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富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延安市富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3-31 09:2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富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现存的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这八类选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
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才得以留存至今。如刘眘虚诗,《全唐诗》存13首;陶翰诗,《全唐诗》存17首;元结《箧中集》收沈千运等7位诗人诗24首。有些家族性、地域性的选本,辑佚的材料更为丰富。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有的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二是批评史价值。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著名的选本有引导性——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选《唐贤三昧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沈德潜选《唐诗别裁集》,首重“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风,兼及王士祯之说,于是平和厚重之风流行。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文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如殷璠《<河岳英灵集>序》主张“声律风骨”兼备,姚铉《<唐文粹>序》认为“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等等,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要影响。唐宋诗文选本中有大量评点材料,如《河岳英灵集》评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拘检”,评高适“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均被后世奉为圭臬。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现存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明清两朝,诗文评点蔚成风气,唐宋诗文无疑是评点家关注的主要对象。
从文化价值来看,选本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的境遇还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一现状,应从两方面入手:
学术层面上,应加大对古代优秀选本整理的力度。现在唐人选唐诗已有较完善的整理本,但宋代至清代的选本,有许多还沉埋在图书馆或博物馆中。普及层面上,与广大受众对唐宋诗文的喜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流行的选本尤其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如唐诗选本,最流行的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毕竟是40年前的作品,且选诗数量明显偏少。2013年出版的《唐诗选注评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唐诗选本,该书集选、注、评、鉴为一体,学术性很强,通俗性稍有不足。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久负盛名,但选诗与注释过分展现了学者的学术个性,选诗数量更少。除此之外,还有一两种宋诗选本行世,但影响面有限。建议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诗选》《宋诗选注》《唐文选》《宋文选》及著名诗人个人选本列入大中学生的参考书目,并推出导读系列丛书。
(摘编自丁放《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
[改编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尽管现存的唐宋诗文选本价值很高,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相对滞后,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B.一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中,辑佚的材料更丰富,其中不少异文对研究古代诗歌有重要意义。
C.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开古文评点之先河,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
D.《唐诗选注评鉴》《宋诗选注》等选本体现了选者极高的学术水平,但通俗性稍有不足。
[改编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两方面阐述唐宋诗文选本的价值,并就两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B.文章第二段以大量资料为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
C.文章论证唐宋诗文选本的文化价值时,从不同角度展开,层次分明,条分缕析,结构严谨。
D.文章在论证唐宋诗文选本价值的基础上,指出了在普及层面上推出新选本的必要性。
[改编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宋诗文选本极大地推动了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对文学鉴赏和批评有着重要意义。
B.唐宋诗文选本的序、跋文中的学术观点对作家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影响着当时的文坛。
C.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唐宋诗文,这与唐宋诗文新选本的日益增多和普及有很大关系。
D.我们通过整理唐宋诗文存世选本,不仅可从中获取学术资料,还可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克服自身经济、社会等方面困难,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以最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正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付诸行动。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材料二:
“碳达峰”是指在一个时间点,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
“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这部分碳排放,实现正负抵消,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这其中的碳主要是指二氧化碳,广义上是指所有的温室气体。
(摘自刘彦《究竞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材料三:
“碳中和”的计划符合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
首先,碳减排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有利。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73%,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为43%,如果某一天因为战乱或者其他原因,马六甲海峡进口路线不畅,中国的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会大受影响。但如果中国的能源结构主体从碳基能源变成光伏和风能,那么马六甲海峡就不再是被控制的咽喉要道。所以控制碳排放、增加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长期来讲,是国家安全战略上非常重要的考量,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措施。
其次,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发展都是全球领先的状态。2019年,中国光伏产业中的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91%、79%和71%;风电整机制造占全球总产量的41%。如果全球都减排去碳的话,中国从商业上、产业上都能获得非常巨大的机会。减碳可以帮助中国在能源、汽车等领域做到弯道超车,实现产业竞争力上的跨越。
(摘编自刘劲等《为什么中国一定要搞碳中和?如何解决碳中和的经济问题》)
材料四:
目前,北京市万元产值能耗已由2005年0.872吨标准煤下降到2019年的0.230吨标准煤,高于美国水平,达到日本等低能耗国家的水平,提高能效的空间较小,今后重点任务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未来,我国实现碳中和将高度依赖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的重大突破,北京科技实力雄厚,理应引领我国未来新能源技术变革。能源结构调整可以重点关注氢能源,争取突破低成本化石能源制氢、海水制氢、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制约氢能发展的关键技术,通过低成本氢能技术应用,提前实现区域碳中和,并为全国实现碳中和提供创新方案。
(摘自新京报《“十四五”规划目标下,北京如何实现碳中和》)
[改编题]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碳中和”主要是针对温室气体排放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终实现“净零排放”。
B.中国制定“碳中和"计划,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也是在向世界表明中国的决心。
C.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相较发达国家具有一定优势,减碳可以帮助中国在该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D.北京在提高能效方面的空间不大,未来应重点关注如何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比如氢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开发。
[改编题]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减少碳排放是渐进的,2030年之前中国不用减排,2030年后中国需要逐渐减少碳排放。
B.碳减排对中国具有战略意义,改变能源结构主体可使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彻底摆脱限制。
C.我国在新能源技术方面有待突破,一旦掌握氢能制造技术,有望提前实现区域碳中和。
D.实现“碳中和”需要企业、团体和个人都参与,这既考验国家智慧,也考验国民素养。
[改编题]6.实现“碳中和”对中国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机遇”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走进塔里木
贾平凹
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被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21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③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这里的工人将这些语言渗进自己的生活,他们实实在在,没有丁点虚伪和矫饰,他们就是这样干的,信仰和力量就来自这里。于是,我遵嘱写下的差不多都是“笑傲沙海”“生命在大漠”“我为祖国献石油”,等等。这里真是一块别种意义的净土啊,这就是涌动在石油战线上的清正之气,这也是支持一个民族的浩然之气啊!
④回到库尔勒,我们应邀在那里作报告。我们是作家,却并没有讲什么文学和文学写作的技巧,只是讲几天来我们的感受。是的,如何把恶劣的自然环境转化为生存的欢乐,如何把国家的重托和期望转化为工作的能量,如何把人性的种种欲求转化为特有的性格和语言,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石油人。如今社会,有些人在扮演着贪污腐化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醉生梦死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浮躁轻薄的角色,有些人在扮演着萎靡不振的角色,而石油人在扮演着自己的英雄角色。石油人的今生担当着的是找石油的事,人间的一股英雄气便驰骋纵横!
⑤从沙漠腹地归来,经过了塔克拉玛干边沿的塔里木河,河道的旧址上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胡杨林。这些胡杨林证明着历史上海洋的存在,但现在它们全死了,成了死亡之海的依据。这些枯死的胡杨粗大无比,枝条如铁如骨僵硬地撑在黄沙之上。据说,它们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胡杨林如一个远古战场的遗迹,悲壮得使我们要哭。我们大喊大叫,为什么呐喊,为谁呐喊,大家谁也没说,但心里又都明白。塔里木油田没有雕塑馆,但有这个胡杨林,这些树就是石油人的形象,一树一个雕塑,一片林子就是一群英雄!我们狂热地在那里奔跑呐喊之后,就全跪倒在沙梁上,捧着沙子装进矿泉水瓶子带走。这些沙子现在存放在我们各自的书房,那个八月长留在记忆中,将要成为往后人生长途上要永嚼的一份干粮了。
(有删改)
[改编题]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题目体现行文思路,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路途的艰险,写油田的壮美,赞石油工人的质朴,写返程时所见胡杨不朽,赞美了石油工人的质朴和伟大。
B.文章描写进入塔里木时沿途所见,表现了塔里木风的狂暴、沙的肆虐、尘的弥漫,表达石油大会战时的艰辛,也间接表达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
C.文章写塔里木油田承系着祖国石油的命运,石油工人在为国奉献的同时,也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提高,在赞颂石油工人的文章里独树一帜,真实又丰满。
D.本文描写塔里木石油人战天斗地采石油,突出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既用含蓄的比喻、反衬,又有多处直抒胸臆。
[改编题]8、作者走进塔里木收获到了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改编题]9、请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③自然段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嘉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改秘书郎,寻拜监察御史。奏:“曩者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其所弹击,悉承风旨,是以纪纲荡然,风俗大坏。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奸邪。”理宗深然之。
嘉熙二年,差知宁国府。明年至郡,适大旱,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两淮饥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勇悍,拥众三千余人至城外。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帝遣中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并斥嵩之。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论范及鸣复,范遂行。会嵩之遭丧谋起复不果,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帝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之。
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至是以书来贺。范复之曰:“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珙大感服。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范命惟扬、鄂渚二帅各调兵东西来应,卒以捷闻。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军士皆悦。
未几,卒,赠少傅,谥清献。
(选自《宋史》,有删改)
[改编题]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B.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C.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D.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改编题]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六部是我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中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
B.原文“绍定三年”中的“绍定”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等。一个皇帝一生只能用一个年号。
C.“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天子死称“崩”,诸侯死“薨”,大夫死“卒”,士死“不禄”,一般人死了就直接说“死”。
[改编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范从小随堂祖父游历,进入仕途后,在担任监察御史时,他尽忠进谏,提议整顿纲纪,皇帝很认同。
B.杜范担任同签书枢密院事时,只要遇到处理事务有失误,或授任官吏有错误,他都直言不讳,因而得罪了许多人。
C.杜范担任宁国府知府期间,遇到大旱,杜范就根据实际情况,发放常平仓的粮食赈济,还劝退休官员和富人散发粮食,老百姓得以安定。
D.两淮地区灾民的首领张世显拥众扰城,杜范先是派人犒劳他们,想让他们不要骚扰,但张世显还是暗中怀有攻城的想法,后来杜范用计抓住并杀了他。
[改编题]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5分)
(2)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4~15题。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改编题]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没有日光的夜晚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之精神。
D.“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
[改编题]15.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还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原创题]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的景色,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的两句是“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
(3)李煜《虞美人》词中以江水比喻自己的愁绪,抒发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本题共3小题,9分)
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有一些名家能________,深入浅出 ,把高深的道理明明白白介绍给普通读者。《谈美》就是朱光潜先生写的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它写于1932年,此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等问题,________平易亲切,在青年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三十多次的畅销书。
《谈美》讨论了许多美学问题。譬如美和距离问题,作者认为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煮鹤,________。 又如讨论“移情作用”,他把美学上的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还会哭,所以世界因此而________。
朱先生曾说“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他借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著名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赠送给青年朋友,劝告年轻人,体味生活,让人生有味道。他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当年为《谈美》作序的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 )”。
[改编题]17.依次填入横线里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举重若轻 娓娓道来 暴殄天物 多姿多彩
B.登堂人室 侃侃而谈 暴殄天物 有声有色
C.举重若轻 侃侃而谈 玉石俱焚 多姿多彩
D.登堂人室 娓娓道来 玉石俱焚 有声有色
[改编题]18.文中划线句子修改后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钟,才能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
B.只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就能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
C.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
D.只有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能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
[改编题]19.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补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由人生走入艺术,又将艺术纳入人生之中
B.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C.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又由艺术走入人生
D.将艺术纳入人生之中,又由人生走入艺术
[改编题]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人们都以为郑板桥读书善记,却不知并不是郑板桥记忆力好,①_______。“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无论何时何地,废寝忘食,甚至对周围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郑板桥读书如此刻苦用心,却说生平最不喜人过目不忘,这又是为什么呢?他认为过目成诵太草率了,②_______,心中却根本来不及吸收和消化,如此匆忙,无异走马观花。
过目成诵还容易带来一个不好的影响,就是见什么都记。郑板桥认为,《史记》以《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写得最精彩。但是,如果对三千多字的《项羽本纪》, ③_____ ,岂不是没有分晓的钝汉?
[创新题] 21.阅读杜牧的诗歌《秋夕》,补写电影脚本。(5分)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画面一:秋天的夜晚,寂静的宫殿内,白色的蜡烛闪烁着冷光,那冷光映照在画屏上,使得美丽的屏风都产生了丝丝寒意。
画面二:
画面三:
画面四:少女坐在石阶上,遥望着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陷入无限的遐想中。
写作(60分)
[改编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尼康退出中国并不是被同行打败,居然是毫不相关的行业:智能手机。
康师傅和统一方便面销量直线下滑,并不是因为其它品牌方便面崛起,而是因为美团、饿了么等外卖。
打败卖单车店铺或修自行车铺的也不是同行,而是共享单车。
有人曾开玩笑说:“打败小偷的是移动支付。”
这一切都很像科幻小说《三体》中所说的:“我消灭你,与你无关。”
“敌人”在哪里?你想过吗?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富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5 CADAD
6.机遇: ①提高国际地位,赢得更多话语权。②改变中国能源结构,保障国家战略安全。
③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实现弯道超车。④促进新能源关键技术的突破,引领未来变革。(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给满分)
7.B
8. ①油田大会战中,石油工人的艰辛及其创造的非凡成就;
②石油工人壮丽的事业理想、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充满清正之气和豪情壮志;
③走进塔里木后所见所闻对作者自我精神的洗礼和升华。(每点2分)
①表现了石油工人的满腔豪情,他们将豪情渗入生活、化为信仰和力量;
②表达了对石油工人的赞美和由衷的敬意;
③和下文当今社会“有些人”的形象构成对比,突出了石油工人的英雄本色。(每点2分)
10.C 11.B 12.B
13.(1)于是任命杜范为右丞相,杜范要把这个职位让给游似,皇上没答应,杜范就勉强支撑病体去觐见皇上。
(2)当时孟珙掌握重兵长期驻扎在长江上游,朝廷一向怀疑他难以控制。
译文: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小时候跟随他的堂祖父杜烨、杜知仁游历,他的堂祖跟朱熹学习,到杜范时更著名。嘉定元年,杜范被推举考中进士,调任金坛县尉,又调任婺州司法。绍定三年,杜范主管户部架阁文字。绍定六年,杜范升任大理司直。杜范改任秘书郎,不久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上奏说:“先前权臣所用的台谏官,一定都是自己的亲信,他们互相约定好了以后,再发出命令。台谏官弹劾攻击人和事,都秉承权臣的意思,所以制度荡然无存,风俗彻底败坏。陛下亲自处理政事后,首先任用洪咨夔、王遂,彻底地矫正原有的弊病,赶走奸险邪恶的人。”理宗十分赞同他的意见。
嘉熙二年,杜范被差遣为宁国府知府,第二年他到了宁国府,正赶上了大旱,杜范就见机行事,立即决定发放常平仓的粮食赈济,又劝退休的官员以及富人有积存粮食的进行散发,老百姓因此得以安定。杜范刚到任时,仓库很多都空了,不久,库存的米就富余十万斛,钱也有数万,杜范就把这些都用来替下等户交公粮。渡江过来的两淮地区的灾民有不少进行抢掠,他们的首领张世显尤其勇猛强悍,率领三千多人来到城外。杜范派人犒劳他们,让他们不要骚扰、等待安置,但张世显暗中怀有攻城的想法。杜范用计谋抓住并杀了他,发给其他人钱粮,让他们回去。
淳祐二年,杜范被提升为同签书枢密院事。杜范进入都堂以后,凡是遇到处理事务有得失,授任官吏引起是非,他都坦率直言没有隐瞒。丞相史嵩之表面上对杜范很宽容,内心其实忌恨他。淳祐四年,杜范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因为李鸣复任参加政事,杜范不屑于和他共同执政,就辞官离去。皇上派中使召他回来,并且下令各城门都不能放杜范出城。太学生们也上书挽留杜范并谴责李鸣复,同时也谴责史嵩之。史嵩之命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人讨论杜范和李鸣复的问题,杜范才就任。正好史嵩之遇到丧事,想起用复官,没有成功,于是任命杜范为右丞相,杜范要把这个职位让给游似,皇上没答应,杜范就勉强支撑病体去觐见皇上。皇上亲自写下“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赏赐给他。
当时孟珙掌握重兵长期驻扎在长江上游,朝廷一向怀疑他难以控制,这时孟珙也写信来祝贺。杜范给他回信说:“古人说将相和谐那么士兵就会心悦而依附,从此我们只需相互团结同心报国。如果是用权术加以笼络,这是我杜范不屑于做的。”孟珙非常感动和佩服。不久,元朝的军队大举侵入五河,截断水流,设置营栅,并且派重兵包围合肥,使宋军不能进行救援,作了必定攻取寿春的打算。杜范命令惟扬、鄂渚二地帅臣分别调兵从东西两面来策应,最后终于取胜。杜范按功劳的大小进行奖赏,没有不恰当的,士兵们都能高兴。
不久,杜范去世,他被追赠为少傅,谥号是“清献”。
14.C
①《咏牡丹》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本诗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牡丹的鄙视。
②《苔》主要运用拟人、比喻手法。它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每点3分)
16. (1)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7.A 18.C 19.B
20.①而是他勤于诵读 ②眼睛不停地在看 ③逐章逐字都记
21.画面二:一个孤单的妙龄女子,看到从后花园飞过来的萤火虫,于是拿着轻罗小扇,在秋夜的寒意甩,无聊地扑打着飞舞的萤火虫。
画面三:夜渐渐深了,庭院中的台阶很凉,宫廷内夜色深沉如水,使人倍感凉意。
22.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