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兰亭集序
课前说课
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的合理制定(到哪里)
2、与目标相吻合的教学评价任务设计(到了没有)
3、指向目标的学习活动(怎么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齐声诵读的方式,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意,找出表明作者心境变化的词语。
2、小组合作探究,疏通前两段的文意,总结“信可乐也”的原因。
3、小组合作探究,疏通三、四段文意,说出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的原因,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
1、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2、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3、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4、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兰亭集序》安排在必修二的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课文以描写景物、记叙游赏经历为主,而这一部分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最后归纳“信可乐也”的原因。
这些课文也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所以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
(三)学情分析:
1、本文中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比较容易找到,所以让学生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找到这三个词语,便于把握情感脉络。
2、学生在必修一已经学习了记叙类的文言文,所以在前两段主要内容的梳理上应该问题不大。在归纳“信可乐也”的原因时可以点明难于理解的文言知识。
3、后两段要让学生试图领悟、分析王羲之的生死观,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本文的难点。学生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再加上教师的引导,来理解作者的感情是如何转变的。找到王羲之生死观理解的关键句,才能说出自己的看法。
指向目标的学习活动设计:
1、诵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境变化的词语。
2、小组合作探究,总结归纳“信可乐也”的原因。
3、小组合作探究,归纳“痛”的原因,梳理情感变化的过程,明确说出王羲之的生死观,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齐声诵读的方式,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意,找出表明作者心境变化的词语。
2、小组合作探究,疏通前两段的文意,总结“信可乐也”的原因。
3、小组合作探究,疏通三、四段文意,说出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的原因,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
活动一:文章前两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要求:(1)根据课下注释,翻译前两段的内容。
(2)在翻译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作者说“信可乐也”的原因,并指出每一个原因在文中的原句。
(3)限时5分钟。
高朋满座——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优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高雅——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天气怡人——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乐
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
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活动二: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
(1)根据注释翻译第三段。
(2)说说作者的情感由“乐”到“痛”的转化过程,归纳作者为什么会“痛”?
(3)限时:4分钟。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事迁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景陈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寿短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人老
痛
活动三:根据注释,自己学习最后一段,思考以下问题:
(1)后人看待今人、今人看待古人,哪方面是一样的,能让作者如此悲叹?
(2)后两段分别提到了“痛”和“悲”,我们可否断定作者对人生特别悲观呢?
(3)限时3分钟。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的观点给了你哪些启示?
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
人不能决定生命的数量/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质量/宽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
作业:
1、按照通假字、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不会的词语含意的分类,总结本课的文言知识点。
2、以“死生亦大矣”为题,写一个100字的语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