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第10课 苏武传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 中册
1. 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 分析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脉络,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3. 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素养目标
苏 武 传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 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 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在他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修国史的罪名被捕入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汉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后来,班固因窦宪擅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作者简介
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 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主要作品有《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咏史》等。
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苏武传》全文分为两部分:一是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的艰苦经历,二是苏武归汉后的一些情况。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 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知识卡片
《汉书》
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马续和班固的妹妹班昭完成。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体例: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 年的历史。《汉书》体例上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班昭、马续续写的。
史学价值: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出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叙事详明,史实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它与《后汉书》《史记》《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资料链接
悲剧人物李陵
李陵,名将李广之孙,曾率军与匈奴作战,经过数日的战斗,斩杀了一万多匈奴士兵,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支援,矢尽粮绝,不幸被俘,然后投降。汉武帝误信传言灭李陵三族,致使其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汉昭帝即位后,霍光、上官桀当政,派人劝其归汉,李陵恐再受辱,拒绝归汉,于公元前74 年老死于匈奴。
李陵虽然留在匈奴,但内心一直饱受折磨。李陵在得知苏武可以归汉后,安排酒筵向他祝贺,说:“我虽然无能胆怯,假如汉朝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做出类似曹沫在柯邑订盟时的行为,这是以前一直不能忘记的!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顾念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起舞,唱道:“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
课文探究
1.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双方有互派使者的举动,也保留着互相扣留使者为人质的做法。这是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表明了苏武出使匈奴时严酷的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为下文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埋下伏笔。
2.苏武想自杀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在他自杀的理由中最核心的词是“重负国”。“负国”的原因:张胜私自参与叛乱阴谋,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汉、匈通好的宗旨,使汉朝处于理亏的地位,自己作为正使没有及时发现制止,这是失职,此为一“负国”;如果再被匈奴拘捕审讯,受到侮辱之后才死,使汉朝的尊严受到损害,那就更加给汉朝丢脸,此为二“负国”;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的矛盾,很有可能汉、匈的战争就会因此而起,此为三“负国”。
3.苏武的“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三句话,有什么含意?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白自己没有参与匈奴的谋反事件,而且也不赞成有人这样做;二是表明汉朝没有指使他们这样做;三是教育副使张胜不要贪生怕死。
苏武的这些不苟且偷生的言辞,表明他把汉朝的荣誉和尊严看得高于一切。
4.苏武的自杀,引起了什么反响?苏武的自杀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品格?
在自杀后,卫律惊,常惠等人哭,单于壮其节。他自杀的行为让敌人感到震撼,进而感佩,令他的同行者放声大哭,连敌方的单于都被他的气节打动。
这一行为突出的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表现了他的忠贞爱国、舍生取义和以死明志,表现了他对汉朝的忠贞不渝。
5.写张胜请降,有何用意?
一个“请”字写出了张胜在卫律剑下丧失骨气、奴颜婢膝的样子,反衬了苏武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
6.卫律是怎么对苏武进行劝降的?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
①卫律首先剑斩虞常,威胁张胜。在张胜请降后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苏武对“相坐”的罪名进行针锋相对的回击,声明自己作为汉朝的正式使节,与虞常的行动没有任何牵连,并且在卫律“复举剑拟之”时岿然不动。
②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利诱,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苏武却怒斥卫律背叛降敌的可耻行为,宣扬汉朝力量的强大。苏武说得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这一段用简洁的描写,如“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形象。
7.苏武在匈奴遭遇变故曾两度欲引佩刀自刺,后来被困地窖、牧羊北海时却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这前后不一的做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引佩刀自刺是为表达坚决不投降的决心,维护尊严;后来又千方百计要活下去是为了打消匈奴摧毁其肉体、征服其意志的念头,同样是在维护尊严。他活下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8.李陵是怎样劝说苏武的?
①忠义无人能见,汉朝百姓看不见,汉朝天子更看不见,诱使苏武放弃守节。
②说明苏武家人的不幸遭遇:a. 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b. 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c. 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妹妹和儿女生死未卜。
③述说自己投降的经历。
④现在的皇帝年老昏庸,法令无常,不值得为他守节。
9.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招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他们是怎样的人?
①卫律:威逼利诱,软硬兼施(逼降、诱降),“副有罪,当相坐”“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李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降)。先告知苏武其家人的不幸遭遇;再以切身体会诉说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安危不可知”。
②卫律: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背主求荣。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10. “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饱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感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坚守信念,维护了汉朝的尊严,保持了气节。
②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荣归故里。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文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面对威逼利诱坚守节操,苦守北海、持汉节不失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深入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苏武的形象的?苏武的形象有哪几个特点?
①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匈奴内部发生谋反事件,苏武因副使张胜参与而受到牵连,“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对常惠说:“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并拔出佩刀自刎。这一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他以死报国、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个性。
②通过卫律和李陵两次劝降,突出了苏武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在两次劝降中,苏武不畏淫威,不为利动,不为情动,崇高气节勃然干云。
③通过对艰苦考验的描写,表现苏武坚韧不拔、历久不灭的爱国意志。苏武在匈奴十九年,饱尝艰苦。被囚禁于大窖,断绝饮食,啮雪吞旃,单身流放,掘鼠穴收野果,苏武顽强地活了下来。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强烈的爱国意志支撑着他在苦难中坚守,表现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刚烈坚强的个性、忠贞不贰的气节、坚定的爱国意志,是苏武形象的主要特征。
用意:作者将卫律、李陵劝降苏武部分的内容写得特别详细,目的是衬托苏武不受威逼利诱,对国家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不同: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反驳后,“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2.作者详写卫律、李陵劝降苏武的用意是什么?卫律和李陵劝降苏武时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李陵劝降苏武时则不同,他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兄弟都因汉武帝而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闻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自己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不同的原因: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因为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因为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卫律曾任汉使出使匈奴,后投降匈奴,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唯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李陵是一代名将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大义凛然后“泣下沾衿”,可见其尚存羞恶之心。
(1)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因人物关系的不同和劝降方式的迥异而有所不同。
(2)① 卫律原来是汉使,但已经投降匈奴,是国家的罪人,是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是敌人,所以他毫不客气。② 卫律劝降时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软硬兼施,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对其为人鄙夷。当卫律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而“骂律”,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3)① 李陵虽已投降匈奴,但原来与苏武“俱为侍中”“素厚”,是亦敌亦友的关系。② 李陵劝降时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文雅方式:“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界限,表明自己的立场。苏武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措辞和态度。
(4)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3.对于卫律和李陵的劝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①运用典型环境,烘托人物。
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件,被匈奴幽禁。他的周围有操着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僚、朋友的李陵的劝降。而在冰天雪地、粮食不至的北海,苏武更是被置于死地。这些典型环境,使人物尽展忠贞不贰、义不受辱的品格。
②通过细节描写,表现苏武不屈的气节。
例如写苏武的两次自杀,第一次“胜、惠共止之”;第二次被匈奴救活,单于也钦佩苏武的气节。又如写苏武被囚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被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4. 联系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来刻画苏武的形象的。
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性格和节操。文中与苏武形成对比的是一批屈节侍敌的投降者,如卫律、张胜、李陵等。他们当中,有人还数次易节,这种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衬托出苏武矢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张胜和苏武时,采用了同样的威胁手段:举剑欲击之。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苏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动心,而苏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上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投降,苏武却仍忠心赤诚,这些对比使苏武的形象显得格外高大。
5.本文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苏武的性格,试进行简要分析。
观点一:苏武的忠诚不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和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为了不引起汉与匈奴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牺牲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国家的和平、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不贰,这种忠诚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汉武帝的,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6.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于国家、人民,而非忠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观点二:苏武的忠诚里还是有一些愚忠的成分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苏武却一味坚持认为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其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也要澄清。不过,苏武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
观点三:在封建社会里,君王是国家和人民的代表,所以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常常就表现为忠于君王,爱国与忠君密不可分。苏武生活在汉朝,当时的汉朝和汉武帝是国家的象征,而汉武帝所领导的对匈奴的战争,一般来说,是为了捍卫汉朝的利益,所以,对汉朝和汉武帝的忠诚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反之,李陵投降匈奴,那不只是对汉武帝个人的背叛,而且是对整个汉朝的背叛。这正是苏武和李陵的高下之别。
栘(yí)中厩(jiù)监 以相当(dànɡ) 且(jū)鞮(dī) 单(chán)于
丈人行(hánɡ) 遗(wèi)单于 缑(gōu)王 昆(hún)邪(yé)王
阏(yān)氏(zhī) 重(zhònɡ)负国 左伊秩訾(zī) 煴(yūn)火
收系(xì) 雨(yù)雪 啮(niè) 旃(zhān)毛
羝(dī) 节旄(máo) 弋(yì)射 纺缴(zhuó)
檠(qínɡ)弓弩 穷厄(è) 说(shuì)足下 棫(yù)阳宫
扶辇(niǎn) 劾(hé) 廪(lǐn)食 更(ɡēnɡ)嫁
斧钺(yuè) 汤镬(huò) 自分(fèn)已死 喟(kuì)然
重要字音
基础知识梳理
畔主背亲 (畔,同“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同“弆”,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同“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同“现”,显示)
与武决去 (决,同“诀”,辞别、告别)
通假释义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
(2)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 古义: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3)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4)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季和秋季。)
(5)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多指事业)。]
(6)单于视左右而惊 (古义:身边侍候的人。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操纵。)
古今异义
及卫律所将降者 (连词,以及)
及 事如此,此必及我 (动词,牵连)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动词,比得上)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动词,接近)
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押)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动词,判处)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动词,对等,比得上)
当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动词,占据,把守)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连词,同“倘”, 如果)
北邀当国者相见 (动词,主持,执掌)
一词多义
方欲发使送武等 (动词,派遣)
发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发动,动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动词,派遣)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暴露、泄露)
会武等至匈奴 (副词,适逢)
会 会论虞常 (动词,会同)
单于召会武官属 (动词,聚集)
幸 幸蒙其赏赐 (动词,希望)
幸蒙大恩,赐号称王 (副词,幸而)
乃 见犯乃死,重负国 (副词,才)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副词,于是,就)
单于愈益欲降之(代词,代指苏武)
之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结构助词,的)
欲因此时降武 (介词,趁,趁机)
因 因君因我降 (介词,经由、通过)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连词,于是)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介词,凭借)
以 以货物与常 (介词,把)
赐钱二百万以葬 (连词,表目的,来)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介词,在……的时候)
(1)名词的活用
天雨雪,武卧啮雪 (名词用作动词,下)
羝乳乃得归 (名词用作动词,生子)
杖汉节牧羊 (名词用作动词,执、拄)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名词用作动词,网,结网;檠,用檠矫正(弓弩)]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名词用作动词,祀)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名词作状语,向上)
得夜见汉使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词类活用
(2)动词的活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
屈节辱命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受屈,使……受辱)
欲因此时降武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
反欲斗两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相斗)
(3)形容词的活用
单于壮其节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空以身膏草野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滋润)
诚甘乐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何久自苦如此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
(1)判断句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也”表判断)
非汉所望也 (“非……也”表否定判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者,……也”表判断)
(2)宾语前置句
何以汝为见 (即“何以见汝为”)
信义安所见乎 (“安所见”即“所见安”)
何以复加 (即“以何复加”)
子卿尚复谁为乎 (“谁为”即“为谁”)
文言句式
(3)状语后置句
为降虏于蛮夷 (即“于蛮夷为降虏”)
(4)定语后置句
匈奴使留在汉者 (“匈奴使留在汉者”即“留在汉者匈奴使”,“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5)被动句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生得”为意念上的被动,被活捉)
见犯乃死,重负国 (“见”表被动)
劾大不敬 (“劾”为意念上的被动,被判决)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夷灭”为意念上的被动,被杀尽)
皆为陛下所成就 (“为……所……”表被动)
(6)省略句
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去)
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
使(汝)决人死生
乃徙武(于)北海上无人处
(1)字 古人不仅有“名”,还有“字”,而且“名”和“字”分开使用。“名”一般是出生后不久父亲给取的。“字”又叫“表字”,是在本名以外另取的一个与本名有关联的名字,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字。在古代,人成年后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以便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是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2)郎 古代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3)监 管事的官员,如“栘中厩监”。
(4)匈奴 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有些诗文中称其为“胡”“胡虏”。
(5)年号 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等大事、要事时,会更改年号,一个皇帝可能不止一个年号。如文中“天汉”,是汉武帝的一个年号。
(6)单于 匈奴的最高首领。
文化知识
(7)丈人 古代对长辈的尊称。
(8)中郎将 官名。秦置,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东汉以后,统兵将领多用此名。
(9)相坐 即“连坐”,古时的一种罪名,指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
(10)侍中 秦汉之时,侍中为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大臣本官职外的加衔,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汉武帝以后,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时该职得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后废止。
(11)足下 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所用的敬辞,表示尊敬对方。
(12)黄门驸马 古代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3)爵位 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力的大小。先秦时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秦代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汉武帝时改为通侯。后来其他各朝代对爵位和等级的划分都有调整。
(14)上林苑 皇帝游猎的场所。
课堂巩固训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 稍迁至栘中厩监 ②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③ 信义安所见乎 ④ 与旃毛并咽之
⑤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⑥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⑦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⑧ 前以降及物故
⑨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A. ②④⑥⑧ B. ②③⑥⑨ C. ③④⑦⑨ D. ①③⑤⑧
答案:D
解析:② 畔:同“叛”,背叛。③ 见:同“现”,显示。④ 旃:同“毡”,毛织的毡毯。⑥ 去:同“弆”,收藏。⑦ 亡:同“无”,没有。⑧ 以:同“已”,已经。⑨ 决:同“诀”,辞别、告别。
2.下列句子中加色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会论虞常 论:判罪
B. 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子为父死,亡所恨 恨:怨恨
C. 自分已死久矣 分:职责
恐前语发 发:暴露,泄露
D. 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定罪,治罪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答案:A
解析:B. 恨:遗憾。C. 分:动词,料想、断定。D. 当:判处。
3.下列句子中加色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② 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B. ①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②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 ① 子为父死,亡所恨 ②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D. ①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② 欲因此时降武
答案:C
解析:C.两个“为”都是介词,“ 替,为了”。A. 以:介词,因为/ 介词,把。B. 乃:副词,于是,就/ 副词,才。D. 因:介词,经由、通过/ 介词,趁机、趁着。
4.下列句子中加色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单于视左右而惊
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
D.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答案:C
解析:C. 谋杀,古今义相同,谋划杀害。A. 左右,古义,身边侍候的人;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操纵。B. 丈人,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D. 货物,古义,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5.下列各句都有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宜皆降之 ② 屈节辱命 ③ 单于壮其节 ④ 空以身膏草野
⑤ 反欲斗两主 ⑥ 天雨雪,武卧啮雪 ⑦ 杖汉节牧羊
⑧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⑨ 扶辇下除
A. ①②⑤/③/④/⑥⑦⑧⑨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 ②③⑥/①④⑦/⑤⑧⑨
D. ①⑤⑥/②⑦⑧/③④⑨
答案:A
解析:①②⑤ 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宜皆降之”中的“降”意思是“使……投降”;“屈节辱命”中的“屈”意思是“使……受屈”,“辱”意思是“使……受辱”;“反欲斗两主”中的“斗”意思是“使……相斗”。③ 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中的“壮”意思是“认为……豪壮”。④ 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空以身膏草野”中的“膏”意思是“使……滋润”。⑥⑦⑧⑨ 都是名词用作动词,“天雨雪,武卧啮雪”中的“雨”意思是“下”;“杖汉节牧羊”中的“杖”意思是“执、拄”;“武能网纺缴,檠弓弩”中的“网”意思是“结网”,“檠”本是矫正弓弩的工具,这里用作动词,用檠矫正弓弩的意思;“扶辇下除”中的“下”意思是“走下”。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相坐,即“连坐”,古时的一种罪名,指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
B. 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所用的敬词,表示尊敬对方。
C. 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官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 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一般译为“您”。
答案:C
解析:“‘黄门’逐渐为中枢行政机构”有误。黄门,官名,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的简称。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由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2)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3)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答案:(1)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该都让他们投降。(2)(您)终究不能回归汉朝了,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又能在哪里显示呢?(3)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您还又为谁(守节)呢?
解析:(1)即:假如,如果。何以复加:宾语前置句,要调整语序。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2)整个句子缺主语,句首要添加“您”。空自苦亡人之地:状语后置兼省略句,“苦”后省略介词“于”,要补出,并调整语序。安所见:宾语前置句,要调整语序。见,同“现”,显示。(3)亡:同“无”,没有。夷灭:意义上的被动,被杀。谁为:宾语前置句,应为“为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