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年级全一册10.2内能同步练习(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九年级年级全一册10.2内能同步练习(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3-31 08:2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2 内能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分子动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不可能同时存在
B.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或液体之间,不可能发生在固体之间
C.由于压缩固体十分困难,说明固体分子间没有间隙
D.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2.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内能少的物体也可能将热量传给内能多的物体
B.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C.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D.高温物体会把温度传递给低温物体
3.如图所示,荷叶上的水珠如颗颗珍珠一般,摇一摇荷叶,水珠会很快滑落,荷叶上竟然滴水不沾。关于荷叶上水珠的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水珠静止不动时,水珠中的水分子也静止不动
B.很小的水珠就是一个水分子
C.荷叶不沾水,是因为水珠与荷叶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D.两滴水珠相遇时能形成一个较大的水珠,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4.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下列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B.5mL水与5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将石块研磨成粉状,说明分子变小了
D.水结成冰后分子就停止了运动
5.如图所示,对于图片中所描述的物理过程,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图甲,活塞下压过程中,硝化棉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被引燃
B.图乙,瓶子内的空气推动塞子跳起时,空气的内能增大
C.图丙,试管内的水蒸气推动了塞子冲出时,水蒸气的内能增大
D.图甲和图丁两个过程中能量转化是相同的
6.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80°C的水一定比30°C的水含有的热量多
C.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D.温度相同的物体接触时不发生热传递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打开醋瓶闻到醋香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B.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C.“谱线红移”说明星系在远离而去
D.地上洒水感到凉快说明水的比热容大
8.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总是从内能多的物体转移给内能少的物体
B.物体温度越高,含有的热量越多
C.0℃的水凝固成0℃的冰,内能减小
D.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9.古时候人们常钻木取火,下列情境中改变内能的方式与其相同的是(  )
A.吃饭时,金属勺放在热汤中会烫手
B.冬天,搓手可以使手暖和
C.发烧时,冷毛巾敷额头可以降温
D.夏天,喝冷饮使人感到凉爽
10.关于分子和物体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B.0℃冰熔化成0℃水,温度、内能都不变
C.用力搓手,手发热是通过热传递增加手的内能
D.杯子里的水可以任意倒出,说明水分子间没有引力
二、填空题
11.用热水泡茶时,茶叶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是通过______方式改变了茶叶的内能。
12.2021年12月9日,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上的“太空授课”精彩纷呈,航天员王亚平用一个圆形金属环制成了一个大水球,太空中,水能聚成球形是由于分子间有______;接着她往水球中注入适量蓝颜料,很快,水球整个就变蓝了,这是由于分子______,属于______现象。
13.下图是中国女子冰壶队备战2022北京冬奥会时训练的场景,两名队员在冰壶前方“刷冰”,通过___________的方式改变冰的内能,使表面的冰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薄薄的一层水。
14.图甲是某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乙示意图形象反映两种物态下分子排列的特点。第1min时该物质分子的排列可能如图___________,2—4min过程温度不变,该物质的内能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15.如图是探究做功改变内能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在空气压缩引火仪的玻璃筒底部,放入一小团干燥的棉花,用力将活塞迅速下压,玻璃筒内的空气温度升高,空气的内能_______,空气的内能是通过_______方式改变的;
(2)如图乙所示,在气缸A中密封有压缩空气,B是一个被销钉K锁住的活塞,C是个温度计。若活塞与气缸壁间没有摩擦,当把销钉拔出后,活塞将向_______运动,温度计的示数将_______,该实验说明气体膨胀推动活塞对外做功时,内能减少。
三、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证明液体、气体分子做杂乱无章运动的最著名的实验,是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的布朗运动.1827年,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浮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的不停运动,而且每个小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都改变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由于受液体分子撞击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运动的情况.由此,把被分子撞击的悬浮微粒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1)布朗运动是_______运动:(选填“分子”、“原子”或“微粒”)
(2)布朗的实验中,实质上反映了______分子的运动;(选填“水”、“花粉”或“空气”)
(3)如何使布朗运动加快 ________
17.阅读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电动车
电动车因为具有轻便、快捷和环保等优点备受大家喜爱。如表是某型号电动自行车的部分相关数据。
整 车 整车质量 30kg
最高车速 7m/s
最大噪声 62dB
效率 75%
(1)关于电动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
A.转动车速控制器加速,是将势能转化为动能
B. 坐垫做得宽大柔软,可减小乘坐时的压力
C.行驶过程中轮胎发热,轮胎内能一定增大
D.骑行速度越快,克服摩擦阻力做功越多
(2)如图所示,在粗糙轨道上,小明操控电动车从A处运动到C处,其中BC段“v-t"图象如图所示,在C处,切断电源使车失去动力,而车能一直运动,并经过E处,则:

①从B处到C处,车的机械能__(选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②经过C处时,小车继续向上运动,原因是__;
③车在D处的动能__车在E处的动能(选填“≤”、“=”或“>”)。
(3)质量为50kg小明骑着该电动车,以最大规定速度在水平路面匀速行驶10km时,且该电动车行驶过程中所受到的摩擦力f随车辆和人的总质量M的变化关系图象如下图所示.则上述骑行过程中总重力做功为__J,该过程中电动车克服摩擦力做功的功率为__W。

(4)小明受图乙的启发,他认为蓄电池一次充满电后(能量一定,所做总功一定W)最大行驶的路程与车的负重有关,负重越大,最大行驶的路程越小。你认为他作出猜想的理由是__;你认为除此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电动车充满电后的最大行驶路程?__。
(5)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客运效率”来反映交通工具的某项效能,“客运效率”表示每消耗单位能量对应的载客数和运送路程的乘积.一个人骑电动自行车,消耗106J的能量可行驶20km,一辆载有4人的普通轿车,消耗3.2×108J的能量可行驶100km,则电动自行车与这辆轿车的客运效率之比是__。
18.阅读下述材料,并回答问题.
布朗运动
证明液体、气体分子做杂乱无章运动的最著名的实验,是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发现的布朗运动.1827年,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浮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的不停运动,而且每个小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改变得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由于受液体分子撞击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运动的状况.
(1)布朗运动实际上反映了_____的运动.
(2)如何使布朗运动加快?答:_______
19.华侨城湿地公园是深圳市的“绿砖”和天然氧吧.周末,小薇同学和家人一起到华桥城湿地公园游玩,一进公园,扑面而来的是各种花草的清香,放眼望去,湖边花草、树木、房屋的倒影如画,湖中的小鱼在水草中愉快的穿梭;远处广场上的天空中高高低低飞着各种各样式的风筝,一位父亲和孩子拉着线迎风慢跑,手中的风筝随着春风扶摇直上,傍晚时分,公园内华灯初上,璀璨的夜空更焕发出迷人的色彩,据介绍华侨城部分电力由“太阳能光伏”应用系统提供,既节能又环保.
(1)按要求填写表中空白________
(2)请仿照上表根据文中所提供分信息提出一个有关力学、热学、光学、电学或能量转化等方面的物理现象,并作出回答.注:不与上表中的内容重复物理现象:________.
物理知识:________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A.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故A错误;
B.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气体或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固体间,比如长时间堆放煤的地方变黑了,故B错误;
C.由于压缩固体十分困难,说明固体分子间存在斥力,而不是分子间没有间隙,扩散现象说明任何物体分子间都存在间隙,故C错误;
D.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只有不断运动,才会进入对方,故D正确。
故选D。
2.A
【解析】
【详解】
A.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内能小的物体温度可能比内能大的物体的温度高,所以温度高、内能少的物体可以将热量传递给温度低、内能多的物体,故A正确;
B.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含有多少热量,故B错误;
C.影响内能的因素有温度、质量、状态等,所以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故C错误;
D.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内能,不是温度,故D错误。
故选A。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当水珠静止不动时,水珠中的水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很小的水珠由大量的水分子组成的,故B错误;
C.荷叶不沾水,是因为水珠与荷叶的分子之间既有斥力,也有引力,故C错误;
D.两滴水珠相遇时能形成一个较大的水珠,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才会聚集成一个大水珠,故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D正确。
故选D。
4.B
【解析】
【详解】
A..尘土是由许多分子组成的土的颗粒,不是单个的分子,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5mL水与5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B正确;
C.将石块研磨成粉状,是物理变化,属于宏观物质的变化,分子的大小没有变化,故C错误;
D.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水结成冰,分子仍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5.A
【解析】
【详解】
A.图甲,迅速下压活塞时,对筒内空气做功,则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筒内空气将热量传递给硝化棉,使硝化棉的温度达到燃点而被引燃,所以硝化棉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被引燃的,故A正确;
B.图乙,瓶子内的空气推动塞子跳起时,瓶内空气对活塞做功,空气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则瓶内空气的内能减小,故B错误;
C.图丙,试管内的水蒸气推动塞子冲出时,水蒸气对塞子做功,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所以水蒸气的内能减少,故C错误;
D.图甲中迅速下压活塞时,活塞对筒内空气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图丁中汽缸内的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即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图甲和图丁两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不同的,故D错误。
故选A。
6.D
【解析】
【详解】
A.晶体熔化过程中,需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水在沸腾时,需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A错误;
B.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量度,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故B错误;
C.改变内能有两种途径:做功与热传递,故C错误;
D.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两个接触的物体有温差,若两个物体温度相同,则不会发生热传递,故D正确。
故选D。
7.D
【解析】
【分析】
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物质的分子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就叫扩散现象;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详解】
A、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打开醋瓶会闻到醋香,故A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所以固体很难被压缩,故B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当星系离我们远去时,光谱会发生红移,即“星系红移”,这也说明了宇宙在膨胀,故C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地上洒水,水蒸发会吸收周围的热量,才感到凉快,故D的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8.C
【解析】
【详解】
A.热传递的条件时存在温度差,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故A错误;
B.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具有的内能越多,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含有,故B错误;
C.0℃的水凝固成0℃的冰时要放热,故内能会减小,故C正确;
D.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9.B
【解析】
【分析】
【详解】
常钻木取火,克服摩擦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是通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
A.吃饭时,金属勺放在热汤中会烫手,只涉及能量的转移,没有涉及能量的转化,故是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故A不符合题意;
B.冬天,搓手可以使手暖和,克服摩擦力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是通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故B符合题意;
C.发烧时,冷毛巾敷额头可以降温,只涉及能量的转移,没有涉及能量的转化,故是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故C不符合题意;
D.夏天,喝冷饮使人感到凉爽,只涉及能量的转移,没有涉及能量的转化,故是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A
【解析】
【详解】
A.同一物体的质量和状态均相同,温度越高,其内能越大,故A正确;
B.把0℃的冰块加热熔化成0℃的水,该过程中冰吸收热量,其内能会增加,温度不变,故B错误;
C.用力搓手,由于需要克服摩擦力做功,所以手发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手的内能,故C错误;
D.杯子里的水可以任意倒出,说明水具有流动性,不能说明分子间没有引力,故D错误。
故选A。
11.热传递
【解析】
【详解】
用热水泡茶时,热水温度高,茶叶温度低,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因此茶叶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茶叶内能。
12. 引力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
【解析】
【详解】
[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与斥力,水能聚成球形主要是由于分子间有引力。
[2][3]根据扩散现象,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往水球中注入适量蓝颜料,颜料分子四处扩散,很快水球整个就变蓝了。
13. 做功 熔化
【解析】
【详解】
[1][2]两名队员在冰壶前方“刷冰”,通过刷子和冰面摩擦,将机械能转化为冰的内能,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冰的内能;冰的内能增加,使表面的冰熔化成薄薄的一层水,减小了冰壶和冰面的摩擦。
14. a 减少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从图像可以看出,固体放热,温度降低,继续放热,温度不变,说明这种物质是有一定的凝固点,则固态的该物质是晶体,即甲图描述的是一种晶体的凝固图像。由图像可知,0—2min是液态,液体分子排列较疏松没有固定的形状,故第1min时该物质分子的排列可能如图a。
[2]在2—4min是这种晶体的凝固过程,在此过程中虽然温度不变,但是在不断放热,内能减小。
15. 增大 做功 右 减小
【解析】
【详解】
(1)[1][2]用力将活塞迅速下压时,活塞对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空气内能是通过做功方式改变的。
(2)[3][4]因为气缸A中的气体是被压缩了的,因此气压比气缸外气压大,当把销钉拔出后,气缸内气体对活塞做功,活塞将向右运动,同时气缸内气体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温度计示数减小。
16. 小微粒 水 提高水的温度;将花粉变得更小一点
【解析】
【详解】
(1)布朗运动是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的不停运动,由此可知布朗运动是指小微粒的运动;
(2)小颗粒由于受液体分子撞击受力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运动的状况,故布朗运动实质上反映了大量水分子的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3)要使布朗运动加快,可以提高液态温度,使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更剧烈;也可以减少花粉颗粒的体积,使得其质量减小,运动状态更容易发生变化.
17. C 增大 人和车具有惯性 > 0 140 根据W=Fs可知在所做总功一定时,牵引力越大,最大行驶的路程越小 车运动时受到的空气阻力 16∶1
【解析】
【分析】
【详解】
(1)[1]A.转动车速控制器加速,是将电能转化为动能,故A错误;
B.坐垫做得宽大柔软,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乘坐时的压强,故B错误;
C.行驶过程中轮胎发热,温度升高,轮胎内能一定增大,故C正确;
D.骑行速度越快,克服摩擦阻力做功越快,但不一定多,故D错误。
故选C。
(2)[2]由图可知,车在由B到C的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则它的动能不变;车的高度增大,它的重力势能增大,所以车的机械能增大。
[3]人和车原来一起向上运动,由于它们都具有惯性,所以经过C点时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上运动。
[4]由于摩擦阻力的存在且车没有动力,车从D运动到E过程中,机械能减少,D、E处于同一高度,则车在两处具有相同的重力势能,故车在D处的动能大于在E处的动能。
(3)[5]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而车在水平路面上运动,力和距离方向垂直,所以重力所做的功为0。
[6]车和人的总质量
由图象可知,此时受到的摩擦阻力为20N,电动车克服摩擦力做功的功率
(4)[7]负重越大,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大,就需要电动车提供越大的牵引力与之平衡。根据W=Fs可知,在所做总功一定时,牵引力越大,最大行驶的路程越小。
[8]车受到的空气阻力也会影响行驶的路程,如逆风而行。
(5)[9]根据题意,电动车的客运效率
轿车的客运效率
电动自行车与这辆轿车的客运效率之比
18. 分子 提高水温
【解析】
【详解】
布朗运动就是分子热运动的一种具体反映.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固体的微小悬浮颗粒,液体分子是看不到的,因为液体分子太小.但液体中许许多多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不断地撞击微小悬浮颗粒,当微小颗粒足够小时,它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则的布朗运动,所以布朗运动实质上是反映了分子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快,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受到液体分子的撞击越快,无规则运动就越明显.
19. 公园内华灯初上;扩散现象或者分子永不信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太阳能光伏”应用系统 太阳能转化成电能
【解析】
【详解】
解答:(1)据题目可知,原文中“整个洋湖湿地公园的照明系统全部采用太阳能和LED节能新技术”,这里的太阳能照明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扑面而来的是各种花草的清香,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2)据题目中的信息,如湖边花草、树木、房屋的倒影的形成原理是什么 (光的反射)洋湖湿地公园的照明系统全部采用太阳能和LED节能新技术有什么好处 (可以节约能源等)
故答案为(1)
物理现象(提取原文) 物理知识
① 太阳能照明系统 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② 扑面而来的是各种花草的清香 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湖边花草、树木、房屋的倒影的形成原理是什么;光的反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