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背诵清单+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背诵清单+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3-31 21:04:0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背诵清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原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得到恢复并有较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表现:⑴耕地面积不断扩大;⑵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⑶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⑷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⑴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⑵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如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反映我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商业:⑴清朝前期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⑵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市镇及商业大城市,如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汉口镇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千金”。
⑶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比如:晋商和徽商。
三、人口的增长
1.原因: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2.表现: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3。
3.影响:⑴积极:增加了劳动力,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推动了经济发展。
⑵消极: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人地矛盾逐渐突出,植被和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
一、单选题
如图为某时期中国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示意图。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丝绸之路开辟 B. 江南地区开发 C. 海外贸易繁荣 D. 清朝经济兴盛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A. 清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B. 到康熙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C. 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
D.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边远地区得到了开发
清朝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该地区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主要是因为推广种植高产作物。那么,当地推广种植的高产粮食作物有()
①玉米 ②甘蔗 ③甘薯 ④棉花 ⑤烟草 ⑥茶叶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康乾盛世时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统治时期)从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得以普遍种植,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一原因?
A. 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B. 科学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C. 长期战乱,人口锐减
D. 康乾盛世人口激增
下表为清朝耕地面积的统计数据,对其变化原因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年代 耕地面积(顷)
顺治十八年(1661年) 5493576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6078430
雍正二年(1724年) 6837914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7414495
A. 统治者重视农业 B. 推行垦荒政策
C. 城镇经济的发展 D. 人民的辛苦劳动
如图为明清时人口示意图,该图反映的现象得益于
A. 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B. 当时平均气温持续降低
C. 明代工程长城最终完工 D. 纺织工场规模不断扩大
清朝前期,许多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据记载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的是
A. 苏州 B. 江宁 C. 北京 D. 杭州
清朝前期江宁(今南京)、苏州等地出现一些很富有的机户,如李扁担、李东阳皆有织机五六百张,他们多半“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按工作量收钱)”。这说明当时( )
A. 已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B. 工业革命已在江南地区开始
C. 已卷入全球范围的世界市场 D. 江南地区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下列有关清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表现中,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 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B. 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C. 出现手工业工场 D. 人口大幅度减少
清朝前期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巨大的商业网,其组成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农村集市
区域性市场
城镇市场
全国性市场
A. B. C. D.
清朝前期,一些市镇发展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商业较为发达 B. 著名商帮开始出现
C. 人口快速增长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清乾隆十年,全国人口约1.7亿人,到乾隆五十年约2.9亿人。对此,朝廷要求广种甘薯等高产作物。可见,朝廷的这一举措是为了( )
A. 促进商业繁荣 B. 发展手工业 C. 缓解人口压力 D. 抑制土地兼并
明朝洪武初年(1393年),全国当时人口共有六千五百万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一亿四千万左右。清朝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长。其中的原因有:
A. 国家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 占城稻开始由越南引进中国
C. 明清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D. 曲辕犁和筒车的推广
清朝前期,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促使人口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已发展到()
A. 1亿 B. 1.5亿 C. 2亿 D. 3亿
二、材料解析题
据历史学家研究,清初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全球第一,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请结合材料, 进行探究。
材料一 清朝前期我国耕地面积统计简表
年份 耕地面积(顷)
1661年 5493576
1685年 6078430
1724年 6837914
1766年 7414495
材料二 清代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各地中小市镇的发展更为突出。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直到鸦片战争之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占着主要地位。
材料三 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1)材料一中,从1661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有何变化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出两个当时工商业繁荣的大城市。“山西的票号”是哪一大商帮经营的 另一大商帮是什么 两大商帮经营的商业活动分别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回答,乾隆末年,我国有多少人口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人口增长过快的看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顺治末,岁征银2150余万两,粮640余万石;乾隆末,增至银2990余万两,粮830余万石,存仓粮食4 500万石。(明万历时仅110余万石) 。康熙五十一年(1712)规定以前一年的人丁数(2462万)为标准, 征收银额359万两, 以后滋生人丁, 永不加赋。
材料二 清代几任君主比较勤奋,御下甚严,故清代到中期管理尚未完全失控,但农业技术进步有限,新开垦的土地肥力又不够,加上过度垦殖,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到清中后期,各地重大自然灾害不断,清代农民生活普遍进入赤贫化,生活质量已远远不能和唐宋时期相提并论。活不下去,大家就要想办法,所以农民经商成为习俗,促进了城市贸易的繁荣。一般来说,商人更愿在本地经营,可现实的压力太大,农村严重贫困, 各家耕织一体, 消费能力极低, 只有在大城市中才有市场。所以,大多数农民只能背井离乡, 去北京等大城市讨生活。
(1)材料一中一系列数字呈现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对清中后期出现的变化是怎样叙述的 这一变化导致了怎样的直接后果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提取图表时间信息“1700年”“1820年”,可知此时正值清朝。A项发生在西汉时期,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清朝经济兴盛,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且不断增长,D正确。
故选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清朝前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的掌握。清朝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是在乾隆末年,而不是康熙末年。B项符合题意。
故选B。
3.【答案】B
【解析】清朝中期,湖广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②④⑤⑥是经济作物,排除A、C、D三项。
故选B
4.【答案】D
【解析】A.该项是明朝末期,时间不符合,故排除A。
B.清朝时期科学技术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故排除B。
C.清朝前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不断增长,该项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特征,故排除C。
D.番薯等农作物的引进,刺激了人民开荒生产的积极性,粮食产量的增加,为人口的增加奠定了物质基础,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C
【解析】ABD.据表中清朝耕地面积的统计数据可知,清朝耕地面积变化的原因有:大力推行垦荒政策;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人民的辛勤劳作。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故ABD说法正确。
C.耕地面积的变化反映了清朝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有利于推动城镇经济的发展,所以该项不是题干变化的原因,故C说法不正确。
故选C。
6.【答案】A
【解析】A.根据示意图和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人口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明朝时期,美洲的高产作物番薯和玉米被引进到中国,使中国粮食产量迅速增加,足以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故A正确。
BCD.结合所学可知,这三项均与题干无关,故排除BCD。
故选A。
7.【答案】A
【解析】
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故选A。
BC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干主旨。
故选A。
8.【答案】A
【解析】A.明朝中后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和机工两者之间是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清朝前期江宁(今南京)、苏州等地出现一些很富有的机户,如李扁担、李东阳皆有织机五、六百张,他们多半“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这说明当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的手工工场。故A符合题意。
BCD.三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故选A。
9.【答案】C
【解析】略
10.【答案】D
【解析】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11.【答案】A
【解析】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如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故选A。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应对人口增长的措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朝廷要求广种甘薯等高产作物。可见,朝廷这一举措是为了缓解人口压力。故选C。
13.【答案】C
【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厉的禁止和限制对外贸易,故A错误。
B.为提高粮食产量,宋朝时从越南引进了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该项中的“开始”说法错误,故B错误。
C.明清国力增强社会安定,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人口的增加,故C正确。
D.该项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与明清时期不符,故排除D。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前期我国人口增长的知识。明朝鼎盛时期,我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战乱,导致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国力逐步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康熙时,全国人口已有1.5亿。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已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故选D。
15.【答案】 (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清朝统一全国,社会安定;人口的快速增长需要扩大耕地面积;等。
(2)北京、广州。晋商。徽商。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3)3亿人口。
(4)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垦荒造田,使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庞大的人口也会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16.【答案】(1) 政府的收入和人口数量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说明了清朝前期农业发展、人口增长。
(2)各地重大自然灾害不断,清代农民生活普遍进入赤贫化, 生活质量已远远不能和唐宋时期相提并论。直接后果是:农民经商成为习俗,促进了城市贸易的繁荣;大多数农民背井离乡,去北京等大城市讨生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