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24张含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课件(24张含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30 21:25:56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冯 至
一 个 消 逝 了的 山 村
作者介绍
冯 至
(1905--1993)
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自冯至的散文集《山水》。《山水》的出版有一个过程,1942年秋,冯至将过去写的10篇散文集在一起,题名《山水》。《山水》出版后,学界对它的评价很高。《山水》中的《一棵老树》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最为精纯,并将前者称为“白话散文诞生以来的杰作”。陆耀东称《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为“我国现代主义散文中的杰作”,“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它都是一个真正的创造,在中国,是独树一帜的”。
背景介绍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说明作者认为山村是有生命的,虽然形体已不存在,但我们仍能在草木之间感受到它的余韵。
题目解说
阅读课文
采撷
孑然
骤然
俯拾皆是
赭色
靛蓝
悚然
嗥叫
cǎi xié 采摘
Jié rán 孤独。
Zhòu rán突然
形容到处都是。
zhěsè
Sǒng rán 害怕的样子
diànlán
Háo jiào 多指豺狼的号叫。
飓风
驯服
麂子
诡计
风雨如晦
矜持
抱负
Jù fēng
顺从
Jǐ zi
狡诈的计策
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象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拘谨,拘束。
远大的志向.
结构内容: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发读者关注平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第4-8段)作者由眼前景生发了联想和启示,抒发了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第9-11段)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
1、作者开篇从人们进入人口稀少的森林或草原的感受写起,有什么作用?
①以“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等感受衬托山林的荒寂;
②“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与下文山村丰富且充满生命力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为下文交代“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做铺垫。
文本学习
2、第一段最后一句中的“秘密”指的是什么?这一段所说的山林是否属于“人类以外”的那种去处?
(1)“秘密”指山路的尽头曾经有过人类生活的村庄,有过房屋,有过田园。
(2)不属于。因为作者是从一条石路的残迹获悉了这座山林的秘密,从而开始了对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寻踪。
3、文章第2段中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读到一切。
4、第四段说:“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请结合全文,分条阐释作者是通过怎样的事物感受到“余韵”的。
①养育过山村人的流水;
②围绕过村庄的鼠麹草;
③滋养过山村人的彩菌;
④陪伴过山村人的有加利树;
⑤威胁过山村人的野狗的嗥声;
⑥被山村人设计的麂子。
5、第5段最后一句作者引用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有何巧妙之处?
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两句诗表明人和人之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6、文章第六段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最能体现宁静之美的村女放羊图,试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①联想想象。借助画家的思维,运用想象塑造了一个宁静幽远的画面,如同一幅清新淡雅的国画,生动形象地渲染了人物和环境的自然和谐,诗意盎然。
②动静结合。通过对那纯洁而坚强的装饰着山坡的从杂草中露出头来的鼠麹草、那无忧无虑聚精会神的村女、涌动在“四面是山,四面是树”的旷野中羊群的描绘,使画面动静结合,呈现出鲜明生动的视觉效果,可视感很强。
8、“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朴质的村女,使作者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作者在这种联想中感受到生命的真谛。自身所有的纷扰在死去后将不留一些值得夸耀的事迹。
7、文章中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表现什么?
少女从形象到气质,都像鼠麴草,像鼠麴草一样谦虚、纯洁、美好,小小的生命舍弃浮夸,但都担负了一个伟大宇宙生命的全部秘密。
9、第七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绘热闹有生气的雨后采菌图?请简要分析。
①在比喻、排比句中着重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形容词“红”“青”“褐”“白”“赭”“靛蓝”等,把着色明丽的色彩因素置于描写的焦点上,通过色彩的搭配加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色彩的“热闹”。
②在使用这些颜色形容词时,不仅描绘了彩菌的色彩斑斓,而且还赋予彩菌生命的力量:人们的采菌活动是一种热闹,但热闹之中各人有各人的世界。彩菌色彩的热闹和采菌活动的热闹相得益彰,但又层次分明,前后有序,从而使画面呈现出气氛感、整体感和层次感。
10、怎样理解《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最后一自然段
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失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丰富的想象,赋予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空变换、物是人非的慨叹。寄寓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11、如何理解第11段“风雨如晦的时刻”的内涵?
“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个浩劫的年代。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12、如何理解第11段“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如今土地上的一切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山村;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13、文章结尾,作者说“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联系全文,概括说明消逝了的山村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滋养?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你如何理解?
(1)①消逝了的山村提供了养育作者的物质条件;②消逝了的山村让作者学会了谦虛、纯洁和坚强;③消逝了的山村让作者懂得了生命的美好与崇高。
(2)①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②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山村。③现今居住的山村同样给作者的生命以许多滋养。
中心思想
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艺术特色
(1)营造丰富意象。
本文注重象、情、理的有机融合,由意象构成意境,大大地拓展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具有极大的情感张力。作者最为偏爱的山村意象有“路”“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等,这些意象是富有生命色彩的,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
(2)凸显鲜明画面。
作者选取了最典型、最有表现力、最能体现山村环境的景物,用简约、流畅的笔触进行勾勒,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如体现宁静之美的村女放羊图和充满热闹生机的雨后采菌图。
(3)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本文以描写为主,但又把议论缀于其中,还不时插入抒情等,看似有些散漫,但整体却不失法度。文章通常是由眼前景物生发联想,引发感悟,在结构上回环往复,首尾一贯,显示出种从容舒展又严谨完整的艺术面貌。
(4)赋予哲思理趣。
在本文中,冯至由眼前之景,回眸历史,观照现实,使生命跨越了时空,阐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存在意义的思考,流露出沉重的历史感。
1、文章标题为“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那么,村庄真的消逝了吗?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①实质意义上的山村已然消逝,这是因为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生活在其中的人和动物都已消逝了。但在作者笔下勾勒了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人和动物生活在自然之中且彼此相通相息,和谐共处。曾经的那些自然景象并没有随着历史和人事的变迁而消逝,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山村曾经的存在及辉煌,有力地补充了历史的空白和虚无,可以说山村仍然没有消逝。
②作者对这个消逝了的山村富有情感色彩的想象和描述,将山村的质朴和原始融合大自然的至性常情,使之鲜活地重现在历史的舞台上,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给人深刻的震撼。
合作探究
2、文章第五至十段,作者写了很多景物,有什么特点?分别生发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怎样的感悟?请阅读文本后填写下表。
景物 景物特点 联想 感悟
眼前小溪
鼠麹草
彩菌
有加利树
野狗的嗥叫
麂子的嘶声
清冽、养人 
想象曾养育过昔日的人们 
人类声息相通 
谦虚、纯洁、坚强 
少女、村庄 
生命的宁静之美 
点缀、滋养 
滋养过山村里的人 
生命的美好 
速长、最高 
崇高的严峻的圣者 
生命的渺小 
威胁、吓人 
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 
生命对于疾苦的恐惧 
难逃人的诡计 
幻境
死亡的可怕
3、有人认为,这篇写“灵魂里的山川”的散文,表现了作者“歌德式”的诗性生活态度,即思想和灵魂超越现实的喧嚣,执着于对纯粹精神和艺术世界的追求。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观点一:同意。文章写于1942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作者避居山林,寄情山水,对现实和时局表现出一种超然和淡然的态度。文章所写内容不仅与当时国家、民族命运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与作者当时的教师育人生活也没有什么关系,纯粹是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放飞自己的才情与思想。
观点二:不同意。作者并没有完全超越现实。比如文章中的写到了“浩劫”,而1942年恰好有一场关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浩劫”;文章末尾“风雨如晦的时刻”含蓄的点明了时代特点。文章所表达的自然美好、生命美好、人类声息相通等人生感悟,以及末段所寄托的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显然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对阻止人类之间的杀戮、消除人为的“浩劫”,是一种呼唤和感召。
4、《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两篇文章都有对于生命的感悟,但感悟的内容不同,试分析。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大自然让我们领略了生命的含义,要像“鼠 草”一样谦虚,像那“村女”一样恬静,像“山村”一样质朴。自然滋养人类,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秦腔》中处处流露出对生命意识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在秦腔的作用下,人回归了本性,自然本真地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透过文章,我们看到了秦人的淳朴不羁,他们“野蛮却不恶意中伤”,散发着生命的真实与朴素,文中充满了对人性本真的赞美与向往。
借鉴《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文的拟人手法,对一种景物
(也可以是植物)进行描写,要求赋予景物某种性格、气质,调动你的想象和情感,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200字左右。
小练习
例1:池塘里,告别了苞蕾的荷花,绽放着清丽的笑靥,在轻风拂送下,舞动着叠翠的裙裾,婷婷地妩媚着矜持的身姿,凝雾噙露,若一婉约的女子在轻轻吟诵“棹拂荷珠碎却圆”的诗句。隽秀的枝干无不在向你展示着夏的风情,让你不由得赞叹那绝佳的韵致,而同时,于蓦然回首中,已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例2:莲花,你有清正亷洁的高尚品质。你扎根污泥,珍爱自洁,保持天生丽质的本色。虽然环境冷酷哀凉,但你不叹世态炎凉,不怨时乖命蹇,不屈从环境,不沾污纳垢,照样安身立命,随遇而安,处之泰然,追求完美。污者管自污,莲花竟自洁。
写作指导:
本题要求运用拟人的手法对一种景物(也可以是植物)进行描写,要求赋予景物某种性格、气质,调动你的想象和情感,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例如写荷花,运用拟人手法,突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征。注意字数要求。
素材积累--冯至名句
1.用急躁等待将来,用后悔回顾过去,都等于独立核算现在。
2.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化成平原上交错的的溪径,化成溪径上行人的生命。
3.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4.界限是一个可爱的名词,由此我们才能感受到自由的意义。
5.社会在变,许多人都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许多事物没变。 ----《忆平乐》
6.它们融容自得,仿佛与死和解了。 ----《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