菲尔》 我还记得,这种买卖的结果之一是有了许多空瓶子。于是有一些大人和小孩就交着亮光检查这些瓶子,扔掉破裂的,把完好的洗涮干净。
《百年孤独》 跟着乌尔苏拉一起来的人四处宣扬它土地肥美,位置又比大泽区优越,于是昔日僻静的小村落很快变成繁华的城镇,有了手工坊和店铺,还开通了一条永久商道。第一批穿尖头靴戴耳环的阿拉伯人就沿商道而来,用玻璃珠链交换金刚鹦鹉。
《百年孤独》 镇上因此拒绝吉卜赛人扎营,并将他们视为贪欲与堕落的传播者,不许他们以后再踏上这片土地。
提示
狄更斯的小说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急遽变革的英国社会的风貌,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深刻地提示了沙皇俄国的社会现实,海明威的小说是对二战后美国“迷惘一代”的有力唤醒,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表现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社会生活状况。阅读时要对这个大的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结合小说具体内容,透过蛛丝马迹,分析小说表现的社会现实和民族文化特点。
3.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表达需要、生活习惯等原因,不同的小说家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阅读本单元四篇小说,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作家,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就其语言风格作不少于500字的评析。
提示:
本单元的四位小说家语言各有特色:狄更斯风趣幽默,细腻生动,列夫·托尔斯泰朴实无华、鲜明清晰,海明威简洁有力、意味深长,马尔克斯摇曳多姿、变化无穷,他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评析可以从小说家语言风格的形成、语言风格特点、语言风格对于表现内容的作用等角度切入,择其一点,结合小说内容展开评述。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