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自己之歌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自己之歌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31 15:1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13课 自己之歌
统编版 选择性必修 中册
1. 了解惠特曼、《草叶集》以及《自己之歌》(节选)的创作背景。
2. 分析这首诗在意象选择上与一般诗歌的不同,梳理诗歌结构,领悟诗歌主旨。
3. 领悟诗歌中“我”的丰富含义,分析诗歌围绕“我”构思并使“我”得到凸显的方法。
素养目标
自己之歌(节选)
惠特曼(1819 — 1892),美国19 世纪杰出的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排字工、教师、报纸编辑、职员等。他的诗体现了美国的民主理想,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的重大史实。他站在进步的、正义的立场上,热情呼唤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衷心赞美劳动和劳动者,强烈谴责反动的农奴制度,猛力抨击封建宗教的禁欲主义,热切向往光明和未来,憧憬着一个“世界乐园”的出现。他创造了诗歌的自由体,其作品对欧美诗歌的发展影响极大,有“美国‘诗歌之父’”之称。著有诗集《草叶集》,诗歌《给一个遭到挫败的欧洲革命者》《我听见美洲在歌唱》《一路摆过布鲁克林渡口》《阔斧之歌》《大路之歌》等。
作者简介
《自己之歌》是《草叶集》初版12 首诗中的第一首,共52节,课文选的是第31 节。题目中的“自己”是诗的歌咏对象,正如“大路”是惠特曼诗歌《大路之歌》的歌咏对象一样。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19 世纪上半叶,美国刚刚摆脱了英国的禁锢,获得独立,开始独立发展经济,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依赖英国,比如文化方面还是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特色文化。当时以爱默生为首的美国超验主义者们提倡个性解放,鼓吹打破神学和外国教条主义的束缚,在美国来一次文艺复兴。解放个性,就是要发现自己,对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确立本民族自己的独立人格。在这样的历史要求下,惠特曼目睹和感受着美国的独立、完善和发展,树立了自己的雄心,决定要通过本自己表现“特殊的时代和环境、美国、民主”,为建立美国本土的文化和精神而努力,在美国百姓心中唱响“自我之歌”。于是他的“我自己”便与其民族的“我自己”合而为一了。惠特曼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对这种时代精神作出的回应。
美国超验主义
超验主义是美国的一个重要思潮,它兴起于19 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成为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超验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强调精神,认为精神是一种无所不容、无所不在、扬善抑恶的力量,它存在于人和自然界内。二是强调个人的重要性,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革新只能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完善才能实现,理想的人是依靠自己的人。爱默生的名言“相信你自己”成为超验主义者的座右铭。三是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然,认为自然界不只是物质而已,它有生命;主张回归自然,接受它的影响,以在精神上成为完人。超验主义打破宗教的教条束缚,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美国式文化奠定了基础。
资料链接
《草叶集》
《草叶集》是惠特曼最重要的著作,得名于诗集中这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以“草叶”命名,是因为草叶代表着生活在底层的、普通的美国民众。诗集中的诗歌像是长满美国大地的芳草,生气蓬勃并散发着诱人的芳香。该诗集是世界闻名的佳作,开创了美国民族诗歌的新时代。作者在诗歌形式上创造了“自由体”,打破了传统的诗歌格律,以断句作为韵律的基础,节奏自由奔放,汪洋恣肆,舒卷自如,具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和无所不包的容量。《草叶集》选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对美国民主自由的歌颂、对农奴制度的抨击,也有对美国壮丽河山和普通民众的热情赞美。总体来说,《草叶集》体现了惠特曼所处时代的“美国精神”,是惠特曼用诗歌记录的美国史。
课文探究
1.诗歌 第一节列举了各种属性的意象来表现自然造化的神奇,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草叶”“蚂蚁”“一粒沙”“鹪鹩的卵”“雨蛙”“黑莓”,这些简单、普通、平凡的事物都是大自然的精心之作,表现了万物平等的思想。
②“极小的关节”与庞大的机器对比,“母牛低头啮草的样子”与石像对比,强调自然的神奇远胜过人力;“小鼠的神奇”让“异教徒吃惊”一句,使表现自然造化的神奇得到强化。
2.诗歌第三节诗人列举各种事物以“各种不同的形状”“离开我”有何用意?
诗人写海洋、怪物、青天上的鹰雕、藤蔓和木材中间的蝮蛇、树林深处的麋鹿、向北飘浮的海燕,从海洋到天空,从飞禽到走兽,形象地描绘出离开的“形状”各异,但它们都无法真正远离“我”而去,极力渲染出“我”
具有非凡的力量、无限的自由与激情。同时,各种事物的不同形态及生存方式,又给人以自由的启迪。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自己之歌》全诗内涵深广,气象恢宏,表面上诗人似在凸显自己,实际上是借小“我”来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建设新大陆的美国的广大劳动群众。节选部分选取了大量的意象,运用自由奔放的语言,写自然造化之神奇以及“我”与自然的融合,表现出“我”具有无可拘束的自由和力量,唱出了一曲激情澎湃的生命颂歌,给人以万物平等、自由的思想启迪。
深入探究
区别:诗中的意象是极为平常且普通的事物,似乎缺乏一般诗歌意象的“美感”和“诗意”。无论是独立或游走于人类生活之外的自然物,如草叶、蚂蚁、沙粒、鹪鹩的卵、雨蛙、黑莓、低头啮草的母牛、小鼠、火成岩、爬虫、蝮蛇等,还是参与到人类生活之中的自然物,如片麻石、煤、藓苔、水果、谷粒、菜根等,都是一般诗歌中极为少见的意象,看起来似乎与诗歌这种具有高雅之美的文体不太相符。
1.这首诗选取的意象众多,但似乎与一般诗歌中的意象有很大区别,这种区别是什么?诗人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意象?
原因:
① 诗人出身于农民,是当时美国最广大的社会底层民众中的一员;而诗中这些具有自然属性的、平常的意象,也正是大自然中的普通事物。诗人选择的这些意象与他的生活相吻合。
② 诗歌抒发的情感,代表的是美国广大社会底层民众的情感,这样的意象使诗歌具有浓厚的自然气息和生活气息,使广大民众对诗中的“我”产生自然的代入感,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并产生共鸣,唤醒他们内心的生命激情,引导他们追求民主、自由,推动时代发展。
①“自己”(诗歌中的“我”,下同),是诗歌抒情的主体,也是贯穿三个诗节的抒情线索。诗歌开篇即以“我相信”领起,统领整节内容,让所有意象与“自己”紧紧联系在一起;第二节在首行和尾行分别运用了“我”,围绕“自己”与自然的联系完成内容
上的过渡;第三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各种意象及其各不相同的“逃跑”或“畏怯”,看似与“自己”脱离了关系,而实际上它们“逃跑”或“畏怯”的目的都是“反对我接近”,因而,诗歌的构思仍然是紧紧围绕“自己”展开的。“自己”,是作者构思诗歌的核心。
2.这首诗的标题为“自己之歌”,诗人是如何紧紧围绕“自己”构思和凸显“自己”的?
② 这首诗以大量的意象烘托“自己”,充分显现出“自己”无比的自信、无拘无束的自由、强大的力量和澎湃的激情。在首节第五行,诗人以“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与工业时代轰鸣的“机器”对比,以“机器”的“渺小”衬托出“自己”的强大。第二节,诗人再一次以“自己”拥有了“ 远离”的自由,同时又具有“可以将任何东西召来”的力量,显示出“自己”的自信,使“自己”进一步得到凸显。第三节,诗人更是用了九个“徒然的”,衬托出“自己”的无所不能与无比强大,尾行又以“快速地跟随着”和“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使诗歌对“自己”的凸显和强调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诗中的“我”包括作者自己,但又不仅仅指作者自己。诗中的“我”包括作者自己。比如诗歌首节中“我相信”中的“我”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己,即惠特曼本人,而“相信”的内容可以理解为惠特曼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理解和礼赞。“我手掌上”“我看出”中的“我”,都有惠特曼自己的影子。
诗中的“我”又不仅仅指作者自己。诗歌表面上好像在凸显诗人自己,实际上诗人在借用自己,表现一个大“我”,即改造大自然、开发新大陆、建设新大陆的美国广大劳动群众,歌颂的是19 世纪美国的民主代表,张扬的是自由、开放的个性。
3.诗中的“我”是指诗人自己吗?如何理解诗中“我”的含义?请结合诗歌内容和相关背景简要分析。
从创作背景来看,身处经济快速发展而文化、文学尚未独立的美国,惠特曼在超验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志在以自己和自己的创作来表现他的“特殊的时代和环境、美国、民主”,因而,诗歌中的“自己”必然会超越真实的惠特曼本人而具有一定的代表和象征意义。“自己”代表了和作者一样用生命和智慧推动美国前进的美国民众,象征了当时充满活力,拥有力量、信心和激情的美国。
从诗歌内容来看,“我快速地跟随着,我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中的两个“我”,显然不是指惠特曼自己,因为诗人不可能“快速地跟随”上述诗句中的事物,更没有理由“升到了绝岩上的罅隙中的巢穴”。这里的“我”代表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束缚其自由的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再进一步,从影响惠特曼的超验主义强调精神这一点来看,这里的“我”还可以理解为作者所呼唤、赞美的美国精神——民主与自由。
① 自我意识强烈。
诗人在本首诗歌中怀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以第一人称吟颂,情感奔放自由,形成一种直接对话和正面呼吁的气氛,有利于情感的抒发,也有利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② 语言朴实无华。
诗人没有追求华美的语言、精美的意象,而是选取了“蚂蚁”“爬虫”“蝮蛇”等极为普通的意象,用“我看出我是和……菜根混合在一起”“我快速地跟随着”等朴实无华的语言,使诗歌在表情达意上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也获得更多的读者。
4. 试分析本诗的写作特色。
③ 形式自由。
诗行的节奏和散文十分相近,没有用有规律的重音和韵脚,而是顺从情感的自然起伏向前发展。诗句不跨行,而以中短句构成一种隐约的内部节奏,随着奔放的激情、恣肆的想象和纵横的议论而形成一种舒卷自如的旋律,宛若行云流水,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给人一种全新的诗歌美感。
④ 情感奔放。
第三节运用多个句子组成的排比句,笔力纵横,气势磅礴,充满激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展现出豪放奔腾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⑤ 内涵丰富。
本诗是一支自由之歌,呼唤自由;它是一支平等之歌,提倡万物平等;它是一支民主之歌,唤醒民主意识。丰富的内涵,让它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璀璨的星星,散发着不朽的生命和博爱之光。
课堂巩固训练
1.判断下列加色成语使用的对错。
①李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虽然为虎作伥,但也要防养虎自啮。( )
解析:“养虎自啮”指养老虎,咬伤自己。比喻纵容敌人而自受其害。啮,咬。符合语意。

②张主任说:“这次失败不算什么,只要我们不丧失信心,找出问题,补苴罅漏,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
解析:“补苴罅漏”指弥补文章、理论等的缺漏,也泛指弥补事物的缺陷。补苴(jū),补缀;罅,缝隙。使用正确。

③《树和天空》这首诗只有短短的两节,几十个字,却有闳意眇指,足以看出诗人艺术表现手法的高超( )
解析:“闳意眇指”指宏大微妙的意旨。眇,原指一目失明,这里通“妙”,精微,微妙。符合句意。
④三月里的金谷园正是橙黄橘绿时,柳绿桃红,百花争艳。我热烈欢迎各位老同学来此欣赏醉人的美景。( )
解析:“橙黄橘绿”指橙子黄熟,橘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句子指的是春天。使用错误。
×

⑤他的这件木雕作品,布局合理,不蔓不枝,疏密有致,刀法细腻,确实是一件难得的精品。( )
解析:“不蔓不枝”原指莲茎不分枝杈。现形容文章等简洁。使用对象错误。
⑥在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今天,总有一些人躲在黑暗的角落里麋沸蚁动,寻找机会企图破坏这大好局面( )
解析: “麋沸蚁动”比喻社会秩序很乱。望文生义。
×
×
⑦公安人员在迷离的案情中终于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最后顺蔓摸瓜,抓获了犯罪分子。( )
解析:“顺蔓摸瓜”比喻按照某个线索追根到底。同“顺藤摸瓜”。使用恰当。
⑧她刚离开家的那几年,家人还能偶尔收到她的来信,后来逐渐鱼沉雁渺,家人再也没有收到过她的任何信息。( )
解析:“鱼沉雁渺”比喻书信不通,音信断绝。符合句意。


2.选出填入横线处恰当的词语。
①尽管她知道自己当年对弟弟的一番劝导是 _________(枉然/ 徒然)的,但她坚信弟弟终有一天会理解她的苦心。
②我们阅读名著,不仅可以丰富知识,而且可以从中 _________ (汲取/ 吸取))精神力量。
③在创作这幅书法作品的时候,他___________(别具匠心/ 不落窠臼),将王羲之的行楷笔法与张旭的狂草笔法结合起来,令人眼前一亮。
④走进他的个人藏宝馆,只见古籍、古画、瓷器等各种宝物如___________ (浩如烟海/ 恒河沙数),令人惊奇。
⑤教授问:“你也愿意报考我的研究生吗?”他没想到教授问这个问题,一时___________(目瞪口呆/ 瞠目结舌),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徒然
汲取
别具匠心
恒河沙数
瞠目结舌
3.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母校桃李林旁,一棵百年古槐静立,深情守望着林子中琅琅读书的少年。
B. 雪花在天空中快乐地跳着舞蹈来到这个世界,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关于童话的故事。
C. 石老人如同一个有了生命的雕像,在海中一站就是千年,见证了这世事的沧桑。
D. 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
答案:C 解析: C 项为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余三项为拟人的修辞手法。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随着国民教育普及面的不断扩展,民众的文化素质也明显提高,精英文化变成为了大众文化,同时,大众文化经过去粗取精,也上升为精英文化。
B. 这所千年高龄的学府完整地见证了唐宋后中国学术尤其是儒学,由习俗礼仪的儒学到思辨超越的儒学,由理学到心学,再延伸到实践的领域。
C. 诗人的本色是真性情,性情因人而异,或男或女,或南或北,或刚或柔,但只要真,则阳刚与阴柔均为美,豪放与婉约都是诗。
D. 如果教育的最终使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人的潜能,壮大充实人的生命,而非戕害人的本性,那么,不仅岳麓书院的教育在过去是彪炳千秋的,在未来也有着永恒的价值。
答案: C 解析:A. 成分赘余,删去“变成为了”中的“为”;B. 成分残缺, “领
域”后缺少“见证”的宾语;D. 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应移至“书院的教育”之后。
5.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鉴赏诗歌,不仅要品言内之意,而且要品言外之意。体味下列诗词句中各意象的暗含之意,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用线连起来。
①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离别不舍
②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恨悲凉
③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思亲念友
④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忧愁凄苦
⑤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圣洁坚贞
答案:①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忧愁凄苦 ②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离别不舍 ③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圣洁坚贞 ④ 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怨恨悲凉 ⑤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思亲念友 
解析: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① 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 “梧桐” “细雨”“黄昏”均有忧愁凄苦之意;② 出自王之涣的《凉州词》, “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常折柳枝送别,含有挽留、不舍之意;③ 出自
王安石的《梅花》, “梅花”雪中绽放,是圣洁坚贞的化身;④ 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 “杜鹃”啼血, “猿”声凄厉,充满怨恨悲凉之情;⑤ 出自欧阳修的《戏答元珍》,大雁南飞,鸿雁传书,“雁”是思亲念友的寄托。
6.高二(1)班举办《中国诗词大会》诗歌朗诵系列比赛活动。每期活动围绕一个人物展开。如果你是其中一期的节目主持人,请选择以下四个人物中你认为符合本期主题的一个人物,在开场白中进行介绍。
要求:(1)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2)100 字以内。
屈原 白居易 辛弃疾 李清照
(1)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2)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引用、排比 (2)她有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调皮活泼,也有着“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哀婉含蓄,还有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大气,她就是宋代婉约派著名女词人、号为易安居士的李清照。
解析:题中给出四个人物,做介绍时应该在活动主题的范围内结合每个人物的特点。特点可以抓住诗歌方面的艺术风格、取得的成就,或是其精神品质、代表诗作、诗句等。因为介绍的是人物,可以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运用比喻、排比、反问、衬托等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你潇洒如诗 / 我深情吟咏 / 苏轼的豪 / 辛弃疾的放 / 都在你的激越旋律中穿越时空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的基本方法是先找出例句的句式特征,再仿照例句句式造句。如果要求与例句构成排比或其他意义相关的一段话,则要注意仿句与例句之间的意义联系。题目要求为“这首诗歌”续写,可见陈述的对象还是“墨香”。从“墨香”一词中可以感知后面要写的是文人的“傲骨”让我“沉醉”,仿写时也要注意这种隐性的要求。
7.仿照下面的诗句,为这首诗歌再续写一节。
墨 香
你香醇如酒 / 我沉醉不归 / 屈原的傲 / 文天祥的骨 / 都在你的浓郁香味中气贯长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