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蒲柳人家(节选)》(表格式 含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8.《蒲柳人家(节选)》(表格式 含教学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2 15:18:4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8.蒲柳人家(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过程与方法 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感受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领悟劳动人民淳厚朴实的人情美。
学习 重点 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习 难点 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
学法 指导 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有着独特风格的乡土文学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刘绍棠(1936—1997),北京人,当代作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之一。中学时期开始发表小说,作品深受孙犁的熏染,擅长乡土文学的创作,自称作品是“为粗手大脚的爹娘画像”。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等,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等,长篇小说《春草》《地火》等。 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罪名把周檎抓走。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小说全篇共12节,但这个主线故事只占不到2节的篇幅,其余10节随意分杈,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重心在于放笔为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为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立碑。 3.文体常识: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此派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名称的由来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景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晌午(shǎng) 烟囱(cōng) 腌臜(ā za) 驾驭(yù) 筵席(yán) 憋闷(biē men) 驿道(yì) 戏谑(xuè) 荣膺(yīng) 咬文嚼字(jiáo ) 滑稽(jī) 坍塌(tān) 2.理解词语。 晌午:中午。 咬牙切齿:形容极端愤恨或仇视。 不知好歹:不知道好坏。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勃然大怒:因生气大怒,脸色也变了。 不依不饶:怎么也不肯宽恕别人。 妙手回春:怎么也不肯宽恕别人。 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荣膺:光荣的接受或承当。 惊喜过望:令人出乎意料地高兴,形容意外的惊喜。 如坐针毡:像坐在有针的毡子上一样,形容心神不宁。 天伦之乐:指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字词。 2.教师讲解课题:“蒲柳人家”,这里代指普通贫苦人家。全篇12节,本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 3.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文章的主要线索是怎样的? 本文主要有三个人物:何满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其中何满子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则成为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 4.可以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 文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4自然段):刻画了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的女中豪杰形象。 第二部分(第15~35自然段):写何大学问的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以及他爱说点大话、爱讲排场等性格特点。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通读课文,鉴赏人物 1.在这篇课文中,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 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泼辣大胆、刚直不阿,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传》中著名的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所以得名。 2.第一部分最能表现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么事情?分析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一丈青大娘的性格的。 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作者运用了外貌描写(如“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动作描写(如“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语言描写(如“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神态描写(如“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除以上正面描写外,小说还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纤夫无力招架的狼狈形象来反衬一丈青大娘的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威武勇猛。 3.为什么爷爷号称“何大学问”? 爷爷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4.自从爷爷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由此说明了什么? 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自我反思、为孙请师。这表现出他对文明进步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渴求知识而不得的贫苦百姓的心声。 5.小说中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征? 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刚直不阿、性格豪爽、口苦心甜、热情正直、淳厚朴实。何大学问: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好戴高帽。何满子:机灵顽皮、纯真稚气。 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没有平铺直叙地去介绍人物,而是以何满子为线索,其中又插入了一些关于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介绍,使本文读来生动有趣,同时也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2.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别有特色。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一文青大娘缝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3.《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你认为它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说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主要体现在: 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古典传统的继承。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小说的结构得《水浒传》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起来。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三、探究写作特色 1.鲜明的民族风格。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这篇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他们身上那种侠肝义胆、仗义疏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品格,正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宣扬和传承的价值追求。这可以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中看出来,也可从他们为人做事的方式上感悟到。对这种人物品德的褒扬,正显示了作品的民族特色。 2.独具特色的语言运用。 这篇小说的语言既有口语的生动活泼、准确传神,又经过作家的精心提炼,同时继承了说唱文学语言的押韵和爽脆,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乡土气息。如用“热得像天上下火”写天气炎热,用“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都非常生动传神。文中大量生动的比喻,都源自作品表达的内容;大量整齐的短句,读来干脆利落。如写一丈青大娘的善骂:“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环节四 (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小说以六岁男孩何满子为线索,塑造了具有疾恶如仇、侠肝义胆、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品格的一丈青大娘和何大学问的形象,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情习俗、世态人情,热情赞颂了那些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
教 学 板 书 (
老秀才的故

)蒲柳人家 (
何满子盼救星
) (
何满子的故事
) (
父母的故

) 何满子被栓 线索 (
奶奶一丈青的故事
的故事
) (
爷爷何大学问的故事
)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1.阅读荷花淀派的相关作品,感受其写作特色。 2.想象一下,若是一丈青大娘他们这样的一家人生活在当今社会,他们会生活的怎么样?请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教学反思
根据小说的特点,不强求面面俱到,选取人物形象和语言品味作为重点,启发学生对全文的理解。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体验来解读。通过拟写小标题的形式锻炼学生把握内容、概括情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