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陶器
第二讲 瓷器
第三讲 青铜器
第四讲 织绣 玉器 漆器
第五讲 陶塑
第六讲 石雕
第七讲 彩塑
第八讲 古代人物画
第九讲 古代壁画
第十讲 古代山水画
第十一讲 古代花鸟画
第十二讲 现代人物画
第十三讲 现代山水画 花鸟画
第十四讲 宫殿建筑
第十五讲 园林与民居
第十六讲 民间美术
第十七讲 传统工艺美术
第二十讲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第二十一讲 现代雕塑
第二十二讲 近代雕塑
第二十三讲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第二十八讲 现代主义绘画
第一讲 陶器
一、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中国古代陶器,让学生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观赏陶器,客观地评价古代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 1、不同文化类型陶器的造型特点。
2、彩陶纹饰的艺术特征。
三、教学难点: 主要是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到中国古代陶器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除了在教学内容资料作些简要介绍外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具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录象带(L50)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常规)
(二)、引入新课:
第一讲—第四讲是中国工艺美术欣赏。
工艺美术通常是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属性。作为物质产品,它反映着一定时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时尚。
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观赏工艺美术两大类。实用的工艺美术是其主流。为什么实用物品也属于工艺美术品呢?因为人们除了要求满足生活的需要之外,还要求造型上的美观。当买手表时,不是要在同样价格的手表中挑选造型美观、颜色合意的那只吗?谁都希望穿一身既合体舒适,又美观大方的衣服,用漂亮的衣服打扮自己,以显示身份、性格、修养和向上的精神面貌。人们的这种审美要求,制约着生活用品的设计与制作,必须依照适用的尺度和美的规律设计生产,使其既有实用性、又具美观性。因此,工艺美术属于美术门类中既特殊又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
这种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特点,正是工艺美术的本质特点。
中国传统工艺品大多是历代工匠艺人的手工制作。我们欣赏时,要结合实用功能领略其造型美、装饰纹样的韵律美、材料质地的肌理美和制作工艺的精致美,并通过这些美的感受去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蕴。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传统工艺中的陶器。 (出示课题)
? 1、 陶器的产生:
? 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不论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
?人类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八九千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
?这是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土的形状,改变了黏土的性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产品,揭开了科学技术史上的第一页。人类从实践中认识到黏土掺水后具有可塑性,从而可能塑造一定的形状。同时,人类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必然得到成型的黏土经火烧之后可变成硬块的认识,这些都是产生陶器的先决条件。至于陶器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确凿的证据。一般的说法,可能是由于沾有黏土的篮子经过火烧之后,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从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启发。不久之后,便开始出现了塑造成型并经烧制的陶器。特别是随着人类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饮水的搬运和谷物的储藏,都需要这种新兴的容器——陶器,于是它们就大量出现,成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的纪元。
制陶技术有捏塑法、贴敷法和泥条盘筑法等。后来又发明了轮制成形的制陶技术,借助称为陶车的简单机械对陶胚进行修整,制造出造型优美的陶胚。
另外,陶器的烧制温度也有要求,早期陶器的烧制温度较低,一般在600—800C左右。
?2. 陶器的造型:
?陶器的造型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汲水器:如《漩涡纹尖底瓶》;
?炊? 器:有罐、鼎、鬲等;
?饮? 器:杯、角、觚(gu)、 (gui)等;
?食? 器:有碗、钵盘等;
?盛贮器:有壶、罐、瓮、瓶、尊、盆、缸等。
工艺美术的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在陶器中已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例如,当时的陶器中最常见的陶罐与陶钵,它们作为一种盛器,为了使其具有尽量大的容积,它们在造型上都具有鼓腹的特点。但是,陶罐与陶钵的用途不完全相同,陶罐一般用于储水和运水,陶钵主要用于炊煮。为了适应这种不同的使用要求,陶罐都是小口、有肩,有的还有较长的颈,目的是便于运水、储水、倒水;而陶钵则无肩、无颈、大口,这样便于炊煮和饮食。
?3. 彩陶艺术:
中国古代的陶器,以彩陶最为著名。这些彩陶或是以造型优美见长,或是以纹饰丰富引人喜爱,或者是造型和纹饰都很优美。这些陶器,可以使我们清楚地 看到,人类在制作这些最早的生活用器时,就已经根据美的法则在创造。在使用各种装饰纹样时,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重复与多样、虚与实、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
?中国的彩陶图案由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几何形纹样,来代表某种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说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例如有的鱼形只用一个圆点和两条方向相反的弧线来示意。这种具有简明的标志性的特点,反映出中国先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现象 中抓住本质作高度的概括,并用最简单而明确的艺术 语言来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及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从而提炼出标志性很强的纹样。
?中国的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充分发挥创造者的想象力,以意写形,使图案灵活多变。譬如先民们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格。 (介绍《人面鱼纹盆》)
?彩陶的制造者很注意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力求图案的造型和构成与器形相协调。也注意彩陶图案在不同视角所产生的不同视觉,从而设计出图案在器物上的部位。十分得体地显示出民族文化的风采。 (介绍《舞蹈纹盆》)
?三.本课小结。
第二讲 瓷器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瓷器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在世界制瓷领域中高超的工艺制造水平。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制瓷工艺、造型、装饰及各地不同窑场产品的艺术特征,学会欣赏陶瓷艺术。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瓷器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发扬光大。
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瓷器的造型、装饰、色彩及艺术特色。
几大名窑的产品特征。
珍爱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导入:
提问: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及纹饰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或录像(贯耳瓶)
提问:这是陶器吗?应是什么器物?
回答:不是。是瓷器。
三、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讲 瓷器
(一)瓷器与陶器的关系
陶与瓷有下列区别:
烧制的原材料不同
烧制的温度不同
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透水
(二)瓷器的发展
在我国商代就出现了原始瓷,东汉至三国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三国以后到南北朝,瓷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南方有青釉瓷,北方有了青瓷。隋唐时期是我国瓷器的一个重要的成长时期,这时瓷器普遍用较高的火候儿烧成,胎质较硬。唐代开始有了“窑”的专称,它象征着瓷器产量的增长。宋代瓷器产量高且质量好,为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元代,我国瓷器大批量行销海外。明清是我国制瓷业的鼎盛时期,造瓷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胎釉细腻、色泽鲜明,移植珐琅彩和创造粉彩是当时杰出的成就。
(三)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的特色
观看一观录像《瓷器的造型和装饰艺术特色》
提问:宋代有哪些著名窑厂?
回答:宋代最著名的有“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均窑和定窑等。
提问:清代制瓷工艺在颜色釉方面较前代有了更多的创新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品种?
回答:有斗彩、五彩、素三彩、粉彩和珐琅彩等。
我国的瓷器自唐代开始,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外国朋友曾赞誉“陶瓷是跨越中世纪东西世界的一条友谊纽带,同时也是一座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我国向有“瓷国”之称。我国瓷器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
四、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我国宋代有哪些瓷窑?简述其产品的艺术特色。简要小结。
五、布置课外思考题:
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第三讲 青铜器
教学目的:
1、青铜器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艺术成就。
2、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出发,对各个不同时期的青铜器进行分析,培养审美能力。
3、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赏析、评价古代青铜工艺美术,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进一步领会劳动创造艺术,艺术是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难点:
青铜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的进步及社会的不同历史背景,使青铜器在每个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及其作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引言: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和世界各国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到今天,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这一讲,就是向同学们介绍青铜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及主要艺术特征。
板书——第三讲 青铜器
三、讲授新课:
什么是青铜器
以铜为主加锡铅合金,用蜡或泥模铸造的青铜器具。
青铜工艺的产生及历史背景
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社会制度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艺术的进步。青铜工艺作为奴隶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尤其是青铜器上的铭文直接反映出奴隶社会的真实情况。
3、青铜器从功能上可大体分为四类(幻灯)
(1)礼器:如:鼎、鬲、尊、爵等
(2)乐器:如:铙、钟、鎛、铃、鼓等
(3)兵器:如:戈、钺、矛、剑、镞等
(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
介绍青铜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及各时期青铜工艺的主要特征
(夏商周三代被称为中国古代青铜史上的“青铜时代”)
年代
夏
商
周
春秋
秦汉
特点
出现
神秘威慑
朴素典雅
轻灵奇巧
逐渐被铁、漆器取代
代表作品
夏铸九鼎
《龙虎尊》
《毛公鼎》
《莲鹤方壶》
(放幻灯对照欣赏)
四、播放一段录像。
五、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发展概况及欣赏了一些代表作品,可以说青铜艺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的结晶。中国的青铜器虽然发展到东汉后逐渐被新的铁器和漆器所取代,但中国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辉煌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而载入史册。
六、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青铜艺术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第四讲 织绣 玉器 漆器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种类中的织绣、玉器和漆器的基本知识,以及历史成就和主要工艺特点。
2、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欣赏织绣品、漆器、玉器的审美能力和初步区别几种织绣工艺特点的能力。
3、通过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广泛感受、认识,初步理解各类工艺美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特有的人文价值内涵,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优秀的工艺美术,激励其发奋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讲清丝织物的基本编织结构、工艺流程,使学生理解其织造工艺的精湛之处,以加深体会织绣品美之所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中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是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追溯人类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工艺美术几乎与人类文明的步伐同始同进。美,伴随着人类进步,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当我们的祖先在距今7000多年前,在开始烧制陶器的同时,也开始发明利用植物纤维和蚕的丝织成布帛,以遮体避寒,使人类摆脱了挂树叶、披兽皮的蒙昧,从而使人类向文明大大地跨进一步。当人们学会织造时,对美的追求也便自然地融入其中,于是在漫长的织造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我国引以为豪的工艺美术品种——织绣(板书)。
三、新课内容
(一)织绣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丝的国家。根据出土实物和文献记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新石器晚期,就已知道种桑、养蚕、织帛。中国古代织绣品的辉煌成就,还体现在它精湛的工艺技术方面,这是与当时高度发达的织绣工艺技术分不开的。
代表作品:
1、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浅褐色菱形纹罗地信期绣》(幻灯)
2、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的《联珠鹿纹锦》(幻灯)
3、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刺绣《蟠龙飞凤纹浅黄绢面衾》(幻灯)
(二)玉器
玉是优质的石料,质地洁美莹润,种类颇多。有质地坚硬的黄玉、碧玉等,色彩鲜艳的珊瑚、松石、玛瑙等,晶莹明洁的水晶等,宝光闪烁的红蓝宝石等。
琢玉为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即已有之,至商代已趋成熟。玉器是从玉工具发展而来,用作礼器、仪仗用具、生活用具和装饰陈设等。
代表作品:1、《玉云形杯》(幻灯)
(三)漆器
漆器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中又一杰出的种类。我国漆器使用的是天然漆,即取漆树汁经加工而得,然后通过各种工艺手段,即雕刻、彩绘、镶嵌制成各种精美的器具。它比青铜器、陶器轻便耐用,又有耐酸碱腐蚀的特性,便于彩绘装饰等优点,所以具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代表作品:1、《彩绘兽首凤形漆勺》战国时期(幻灯)
2、《张成造剔犀盒》元代(幻灯)
四、播放一段录像。
五、课堂小结: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品种浩繁,成就卓著,并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人类的社会进步作出过举世公认的贡献。在我们举国上下团结奋斗,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更应继承发扬这一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第五讲 陶塑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陶塑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表现方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陶塑作品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能发扬光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讲述中国古代俑的功能、雕塑手法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形式风格。
2、着重介绍分析汉俑与唐俑在表现手法和形式风格上的异同。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提问:1、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
2、中国古代陶器的造型及纹饰特征是什么?
放映幻灯或录像(秦兵马俑)
提问:这是陶器吗?
学生回答。
秦兵马俑属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三大类之一—陶塑
三、传授新课:
板书——第五讲 陶塑
在我国古代各种材质的小型雕塑作品中,以陶塑居多。我国古代的陶塑品主要是实用器物上的装饰或巫术活动中的偶像。
(一)仰韶文化时代:
1、赏析《少女头像》:
教师讲述。
提问:少女头像出现在原始时代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继续分析。
2、赏析《人头形彩陶瓶》:
教师讲述。
学生思考:陶塑人头配上类似兽皮花纹为装饰的陶器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归纳。
3、赏析《鹰鼎》:
教师小结。
(二)、秦汉时代:
1、赏析秦兵马俑
2、赏析西汉《杂技俑盘》
3、赏析东汉《说唱俑》(也称俳优俑)
(三)、唐代:
1、赏析《猎奇胡俑》
2、赏析《女立俑》
3、赏析《男舞俑》
四、学生观看录象、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在中国古代,俑的功能是什么?简述其制作过程。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汉俑和唐俑在形式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八、下课礼仪:
第六讲 石雕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从感受形象入手,加深对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解,从而提高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喜爱,对祖国悠久文化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雕塑的定义与分类及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欣赏分析雕塑作品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
揭示课题
传授新课:
雕塑的定义和分类
提问:什么是雕塑呢?雕塑可以分为哪几种?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
提问:什么是雕塑呢?雕塑可以分为哪几种?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
怎样欣赏雕塑作品
学生尝试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
雕刻作品欣赏:
(1)陵墓雕刻作品欣赏:
a.陵墓雕刻产生的原因
b.霍去病的纪念性石雕
c.石麒麟
d.昭陵六骏
e.顺陵石狮
(2)佛教石窟造像作品欣赏:
佛教造像产生的原因
我国四大石窟简介
云冈石窟露天大佛
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佛
大足宝顶山石刻养鸡女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石雕作品
五.分组讨论:
霍去病的纪念性石雕、石麒麟和昭陵六骏的艺术风格有什么异同?
六.课堂小结:
1.陵墓雕刻产生的原因
2.佛教造像产生的原因
3.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特点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试分析一件雕刻作品的时代特点与民族风格。
八.下课礼仪
第七讲 彩塑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彩塑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彩塑作品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和智慧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敦煌莫高窟、晋祠及清末“泥人张”的典型作品。
2、赏评敦煌莫高窟彩塑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
3、通过欣赏作品,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并寓德育于审美教育之中。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录像:介绍敦煌莫高窟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2、学生观看了解。
3、画面定格,揭示课题:第七讲 彩塑
三、传授新课:
1、概念:
教师提问:什么是彩塑?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
2、分类:
石窟彩塑;
庙宇彩塑;
陵墓彩塑;
民间民俗彩塑。
3、赏析敦煌莫高窟彩塑:
概述:
a.地位:
b.作用:
c.特色:
d.数量:
具体赏析《迦叶、菩萨、力士像》和《供养菩萨》。
赏评莫高窟盛唐彩塑:
介绍盛唐历史背景。
4、赏析辽代彩塑:
(1)主要特征:
(2)表现技巧:
(3)表现形象:
(4)地位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
5、赏析明代彩塑:
6、赏析清末彩塑:
产生、发展的基本条件:
艺术特点: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敦煌莫高窟盛唐彩塑有哪些艺术特色?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比较唐代彩塑《供养菩萨》、宋塑《侍女像》、张明山的《渔樵问答》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变化?
八、下课礼仪:
第八讲 古代人物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物画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物画作品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和智慧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韩熙载夜宴图》和《清明上河图》两幅典型作品。
2、通过欣赏作品,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并寓德育于审美教育之中。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教师概述中国人物画。
2、教师出示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的投影。
3、分析讲授其艺术特色。
4、揭示课题:第八讲 古代人物画
三、传授新课:
1、魏晋南北朝:
概况:
介绍顾恺之(教师出示投影。)。
赏析《女史箴图》。
2、唐代:
教师出示投影。
介绍阎立本。
赏析《历代帝王图》。
教师出示投影。
介绍周昉。
赏析《簪花侍女图》。
3、五代:
讲述时代背景。
教师出示投影。
介绍顾闳中。
赏析《韩熙载夜宴图》:
教师赏析“听琵琶曲”。
学生赏析“击鼓观舞”:
教师提问:在这一段画面中,作者又是如何安排构图和刻画人物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赏析后三个片段。
教师总结《韩熙载夜宴图》的两大艺术特色。
4、宋代:
教师出示投影。
介绍张择端。
教师设疑。
学生讨论。
赏析《清明上河图》。
教师归纳总结《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和重要特点。
赏析《维摩演教图》。
赏析《泼墨仙人》。
5、明清:
赏析《归去来图》。
赏析《苏武牧羊》。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韩熙载夜宴图》的艺术特色?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八、下课礼仪:
第九讲 古代壁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壁画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壁画作品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和智慧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能发扬光大。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汉魏、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的特色,比较娄睿墓壁画与汉代墓室壁画在画法和表现技巧的异同。
2、赏评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艺术成就和特色。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投影:车站等场所的现代建筑壁画。
2、学生赏析。
3、揭示课题:第九讲 古代壁画
三、传授新课:
1、概念和地位:
教师提问:什么是壁画?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中国壁画的地位。
2、汉代墓室壁画:
分布:
内容:
欣赏代表性墓室壁画。
3、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
概述:
具体赏析娄睿墓壁画。
(3)学生讨论比较娄睿墓壁画与汉代墓室壁画在画法和表现技巧的异同。
4、佛教壁画:
北魏时期壁画:
赏析《九色鹿本生》:
a.从构图上:
b.从色彩上:
c.从线描上:
d.从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2)西魏时期壁画:
赏析《东王公》。
5、隋唐时期壁画:
6、元代壁画:
赏析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
a.从构图上:
b.从色彩上:
c.从线描上:
d.从地位上: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欣赏古代壁画有何感受和体会?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有什么艺术特色?
八、下课礼仪:
第十讲 古代山水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山水画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表现技法,以及其发展概况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山水画作品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和智慧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能发扬光大。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2、赏析古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第十讲 古代山水画
2、教师提问:中国的山水画为什么不以风景画命名呢?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总结说明。
4、教师出示《富春山居图》和《日出·印象》的投影。
5、比较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异同。
三、传授新课:
1、概述山水画的形成。
南北朝以前:
南北朝时期:
隋代:
2、赏析《游春图》:
3、唐代:
4、五代、两宋时期:
宋初:
赏析《潇湘图》。
赏析《溪山行旅图》。
(2)北宋中晚期:
赏析《早春图》。
赏析《渔村小雪图》。
(3)南宋:
赏析《梅石溪凫图》。
5、元代:
赏析《富春山居图》。
6、明朝:
赏析《风雨归舟图》。
7、清代:
赏析《淮扬洁秋图》。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结合《富春山居图》,分析讨论元代山水画的主要特色。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中国山水画从北宋到南宋,再到元代,在形式风格和精神内涵上产生了什么变化?
八、下课礼仪:
第十一讲 古代花鸟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花鸟画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表现技法,以及其发展概况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花鸟画作品是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作和智慧的结晶,从而使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古代花鸟画中,工笔与写意这两种画法的不同。
2、通过典型画家的代表作品,说明古代花鸟画的发展。并寓德育于审美教育之中。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写生珍禽图》和《鹌鹑图》的投影。
2、揭示课题:第十一讲 古代花鸟画
3、教师提问:比较这两幅作品在表现风格上的异同。
4、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
三、传授新课:
1、概述古代花鸟画的形成。
2、五代:
“黄家富贵”
(2)“徐熙野逸”
3、北宋:
赏析《禽兔图》。
4、南宋时期:
赏析《枫鹰雉鸡图》。
5、元代:
赏析《桃竹锦鸡图》。
6、明朝:
赏析《雪景翎毛图》。
赏析《杂花图卷》。
7、清代:
赏析《荷花水鸟图》。
赏析《竹石图》。
8、清末民初:
赏析《梅花》。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结合《枫鹰雉鸡图》,分析讨论南宋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工笔花鸟画与写意花鸟画这两种画法在画法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八、下课礼仪:
第十二讲 现代人物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人物画的艺术风格、艺术特色和伟大成就。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血衣》素描稿的艺术特色。
2、通过典型画家的代表作品,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并寓德育于审美教育之中。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教师讲述20世纪上半叶的时代背景。
2、教师概述现代美术的情况。
3、揭示课题:第十二讲 现代人物画
三、传授新课:
1、赏析《愚公移山》:
教师出示投影。
教师提问:谁能把《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述一下?
学生回答。
教师分析欣赏。
2、赏析《流民图》:
教师出示投影。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
教师分析欣赏。
3、教师总结。
4、教师概述30年代初木刻的情况。
赏析《区政府办公室》。
5、重点赏析《血衣》:
教师出示投影。
教师提问:作品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什么形式体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
教师分析欣赏。
教师提问:画家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
学生回答。
教师分析欣赏。
6、教师总结。
7、教师概述20世纪上半叶油画的情况。
教师出示投影。
赏析《开国大典》。
教师出示投影。
赏析《地道战》。
8、教师总结。
9、教师概述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的情况。
教师出示投影。
赏析《洪荒风雪》。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试析《血衣》的艺术特色。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绘画艺术发生了那些重大变化?
八、下课礼仪:
第十三讲 现代山水画 花鸟画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绘画的艺术风格、艺术特色和伟大成就。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关心社会、关心人民,为人生而艺术,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鸡冠花与水果》的艺术特色。
2、通过典型画家的代表作品,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并寓德育于审美教育之中。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教师概述时代背景。
2、揭示课题:第十三讲 现代山水画 花鸟画
三、传授新课:
1、教师讲述“新国画运动”。
2、重点比较欣赏《鸡冠花与水果》和油画静物《瓶花》:
教师出示投影。
教师提问:两位画家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作品风格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欣赏。
2、赏析《贝叶工虫》:
教师出示投影。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
教师分析欣赏。
3、赏析《小憩》:
教师出示投影。
教师分析欣赏。
教师提问:你欣赏《贝叶工虫》和《小憩》这两幅作品后有何感想?
学生思考回答。
4、教师总结。
5、赏析《江山如此多娇》:
教师出示投影。
教师分析欣赏。
6、赏析《长江万里图》:
教师出示投影。
教师分析欣赏。
7、赏析《茂林清暑图》:
教师出示投影。
教师提问:李可染与张大千的山水画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欣赏。
8、赏析《札什伦布寺》:
教师提问:你看这幅油画风景与中国山水画有哪些相同之处?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欣赏。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你喜欢林风眠的画吗?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试分析李可染山水画的艺术特色。
八、下课礼仪:
第十四讲 宫殿建筑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我国建筑艺术的经典——宏伟壮丽的紫禁城。
2、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紫禁城的宏伟壮丽,分析其精神内涵。
2、通过欣赏作品,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并寓德育于审美教育之中。
3、了解其设计形式风格,体会其鲜明的民族特征。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设疑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紫禁城共有多少间房子?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有9999间半,为什么不是10000间呢?
学生回答。
教师说明。
2、揭示课题:第十四讲 宫殿建筑
三、传授新课:
1、教师概述紫禁城:
建造时间:
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建筑布局:
2、分析欣赏午门:
形状:
构造:
作用:
3、教师介绍“前朝后寝”的封建礼制:
外朝:
内廷:
4、分析欣赏太和殿:
作用:
面积:
构造:
色彩;
5、分析欣赏“后六宫”。
6、分析欣赏神武门。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中国古代建筑在形式结构上有哪些主要特征?
六、课堂小结:
1、整体:
2、个体结构精巧:
3、灵活多变的空间:
4、色彩鲜明绚丽: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北京的宫殿建筑是怎样体现中国封建文化思想的?
八、下课礼仪:
第十五讲 园林与民居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我国的园林艺术与民居建筑。总结出其精神内涵,分辨出精华与糟粕。
2、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着重欣赏分析园林艺术与民居建筑的精神内涵及实质。
2、通过欣赏作品,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并寓德育于审美教育之中。
3、了解园林艺术与民居建筑的设计形式和风格,体会其鲜明的民族特征。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你们已经感受到了故宫建筑的伟大成就。但你们感到它有什么缺点吗?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2、揭示课题:第十五讲 园林与民居
三、传授新课:
1、教师概述中国园林:
早期:
魏晋南北朝:
唐宋:
明清:
2、分析欣赏拙政园:
建造时间:
园林特色:
结构布局:
3、分析欣赏网师园:
4、分析欣赏圆明园:
地位:
时间:
作用:
特色;
5、分析欣赏颐和园。
6、教师总结。
7、分析欣赏民居建筑:
概况:
特点:
分布: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你游览过哪些古典园林?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中国道家思想影响面很大,你能举例说说它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吗?能举例说明它对现代环保意识的影响吗?
八、下课礼仪:
第十六讲 民间美术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我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总结出其精神内涵,分辨出精华与糟粕。
2、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欣赏分析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精神内涵及实质。
2、通过欣赏作品,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并寓德育于审美教育之中。
3、了解民间美术的形式和风格,体会其鲜明的民族特征。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工作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讲解美术的起源。
2、揭示课题:第十六讲 民间美术
三、传授新课:
1、民间美术的概念:
2、民间美术的特点:
3、欣赏民间美术应把握以下几方面:
实用简洁、因材施艺:
质朴率真、随意大方 :
热烈夸张、象征寓意:
4、分析欣赏年画:
年画的概念:
年画的作用:
年画的发展:
年画的风格:
5、分析欣赏天津杨柳青年画:
产生地点:
发源时间:
艺术特点:
题材内容:
6、分析欣赏苏州桃花坞年画:
表现情景:
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
艺术特点:
7、教师总结。
8、分析欣赏剪纸:
剪纸的概念:
剪纸的作用:
剪纸的发展:
剪纸的风格:
9、分析欣赏风筝:
10、分析欣赏民间玩具:
11、分析欣赏刺绣:
12、分析欣赏编织: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想想你的家乡有哪些民间美术品种,它们有哪些艺术特色?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艺术作品与创作者的生产、生活及思想意识有何关系?
八、下课礼仪:
第十七讲 传统工艺美术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外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概念、种类和造型特点及其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
2、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时代、思想意识、服务对象审美趣味与艺术形式的关系。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启发学生将“罗可可”家具与下一讲的现代家具作比较,体会艺术功能与审美观念的变迁。
2、强调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美术的服务对象不同,从而体会不同的功能要求和审美趣味的变化。
3、强调作品之间的比较,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作品。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讨论法、发现式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的准备工作情况。
2、师生礼仪。
二、导入新课:
1、概述如何欣赏外国传统工艺美术。
2、复习肯定中国工艺美术的成就,设疑导思。
3、揭示课题:第十七讲 外国传统工艺美术
三、传授新课:
1、分析欣赏《图坦卡蒙黄金面具》和《黄金人型棺》:
出示投影。
提问:这件作品为什么采用珍宝和黄金制造?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2、分析欣赏古希腊陶瓶:
引导学生欣赏。
观察陶瓶的样式。
观察陶瓶的瓶画。
教师总结。
3、教师总结。
4、分析欣赏《林岛圣经封面》:
引导学生欣赏。
材料相同:
用途相同:
美感不同:
教师总结。
5、分析欣赏“罗可可”风格的客厅和家具工艺:
出示投影。
提问:大家看这个客厅和家具与我们现代的居所和家具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四、学生观看录像,欣赏代表作品。
五、分组讨论:
同样以珍贵的材料制造,同样追求豪华富丽,为什么黄金面具、圣经封面和“罗可可”的装饰艺术在美感传达上有所不同?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课后思考题:
古希腊陶瓶有哪几种风格?
八、下课礼仪:
教学课题:
第二十讲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米开朗基罗和唐纳太罗的作品,使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雕塑的总体风格和形象特点,从而领悟其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了解文艺复兴时期审美观点的特征。
教学难点:文艺复兴时期雕塑的总体风格和形式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上节我们欣赏了古希腊的雕塑艺术,谁能说一说古希腊雕塑的总体风格是什么?
引入:继古希腊之后,西方美术史上出现了又一个辉煌的高峰,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出现了空前的艺术繁荣,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讲授新课
简介“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
提问:我们曾在历史课中学到文艺复兴,谁能够说一说文艺复兴发起的时间和地点,你能不能说出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名字?
教师简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是在意大利,最早发起时间是公元14世纪,至15、16世纪推广到欧洲。这个时期是欧洲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的核心是争取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和发展,历史学家们称之为“人文主义”。为与基督神学进行斗争,新兴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终于认识到饱含现实主义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文化,重新认识到他们的价值,掀起了如醉如狂的搜求,学习和研究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热潮,使意大利乃至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被史学家们称之为“文艺复兴”。它标志着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要求。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所具有的艺术风格
欣赏一系列作品(录像)
总结:在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家敢于冲破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束缚,用人文主义思想去破旧立新,开始用世俗的思想感情和写实技巧来描绘人物,并且开始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代替中世纪长期以来的用金色或蓝色作背景的旧习,使画面增添了生气。
“文艺复兴”并不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借用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语言唱出新文化的赞歌,特别是雕塑饱满地赞颂了人的内在力量与智慧,表现了巨大的信心与宏伟的气魄。
介绍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塑巨匠----米开朗基罗和他的作品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波那罗蒂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是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
他十分关心祖国的命运,在艺术上有坚强的毅力和雄伟的气魄,他的雕塑充满着激越的热情,其强大的力量和夸张的动态,鲜明地反映着他反对教会和贵族的复辟,从而被人们称为“市民之子”。
其作品欣赏
*《大卫》
这是米开朗基罗雕塑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他创作这件高达2.5米的巨大雕像时,还不满30岁,然而这具雕像却是奠定是其充满意志与力量的雕塑风格的代表作。从这件雕像可领悟到米开朗基罗所倾注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垂死的奴隶》和《被缚的奴隶》
这两具雕像是米开朗基罗为罗马教皇朱理二世所作的陵墓雕塑。这两个雕像结构严谨,生动逼真,虽是安放在陵前的奴隶形象,但却暗喻着一种思想的奋争与精神的解脱,米把人类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通过奴隶充满力量的躯体与象征禁锢的绳索之间的对抗深刻的表现出来。
*《摩西》
提问:睡曾见过此雕塑?同学有知道背后典故?
简介:此件雕像塑造了圣经中一位老年智者的形象,作者通过这位充满正义感的形象表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自身尊严与民族利益的维护与尊崇。
介绍《格泰梅拉达骑马像》——唐纳太罗
课堂小结
讨论:1、你从《大卫》形象上体会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2、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其总体风格是什么?
教学课题:
第二十一讲 现代雕塑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现代雕塑,使学生扩大视野,了解不同派系艺术家的翻新、手法的殊异及内心视像的表达。2、通过欣赏现代雕塑,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20世纪不同雕塑派别的特点,以及雕塑家们在造型观念、新材料和综合媒体的开拓、对现代科技的利用上的突破,从而领悟现代雕塑是一种内心视像的表达。
教学难点:现代雕塑派系众多,了解不同派系艺术家对雕塑观念的传达。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已赏析了古希腊、文艺复兴和近代雕塑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进入20世纪,西方雕塑艺术呈现出多元局面,它的时代特征不再是以某个大师的雕塑为典型标志,而是形成了风格多样、构思新奇、各具特色,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风貌。我们把这一时期的雕塑称为现代雕塑。
讲授新课
现代派美术的介绍
西方现代派美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现在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美术流派的总称。它的流派有十几种之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等。这些流派呈现出种种复杂而又光怪陆离的现象,这就使西方雕塑艺术呈现出多元的局面。
它的时代特征不再是以某个大师的雕塑为典范标志,而是风格各样、观念繁复、手法新奇。
雕塑家的艺术心态与思想观念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以新的审美理想重新思考传统雕塑的价值与意义,积极探索新的形式和语言。特别是在造型观念、新材料和综合媒体的开拓以及对现代科技的利用上,都有巨大的突破与进展,从而出现了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现象。
介绍几位雕塑家的作品(结合幻灯欣赏)
国王与王后——亨利-摩尔a 作品介绍:这是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代表作品。这件现代雕塑,以其夸张、变形而又近乎于抽象的造型语言,刺激着人们的视觉神经。摩尔摈弃虚假的浮饰与赘语,抽取客观物象最为本真的内在精神。他还利用镂空的艺术手法处理了眼睛和腹部,使得实体结构与内在空间融合穿插,概括了物象存在的本质。又因雕像坐落在苏格兰一片贫瘠而荒芜的自然空间中,更使得雕像有一种原始的永恒感和自然的生命力。b 雕像的风格:现代雕像对现实的表现,是主观的精神把握,它呈现出一种内心视像,它寻找与提炼的是一种人类自身的内在本质的美。
工人与集体农庄庄员——穆希娜这件高24米多的大型雕塑耸立在巴黎世界博览会苏联展馆的顶部,给人以极其鲜明有力的运动感,它的造型呈现出一种向前和向上的总趋势,给人一种十分激越与豪迈的情绪。作品使用了具有现代感的不锈钢材料制成,具有光洁而坚实的的质感,特别在阳光下,呈现出异常的色光,与雕像的现代精神同出一辄。体现了当时苏联人民的坚定意志与旺盛的时代精神。
塞纳河——马约尔这是法国雕塑家马约尔的作品。马约尔的作品多以健壮、丰满而强劲有力的女人体表现主题精神。他表现自然情境、生命状态、精神意识,都是以人体的某种运动和姿态进行暗喻或象征,使作品在精神表现上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空间连续的独特形体——波丘尼这是意大利雕塑家波丘尼的作品,波丘尼是一个未来派雕塑家,他强调雕塑应当表现一种运动感,一种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形象运动,绝对和完全的废除确定的形体线条和精致的表面刻画。他认为雕塑家应该对客观物象进行重新肢解和变形,可以采用各种材料来创造。这件作品可以说是他对人物形象在不断运动中的设想和表现。
游客——汉森这是一件照相写实主义雕塑,作品使你感到真实可信,有以假乱真之感,这是汉森使用新型塑料及玻璃纤维,经过一定的工艺制作而成。汉森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美国市民生活、社会问题及政治事件,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生活真实感,这些构成了汉森照相写实主义雕塑的鲜明特征。
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以上我们欣赏了5位现代雕塑家的作品,他们风格迥异、手法繁多、观念新奇,构成了现代雕塑崭新的多元化局面。但是,从现代雕塑的整体上来看,他们做出的巨大突破是什么呢?请大家思考。
学生讨论
现代雕塑的巨大突破是什么?
说一说,你喜欢哪一种风格的雕塑作品,为什么?
外国雕塑从历史推移的角度共分几部分?
教学课题:
第二十二讲 近代雕塑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法国为中心的近代雕塑的艺术成就及风格。2、通过欣赏罗丹等人的雕塑作品,使学生领悟到雕塑可以深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通过雕塑这一艺术语言对自己情感的抒发。
教学重点:了解近代雕塑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罗丹的作品,领悟其内心情感的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西方雕塑经过古希腊和文艺复兴两个时期的艺术积淀,已经形成雄厚的传统精神。经过17世纪和18世纪,西方雕塑基本上是对这些传统的继承和模仿,到了19世纪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出现,使西方雕塑不仅在艺术精神上继承了雕塑的传统内涵,而且还发展了雕塑创造的新观念与新形式,特别是在对雕塑深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内涵,刻画人物形象的内在品格与个性特征方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形成了近代雕塑特有的风格。
讲授新课
近代雕塑的中心——法国19世纪的法国是西方美术的中心,它不仅人才辈出,而且是西方近代美术主要流派的发源地,是欧洲近代美术发展的缩影。
近代雕塑艺术的风格及形成
近代雕塑打破了过去古典雕塑常用的综合的象征的表现方式,选择如实的表现历史时事件的真实场面。用雕塑这一艺术语言,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法国人民为保卫自己的祖国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史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们热爱祖国的高昂热情。*加莱义民、马塞曲(幻灯)
近代雕塑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激情和革命气质。
介绍19世纪法国雕塑巨匠罗丹及他的作品。罗丹——近代雕塑巨匠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罗丹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对资产阶级腐朽势力深恶痛绝,他经常通过雕塑这一艺术手段,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加莱义民这组雕塑以恢宏而真实的历史情景,表现了一种极为悲壮而崇高的精神气节与牺牲行为。以精致而深刻的心理表现,形象的刻画了在死亡面前,不同人物的情感与个性。同时,还以独特的群像形式,突破了传统的纪念碑雕塑的程式。 *思想者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体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青铜时代以一个像植物一样律动而舒展的青年人体,表现人类刚从自然束缚中苏醒过来的状态,以象征人类蒙昧走向文明的时代特征。这件作品与学院艺术的风格迥然不同,因而受到攻击和诋毁,成为艺术界争论的对象,不断的遭受攻击,。但是历史证明,罗丹的这人体雕塑,是人类文明初始的真实象征和生动写照。 *地狱之门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个形象,是根据但丁的《神曲—地狱篇》构思创作的,历时达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地狱之门》代表的时罗丹更为内在的痛苦与压抑的灵魂。
吕德——马塞曲这是一件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的浮雕作品。是以1792年法奥战争中,马塞人奔赴巴黎保卫年轻德共和国为历史背景,表现当时法国人民高昂的革命斗志和爱国热情。这件雕塑装饰在巴黎明星广场中央的凯旋门上。
课堂小结讨论:1、《加莱义民》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2、《思想者》是怎样表现人的精神意识的?
第二十三讲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教材分析
继古希腊古罗马艺术之后,十五、十六世纪,在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这就是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产生了巨人的伟大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是以其活泼、健康、旺盛的人文精神,冲击着刻板、冷漠而沉郁的宗教灵魂,以鲜明的人性形象取代了神秘的宗教形象,以科学的真理矫正着宗教的愚顽,形成西方绘画史上人文主义艺术的高峰。教材编排了绘画巨匠达·芬奇积四年之久创作的著名肖像画《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画家拉斐尔的《西斯庭圣母》和《雅典学院》、波提切利的《春》、提香的《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杨·凡·埃克《阿尔诺非尼夫妇像》等作品,通过欣赏,使学生从作品的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的艺术品格中,体悟到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分析其艺术特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
教学目的
?? 1、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总体风格和造型特点,掌握欣赏外国绘画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外国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3、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对西方绘画艺术的重大贡献,学习艺术巨匠们勤奋、刻苦和钻研的精神,以及献身艺术的壮举。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达·芬奇等人的绘画作品的欣赏,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总体风格和造型特点,进而掌握这一时期审美观念的变迁。
2.学习艺术家勤奋、刻苦的献身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 师
学??生
备注
1、??导入
(1)竞答导入
复习
文艺复兴的主要特征
片头、《春》
音乐——课题:
恩格斯评价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这是一场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同学们,继古希腊古罗马艺术之后,十五、十六世纪,在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出现了前所未见的艺术繁荣,这就是文艺复兴,那么,这场伟大的文艺复兴对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怎样的巨大的影响呢?
复习
竞答
将学生分成四大组进行抢答等比赛,比一比哪组得的红五星多。
下课前评比、小结
(2)对比导入
拉斐尔的《椅中圣母》与中世纪的壁画《圣母与圣婴》对比,以突出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
我们知道,漫长的中世纪,艺术成为基督教的工具,无论雕塑还是绘画。
屏幕:中世纪的壁画《哀悼基督》和拉斐尔的《椅中圣母》
请看屏幕,这是一幅中世纪的壁画《哀悼基督》,右边是拉斐尔的《椅中圣母》,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虽然是同一主题,但在绘画语言和对人物神态的刻画等方面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字幕:图表(见下)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完成表格
中世纪的壁画《哀悼基督》:
这就说明中世纪绘画是以圣经教义为题材,人物形象是虚构的概念化形象,既没有现实生活的依托,又没有科学知识的根据。因此,人物形象僵滞、表情呆板,形体如槁木般没有生气。
拉斐尔的《椅中圣母》:
具有人文精神的特征,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为模特(画家的恋人),具有人的真情实感,鲜活、生动,以一位善良、和蔼的母亲取代了神圣、庄严的圣母。她像普通的母亲一样,把自己的孩子耶稣抱在膝盖上,静静地用脸颊亲着孩子,从中可以体会到母亲的一片温情。创造了理想美的典型形象。形体、比例、结构严谨,构图精巧,色彩富丽而和谐,绘画技巧娴熟而精湛。
总结:由此可见,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字幕:
字幕:
1、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史的一场伟大的精神革命,对西方整个美术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主要特征:
1、肯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与地位,尊重人的情感,赞美人的力量。反对宗教对人的精神束缚和思想禁锢。
2、崇尚科学精神,探求真理与知识,尊重古典文化遗产并赞美自然的美丽,反对封建愚昧和虚伪的神学观念。??
请学生将拉斐尔的《椅中圣母》与中世纪教堂壁画《圣母与圣子》比较,找出各自不同点。(见表格)
前后桌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分析。推举一人陈述讨论结果。
红五星分别记在四大组名下
有影片剪辑可供选择
三幅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与欧洲中世纪绘画进行比较讨论。
学生发表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教师小结,并对学生的表现鼓励。
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绘画的不同点
造??型
色?? 彩
神 态
效??????果
属??性
中世纪
概念化、僵滞
单??调
呆板
远离生活,没有生气,使人敬而远之
宗教工具(封建)
文艺复兴
严谨、科学、真实自然
富丽而和谐
鲜活
贴近现实生活,生动,使人倍感亲切
人文精神(资产阶级
2、新授
进入主菜单
文艺复兴的背景
文艺复兴绘画取得成绩的原因
欧洲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伟大时代。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美术“三杰”是指哪三杰?学生答。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与拉斐尔就是这个时代出现的艺术巨匠。当然,还有其他一批艺术大师。
字幕: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波提切利、提香-----
介绍三杰-
齐声朗读
学生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三杰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波提切利、提香----
任意点击进入
绘画巨匠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屏幕:《最后的晚餐》
介绍其特色:1透视
2构图、变化与统一
3人物与心理刻画
1、??绘画巨匠达·芬奇
达·芬奇(1452—1519)是15至16世纪意大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杰出的画家、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的绘画作品几乎件件都是不朽之作。自始至终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并善于使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结合起来,深沉、含蓄、富于理性。他潜心科学研究,留下了近七千页的笔记手稿及草图,记录了他的创作心得和科学研究成果。从物理数学以至生理解剖,几乎无所不包。为了更好地表现人,达·芬奇一个人亲自解剖了近30多具尸体,画了许多人体解剖图。他的技术发明也遍及民用、军事、工程、机械各方面。????恩格斯称赞他:“不仅是大画家,而且也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他在物理学的各种不同部门中部有重要的发现。”-------达·芬奇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巨人”,决不是偶然的,他一生勤奋、刻苦、善于研究,值得我们学习。
2、《最后的晚餐》
壁画《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为米兰圣玛利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饭厅而创作的。取材于基督教圣经中耶稣被犹大出卖的传说。因耶稣在耶路撒冷被捕前,与他的圣徒们共进最后一次晚餐而得名。达·芬奇的这一作品则以它独到的匠心,卓越的构图,深刻的人物心理描写而成为不朽的杰作。达·芬奇紧紧抓住耶稣在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时,突然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众门徒顿时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表情和动作这个极富表现力的瞬间:有惊讶的、愤怒的、诅咒的、紧张的,特别是犹大那种张惶失惜的举止神情,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1、请欣赏《最后的晚餐》,仔细观察画面上人物的情绪变化、性格表现、动势倾向、人物组合等,都具有明显的生动的戏剧性和冲突感,前后两桌同学展开讨论,怎样将这一瞬间的故事生动地讲述出来。
2、拿出纸和笔,选出你所认为的典型人物,将其情绪变化、性格表现、动势倾向和语言等描写出来。
一提起文艺复兴绘画艺术,大家必然首先会想到绘画巨匠达·芬奇积四年之久创作而成的著名肖像画《蒙娜丽莎》。为什么?!??因为她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绘画成就,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这幅只描绘了一位普通女性市民的肖像画,何以有这样大的意义?
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118和119页,仔细观赏、分析《蒙娜丽莎》这幅画,她的艺术魅力在哪里?参考旁边的文字,同桌可以讨论,看我们能否从这幅画的构图、明暗色彩、蒙娜丽莎的脸上和手指间找到答案。
好,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概述:
虽然描绘的是佛罗伦萨城一位商人的妻子,但却表现出一种富有人性之美和生活之美的理想形象。达·芬奇以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写实技巧,使蒙娜丽莎那富有魅力的青春美被永恒而鲜活地留在了画面。这幅作品作为一件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绘画作品,把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情感与艺术创作中的写实手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表现出一种具有思想解放的时代特色和具有科学精神的艺术高度。
讨论
感受《蒙娜丽莎》的艺术魅力,带着问题结合课本中的文字赏析。
学生自学、独立欣赏,重点赏析
自由选择一件作品,小组派代表发言
3、声情并茂地表演出来。
从绘画语言方面来看:
1达·芬奇去掉中世纪以来神的头上画光环的传统画法,将十三个人物按普通人的形象来塑造,将人物内心按世俗逻辑去观察去表现。
2餐厅的深远感全由达·芬奇精湛的透视表现,使我们身处修道院餐厅,会觉得餐厅又扩大了一倍,视平线在画面人物眼睛上下,使我们恍若身处耶稣与门徒的餐桌旁,有种身临其境紧张万分的感觉。
3卓越的构图与透视
4光线与色彩
教师补充:
这幅不朽的杰作很好地隐喻了人间光明与黑暗、美善与丑恶、崇高与卑鄙的鲜明的斗争。表现特定的人文主题,高扬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
学习画家勤奋、刻苦、善于研究的精神。
A、前后两桌同学相互讨论,怎样将这一瞬间的故事生动地讲述出来。
B、拿出纸和笔,拿出纸和笔,选出你所认为的典型人物,将其情绪变化、性格表现、动势倾向和语言等描写出来。
C、声情并茂地表演出来。
D、请同学们从绘画语言方面来赏析。
E、从绘画语言方面来赏析。
F、这幅画隐喻的是什么?
画家简介
学生讨论、独立欣赏,重点赏析
有影片剪辑可供选择
通过提问,引导赏析
拉斐尔及其作品
A《西斯庭圣母》
B、《雅典学院》
拉斐尔 (1483—1520) ,画家、建筑家,他的作品以优雅、和谐、秀美的艺术风格而著称,同样具有强烈的个性。拉斐尔善于学习,和研究前辈大师的作品,融合各家之长,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拉斐尔的一生很短促,他逝世时只有37岁,但他留下了近三百幅精美作品。
拉斐尔画过许多以圣母为题材的作品,都是以这种纯洁而朴素的世俗情感和母爱情结,在神秘的宗教气氛中融进生活气息,使虚幻的天国世界回落到真实的现实空间。
??????《西斯庭圣母》
这幅画表现的是圣母奉神的旨意送圣婴耶稣降临人世的情节。圣母本来是圣经故事中一位充满神性的宗教人物,然而画家拉斐尔的笔下,却充满着人间女性那种温存与善良的情感和典雅而端庄的神态。画中的圣母怀抱着圣婴,由缥缈的天界向人间款款走来,轻松、自然、大方,有一种掩饰不住的人性本色。若不是跪拜于前的教皇、圣女以及天使们的烘托,与其说她是一位负有神谕的圣母,倒不如说她是一位充满人间亲情与慈爱精神的母亲。
《雅典学院》
以古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为主,塑造了代表科学与智慧的学者群像。整个画面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中心,汇聚了50多个不同时代、地域与学派的学者形象。他们神态各异,聚分自然,有的沉思、有的争论、有的演说、有的倾听,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争鸣气息。整个构图宏伟庄重,严谨的焦点透视把众多人物有序地置于深远而阔达的空间之中,加上雄浑的建筑结构,更衬托了学者们精神与智慧的伟大。
这幅画赞美了人类对科学与真理的追求,赞美了人类对智慧与力量的崇拜,也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热切希望。
感受其人文主义特点。
在构图有什么特点?
其喻意是什么?
通过提问,引导赏析
(略讲)
????
有影片剪辑可供选择
波提切利的《春》
《维纳斯的诞生》
波提切利的《春》,以柔润而又富于弹性的线条,典雅而朴素的色彩,精谨而准确的形象表现了一个充满世间欢乐的情景。《春》波提切利(意大利)(木板蛋彩画)
《春》又名《春的寓意》,可见,这幅用神话人物来表现自然节令的作品,自有它的寓意在。维纳斯在三个优美女神的欢舞下,在风神、春神和花神的追逐下,在力神赫尔墨斯驱除寒冬的阳光下降临,给人间送来爱和美的温馨。维纳斯女是全画的中心人物。她是爱和美的象征,是人性的化身。突出她也就是表示对人性的歌颂。全画背景是一片幽静的桔林,一派春回大地,花草争妍的景象。显然,诸神们是为春天的到来而欢歌。对美和爱的追求,即对人性的追求,是这一作品的主题。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
平面的装饰性的构图和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特别是三位身披薄纱的优美女神,体现了波提切利秀逸的艺术风格。
《春》和《维纳斯的诞生》。这两幅画都是为当时佛罗伦萨统治者美第奇的一个远房兄弟绘制的。它们都取材于订画者、意大利诗人、人文主义者波利齐亚诺的诗文。
《春》和《维纳斯的诞生》,其喻意是什么
这些大师的作品除了都具有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这样一个共性外,有没有不同的地方?装饰性、秀逸
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选择轻重
有影片剪辑可供选择
简介提香的《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
《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以饱满而热烈的色彩,丰满而充实的形体,大胆而坦诚的感情,将爱与美的象征—维纳斯,直接与现实生活中的青春女性画在一起,无疑是把天上与人间的情感进行了最崇高的对话——爱既是神圣而纯洁的,又是现实而美好的。难怪提香在维纳斯与民女间又画了一个可爱的天使,拂动着她们中间的一池清水。
其喻意是什么?
略讲
观察小组的竞赛情况,对表现稍落后的小组鼓励。
米开朗基罗《创世纪》
除了都具有人文主义的时代精神这样一个共性外,有没有不同的地方?
力与美
米开朗基罗独自一人在18米高的脚手架上作画,经过四年的艰辛和磨难,终于出色地完成500平方米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这不畏艰辛和磨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竞答
提问
略讲
也可根据课堂教学情况选择轻重
有影片剪辑
杨·凡·埃克
《阿尔诺非尼夫妇像》
观察入微、描绘细致,重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注意空间构成的处理和光、色的表现,是他的艺术特点。
油画材料和技法的革新者
供灵活选择
画面的局部放大
3、小结(点激结束按钮)
课堂小结:
????请同学讨论: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有哪些主要特征?
教师总结:
字幕: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
1、在绘画上,文艺复兴唤醒了被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窒息了近干年的世俗精神和人的情感,奠定了西方绘画的现实主义基础。
2、是将透视学、解剖学知识融进绘画技术,使得绘画中的写实性因素具有科学的严谨性和准确性,为其后西方绘画形成写实主义传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是以其活泼、健康、旺盛的人文精神,冲击着刻板、冷漠而沉郁的宗教灵魂,以鲜明的人性形象取代了呆板的宗教形象,以科学的真理矫正着宗教的愚顽,形成西方绘画史上人文主义艺术的高峰。
学生讨论
回答
通过提问,引导总结
4、课后思考题:
小练习 :反馈课堂教学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总特点是什么?
用关键的词语总结
2.试评论《最后的晚餐》的艺术价值。
结束语
恩格斯的话点题,勉励大家学习大师们的积极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二十八讲 现代主义绘画
设计思想:
《美术欣赏》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尤其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去欣赏、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是标新立异、多元化的艺术世界,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表现形式也从具象转变为意象和抽象,与传统的绘画艺术在观念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欣赏难度较大。由于受传统审美习惯以及我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外国的现代主义绘画,特别对广大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陌生的艺术世界,一个急切想了解的艺术世界。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有机会更多的接触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展览和作品,但人们常常是“许多人去看了,有些人窃窃私语,不说好,也不敢说不好,更不敢说看不懂,而事实是看不值。” (施蛰存语)我们有必要对现代中学生进行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员基础的启蒙教育。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种类繁多、流派纷呈,表现形式和艺术理论也各不相同,它的出现有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渊源,对于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不仅在我国,就是在西方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要通过一节课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接受外国的现代主义绘画是不可能的。因此,本课的重点以转变学生的欣赏观念为主,以不能把像不像、看懂看不懂作为美术欣赏的标准为线索,通过一些现代主义绘画的代表画家自身从具象到意象、抽象的观念和表现形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理解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特点,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欣赏美术作品,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学生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鉴赏能力。
教学课题: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现代主义绘画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介绍,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和欣赏外国现代绘画作品,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
操作: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启发学生在读读、议议、看看、谈谈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欣赏外国现代摄绘画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感:培养学生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正确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认识和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以及相应的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由于受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我们常用“栩栩如生”这样的词汇来称赞我们认为的 好作品。(通过提问由同学再补充几个“栩栩如生”的近义词,如: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活灵活现……)
但是,我们现在从画册上、展览中看到的许多外国现代绘画作品,其中包括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却再也不能用“栩栩如生”这个标准去衡量了,有的画得不象,有的让人看不懂,这些作品还算不算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怎样来欣赏,这就是本课要与同学们一起讨论的课题“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现代主义绘画”。
(课题:“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现代主义绘画”)
(翻开课本P42)
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简介: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是指西方国家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绘画中的某些流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的统称。
“现代主义”或“现代派”是和某种新的、非传统的、区别于过去的艺术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投影以上的文字,加深印象。)
现代主义的产生并不单是一种艺术现象,它也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有思想根源和哲学基础。
(看课本P48,请同学朗读第二段。)
(教师概括讲述。)
(浏览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作品,介绍作品名称、流派、作者。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类作品的表现形式,由教师进行适当归纳。)
艺术分三类:具象、意象、抽象。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是以意象和抽象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
(提问:与传统购具象绘画相比较,同学们更习惯或容易接受哪一类作品,用一、二句话说明一下理由。出示传统和现代主义绘画作品。)
三、要正确认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要有一个观念转变和适应的过程。
四、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特征:
(引导学生找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特征。)
1.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
(P43有关文字处划横线。)
艺术家不再以画得与客观世界逼真肖似为能事,而是以描绘的对象为媒介,表现自己的情感、意趣、意念、思想等主观世界为主,甚至包括潜意识、梦幻、梦境等,为此而将对象按照主观意图子以变形和抽象化处理。
(作品配合)
2.表现形式从具象到意象、抽象。
(作品配合)
①客观物象并非是绘画艺术必不可少的因素;
②客观物象的描绘反而会损害绘画艺术,于是只有抽象的描绘才是最完美的艺术。
(投影:毕加索《牛的变形过程》)
徐悲鸿刚到法国留学时,只欣赏古典主义写实的绘画作品,当学成回国前,已转向欣赏印象派或以后的现代主义画派了。
五、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
(提问:你觉得应该怎样欣赏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以毕加家《三个音乐家》为例,进行适当讨论。)
(每一排由一位同学发言,希望出现一些不同意见。)
关键在于要学会用视觉艺术的语言来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放录像片《视觉艺术语言的构成》。)
(放投影片文字。)
“艺术所要表现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种种独特的感受,当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的时候,重要的并不在于去弄明白它描绘的是一件什么东西,而在于去体验作品历引起我们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请同学前后左右四人互相讨论,分析和欣赏课本中提供的图例,每小组推一位同学准备发言:①首先,哪一幅最能打动你,让你最感兴趣。②作者想表现什么,这幅面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穿插介绍作品和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用视觉艺术的语言来谈感受,调节课堂气氛,及时发现讨论中的热点。)
六、课堂总结:
我们初步和欣赏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了解到不能把像不像,看懂看不懂作为评价的标准,学习了用视觉艺术语言去分析作品,这还刚刚是开始,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中确实有消极、荒诞和艺术趣味不健康的东西。还要进一步学会鉴别和欣赏,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真正地感受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魅力。列宁说过:“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