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同学们知道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个社会主义国家吗?
目前世界上有5个社会主义国家,分别是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
(1949年10月1日) (1945年9月2日) (1948年9月9日) (1959年1月1日) (1975年12月2日)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程标准: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认识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曲折性、渐进性。
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
社会主义:
新和谐公社(空想)
马克思主义诞生
(科学)
巴黎公社(实践)
列宁主义(现实)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
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政治: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3.阶级: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出现。
4:组织:1898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5:思想:1900《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6:主观: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材料一: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 ——(美)莫斯《俄国史》
列 宁
(1870——1924)
1895年,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898年,在列宁催促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1900年初,列宁流放期满,7月回国后在德国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张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为俄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列宁坚持下,大会通过党纲,把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为党的基本任务。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1.经济: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2.政治: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3.阶级: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出现。
4:组织:1898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5:思想:1900《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6:主观: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条件
材料一: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 ——(美)莫斯《俄国史》
列 宁
(1870——1924)
1、小农经济占优势;
2、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和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
3、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西方列强,远远落后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材料二: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 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1、沙皇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2、垄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材料三: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1895年,列宁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898年,在列宁催促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1900年初,列宁流放期满,7月回国后在德国创办了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张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为俄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列宁坚持下,大会通过党纲,把争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为党的基本任务。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2.列宁主义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关系
帝国主义的定义
对俄国的认识 一国胜利论 建立政权方式 肯定了资产阶级的进步作用…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社会主义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的国家实现。
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且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才能成功。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继承
与
发展
3.列宁主义的影响(P90)
①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②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③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为十月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教材P89学习聚焦)
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引发革命;
1、背景: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经济基础:
(2)政治基础:
(3)国际环境:
阶级条件:
组织条件:
思想条件:
群众条件:
无产阶级壮大
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
成熟革命理论—马列主义
工农联盟
(4)有利条件:
材料三: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材料一: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 ——(美)莫斯《俄国史》
美
英
法
俄
1913年人均收入
材料二: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恐吓、束缚和监视…… 1861年获得解放之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更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史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假设你是当时的俄国士兵或者是工人、农民,你会对当时
的统治者提出怎样的控诉?
要和平,反对战争。
要面包 ,要粮食,
要土地,
要求社会变革------
“打倒沙皇”
“打倒战争”
说一说
时局山穷水尽,革命势在必行。
2、革命进程:1917
1917年3月
(俄历2月)
1917年4月
1917年7月
1917年11月
(俄历10月)
俄军在前线惨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血腥镇压,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冬宫,推翻临时政府,十月革命胜利
四月提纲
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倒沙皇
四月提纲
指方向
七月流血
抛幻想
十月革命
现曙光
七月流血
二月革命
方式:
和平夺权
方式:
武装夺权
推翻了沙皇专制
形成两个政权并存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革命成果
时间:
领导者:
政党:
地点:
结果: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列宁
布尔什维克党
彼得格勒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意义: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对俄国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句号;对世界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感叹号。”
四、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对俄国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句号
材料一:十月革命使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岳麓书社第20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
材料二: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超过德、英、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过程,开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大国崛起》
对俄国
结束
建立
开启
了剥削阶级在俄国的统治。
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了俄国的现代化强国进程。
对世界来说,十月革命是一个感叹号。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中国的也帮助了全世界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了帝国主义的统治,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的局面,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对世界
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部分书刊
推动
打击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国外武装干涉
国内反革命叛乱
材料二:
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背景:1、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猖獗,他们不甘心失败,想尽一切办法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2、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三、苏联(俄)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一)、列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18--1924)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
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1918-1920)。
(2)目的:
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3)重要措施:
(积极)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消极)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4)评价:
⑴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⑵工业:中小企业国有化
⑶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和普遍义务劳动制
核心
军事、行政干预色彩
单一的公有制
否定商品关系,平均分配
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行政手段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经济政策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
(2)主要措施:
(3)影响:
新经济政策的实验,使苏俄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
材料中列宁的言论,反映了什么?
列宁亲切与农民交谈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地图(1940年)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共和国 加盟时间 共和国 加盟时间
俄罗斯联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
乌克兰 1922.12.30 亚美尼亚 1936.12.05
白俄罗斯 1922.12.30 哈萨克 1936.12.05
爱沙尼亚 1940.08.06 乌兹别克 1924.10.27
拉脱维亚 1940.08.05 土库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 吉尔吉斯 1936.12.05
摩尔达维亚 1940.08.02 塔吉克 1929.10.16
格鲁吉亚 1936.12.05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苏联的成立
苏联国旗
苏联国徽
1924年列宁逝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
4、斯大林模式措施(苏联模式1928--1953)
1937年,实现工业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两个五年计划
1928--1932
1932--1937
农业集体化运动
组织集体农庄
经济
政治
管理体制
所有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工业政策
农业政策
1生产资料公有制
2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3优先发展重工业
4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
5权利高度集中
支 持
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斯大林模式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5:评价苏联模式
【一个令人惊叹的传奇】
积极作用:
1:在较短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对比;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计划手段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沈宗武所著《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 》
2: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5.评价苏联模式
时 间 粮食人均产量(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 -- 450 15--20
1938—1940 420 -- 430 25
消极作用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
2:在农业集体化中采取强制手段,压抑农民生产积极性;
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企业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制日益僵化。
坡脚的巨人
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苏联模式:
积极:A、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B、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A、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③评价:
①含义:
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
②特点:
【知识梳理】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国内复杂的社会危机,国际战争阴影的笼罩
时间 1918-1921 1921-1927 1928-1937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措施 余粮征集制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评价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也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1898年
1900年
1924年
1922年
1921年
1918年
1917年
1903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布成立
《火星报》
布尔什维克党建立 列宁主义的形成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事件 十月革命
三年卫国战争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维埃社会主共和国联盟成立
列宁去世 斯大林上台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课堂小结
课后思考
肩负的
责任
苏联的探索之路,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哪些启示?大道行思,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了什么?
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下列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苏俄政府 ②沙皇政府 ③苏联政府 ④临时政府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④③
2、1933年1月,斯大林在报告中指出:1932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与1928年相比,其水平增加到219%。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计划经济体制发挥积极作用
C.政府重点发展重工业
D.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小试牛刀
4、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春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主要依据是
A. 1922年苏俄农民无偿获得了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 农民能够自由支配缴纳国民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
C. 苏维埃政权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 农民享有优先支配农产品的权利
3、2008年度中国“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上,排在前两位的是“北京奥运会”、“金融危机”,如果1917年的俄国也有一个“年度十大流行语”排行榜,你认为排在前两位的应是
A.十月革命、人民委员会
B.苏联成立、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新宪法
D.一五计划、赫鲁晓夫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