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王羲之《黄庭经》墨迹(唐临本)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书法家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书圣——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为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创造了妍美流便、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教学目标
1、回顾并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
2、学习体会文章的“三美”。
3、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 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检查预习(重点字词)
(1)茂林修竹 修短随化
(2)引以为流觞曲水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亦足以畅叙幽情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世殊事异
(4)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
(5)足以极视听之娱 夫人之相与 及其所之既倦
(6)兴怀 夙兴夜寐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7)列坐其次 以次进 次北固山下
(8)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9)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美
书法美
集会美
感情美
美
书法美
集会美
感情美
思考:
1、2段概括了兰亭集会的盛况,说说有哪几处体现了兰亭集会的“美”?
暮春之初
群贤毕至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流觞曲水
畅叙幽情
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流觞曲水 畅叙幽情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
集会之美
美
书法美
集会美
情感美
思考:
“乐”是不是在全文中一以贯之呢?
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用文中的字来概括。
乐——痛——悲
思考:
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由“乐”转而为“痛”?因何而痛?
俯仰人生,为何而痛
一、人生短暂之痛: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二、世事无常之痛: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三、终期于尽之痛: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今之视昔)
(后之视今)
俯仰古今,为何而悲?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悲
千古同
今人悲古人,后人悲今人。
士大夫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
魏晋清谈之风
思考:“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魏晋士人:崇尚老庄,虚无消极,无为
有为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书法方面极高的成就
对比
一死生,齐彭殇
王羲之:珍惜有生之年,有所作为
美
书法美
集会美
情感美
良辰 美景
乐事 赏心
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乐——痛——悲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触?
谈一谈: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老师有话说
“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就说一说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 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
那么王羲之对此感慨万千,有什么不可呢 何况,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
"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小练笔:
王羲之用其高雅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兰亭集会的盛况,请结合你学过的写景散文,用自己的话还原兰亭集会的风景,注意运用景物描写的多种手法,字数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