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课件(共29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课件(共29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31 14:31:35

内容文字预览

12.4 满江红(小住京华)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满江红”,同学们一定会想起岳飞的那首《满江红》,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秋瑾也写过一首《满江红》,今天我们来看看她在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作者简介
秋瑾,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三、写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四、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3.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
5.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要洪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
五、检查字词
1.重点字词
小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徒,徒然,白白地。
侬: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还,仍然。
未屑:不屑
莽: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六、层次结构
上阕:回顾过往生活
下阕:思虑未来前途
七、精读课文,把握文章
1.赏析下列词句。
(1)词的上片:
明确: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致秋誉章书》),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首先写中秋佳节暂住北京的情景,菊花盛开,秋色明净。“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要冲破家庭牢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并不过分。“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作者却寓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喜悦之情。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2)词的下片:
明确: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离家出走以后,下一步怎么办?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平日诗人,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何处觅知音”?这对当时的秋瑾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她的前途和事业。特别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的叛逆行为,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计到“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的困境(《致琴文书》)。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八、合作探究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明确:示例一: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词人身不能为男儿,心却比男子刚烈的心志表达得淋漓尽致。
示例二:运用“身”与“心”、“列”与“烈”音近但意义不同的两组文字,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词人思想感情的转变,既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生活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现状,又表达了词人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绝不比男子弱的豪侠之气。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作为词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是词人对自己难觅知音的悲叹,表达了词人被家庭束缚、寂寞自伤的痛苦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心和忧虑。琵琶女和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可以相互安慰,而词人的知音却不知在何处。但词人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在痛苦中积极地探索和追寻,这是对前途的叩问,也是对革命同仁的呼唤,蕴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3.结合具体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明确:喜悦激动:
(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苦闷忧愁: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3)“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4.本课四首词同属豪放派风格,但它们在创作风格、创作手法上又各有不同,你能具体说说吗?
明确:①主人公形象不同:范仲淹深沉厚重,苏轼旷达疏狂,辛弃疾雄浑豪放,秋瑾苦闷彷徨。
②作品意境不同:《渔家傲·秋思》慷慨悲凉,《江城子·密州出猎》气象恢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悲壮感伤,《满江红》激越惆怅。
③情景结合方式不同:《渔家傲·秋思》借景抒情,上片写塞外秋景,突出“异”,下片因景生情,抒发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江城子·密州出猎》以情带景,狩猎的场景由词人口中道出,只为陪衬;《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先写词人的自我形象,再写军旅生活和战争场景,最后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可谓情景交融;《满江红》先写中秋景物,景物描写为下面抒情蓄势,景与情前后相继,各自分明。
九、艺术手法——用典
1.“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2.“四面歌残终破楚”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3.“不因人热” 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
4.“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十、本文主旨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蛾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名句默写
1.《满江红》中描述鉴湖女侠的巾帼英雄的形象,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词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表现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词人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B.“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肝胆”指关注世事、关心民生的诚心,以及为之奋斗牺牲的勇气。“因人常热”就是热血未冷,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表明作者素有济世情怀。
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化用白居易的诗句,表达词人对未来的向往。
答案及解析
1.答案: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2.答案:C
解析:C.《满江红》是清末女革命家秋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描写作者眼见祖国被列强欺凌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抒发作者为国报效的决心;下阕表现了作者身不甘为女子的英雄情怀,抒发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全词风格爽朗豪迈,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表现了者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激越愤慨之情,充溢词间。“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化用白居易的诗句,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故选C。(共29张PPT)
第三单元
12.4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学习目标
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提起“满江红”,同学们一定会想起岳飞的那首《满江红》,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秋瑾也写过一首《满江红》,今天我们来看看她在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新课导入
秋瑾,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作者简介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写作背景
文意梳理
满江红(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词牌名
小住京华,
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小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
译文:在北京暂住,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徒,徒然,白白地。
侬: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还,仍然。
未屑:不屑
译文: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结婚以来八年的感受,只思恋自己的故乡浙江。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身不得,
男儿列,
心却比,
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列:刚正,不轻易屈服。
因人常热:为别人而屡屡激动。热,激动。
俗子:俗夫
末路:路途的终点,比喻失意潦倒或没有前途的境地。
译文: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莽: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译文: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上阙
下阕
回顾过往生活
思虑未来前途
1.赏析下列词句。
精读课文
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致秋誉章书》),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首先写中秋佳节暂住北京的情景,菊花盛开,秋色明净。“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要冲破家庭牢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并不过分。“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作者却寓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喜悦之情。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精读课文——词的上片
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离家出走以后,下一步怎么办?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平日诗人,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何处觅知音”?这对当时的秋瑾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她的前途和事业。特别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的叛逆行为,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计到“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的困境(《致琴文书》)。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精读课文——词的下片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示例一: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词人身不能为男儿,心却比男子刚烈的心志表达得淋漓尽致。
示例二:运用“身”与“心”、“列”与“烈”音近但意义不同的两组文字,深入浅出地表达了词人思想感情的转变,既反映了词人在封建婚姻生活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现状,又表达了词人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绝不比男子弱的豪侠之气。
合作探究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作为词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是词人对自己难觅知音的悲叹,表达了词人被家庭束缚、寂寞自伤的痛苦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心和忧虑。琵琶女和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可以相互安慰,而词人的知音却不知在何处。但词人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在痛苦中积极地探索和追寻,这是对前途的叩问,也是对革命同仁的呼唤,蕴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合作探究
3.结合具体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合作探究
喜悦激动
3.结合具体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合作探究
(3)“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苦闷忧愁
4.本课四首词同属豪放派风格,但它们在创作风格、创作手法上又各有不同,你能具体说说吗?
①主人公形象不同:范仲淹深沉厚重,苏轼旷达疏狂,辛弃疾雄浑豪放,秋瑾苦闷彷徨。
②作品意境不同:《渔家傲·秋思》慷慨悲凉,《江城子·密州出猎》气象恢宏,《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悲壮感伤,《满江红》激越惆怅。
合作探究
4.本课四首词同属豪放派风格,但它们在创作风格、创作手法上又各有不同,你能具体说说吗?
③情景结合方式不同:《渔家傲·秋思》借景抒情,上片写塞外秋景,突出“异”,下片因景生情,抒发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江城子·密州出猎》以情带景,狩猎的场景由词人口中道出,只为陪衬;《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先写词人的自我形象,再写军旅生活和战争场景,最后抒发报国无门的感慨,可谓情景交融;《满江红》先写中秋景物,景物描写为下面抒情蓄势,景与情前后相继,各自分明。
合作探究
1.“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艺术手法——用典
2.“四面歌残终破楚”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3.“不因人热” 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
艺术手法——用典
4.“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蛾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文章主旨
1.《满江红》中描述鉴湖女侠的巾帼英雄的形象,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的句子:
诗词填空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2.下列对词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表现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词人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B.“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肝胆”指关注世事、关心民生的诚心,以及为之奋斗牺牲的勇气。“因人常热”就是热血未冷,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表明作者素有济世情怀。
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化用白居易的诗句,表达词人对未来的向往。
诗词填空
C
解析:C.《满江红》是清末女革命家秋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描写作者眼见祖国被列强欺凌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抒发作者为国报效的决心;下阕表现了作者身不甘为女子的英雄情怀,抒发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全词风格爽朗豪迈,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表现了者追求革命的坚强意志和爱国热忱,激越愤慨之情,充溢词间。“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化用白居易的诗句,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故选C。
谢谢欣赏12.4 满江红(小住京华) 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提起“满江红”,同学们一定会想起岳飞的那首《满江红》,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秋瑾也写过一首《满江红》,今天我们来看看她在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秋瑾,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写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三、导读理解
1.重点字词
小住:暂时居住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
秋容如拭: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歌残终破楚: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此处用《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
八年风味徒思浙: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八年,作者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徒,徒,徒然,白白地。
侬:我
蛾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还,仍然。
未屑:不屑
莽:广大
青衫湿:失意伤心。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青衫,唐代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为官职最低的服色。
2.赏析下列词句。
(1)词的上片:
明确: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致秋誉章书》),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首先写中秋佳节暂住北京的情景,菊花盛开,秋色明净。“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写秋色,但主要是用来说明冲破家庭牢笼后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愁苦的心理。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要冲破家庭牢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并不过分。“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作者却寓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活,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喜悦之情。把陶渊明和李清照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2)词的下片:
明确: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离家出走以后,下一步怎么办?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平日诗人,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何处觅知音”?这对当时的秋瑾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她的前途和事业。特别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的叛逆行为,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持?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计到“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的困境(《致琴文书》)。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自我检测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燕然(______) 擎苍(______) 垓下(______)
麾下(______) 炙(______) 胸襟(______)
的卢(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燕然未勒归无计(_________)
(2)人不寐(_________)
(3)老夫聊发少年狂(____________)
(4)千骑卷平冈(_________)
(5)会挽雕弓如满月(_________)
(6)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
(7)弓如霹雳弦惊(_________)
(8)秋容如拭(_________)
(9)殊未屑(_________)
3.文学常识填空。
(1)《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他的《__________》一出,岳阳楼从此声名大振。
(2)《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之一,他在词的发展史上开创了___________词派。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___________(朝代)爱国诗人___________(姓名),他与___________并称“苏辛”。
(4)《满江红》(小住京华)的作者是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别署___________,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4.根据课文原句默写。
(1)《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借酒抒发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战马飞奔、弓弦雷鸣的战争场面。
(4)秋瑾在《满江红》中借用汉军破楚的典故,表达自己冲破家庭牢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句子,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中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yān qíng gāi huī zhì jīn dí
2.答案:(1)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2)睡
(3)姑且,暂且
(4)一人一马的合称
(5)终将
(6)军旗下面,指部下
(7)词中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
(8)擦
(9)很,甚
3.答案:(1)范仲淹 岳阳楼记
(2)苏轼 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 豪放
(3)南宋 辛弃疾 苏轼
(4)秋瑾 璿卿 竞雄 鉴湖女侠
4.答案:(1)浊酒一杯家万里
(2)会挽雕弓如满月
(3)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4)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
5.答案:(1)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2)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抒发了词人身不能为男儿的遗憾和苦闷,以及不让须眉的雄心壮志。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意境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黄花”“秋容”进行具体描述,要展开合理想象,不能单纯翻译句子。
(2)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句子意思是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这四句是秋瑾的自我写照,她运用“列”与“烈”同音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表现了她不是男儿的遗憾和苦闷,显示出她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本色。
6.答案:(1)C
(2)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3)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或引用唐代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心和忧虑)。
解析:(1)C项中,“满江红”是词牌而非题目;秋瑾的别号是鉴湖女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