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同步练习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3-31 08:3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试题(共30小题)
1.下列实验中,不是验证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
B.弹拨吉他的弦后,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
C.敲击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
2.如图所示,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抽出其中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了。这一现象表明(  )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在真空中音调变低
D.闹铃在真空中无法振动
3.近几年,世界各地不断发生地震。有关专家指出:地震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的自救措施,最佳的是(  )
A.大声呼救
B.见缝就钻,说不定能从废墟中爬出来
C.静下来等待营救人员营救
D.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
4.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真空带来实现,主要是利用了   。
5.关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
B.与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关
C.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
D.与上述三个因素都有关系
(多选)6.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7.人们在空气中唱歌或说话,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音量越大、音调越高的声音传播得越快
B.在温度相同的空气中,任何声音的传播速度都相同
C.用力喊出的声音音量很大,它传播得就快,小声说出的声音传播得就慢
D.声音尖也就是音调高的声音传播得快,声音粗也就是音调低的声音传播得慢
8.人们在空气中唱歌或说话,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力喊出的声音音量很大,它传播得就快,小声说出的声音传播得就慢
B.声音尖也就是音调高的声音传播得快,声音粗也就是音调低的声音传播得慢
C.音量越大、音调越高的声音传播得越快
D.在温度相同的空气中,任何声音的传播速度都相同
9.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一次下雨时,小美观察到闪电发生后3s才听到雷声,打雷的地方距离小美   m,雨滴下落是以   为参照物。(v声=340m/s)
10.在学校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响时开始计时,最后冠军成绩是11.50s,则冠军的成绩   (选填“偏大”或“偏小”),其准确成绩应该是   s。(保留两位小数,声速为340m/s)
11.某人在一根较长的装有水的钢管的一头敲一下,另一人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三次响声,这三次响声传播的介质顺序是(  )
A.空气、水、钢管 B.水、空气、钢管
C.钢管、水、空气 D.钢管、空气、水
12.有一根铺设在开阔地面上长17米的已供水的铁质水管,甲同学用小铁棒在水管的一端敲一下,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壁,可听到(  )(已知声音的响度足够让乙同学听到,声音的频率也在乙同学的听觉频率范围内,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m/s,1500m/s和340m/s,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
A.一次敲击声 B.两次敲击声 C.三次敲击声 D.无法确定
13.人耳能分清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你面向一高墙喊话,如果想分清回声,那么你和高墙之间的距离至少应(  )
A.大于34m B.大于17m C.小于17m D.等于34m
14.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下列关于声音变得特别洪亮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变成了超声波
B.圜丘上装有扩音器
C.站在圜丘上说话时,声音传播得更快
D.反射的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
15.电影院的墙壁上都被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这样做的其目的是(  )
A.减弱回声
B.防止声音振坏墙壁
C.改善音色,使声音更好听
D.能增大声音的响度使每位观众都能听清楚
16.一艘科考船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s、0.16s、0.30s、0.14s、0.30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
A. B.
C. D.
17.一个同学站在原地不动并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1.5s后听到回声,假设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m/s,那么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  )
A.510m B.255m C.340m D.1020m
18.汽车匀速驶向山下的隧道,在距洞口1750m处司机按响喇叭,10s后司机听到回声,则汽车的速度是   m/s,听到回声时汽车距洞口   m(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9.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B.听到上课铃响同学们都走进教室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20.以下实例中,不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
A.有经验的工人通过听机器的运转声判断机器是否正常
B.医生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脏工作情况
C.牙医用超声波清洁牙齿
D.雾中航行的船员通过号角的回声判断悬崖距离
21.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B.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C.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D.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多选)22.根据小资料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声速大小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B.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物态有关
C.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D.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液体中快
23.有一山谷,两旁都是峭壁,有位猎人在山谷内放了一枪,0.5s后听到第一声回声,1.5s后听到第二声回声。求这个山谷的宽度(声速为340m/s)。
24.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距离正前方峭壁440m处鸣笛后继续前进,经过2.5s听到从峭壁反射回来的鸣笛声,若声速为340m/s,求汽车的行驶速度。
25.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回收到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回收到信号用时0.4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1s,则汽车在测速仪两次接收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是   m。(超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
26.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离得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是因为(  )
A.无线电话传声快
B.月球上温度太低
C.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D.宇航员穿着宇航服听不到声音
27.超声波洗牙很受人们喜爱。超声波之所以能洗牙,是因为(  )
A.超声波是清洁剂
B.超声波传递去污信息
C.超声波能发生反射
D.超声波引起振动,把污垢去除
28.在复习声现象时,同学们举出了一些实例:
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
②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里,看到水花四溅
③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琴弦时,琴声会消失
④吹笛子时,手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①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29.甲、乙两山之间的距离为850m,小强在两山之间某处(距甲山较远)高声喊叫,他听到两次回声的时间间隔是1s,已知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则小强到甲山的距离为   m。
30.一辆汽车以15m/s的速度正对山崖行驶,鸣笛后2s听到回声,求:
(1)鸣笛处距山崖多远?
(2)听到回声时,距山崖多远?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30小题)
1.下列实验中,不是验证声音产生条件的是(  )
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
B.弹拨吉他的弦后,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
C.敲击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
【解答】解:
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结处,会感觉到声带的振动,说明振动产生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
B、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可以感觉琴弦在振动,故B不符合题意;
C、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感知发声体的音叉在振动,故C不符合题意;
D、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若把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则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是验证声音传播条件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如图所示,把持续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抽出其中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了。这一现象表明(  )
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在真空中音调变低 D.闹铃在真空中无法振动
【解答】解: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当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故选:A。
3.近几年,世界各地不断发生地震。有关专家指出:地震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的自救措施,最佳的是(  )
A.大声呼救
B.见缝就钻,说不定能从废墟中爬出来
C.静下来等待营救人员营救
D.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
【解答】解:地震后,当我们被埋在废墟下时,大声呼救或静下来等待营救等都很难使外界的营救人员知道,见缝就钻更容易发生二次伤害。正确的做法是通过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让声音通过固体传播出去,向外界发出信息求救,选项D正确;
故选:D。
4.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真空带来实现,主要是利用了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
【解答】解: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所以要阻挡这声波武器﹣﹣﹣“金嗓子”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真空带来实现,主要是利用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关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
B.与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关
C.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
D.与上述三个因素都有关系
【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也与温度有关,与声源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无关。
故选:B。
(多选)6.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的不同而不同
【解答】解: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故A正确;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一般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C错误;
D、一般来说,声音的传播速度随着介质种类的不同而不同。故D正确。
故选:AD。
7.人们在空气中唱歌或说话,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音量越大、音调越高的声音传播得越快
B.在温度相同的空气中,任何声音的传播速度都相同
C.用力喊出的声音音量很大,它传播得就快,小声说出的声音传播得就慢
D.声音尖也就是音调高的声音传播得快,声音粗也就是音调低的声音传播得慢
【解答】解: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所以在温度相同的空气中,任何声音的传播速度都相同。与音量大小、音调高低无关。所以ACD不正确,B正确。
故选:B。
8.人们在空气中唱歌或说话,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力喊出的声音音量很大,它传播得就快,小声说出的声音传播得就慢
B.声音尖也就是音调高的声音传播得快,声音粗也就是音调低的声音传播得慢
C.音量越大、音调越高的声音传播得越快
D.在温度相同的空气中,任何声音的传播速度都相同
【解答】解: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与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无关,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9.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一次下雨时,小美观察到闪电发生后3s才听到雷声,打雷的地方距离小美 1020 m,雨滴下落是以 地面 为参照物。(v声=340m/s)
【解答】解:(1)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从产生闪电到被人看到的时间很短,可以忽略,可认为看到闪电即产生闪电;
声音的传播速度为v=340m/s,
由v=得,打雷的地方与人的距离:
s=vt=340m/s×3s=1020m。
(2)以地面为参照物,雨滴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是变化的,雨滴是向下运动的。故雨滴下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故答案为:1020;地面。
10.在学校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响时开始计时,最后冠军成绩是11.50s,则冠军的成绩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其准确成绩应该是 11.79 s。(保留两位小数,声速为340m/s)
【解答】解:
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100米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所测时间偏小,成绩会偏大;
声音传播100m所需时间t声==≈0.294s,
运动员的运动时间t运动员=t+t声=11.50s+0.294s≈11.79s。
故答案为:偏大;11.79s。
11.某人在一根较长的装有水的钢管的一头敲一下,另一人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三次响声,这三次响声传播的介质顺序是(  )
A.空气、水、钢管 B.水、空气、钢管
C.钢管、水、空气 D.钢管、空气、水
【解答】解:本题中传播声音的物质有三种:水、钢管和空气,在这三种物质中,声音在钢管中传播的最快,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人在水管的另一端听到的第一声响是从水管中传来的,第二声响是从水中传来的,第三声响是从空气中传来的。
故选:C。
12.有一根铺设在开阔地面上长17米的已供水的铁质水管,甲同学用小铁棒在水管的一端敲一下,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壁,可听到(  )(已知声音的响度足够让乙同学听到,声音的频率也在乙同学的听觉频率范围内,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m/s,1500m/s和340m/s,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
A.一次敲击声 B.两次敲击声 C.三次敲击声 D.无法确定
【解答】解:铁管长s=17m,空气中的声速是v空=340m/s,在水中的速度v水=1500m/s,在铁管中的速度v铁=5200m/s,
在空气中的时间:t空===0.05s,
在水中的时间:t水===0.011s
在铁管中的时间:t铁==≈0.003s;
由上可知,任何两次的时间间隔都小于0.1s,故只听到一次声音,A正确。
故选:A。
13.人耳能分清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你面向一高墙喊话,如果想分清回声,那么你和高墙之间的距离至少应(  )
A.大于34m B.大于17m C.小于17m D.等于34m
【解答】解:由v=得,声音在0.1s内传播的路程:s=vt=340m/s×0.1s=34m,
根据声波的反射可得,声源到高墙的距离:s′=×34m=17m;
因人耳能分清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所以人和高墙之间的距离应大于17m。
故选:B。
14.图所示为北京天坛公园里堪称声学建筑奇观之一的圜丘。当游客站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下列关于声音变得特别洪亮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变成了超声波
B.圜丘上装有扩音器
C.站在圜丘上说话时,声音传播得更快
D.反射的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了加强
【解答】解:
当游客在圜丘顶层的天心石上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反射原理,使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声音得到加强,形成回声的音效效果,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5.电影院的墙壁上都被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这样做的其目的是(  )
A.减弱回声
B.防止声音振坏墙壁
C.改善音色,使声音更好听
D.能增大声音的响度使每位观众都能听清楚
【解答】解:电影院的空间距离较大,当声音在剧场内传播时,遇到墙壁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由于剧场较大,回声与原声进入人耳的时间差会大于0.1s,人耳会分辨出来,这样就会造成剧场内的声音非常嘈杂,使人听不清楚原声。所以将剧场的墙壁修得粗糙不平,以此来减弱声音的反射,使人能听清楚原声。
故选:A。
16.一艘科考船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s、0.16s、0.30s、0.14s、0.30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
A. B.
C. D.
【解答】解:根据v=变形公式s=vt可知;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大,因为0.30s>0.16s>0.14s,所以sA=sC=sE>sB>sD,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17.一个同学站在原地不动并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1.5s后听到回声,假设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m/s,那么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  )
A.510m B.255m C.340m D.1020m
【解答】解:因为声音传播到山崖的时间为总的时间的一半,
所以t=×1.5s=0.75s,
由v=得,该同学和山崖间的距离:
s=vt=340m/s×0.75s=255m。
故选:B。
18.汽车匀速驶向山下的隧道,在距洞口1750m处司机按响喇叭,10s后司机听到回声,则汽车的速度是 10 m/s,听到回声时汽车距洞口 1650 m(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解答】解:(1)由v=得,10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为s车=v车t,
声音传播的路程为s声=v声t,
v车t+v声t=2s,
即:v车×10s+340m/s×10s=2×1750m,
解得:v车=10m/s;
(2)汽车10s行驶的路程:
s车=v车t=10m/s×10s=100m,
听到回声处距洞口的距离为:
s′=s﹣s车=1750m﹣100m=1650m。
故答案为:10;1650。
19.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B.听到上课铃响同学们都走进教室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解答】解: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是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故A不符合题意;
B、听到上课铃响同学们都走进教室,是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是利用了声音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音传递能量,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0.以下实例中,不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
A.有经验的工人通过听机器的运转声判断机器是否正常
B.医生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脏工作情况
C.牙医用超声波清洁牙齿
D.雾中航行的船员通过号角的回声判断悬崖距离
【解答】解:A、有经验的工人通过听机器的运转声,判断机器运转是否正常,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不合题意;
B、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脏工作状况,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不合题意;
C、牙医用超声波清洁牙齿,是利用声波传递能量,故C符合题意;
D、雾中通过号角的回声判断悬崖的距离,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1.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B.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C.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D.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解答】解:A、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故A设计合理;
B、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故B设计不合理;
C、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塞上瓶塞时声音通过瓶塞向外传播,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不符合题意,故C设计不合理;
D、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相同,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故D设计不合理;
故选:A。
(多选)22.根据小资料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声速大小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B.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物态有关
C.声速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D.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液体中快
【解答】解:
A、声音在不同温度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故A正确;
B、声音在水中和冰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物态有关,故B正确;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说明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故C正确;
D、声音在15℃的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470m/s,而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是500m/s,所以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不一定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快,故D错误。
故选:ABC。
23.有一山谷,两旁都是峭壁,有位猎人在山谷内放了一枪,0.5s后听到第一声回声,1.5s后听到第二声回声。求这个山谷的宽度(声速为340m/s)。
【解答】解:声音传到较近峭壁的时间:
t1=×0.5s=0.25s,
声音传到较峭壁的时间:
t2=×1.5s=0.75s,
声音在两旁峭壁之间传播的时间:
t=t1+t2=0.25s+0.75s=1s,
由v=可得,这个山谷的宽度:
s=vt=340m/s×1s=340m。
答:这个山谷的宽度为340m。
24.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距离正前方峭壁440m处鸣笛后继续前进,经过2.5s听到从峭壁反射回来的鸣笛声,若声速为340m/s,求汽车的行驶速度。
【解答】解:由题意知:2.5s内,汽车与声音通过的路程之和等于鸣笛时车距峭壁距离s的2倍,即s车+s声=2s;
因为v=,
所以v车t+v声t=2s;
即v车×2.5s+340m/s×2.5s=2×440m;
解得:v车=12m/s;
答:汽车行驶的速度为12m/s。
25.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回收到信号用时0.6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回收到信号用时0.4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1s,则汽车在测速仪两次接收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是 30.6 m。(超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
【解答】解:
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6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t1=×0.6s=0.3s,
由v=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距离:
s1=v声t1=340m/s×0.3s=102m;
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t2=×0.4s=0.2s,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2s=68m;
汽车在接收到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s车=s1﹣s2=102m﹣68m=34m。
汽车从接收到第一次信号到接收到第二次信号过程中,汽车的行驶时间:
t=△t﹣t1+t2=1.1s﹣0.3s+0.2s=1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
由下图可知,测速仪两次接收信号的时间间隔t′=△t﹣2t1+2t2=1.1s﹣0.6s+0.4s=0.9s,
所以汽车在测速仪两次接收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为s'=vt′=34m/s×0.9s=30.6m。
故答案为:30.6。
26.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离得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是因为(  )
A.无线电话传声快
B.月球上温度太低
C.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D.宇航员穿着宇航服听不到声音
【解答】解:月球上是真空,没有空气,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离得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
故选:C。
27.超声波洗牙很受人们喜爱。超声波之所以能洗牙,是因为(  )
A.超声波是清洁剂
B.超声波传递去污信息
C.超声波能发生反射
D.超声波引起振动,把污垢去除
【解答】解:超声波之所以能洗牙,是因为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超声波引起振动,把污垢去除。
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8.在复习声现象时,同学们举出了一些实例:
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
②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里,看到水花四溅
③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琴弦时,琴声会消失
④吹笛子时,手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其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①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解答】解: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抽去钟罩内的空气,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来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②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里,看到水花四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③用手按住正在发生的琴弦,琴声会消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④吹笛子时,手按住不同的孔,笛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按住不同的孔时空气柱的长度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因此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②③;
故选:B。
29.甲、乙两山之间的距离为850m,小强在两山之间某处(距甲山较远)高声喊叫,他听到两次回声的时间间隔是1s,已知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则小强到甲山的距离为 510 m。
【解答】解:
设甲、乙两山之间的距离为s,小强到甲山的距离为s甲,则到乙山的距离为s﹣s甲。
声音传到甲山再返回的时间为t甲,声音传到乙山再返回的时间为t乙,
则:t甲﹣t乙=△t,
根据速度公式v=可得:
﹣=△t,
即:﹣=1s,
解得:s甲=510m。
故答案为:510。
30.一辆汽车以15m/s的速度正对山崖行驶,鸣笛后2s听到回声,求:
(1)鸣笛处距山崖多远?
(2)听到回声时,距山崖多远?
【解答】解:(1)由v=可得,在t=2s的时间内,车行驶的距离:
s1=v1t=15m/s×2s=3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2s=680m,
设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
则:2s=s1+s2,所以s===355m,
(2)司机听到回声车距山崖的距离:
s′=s﹣s1=355m﹣30m=325m。
答:(1)鸣笛处距山崖355m;
(2)听到回声时,距山崖32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