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山 水 画 的 意 境
李可染
《崇山茂林源流长图》
《春雨江南图》
《横云岭外千重图》
《桂林春雨》
李可染,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师从齐白石。自幼爱好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擅长画山水、人物。
他在山水画中完美表达了自己,成就了自己。
意
境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主观情思 客观景物
画山水,
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了解“意境”观
MIZHI
MIZHI
MIHI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写景就是写情。
了解“意境”观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画每段的关键语句。
梳理文章思路
关键语句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关键语句
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中国画不强调“光”,这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
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是什么
梳理文章思路
为什么
怎么样
提出观点
例子
结论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写景就是写情。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聚焦2—4段
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其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见,山水画具有其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永不会为山水摄影所取代。
这篇文章的举例论证和一般议论文不太一样呢?
议论文,材料是为观点服务的。文章详细描述依依送别的情景,不是为了语言生动形象,而是为了用实例具体阐释意境理论,将情景描述出来是例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的题目是《山水画的意境》,何以要以古诗词为例讲山水画的意境呢?举山水画的例子不是更好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提出话题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聚焦5—8段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敬业与乐业》
“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要获得意境,
首先,要 。
可从两点入手:第一要 ,作者以 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指出只有 ,对 才能不断深入。只有 ,才能 。
作者先从 面阐述,层层递进,揭示了观察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然后从 面论证,指出“看一笔,画一笔”,却想画出好画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无论 ,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 。作者列举了 的例子。
阅读5—8段,结合关键语句,简要概括。
要获得意境,
首先,要 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 。
可从两点入手:第一要 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作者以 齐白石画虾 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指出只有长期观察,不断表现 ,对虾的认识才能不断深入。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
这一段的论证实在是非常精彩,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层层递进,揭示了观察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然后从反面论证,指出“看一笔,画一笔”,却想画出好画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无论写诗、作画,都要站得高于现实,只有这样,观察、认识现实,才有可能全面深入。作者列举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的例子。
阅读5—8段,结合关键语句,简要概括。
“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如何理解这句话?
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因此,他们又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高明的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要获得意境,
其次,要有 。如果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这样 ,就如同 一样,是不行的,自然也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作者列举了 和 的例子,一 一 ,指出 。再以 为例,谈自己长期观察后获得感受,由此得出结论: 。
阅读5—8段,结合关键语句,简要概括。
要获得意境,
其次,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思想感情。如果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这样木然地作画,就如同说假话一样,是不行的,自然也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作者列举了 五代画家荆浩 和 一位作者的例子,一正一反,指出长期观察的重要性。再以苏州的四棵柏树为例,谈自己长期观察后获得感受,由此得出结论: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阅读5—8段,结合关键语句,简要概括。
1 2000
Synergistically utilize technically sound portals with, Synergistically
第6段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和第8段荆浩画松的例子证明的观点是否相同?
拿画松树来说,以中国画家看来,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霭等),早晨8点钟或中午12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6—7段:深刻认识对象
8段: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总分关系
1 2000
Synergistically utilize technically sound portals with, Synergistically
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表现意境的加工手段,叫“意匠”。在艺术上这个“匠”字是很高的誉词,如“匠心”“宗匠”等等。对艺术家来说,加工手段的高低关系着艺术造诣的高低,历代卓越的艺术家没有不在意匠上下功夫的。杜甫诗云:“意匠惨淡经营中。”又云:“平生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惨淡经营,写不出感人的诗句,死了都不甘心,这是何等的精神。贾岛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本来“敲”字想用“推”字,反复吟咏,犹豫不决,后来还是韩愈给他决定用了“敲”字,“敲”就有声音了,更能传达出月夜幽深空寂的意境。千百年来,这“推敲”二字竟成了人们斟酌考虑事物的习惯用语。贾岛另一首诗:“夜吟晓不休,苦吟神鬼愁。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改为“过”,又圈去,改为“入”,又改为“满”……如此经过十多字的推敲选择,最后才决定用一个“绿”字,非常形象生动,不但盎溢着春意,而且绘出了色彩。我不懂诗,但从这些诗句来看,我们的前辈艺术家对于意境创造、意匠经营,一字一句、一笔一画,反复琢磨,真是呕心沥血,所下的苦心是何等惊人!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千山万水走过。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这时,他动笔做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同时,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推荐阅读】
袁行霈 《论意境》
李可染 《谈学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