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分子热运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清晨,山顶上云雾缭绕 B.风吹过砂石路面,尘土飞扬
C.金秋九月,丹桂飘香 D.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2.下列实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打开香水瓶,不久满屋子都能闻到香气
B.衣柜中的卫生球,过一段时间后体积变小
C.打扫教室时,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
D.沙枣花开时,花香四溢
3.下列现中,解释正确的是( )
A.粉笔用力捏碎变成粉末,说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
B.大雪四处飞扬,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
C.破镜难圆,说明分子之间在有斥力
D.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4.下列实例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
A.马路上尘土飞扬
B.进医院能闻到消毒水的气味
C.打开香水瓶,能闻到香味
D.煮汤时加点盐,汤就有了咸味
5.漫步花丛中,闻到淡淡梅花香,其原因是( )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存在引力
C.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间存在斥力
6.通过可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物理规律,这是物理学常用的探究方法,小明观察到以下的现象,并进行了初步推测,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
A.破镜难圆---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B.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摘较大的水银---分子间有引力
C.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分子间存在空隙
D.施制鸭蛋,盐分子能进入蛋中---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7.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 B.扫地时灰尘飞扬
C.美酒飘香 D.炒菜时放点盐,菜就有咸味
8.从物理学角度,对下列自然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
A.“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属于扩散现象,温度高时,分子才会做无规则运动
B.“夏荷轻摇,珠露合聚”:露珠聚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C.“秋高气爽,落叶飘扬”: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数九严冬,银装素裹”:积雪间存在孔洞,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9.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晶体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状态之间变化。它在丙状态时最容易被压缩;在乙状态时具有流动性。则( )
A.甲状态时,没有固定的形状 B.乙状态是固态
C.丙状态变为乙状态的过程是汽化 D.甲状态变为丙状态的过程要吸热
10.下列有关的现象与对应的解释合理的是( )
A.“破镜难圆”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B.面包轻轻一捏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C.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D.两个表面磨平、干净的铅块压紧后能挂较重的物体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二、填空题
11.午餐前老师向我们的双手喷洒酒精进行消毒,此时我们会闻到浓浓的酒精味,这说明酒精分子在______,同时双手感觉有些凉,这是因为酒精蒸发要______热。
12.在课外活动课上,同学们使用器材与胶水制作了很多小模型。使用胶水时能闻到胶水味,这是________现象,胶水能将两块小零件牢牢粘住,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___。
13.如图是一组实验,观察实验完成填空.
(1)如图a,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至充满,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_____,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与混合前相比,总体积变_____.
(2)图b是扩散现象,说明_____.图c是把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的情况,此实验还说明温度越_____,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3)如图d,把一块玻璃板用弹簧测力计拉出水面,在离开水面时,观察到弹簧测力计示数变_____,离开水面后变_____,说明了_____.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_____.
14.2021年12月9日,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上的“太空授课”精彩纷呈,航天员王亚平用一个圆形金属环制成了一个大水球,太空中,水能聚成球形是由于分子间有______;接着她往水球中注入适量蓝颜料,很快,水球整个就变蓝了,这是由于分子______,属于______现象。
15.“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禾下乘凉梦,其中水稻影子的形成是光的__________现象;收获的季节,三亚南繁基地飘来阵阵稻香,这是__________现象。
三、综合题
16.利用材料A制造强力磁铁。
(1)加热材料A,温度一直低于其熔点,一段时间后,A质量不变、体积减小。此过程中,A处于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混合态”)。依据公式________,A的密度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图甲所示,A的每个原子都有N、S极,相当于磁性很弱的“小磁铁”。“小磁铁”杂乱无章排列时,A对外不显磁性。当“小磁铁”按图乙所示同向排列时,A具有磁性图丙。强力磁铁不耐高温,高温加热会使磁性消失。从分子热运动的角度解释为什么高温会让强力磁铁磁性消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摘自百度·百科的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雾霾天气——空气中含有较多的细颗粒物.PM2.5表示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μm的细颗粒物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细颗粒物的形成,人为的因素是各种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其来源包括发电、冶金、纺织印染等各种工业过程中排放的烟尘以及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细颗粒物粒径小,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可以长时间、大范围的漫游、悬浮,吸入人体会对呼吸系统、心肺甚至大脑造成伤害.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立方米PM2.5小于10μg(1μg=10-6g)为安全值.
(1)PM2.5在大气中的漫游________(填“是”或“不是”)分子无规则运.
(2)2013年5月13日,银川市出现雾霾天气,空气监测PM2.5为107μg/m3,即相当于100m3空气中细颗粒物的质量为________g,市区笼罩在浮尘中,给出行的市民带来不便.
(3)请你结合生活体验,提出两条改善雾霾天气的措施_________.
18.我们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若以斥力作用为正方向,画出斥力一分子间距离图如图所示,请解释以下问题.
(1)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分子处于什么状态,此时物质处于什么状态?
(2)当分子距离大于10倍的r0时,分子处于什么状态?此时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3)为什么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即不易被压缩也不易被扩展),从图线上如何解释?
19.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防病毒口罩一时间成热门话题,市面上的口罩种类很多,在这些口罩中,医用外科口罩以及N95级口罩可以起到良好的防病毒的作用。那么其防病毒的原理是什么呢?
这两种口罩的核心过滤层均由一层熔喷非织造布构成,该熔喷非织造布是一种以聚丙烯为材料,由许多纵横交错的纤维以随机方向层叠而成的膜,纤维直径范围在0.5-10μm,相比较病毒的大小,熔喷非织造布的纤维间空隙依旧很大。虽然新型冠状病毒尺寸很小,在100nm左右,但是病毒无法独立存在,其传播途径主要分泌物和打喷嚏时的飞沫,而飞沫的大小在5μm左右。熔喷非织造布可通过多种过机制实现对飞沫等的过滤,纤维空隙可起到“筛”的作用,但这只是最基本的相互作用之一。
根据飞沫颗粒的大小和气流速度,纤维可通过多种机制捕捉含病毒飞沫:
惯性碰撞——存在较大的惯性的大颗粒飞沫遇到过滤纤维时,由于其惯性而无法改变方向,因此会撞击纤维并附着在纤维上。
拦截——当飞沫颗粒沿着气流运动,碰巧与纤维表面接触时,容易跟随气流移动的中等尺寸颗粒与过滤纤维接触,被纤维拦截。
“扩散”——飞沫颗粒尺寸极小时,受空气中一些随机颗运动的控制,运动方向会脱离气流方向,碰到纤维时被吸附
静电吸引——当纤纤维上存在静电荷时,纤维上的静电荷会对飞沫颗粒产生静电粘附。
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1)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给全国人民带来很大影响,为了保护自己与他人,出门必须要戴上口罩。当你上口罩之后与人交谈时,他人听到你的声音______变小(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2)新型冠状病毒尺寸小,在100nm左右,约等于______m;
(3)有关口罩纤维捕捉含病毒飞沫的机制,下列法正确的是( )。
A.“存在较大的惯性的大颗粒”说明质量大的颗粒受到的惯性作用大
B.“容易随气流移动的中等尺寸颗粒”气流速度越快,气体压强越大,所以颗粒易与气流一起移动
C.“……飞沫颗粒尺寸极小时,受空气中一些随机颗粒运动的控制,运动方向就会脱离气流方向……”,这句语中的“空气中一些随机颗粒运动”就是分子的热运动
D.“当纤维上存在静电荷时,纤维上的静电荷对颗粒会产生静电粘附”,说明带电体有吸轻小物体的性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A.山顶上云雾缭绕,是液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尘土飞扬,是固体小颗粒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丹桂飘香,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符合题意;
D.粉笔灰在空中飞舞,是固体小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打开香水瓶盖后,屋里充满了香味,这是香水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
B.衣箱中的卫生球变小了,是卫生球从固态变成了气态,同时衣服上充满了卫生球的气味,说明卫生球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扫地时尘土飞扬,尘土是固体小颗粒,这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C符合题意;
D.花香四溢,这是香气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3.D
【解析】
【详解】
A.粉笔用力捏碎变成粉末,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分子用肉眼看不到,粉末肉眼能看到,与分子无关,故A错误;
B.分子运动是无法直接用眼睛看到的,大雪飞扬属于机械运动,不是分子在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
C.由于镜子破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距离较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所以“破镜不能重圆”,此现象不能说明分子间有斥力,故C错误;
D.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发生了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故D正确。
故选D。
4.A
【解析】
【详解】
A.马路上尘土飞扬,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尘土不是分子,属于宏观物体的运动,是机械运动,故A符合题意;
B.能闻到消毒水的气味,是气体分子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打开香水瓶,能闻到香味,是香味分子在空气中发生了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煮汤时加点盐,汤就有了咸味,在汤中放一些盐,汤就有了咸味是由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造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C
【解析】
【详解】
闻到花香,是扩散现象,是因为香味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从而进入鼻子,所以闻到香味,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6.A
【解析】
【详解】
A.破镜难圆,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故A符合题意;
B.两滴水银能自动结合,是因为相水银分子之间在一定距离范围内相互吸引,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B不符合题意;
C.分子间存在间隙,故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减小,故C不符合题意;
D.施制鸭蛋,盐分子能进入蛋中,是因为盐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B
【解析】
【详解】
A.闻到花香,是香味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灰尘可见,分子的直径为10-10m,是不可见的,故灰尘不是分子,不能用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解释,故B符合题意;
C.美酒飘香,是香味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炒菜时放点盐,是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B
【解析】
【详解】
A.不论温度高低,一切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露珠靠很近之后就汇聚在一起,是因为水分子直接存在引力,故B正确;
C.分子是肉眼看不到的,落叶不是分子,故C错误;
D.积雪间的孔洞是物体间的空隙,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D错误。
故选B。
9.D
【解析】
【详解】
AB.由题意知,某晶体的丙状态是最容易被压缩,处于气态,没有固定的形状;而乙状态具有流动性,处于液态,没有固定形状;那么甲是固态,有固定的形状。故AB不符合题意;
C.丙状态变为乙状态是气态变液态的液化过程,故C不符合题意;
D.甲状态变为丙状态是固态变气态的升华过程,需要吸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D
【解析】
【详解】
A.“破镜难圆”是分子间距离太大,没有分子间作用力不同,故A不符合题意;
B.面包轻轻一捏体积变小说明分子间有小孔,并不是间隙,故B不符合题意;
C.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故C不符合题意;
D.两个表面磨平、干净的铅块压紧后能挂较重的物体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吸
【解析】
【详解】
[1]闻到浓浓的酒精味,说明酒精分子进入到了空气中,这是扩散现象,表明酒精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酒精蒸发时,由液态变为气态,这是吸热的过程,所以双手感觉有些凉。
12. 扩散 引力
【解析】
【详解】
[1]使用胶水时胶水中有气味的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使我们闻到了气味,这是扩散现象。
[2]胶水能将两块小零件牢牢粘住,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13. 混合 小 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高 大 小 分子间存在引力 分子间存在斥力
【解析】
【详解】
(1)因为分子间存在着空隙,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了.(2)图b中,能闻到气味,是发生了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图c中,由于热水的温度高,分子运动剧烈,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滴入两滴墨水,会看到热水中的墨水扩散的快.这表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3)因为玻璃和水接触在一起,并且玻璃分子和水分子间的距离在引力作用的范围内,故水分子和玻璃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向上拉玻璃板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大;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斥力.
【点睛】
解答本题需掌握:一切物质的分子间都存在间隙,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4. 引力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
【解析】
【详解】
[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与斥力,水能聚成球形主要是由于分子间有引力。
[2][3]根据扩散现象,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往水球中注入适量蓝颜料,颜料分子四处扩散,很快水球整个就变蓝了。
15. 直线传播 扩散
【解析】
【分析】
【详解】
[1]影子形成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2]因为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水稻的分子扩散到了空气中,我们会闻到阵阵稻香,这是一种扩散现象。
16. 固态 增大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解析】
【详解】
[1]因为A材料有熔点,所以A材料是晶体;根据晶体熔化特点,由于A材料的温度低于熔点,故A在加热过程中一直处于固态。
[2][3]由密度公式可知,A质量不变、体积减小,故A的密度将增大。
[4]由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使得A内部的“小磁铁”杂乱无章排列,失去磁性。
17. 不是 1000g ①提高燃料的利用率;②大量植树造林(合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1] 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所以,它们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是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的运动;
(2)[2] 由知道,100m3 的空气中PM2.5的颗粒物的质量是:
m=ρV=107 μg/m3 ×100m3 =109 μg=1000g;
(3)[3]根据题干中雾霾天气的形成知道,改善雾霾天气的措施是:①提高燃料的利用率;②大量植树造林等等.
18.(1)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分子处于平衡状态,物体不被压缩也不被扩展;
(2)当分子距离大于10倍的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物体处于分裂状态;
(3)液体间的间隔较小,从图上可以看出,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大,故不易被压缩也不易被扩展.
【解析】
【分析】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的作用力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详解】
(1)由图可以看出:当分子间距离为r0时,分子处于平衡状态,物体不被压缩也不被扩展;
(2)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分子距离大于10倍的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物体处于分裂状态;
(3)液体间的间隔较小,从图上可以看出,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大,故不易被压缩也不易被扩展.
19. 响度 10-7m D
【解析】
【详解】
(1)[1]当你上口罩之后与人交谈时,他人听到你的声音响度变小。
(2)[2]1nm=10-9m,100nm=10-7m。
(3)[3]
A.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不能说惯性作用大,故A错误;
B.气流速度越快,气体压强越小,故B错误;
C.空气中一些随机颗粒运动不是分子的热运动,故C错误;
D.“当纤维上存在静电荷时,纤维上的静电荷对颗粒会产生静电粘附”,说明带电体有吸轻小物体的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