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从“看/被看”的视角重读《祝福》
和《孔乙己》
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呐喊·自序 》
问题:是谁在旁观祥林嫂丧夫丧子的悲惨人生?
四叔
柳妈
我
大家
谬种!
问伤疤提议捐门槛
烦厌唾弃
冷冷地嘲笑
回避
短工
淡然
四婶
你放着吧!
败坏风俗
短工柳妈大家
四叔
四婶
祥林嫂
我
鲁镇
逃
精神暴力层层重压
精神崩溃绝望而死
阅读文段,勾勒鲁镇人
(看客)的众生相。
被看/看
祥林嫂
鲁镇的人
死了
谬种!淡然
再到鲁镇 丧夫丧子
讲阿毛的故事
仍然叫她祥林嫂,音调不同,笑容冷冷的
敛笑容,改神气,陪眼泪,特意寻,一齐流泪,叹息,满足的离开,纷纷评论
反复地说故事
妄想引出阿毛的故事
吃惊,离开
似笑非笑地问
只要有孩子在眼前
柳妈不耐烦,索性撞死,锯成两半
独语“我真傻”
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背诵她的话,烦厌得头痛
伤疤
笑起来像一个核桃,逗她说话,嘲笑她
神态:冷冷的;鄙薄;满足;烦厌;似笑非笑;不耐烦;淡然
外貌:干枯的小眼睛;像核桃;眼光像狼;脖子像鸭
动作:陪眼泪;特意寻;一齐泪;叹息;评论;看额角又钉住眼;逗她说话;背诵她的话;唾弃;
语言:仍然;音调不同;问额上的伤疤
心理:猎奇、优越感、满足
麻木
自私
冷漠
愚昧
无知
看客众生相
精神特征
暴君的臣民, 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 他却高兴, 拿-残酷. 做娱乐, 拿-他人的苦. 做赏玩, 做慰安。
阅读《铲共大观》和《论人言可畏》片段,分析看客心理。
看客的外部表情可能是僵硬而麻木, 但是, 其心灵却并非一潭死水般的宁静, 而是沸腾的、躁动的, 甚至是波涛汹涌一样激荡着的巨大的兴奋, 一种如愿以偿的精神满足。被看者越是痛苦, 他们欲望的满足性越高。
祥林嫂(被看)在鲁镇人的“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找眼睛
再到鲁镇------
讲阿毛故事-----
被打断故事-------
被笑问阿毛——
被问伤疤------
捐门槛------
不让祝福——
行 乞——
问有无灵魂——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眼光不精神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没有神采,直着眼睛
精神有点麻木
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外貌描写
精神状态
直着眼睛,怔怔地
茫然失望,受打击
单是一瞥
精神压抑
旋转眼光,瞪着眼
不堪,愤怒而痛苦
冷冷的,鄙薄
同情
烦厌
嘲笑
全不理会
伤心
伤心,失望,茫然
压抑、痛苦、不堪、麻木
被看者
在
看客的
眼光中
逐渐
消亡
鲁迅说:“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并且连自己的手也几乎不懂得自己的足……不仅不会感到别人肉体上的痛苦,更不会再感到别人精神上的痛苦”
隔膜
命数观
判断力缺失
同理心的缺失
思考力的丧失
根源:封建统治(礼教迷信)长期的毒害
造成民众的麻木冷漠,逐渐丧失人性
人间的悲剧,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更惨在礼教毒害、泯灭美好的人性。
短衣主顾
我
所有喝酒的人
掌柜
《孔乙己》里的“被看”者和看客
被看/看
孔乙己
咸亨酒店的人
不回答
故意地高声嚷偷东西
一到店
睁大眼睛辩解
看着他笑,问伤疤
说亲眼见吊着打
涨红了脸争辩
涨红的脸色复原
问是否认字
秀才也捞不到
不屑置辩
众人哄笑
颓唐不安脸灰
众人哄笑
只好和我说话
回过脸,不理会
恳切地想教我
不耐烦好笑走远
坐着来不成样子
问钱问偷
低声颓唐恳求
逼问腿,都笑了
附和着笑
我
酒放在门槛上
坐着用手走回去
说笑
一直没有出现
还欠十九个钱
大约的确死了
揭短逼问取笑
问字问秀才取笑
问钱问偷取笑
说笑
不理会涨红脸争辩
颓唐不安脸变灰
黑且瘦,不成样子,盘着腿,颓唐,恳求
坐着用手走回去
被看者
在
看客的
眼光中
逐渐
消亡
大约的确死了
附和着笑
不理不耐烦好笑走远
把酒放门槛
鲁迅作品贯穿始终的主题:唤醒看客 拯救国民劣根性
鲁迅曾说:“群众, 尤其中国的, 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者上场, 如果显得慷慨, 他们就看到了悲壮剧; 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到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 仿佛颇愉快, 人的牺牲能给予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而况事后走不了几步,他们并连这一点也愉快地就忘却了。”
拓展阅读参考
《药》
《阿Q正传》
《狂人日记》
《伤逝》
《明天》
《示众》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