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过秦论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过秦论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31 14:4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第11课 过秦论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 中册
1. 积累并掌握本课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论证逻辑;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铺排渲染的语言特色。
3. 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领会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思想。
素养目标
过 秦 论
贾谊(前200 —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著有《新书》十卷。以文才显名,后被汉文帝任命为博士,掌管文献典籍。不久就擢升为太中大夫,参与政事,深受倚重。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最有名。辞赋著名的有《吊屈原赋》《服鸟赋》。
其文议论风发,雄辩有力,颇有文采,针砭时弊,酣畅淋漓,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所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并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因此,后世往往把屈原和贾谊并称为“屈贾”。
作者简介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斥秦的过失。过,名词用作动词,指出……的过失。论,是一种文体。“过秦论”,就是指斥秦的过失的论文。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贾谊所处的时代,属西汉的“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名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危机。
知识卡片
论辩文
论辩文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有“原……”“……论”“……辩”等文题形式。这种文体是作者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进行考查、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写作时一般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采。
据《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史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资料链接
《过秦论》
《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至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后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施行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写在秦面临危亡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合纵连横
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各自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诸侯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的诸侯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诸侯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的诸侯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的诸侯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诸侯国,共同进攻另外一些诸侯国。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多个弱的诸侯国抵抗一个强的诸侯国,以防止被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的诸侯国以作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的诸侯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张土地的目的。当时著名的纵横家有苏秦、张仪、公孙衍等人。
秦国发展及主要君主简介
秦国君主,嬴姓赵氏。秦国自非子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到秦襄公正式成为周朝诸侯,经历5 代君主;再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共经历31 位君主。秦襄公因率兵救周、进而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于公元前770 年被赐封岐以西之地,秦国正式成为周朝诸侯国。秦穆公(前659 —前621 在位)先后灭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 国,开疆拓土千余里,奠定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秦孝公(前361—前338 在位)任用商鞅变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公元前316 年,秦惠文王灭蜀国,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秦昭襄王在长平之战中大破赵军,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基础。公元前246 年,秦王政即位,于公元前230 年—前221 年十年间灭六国,建立秦朝。课文中的“惠文、武、昭襄”,是指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
课文探究
1.赏析开头“秦 孝公据崤函之固……并吞八荒之心”几句。
开头叙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政治野心。“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四个短语构成互文,同时又是排比铺陈,极言秦孝公吞并天下的雄心,可谓气势磅礴。
2. 文章意在指斥秦之过失,却在开头写秦攻取天下的过程,有何作用?
先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政治雄心,次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基本国策(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连衡)和取得的成果,目的是展示出秦“成功”的一面,与其下文“失败”的一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3.“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这一段详细介绍诸侯的情况,有什么用意?
作者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先以“齐有孟尝……魏有信陵”四个相同的主谓结构的句式构成排比,显示“合从缔交”面之广;接着以“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三个相同的并列结构的短语构成排比,显示上述四君子的谋略才干;再以“……杜赫之属为之谋”“……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三个句式基本相同的句子,显示“天下之士”“合从缔交”勠力攻秦的力量。以上内容意在说明诸侯国的联合实力远超秦国。
4.“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这段历史为何略去不写?
此段历史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意义不大,所以就没有必要过多地浪费笔墨。从行文角度来说,文章写到这里,形成一个短暂的停顿,为下文蓄势。
5. 秦始皇夺取天下,处于“攻势”时采用了什么办法?结果如何?
①“奋”“振”“吞”“履”“执”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地写出了秦始皇威势之盛,揭露出其政策的实质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即施行暴政。
②“南取百越”“北筑长城”,秦始皇靠武力使疆域扩大,国力强盛,天下臣服,天下之人敢怒不敢言。
6.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攻转守,就其国内来说,他的“守”策有哪些?
首先是愚民政策,秦始皇认为先王治世之道不符合其专制统治,而诸子百家之言多讲“仁义”,也与之格格不入,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其次是弱民政策,秦始皇认为人民手无寸铁就不会反抗,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削弱人民的反抗力量,便“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最后是防民政策,他“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派“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7.第4段是如何描写陈涉的队伍力量之弱小的?目的是什么?
① 领袖出身卑微——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领袖才能之劣──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举事之急──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兵力之弱──疲弊之卒,数百之众;装备之差──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② 这样写的目的是说明强秦并不是毁于强大的外部力量,而是统治者自身出现了重大问题,即“仁义不施”。陈涉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与前三段形成鲜明对比:秦国面对强大的列国联盟,能以弱胜强,统一天下;面对弱小的陈涉,反被一击而溃。原因何在?令人深思。为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做了充分而必要的准备。
8.第5段是如何将陈涉与九国之师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① 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装备等方面将九国之师与陈涉作对比,均不可“同年而语”。
② 这样写意在突出秦亡的原因不在山河,不在陈涉,只能从秦自身去分析,使文章很自然地又转入对秦历史的反思,为文末揭示答案蓄势。
9.结尾部分是怎样照应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
“然秦以区区之地”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两句照应第3 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4 段;结尾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两句。最后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本文着重叙述秦王朝兴亡的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劝汉文帝对人民施行仁义的政策,不要重蹈秦之覆辙。
深入探究
1.本文为什么不从秦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取天下之前的事件与文旨无关。秦谋取天下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中“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秦孝公在继位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也只是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
因为本文的重点是论秦之“过”。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它们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所以本文前四段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失败,为秦所吞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起义军,人少势孤却一呼百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突出了秦亡之快。
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的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天下,威震四海,却败于兵士疲弊的以陈涉为代表的起义军之手,乃是不施仁义的结果。在探讨秦灭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意在言外。
2. 《过秦论》的体裁是议论文,为什么记叙却多于议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为了形成对比。有两个作用:
其一是在与秦的对比中,反衬秦国之强。“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作者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在写诸侯“会盟而谋弱秦”时,极尽铺陈之能事:先列出“战国四公子”,并称颂他们;再历数九国政治、军事等方面的人才,具体列出姓名者达二十人之多。由于下文已明确点出了这次行动的结果——秦人“开关延敌”、诸侯不战自败,所以,越是写诸侯国人才众多,就越能反衬出秦国之强大。这里用的是烘云托月的手法。
其二是便于在第5 段中与陈涉作对比。作者通过秦不亡于地广人众的九国,而亡于在各方面都远不及九国的陈涉这个史实,引出结论。正因为在第2 段中极力铺写九国,笔墨酣畅,奠定了基础,到第5 段就可以从容不迫地从人才、武器等方面与陈涉相比照。陈涉远不如九国,然而二者“功业相反”。九国攻秦,何等艰难;陈涉亡秦,何等容易。前半篇以九国作反衬,极写秦国之强;后半篇也以九国作反衬,极写陈涉之弱。将秦与陈涉分别推向强、弱两极,这样,对比就更为鲜明,悬念感就更为强烈,结论也就更为有力。
3.本文为什么要写九国“合从缔交”,“会盟而谋弱秦”时的地广人众?这种铺陈渲染的作用是什么?
政论叙史不在于情节的准确、详细,而在于本质,因此,本文在观点的统率下对史实进行了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用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用“拱手”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各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为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地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天下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从作者对史料的处理可以看出,政论叙史只是概述,同史书记载不同,叙史是为政论提供依据。
4.本文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试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本文有秦国与九国的对比,秦国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九国的对比,还有秦国先强后弱、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 段,应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进攻秦,却最终失败;而后来,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正所谓:“失民心者失天下。”“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不施仁义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5.结合具体句段,分析本文对比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叙述的极力铺张上,如大量运用排比句、对偶句和同义词,以增强文章的气势。此外,有些地方显然是夸张的,有纵横家的遗风。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个短语,显得很有气势。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的骈体文,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骈句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变化多样,不显单调。读这样的文字,不仅能使读者了解历史经验教训,明白国家兴衰之理,而且为文章磅礴的气势所折服。
6.本文语言讲究铺排渲染,有辞赋特色,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观点一:我个人认为贾谊施行仁义的主张,是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的,但因为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所以符合当时人民的需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商鞅变法,主张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仁义主张就更带有进步性。
观点二:作者不仅看到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失去了民心,而且还看到秦从日益强盛到统一天下,根本原因在于诸侯连年混战导致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越发强烈。可见,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人心向背是国家治乱的关键。但他在描述陈涉的平凡时,明显地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他的局限性。
观点三: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和批判了秦朝统治者的残暴罪行,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他还看不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真正施行仁义,消除阶级矛盾,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
7.对于秦亡的原因,众说纷纭,贾谊认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说说这一观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崤(xiáo) 膏腴(yú) 合从(zòng) 孝公既没(mò)
缔(dì) 轸(zhěn) 召(shào)滑 翟(zhái)景
逡巡(qūnxún) 镞(zú) 鞭笞(chī) 俯首系颈(xìjǐnɡ)
藩(fān)篱 黔(qián)首 隳(huī)名城 锋镝(dí)
氓(méng)隶 墨翟(dí) 猗(yī)顿 行(háng)伍
阡陌(qiānmò) 锄櫌(yōu) 棘矜(qín) 铦(xiān)
铩(shā) 谪(zhé)戍 牖(yǒu) 度(duó)长絜(xié)大
重要字音
基础知识梳理
锄櫌棘矜 (“櫌”同“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
非及乡时之士也 (“乡”同“向”)
百有余年矣 (“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通假释义
(1)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
(4)流血漂橹(古义:大盾牌。今义:使船前进的工具。)
(5)才能不及中人(古义:平常的人。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做见证的人。)
古今异义
蒙故业,因遗策 (形容词,遗留下来的)
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动词,丢失)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名词,丢失的东西)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读wèi,动词,给予)
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
策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名词,马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名词,简牍)
一词多义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形容词用作名词,指险固的地势)
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动词,巩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形容词,固执、顽固)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副词,本来)
……赵奢之伦制其兵 (动词,统领、统率)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动词,制服)
制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名词,规模)
终岁不制衣则寒 (动词,制作)
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动词,写作)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名词,制度,规章)
内立法度(名词,制度)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读duó,动词,衡量)
度 吾忘持度(名词,量好的尺码)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名词,常态)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读duó,动词,揣测、估量)
秦人开关延敌 (动词,迎击)
延 及孝文王、庄襄王 (动词,延续)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动词,邀请)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动词,蔓延)
务耕织 (动词,致力,专力从事)
务 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 (动词,追求)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名词,事情)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 (副词,务必,一定)
委命下吏 (动词,交付)
然已解,如土委地 (动词,堆积)
委 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动词,丢弃,舍弃)
司马欲委罪于孤邪 (动词,推卸)
皆明智而忠信 (连词,表并列)
争割地而赂秦 (连词,表目的)
而 振长策而御宇内 (连词,表修饰)
吞二周而亡诸侯 (连词,表顺承)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连词,表递进)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连词,表因果,因而)
因利乘便 (介词,趁着)
因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介词,凭借)
蒙故业,因遗策 (动词,沿袭)
因人之力而敝之 (介词,依靠)
(1)名词的活用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均为名词作状语,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包裹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名词作状语,内,对内;外,对外)
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向南)
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用作动词,瓮,用瓮做;绳,用草绳系)
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用作动词,安置使有序)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名词用作动词,做帝王)
词类活用
(2)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动词用作名词,指逃亡的败兵)
(3)形容词的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弱,削弱)
尊贤而重士 (形容词用作动词,敬重、看重)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小,变小;弱,变弱)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者”表判断)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即“非于齐……之君尊也”)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即“非于九国之师抗也”)
文言句式
(3)被动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语意上的被动)
为天下笑者,何也 (“为”表被动)
(4)省略句
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1)崤函 崤山和函谷关。崤,指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宇内、四海、八荒、六合 都是“天下”的意思。宇内,宇宙之内,天地之间。四海,四方,天下。八荒,原指八方最边远的地方。六合,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3)盟 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作“盟”。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作“盟礼”。遇到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叫作“会盟”。
(4)孟尝、平原、春申、信陵 孟尝,指齐国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指赵国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指楚国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指魏国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文化知识
(5)百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古文中常泛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
(6)关中 秦的腹地,在今陕西。
(7)黔首 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黑色。秦朝百姓用黑色头巾包头,故名。
(8)山东 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
(9)八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分别是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10)七庙 古代天子的宗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11)阡陌 田间小路。田间南北向的小路为“阡”,东西向的小路为“陌”。
(12)敲扑 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3)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4)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
(8)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名句积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