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经典练习
基础知识积累
1.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踩踏)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立/天下之正位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散文善用排比和对偶。本文第二段大量使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充满节奏感,且富有文采和气势。
B.本文阐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孟子认为,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本文第一段论证思路清晰。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反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再正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
D.“本心”指人的羞恶之心。作者用一般人和乞丐都不能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行为进行了嘲讽和批判。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人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证正题做好了铺垫。
B.文中能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作者以浅显的类比、严谨的说理,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指出“道义”不是高于“生命”。
7.按要求默写填空。
(1)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一直保持这种心的句子是“ , , ”。
(2)在文中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 , , , ”。
(3)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 ; , ”。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来印证孟子的这一观点。
答: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重点语段阅读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
(1)故不为苟得也。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
(3)故患有所不辟也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答: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
(3)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
3、简要分析第①段的论证思路。
答:
4、文章第②段最后画线的句子,强调的意思是什么?
答:
5、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的观点“舍生取义”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不超过40字。
答:
课内外对比阅读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悉,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惠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子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节选自《万事莫责于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 ( ) 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
⑶不若手足之贵也 ( ) ⑷予子冠履 ( )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事莫贵于义
C.故不为苟得也 必不为。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⑵万事莫贵于义也。
4.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⑤2017年7月6日,来自哈尔滨的侯爽在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站出来,在高空中同闹事乘客搏斗,维护了飞机上全体人员的安全
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②⑤
5.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 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 的观点。
沙场点兵——中考体验
(2021湖南邵阳)古文阅读(4-8题,共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
注①桑: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②餍:音yàn,饱,满足。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②蹴尔而与之( )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 ( ) ④苟为后义而先利( )
5.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万乘之国
A.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答: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答:
7.结合甲乙选文内容,请简要说明孟子在文中的主张。(3分)
答:
第9课《鱼我所欲也》经典练习(解析版)
基础知识积累
1.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别通假字的能力。A项,“与”为通假字,通“欤”,助词,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么”;B项,“辟”同“避”,躲避;D项,乡,同“向”,从前。
2.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之”的用法不同的项是( )
A.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之”的辨析能力。C项中的“之”为助词,无意。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踩踏)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D项“得”为通假字,同“德”,意为“感恩,感激”。
4.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立/天下之正位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D.根据句意:现在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做了,可知应划分为今∕为妻妾之奉∕为之。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散文善用排比和对偶。本文第二段大量使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充满节奏感,且富有文采和气势。
B.本文阐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孟子认为,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C.本文第一段论证思路清晰。先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再从反面论述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再正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
D.“本心”指人的羞恶之心。作者用一般人和乞丐都不能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并对失去本心接受“万钟”的行为进行了嘲讽和批判。
【答案】C
【解析】C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本文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为了‘生’可以不择手段”的说法也是错误的。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人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证正题做好了铺垫。
B.文中能够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作者以浅显的类比、严谨的说理,阐述了“生”与“义”的关系,指出“道义”不是高于“生命”。
【答案】C
【解析】道义高于生命。
7.按要求默写填空。
(1)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一直保持这种心的句子是“ , , ”。
(2)在文中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 , , , ”。
(3)与《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意思一致的句子是“ , ; , ”。
【答案】(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2)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3)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只是摇头晃脑不加理解地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根据题干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要注意“丧”“箪”“羹”“蹴”等字词的书写。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来印证孟子的这一观点。
答:
【答案】示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案不唯一,注意举出了解的 “贤者”还要写出他的一句表明其气节的名句。所以不能举有气节没留下名句的人。可以写文天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答案】(1)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4 不管是否符合礼与义就接受高位厚禄$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对文段的意思有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每个词意,最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成句子。重点词语“蹴”“屑”“贤”“辩”是赋分点。
重点语段阅读
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
(1)故不为苟得也。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
(3)故患有所不辟也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
【答案】(1)苟且获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同“辨”,辨别。(3)祸患、灾难。(4)停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用法。解释时还要注意古汉语的语义变化,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本题要注意“辩”同“辨”。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答: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
(3)此之谓失其本心。
答:
【答案】(1)我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2)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
(3)这就是所说的失掉了他的本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结合全文的内容,理解要翻译的语句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翻译成白话文,尽量做到文白对应。如果遇到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如果遇到倒装句要把语序理顺,以符合现代文的习惯。本题要注意关键词语:(1)要注意“所欲”“苟得”的正确翻译;(2)“乡”“得”;(3)“谓”“本心”。
3、简要分析第①段的论证思路。
答:
【答案】首先,通过类比(或比喻论证),由“舍鱼而取熊掌”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最后得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段落论证思路的能力。梳理文章思路就是弄明白作者在文段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文章段落是怎样展开的。解答论述思路除了解读文本,掌握常见的文本结构和段内结构模式外,还必须注意规范性,即“首先”“其次”“最后”等词的运用。文章第①段首先通过类比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论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最后得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结论。
4、文章第②段最后画线的句子,强调的意思是什么?
答:
【答案】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的表现。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善于表达自己的理解。此题读懂文意,了解作者在本文所表达的主要思想,结合句子理解作答。
5、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的观点“舍生取义”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不超过40字。
答:
【答案】示例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示例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论据的能力。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论据包括事实材料和道理即理论材料。事实材料中又包括正面和反面事实材料,另外,数据材料也是其中一种。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论点需要论据来证明,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本题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事例要准确,表达流畅即可。
课内外对比阅读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悉,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惠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子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节选自《万事莫责于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 ( ) ⑵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
⑶不若手足之贵也 ( ) ⑷予子冠履 ( )
【答案】⑴“辟”同“避”,躲避。⑵假如,假使⑶不如,比不上⑷给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释义。第(1)(2)题是课内文言字词的积累,考生要熟练掌握这些词语的意思。第(3)(4)题,是课外文言词语释义,这要求课外联系课内,如第(3)题可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不若”一词,是“不如,比不上”的意思,第(3)题,句子也是表示二者之间比较关系,因此是“不如,比不上”的意思。第(4)题,可以联系“预先取之必先予之”的俗语可以判断是“给”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B.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事莫贵于义
C.故不为苟得也 必不为。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项,这\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是”;B项,比;C项,所以\原因;D项,“与”通“欤”,语气词\给。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⑵万事莫贵于义也。
【答案】 ⑴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思想(本性),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⑵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第(1)题,注意“非独贤者”“心” 正确翻译为“不只是贤德的人”“思想(本性)”;第(2)题,注意“万事”“贵”“义” 正确翻译为“一切事物”“更可贵”“正义”,在逐字逐句正确翻译基础上,然后根据现代汉语习惯,调整语序即可。
4.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⑤2017年7月6日,来自哈尔滨的侯爽在危急时刻,不顾自身安危,勇敢地站出来,在高空中同闹事乘客搏斗,维护了飞机上全体人员的安全
A.③④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②⑤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题目要求最符合“义”的品质。第①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作者隐居思想;第②句是民族大义体现;第③句告诫人们不要孤芳自赏;第④句朋友之间的义气;第⑤句是社会的正义。因此选C②④⑤。
5.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 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 的观点。
【答案】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万事莫贵于义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论点。甲文开端运用类比(鱼和熊掌),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文则是开头直接提出论点——万事莫贵于义,后文紧紧围绕这一观点进行论述的。
【乙参考译文】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沙场点兵——中考体验
(2021湖南邵阳)古文阅读(4-8题,共15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节选自《孟子》
注①桑: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②餍:音yàn,饱,满足。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②蹴尔而与之( )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 ( ) ④苟为后义而先利( )
【答案】(1)①同“德”,感激;②用脚踢;③好处;④如果。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激。
②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蹴:用脚踢。
③句意: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好处。
④句意: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苟:如果。
5.下列选项中“之”字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万乘之国
A.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答案】B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例句中“之”的用法是:的。
A.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之:的;
C.之:往,到……去;
D.之:的。
故选:B。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答:
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答:
【答案】①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
②没有讲求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非,不是。独,只,仅仅。是,这。句意: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
②重点词:而,表转折关系。遗,遗弃。亲,指父母。句意:没有讲求仁的人却遗弃自己父母的。
7..结合甲乙选文内容,请简要说明孟子在文中的主张。(3分)
答:
【答案】孟子在【甲】文中阐明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在【乙】文阐明了对百姓施行仁政的观点。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从【甲】文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文章阐明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孟子在【乙】文中运用排比的方式论述了君主、大夫、士人平民都追求“利”的危害,从而阐明了“王亦曰仁义而已矣”的观点,即对百姓施行仁政。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孟子拜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以道义为后却以利益为先,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的仁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义的人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