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借助实物初步建立 1厘米的正确表象,并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 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 1厘米的表象,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学生:直尺
教师:边长 1厘米的小正方体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
故事导入: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阿福的新衣》。认真听一听故事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长度单位的统一
教师:同样是三拃,阿福的新衣为什么做小了呢?
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生:师傅和徒弟两人的拃不一样长。
师:小朋友们看的真仔细,老师听明白了,师傅的手大,他的拃就大,徒弟的手小,他的拃就小。那什么是一拃呢?课件演示怎样算一拃(从拇指的指尖到中指的指尖所能伸开的最长距离)伸出你的一拃,和老师比一比,谁的一拃大?师:我明白了,一拃就差那么多,那两拃,三拃差的就更多了,难怪阿福的衣服会做小。
那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 1:师傅量师傅来做。
生 2:应该用同一个人的拃去量。
生 3:还可以用尺子量。
教师小结:其实古代的人们也发现了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同一个物体,量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会给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所以测量时单位一定要统一,而现在我们测量的工具通常会用到尺子,尺子的种类有很多(课件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尺子:钢卷尺、皮尺、米尺、软尺、直尺。)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研究一下小朋友常用直尺。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从桌子上轻轻的拿起尺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你的直尺上都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出示课件:尺子)
2.学生观察探究,认识尺子。
师:为了观察的方便,老师把尺子放大了,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谁来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听。
学生汇报预设:我发现直尺上有数字,有竖线,有厘米(或cm)。教师补充整理:尺子上的这些数字叫做刻度。刻度“0”表示起点。这些有长有短的线条叫做刻度线。英文字母 cm表示厘米,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板书:厘米 CM 长度单位课题:认识厘米)2. 动手操作,认识 1厘米。
(1)认识 1厘米
师:在直尺上每两条长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是一个大格,一大格的长度就是 1厘米,所以从刻度 0到刻度 1 就是 1厘米。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其它的 1厘米。学生说一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 1厘米。
课堂预设:
生:从刻度 2到刻度 3是 1厘米
生:从刻度 3到刻度 4是 1厘米。
生:从刻度 4到刻度 5是 1厘米。......
教师小结:大家发现了每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 感受 1厘米有多长?
教师:1厘米有多长,我们用手比划一下。这个小正方体每条边的长恰好都是一厘米。把小正方体夹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用手慢慢抽走正方体,两指间的距离保持不变,这就是 1厘米。闭上眼睛,想想 1厘米有多长。睁开眼睛,现在能用手势直接比划 1厘米长吗?学生动手比划,体验、感知 1厘米的实际长度。
教师:你们感觉 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很短)所以我们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3.在生活中寻找 1厘米。
师:知道了 1厘米有多长,小朋友们,你能找出周围或身体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者厚度是 1厘米吗?
学生交流:指甲盖的宽度,食指的宽度、1粒纽扣的长度、图钉的长度、方格的长度......
4.认识几厘米。
师:两个1厘米拉起手来你知道是几厘米吗?从0---2是几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到其它的 2厘米吗?同桌之间指一指。从 0—3是几厘米?你还能找到其它的 3厘米吗 对应直尺用手指头比出这个 3厘米。从 0---5是几厘米 对应直尺用手指头比出这个 5厘米。在直尺上你还能找到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几厘米?
教师小结:在尺子上,从 0到几就是几厘米。两个刻度之间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5.学习测量方法。
从袋子里拿出小棒,谁能估一估这根小棒有多长?(学生回答)到底小棒有多长呢?这必须测量才能知道,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测量的?
(1)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教师组间巡视。
(2)指一名学生上台演示测量方法。大家评价,好不好,好在哪里,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3)总结:强调物体的一端要对准 0刻度,平放,另一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课件出示)三、展示汇报
1.指生汇报测量学习单,其他同学评价。
交流数学课本封面的宽是整厘米吗?(不是,比 18厘米多一些)小结:在实际测量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情况,物体最接近哪个整厘米数,就可以读作大约几厘米。(板书:大约)所以数学课本的宽大约 18厘米。
2.测量一拃的长度。
(1)师:前面我们知道一拃是怎么回事,想不想知道我们的一拃有多长呀?师演示测量一拃的长度。
(2)学生练习测量自己的一柞,交流。
(3) 猜一猜老师的一拃有多长。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以上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了 1厘米有多长,学会了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老师把测量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读一读:小朋友要牢记,尺子要放平,用来量物体。左端先和 0对齐,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巩固应用第一关:我来选一选(基础练习)
下面测量方法正确吗?正确的请在()里打“√”。
这道题考察对测量方法的认识,第二个图的测量方法是正确的,第一个图不正确,物体左端没有和尺子的零刻度对齐。第三个图不正确,物体没有放平。没有贴着尺子测量。
第二关:我当小裁判,看谁跳得远。(拓展提高)这道题主要考察断尺的测量方法,会读出从不同起点量得的物体长度,实现测量与计算的结合。
第三关:爬行比赛。(综合运用)
2.回顾总结小朋友,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知识?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3.作业超市。
板书设计:
厘米的认识
Cm 厘米
评测练习
第一关:我来选一选。
下面测量方法正确吗?正确的请在( )里打“√”。
( )
( )
( )
第二关:我当小裁判!看谁跳得远?
第三关:爬行比赛。
1.赛程全长______cm。2.小蚂蚁已经爬了________cm,小蜗牛已经爬了_____cm。_______爬得远。
课后反思
《阿福的新衣—认识厘米》是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 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感受。
一、体会到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新课开始时,先利用课件播放动画,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徒弟按照师傅所说的 3拃给阿福做的衣服却小了呢?......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孩子主动思考探究,接着认识什么是“一拃”,并在学生间的比较下,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一拃”长度的不同,使其体会到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认识“ 1厘米”,建立概念认识,学习测量。“厘米”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从统一标准中,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就是人们的统一标准。再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并寻找自己尺子上的秘密:数字、刻度线、cm。其次,“ 1厘米是多长?”观察直尺,教师指导从 0刻度到 1刻度之间就是 1厘米。在学生明白 1厘米后,再让学生用手比划出 1厘米有多长。再在学生体验认识了“ 1厘米”以后,认识 2厘米, 5厘米以及任意的厘米。最后学习测量方法,探究小棒的长度、纸条的长度、彩笔的长度、测量 1拃的长度。
三、教学收获:
1.认真解读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在教学中学生把握重点,突出难点。重难点不宜设立过多。
2.掌握学生的基础,备好学生。例如再在学生体验认识了“ 1厘米”以后,认识 2厘米, 5厘米以及任意的厘米。再在纸上画一画,教师引导认识线段。认识线段,没有认识到学生画出 2厘米, 5厘米的线段难度较大。
3.教学设计流程,要有层次性。要从易到难,拔高要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